纽约的第二天清晨,天色灰蓝,天还未完全放晴,街角的枯树枝上挂着昨夜未化的残雪,城市仿佛仍沉在初雪后的微寒中。空气透着冰冷,呼吸间能感到鼻腔内有些发紧。
杨琳裹着深灰色呢子大衣,围巾绕了两圈,将下巴藏在柔软的羊毛里,和沈奕一同走出公寓。他们没有开车,而是像往常一样乘地铁前往曼哈顿。
目的地是一家位于城中艺术街区的美术馆,那里正举办一场关于亚洲文化的主题展。展览从布展初期就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是她早就放进行程本的愿望清单之一。
出地铁时,街道两旁的积雪已经被铲除,但潮湿的地面仍泛着一层暗色光泽,脚下偶有残雪未融,在皮靴下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看起来今天的展览挺热门。”沈奕说。
杨琳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美术馆门口已经排起了一条不短的队伍。人们戴着帽子、围巾和厚重的羽绒服,三三两两低声交谈,鼻尖泛红,却都带着期待的表情。
“是啊。”她点头,“我看到网上说,这次展出的很多藏品是从亚洲几个重要博物馆调来的,很少对外巡展。”
“你选得很值。”沈奕嘴角扬起。
美术馆的大门推开,温热的暖气从门缝里扑出,瞬间冲淡了外头的寒意。他们随着人流步入其中,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光与影构成的世界。
展厅内部灯光柔和,藏品在安静的玻璃展柜与亚麻色墙面前被小心地呈现。脚步声都被地毯和厚厚的空气吸收,只剩下偶尔的耳语与讲解员低缓的解说。
一入馆,杨琳就被一幅水墨画吸引住脚步。
画作描绘的是晨雾中的江南小镇,远山如黛,几幢粉墙黛瓦的小屋隐约可见。一座石桥横跨水面,桥下,一叶小舟斜泊在岸边,整幅画气韵静谧、留白清远。
“像不像你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沈奕低声在她耳边说。
杨琳微怔,转头看了他一眼,随即弯了弯眼睛笑起来:“是有点像,尤其是这种淡淡的墨色和留白,很有意境。”
她的指尖缓缓划过画框的边缘,没有触碰画面本身,却像是触碰到了某段回忆。那些旧时光里晨雾朦胧的早晨、青砖小巷的水汽、河岸边老榆树下晒衣绳的飘动,全都随着画面一起浮现在她脑海。
沈奕没有打扰,只是安静地站在她身侧,一起凝望那幅画。
穿过几个展厅后,展品内容开始转入手工艺品和实物文物。
杨琳在一个青花瓷展柜前停下脚步。
一件明代青花双龙纹盖罐,静静陈列在防震的玻璃罩中。青蓝色釉彩在白瓷之上流转出略带墨意的暗光,线条细腻流畅,龙纹张扬却不失含蓄,罐体保存完好,仿佛刚从某座藏馆深处重见天日。
她低声感叹:“这种釉色真的很特别,有种很深的情绪感。”
“嗯。”沈奕附和着,看着她拿出手机拍照的动作,眼神却不自觉地停留在她的侧脸上。
他喜欢她专注的模样——眼神清澈,表情沉静,仿佛整个人沉浸进了藏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长河中。她看展的方式,不只是浏览,而是与这些作品展开某种安静的对话。
“沈奕。”她忽然侧头看他,眼里带着一点若有所思,“你有没有觉得……看这些东西,会让人突然想起很多过去的事?”
“会。”他没有迟疑地回答,声音低而稳,“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里,也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杨琳静了一下,嘴角轻轻弯起。
她并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点了点头,将手机收起,目光最后在展柜上的文字介绍上略过,仿佛将这一刻悄然存档。
他们又在几个展厅内流连许久,直到午后的阳光从玻璃屋顶斜斜洒下,展馆内的光线渐渐由柔白转为暖橘色。他们才从主馆出口缓步走出。
外面,街道上的雪已经化得七七八八,只在马路边缘留下一些融化缓慢的雪痕。天空中云层渐开,阳光穿过厚重的云隙,洒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斑驳的光影,如同冬日赠予城市的柔光滤镜。
“饿了吗?”沈奕问,侧头望向她。
“嗯,有点。”杨琳深吸了一口气,鼻尖因为寒冷微微泛红,“我查过,附近有家拉面馆,评分挺高。”
“那就吃拉面。”沈奕笑了笑,伸手牵住她的手。
两人穿过人行道,向街角那家藏在巷尾的拉面馆走去。阳光落在他们身后,拉出一道并肩前行的影子。
纽约依旧繁忙,城市的节奏并未停歇。而在这冬日展览与热汤之间,他们的生活,正静静向前延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