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山雀儿 > 第120章 第 120 章

第120章 第 120 章

1996 年的春节,利比里亚雨季刚过,雨林的空气里还裹着潮湿的腐叶气息,营区铁丝网外的橡胶树抽出嫩红的新芽,却压不住士兵们眼底的思乡情绪,这是苏慈在异国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中国维和分队进驻利比里亚后的首个传统节日。

腊月二十九清晨,营区就飘起了 “年味”。炊事班老周从物资库搬出两袋面粉,袋口印着 “中国援非物资” 的字样,是三个月前国内运来的,他拍着面粉袋笑:“今天蒸馒头,让大伙尝尝家乡味!” 通信兵小李找了块红布,用剪刀剪了三个歪歪扭扭的 “福” 字,浆糊是用面粉和雨水调的,贴在帐篷门口时,风一吹差点掉下来,小李赶紧用石子压住边角:“咱这福字,得在雨林里站稳喽!”

苏慈和战友们把国内寄来的慰问品一一摆开:五包水果糖、两箱压缩饼干、一台巴掌大的录音机,还有一盘磨得发亮的《春节序曲》磁带,木桌被摆得满满当当,成了营区的 “春节物资库”。“咱们在国外,年味儿不能淡!” 卡玛尔踩着胶鞋走进来,手里拎着两箱联合国特批的啤酒,罐身还沾着运输时的泥点,“翻译说你们春节要吃饺子,面粉够不够?不够我让加纳分队匀点过来。”

“够了够了!” 苏慈笑着摆手,“老周说做‘雨林版饺子’,用当地的走地鸡肉做馅,没有擀面杖,就用啤酒瓶擀皮,肯定香!”

腊月三十上午,苏慈正帮老周在铁皮锅里剁鸡肉馅,刀刃剁在骨头上 “砰砰” 响,帐篷外突然传来科菲清脆的喊声:“苏姐姐!” 她抬头一看,阿米娜背着竹篮走在前面,竹篮里装着雪白的木薯粉、晒干的布福果干,最底下还藏着一只扑腾的活鸡,鸡毛沾着草屑;科菲跟在后面,小手里攥着一张卷起来的纸,跑得满头大汗。

“听说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我们来帮忙!” 阿米娜放下竹篮,挽起袖口就去河边洗木薯粉,水流过她粗糙的手掌,“科菲昨天熬夜画‘春联’,说要给你们惊喜。” 科菲赶紧展开纸,是联合国文件的背面,用木炭画着圆滚滚的熊猫,正抱着布福果啃,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新年快乐” 四个中文,笔画里还留着修改的痕迹。“苏姐姐,熊猫吃布福果,就像我们过年吃好吃的!” 科菲仰着小脸,眼里满是期待。

苏慈接过纸,仔细贴在炊事班帐篷的木柱上,阳光透过帆布缝隙照在画上,熊猫的眼睛仿佛亮了起来:“这是我见过最特别的春联,比家里的还好看!”

中午时分,营区里飘起饺子香。老周用啤酒瓶擀的面皮虽不圆,边缘带着弧度,却裹得满满当当的鸡肉馅,下锅后浮在水面,像一个个胖嘟嘟的元宝。苏慈和战友们围着大锅,每人手里攥着搪瓷碗,碗沿还留着之前盛压缩饼干的划痕。阿米娜学着包饺子,手指捏不住面皮,馅从缝里漏出来,她笑着擦了擦手上的面粉:“还是你们包得好,我们的木薯饼只要揉成团就行,比这简单多了。” 科菲捧着小碗,小口咬着饺子,肉汁沾在嘴角:“比木薯饼甜,比布福果还好吃!”

下午,苏慈带着科菲和几个村民孩子,在营区里挂 “灯笼”,是用红色塑料袋做的,里面塞着半截蜡烛,绳子绑在橡胶树枝上,风一吹,塑料袋 “哗啦” 作响,烛光在里面晃悠,却在翠绿的雨林里格外显眼。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塑料袋蹭过树叶,留下一串笑声;阿米娜则和女战友们围在铁皮旁,把布福果干切碎,拌进木薯粉里蒸糕,甜香混着蒸汽飘满营区,吸引了不少士兵探头看。

傍晚,营区中央燃起篝火,木柴是从雨林里捡的,烧起来噼啪作响。苏慈从战术背包侧袋里掏出一支竹笛,竹身泛着温润的浅棕色,笛尾系着红绳,她特意带来,想在异乡吹一曲家乡的调子。她坐在篝火旁的石头上,手指轻轻按在笛孔上,深吸一口气,《茉莉花》的旋律便随着晚风散开,笛声清亮又温柔,裹着雨林的潮气,飘向远处的橡胶林;战友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声音里满是思乡的柔软;阿米娜虽听不懂歌词,却跟着节奏轻轻点头,用曼丁哥语哼起当地的民歌,两种曲调交织在篝火旁,意外地和谐。小李打开录音机,《春节序曲》的欢快旋律响起,大家围着篝火跳舞,科菲拉着苏慈的手,小脚步踩不准节拍,却笑得格外开心。老周端来刚热好的饺子和木薯糕,瓷碗碰撞的声音,成了最好的 “新年伴奏”。

零点时,苏慈和战友们齐刷刷朝着祖国的方向敬礼。阿米娜给每个人递上一块木薯糕,温热的糕体裹着甜香:“我们村里过年要吃甜的,新的一年才会甜甜蜜蜜。” 苏慈咬了一口,甜味在嘴里散开。

正月初一的清晨,营区的紧急集合哨突然尖锐地响起,苏慈抓起放在床头的 88 式狙击枪,枪托上的胶带还带着体温,就往集合点跑。卡玛尔站在地图前,手里捏着联合国总部的电报,脸色严肃得没有一丝笑意:“蒙罗维亚郊区冲突升级,政府军和LNPF打起来了,大量平民往博米村逃,总部命令我们,3 天内在博米村西侧建‘平民安全区’,必须守住,不能让平民受伤害!”

蒙罗维亚离博米村只有 50 公里,开车走主干道只要 1 小时,冲突要是蔓延过来,平民根本来不及躲。她快速检查装备:88 式狙击枪的弹匣装满子弹,战术笔记本夹在臂袋里,对讲机调到营区频道。“安全区范围 1.5 平方公里,要搭 1.5 公里铁丝网,设 8 个观察哨,还要挖简易战壕。” 卡玛尔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苏,你带狙击观察组选观察哨,负责警戒;陈默带工程兵搭铁丝网、挖战壕;王芳带医疗兵建医疗点,准备接收伤员。”

出发前,苏慈特意绕去博米村。阿米娜正在茅草屋前晒木薯,看到她来,赶紧放下手里的簸箕:“苏,你们要去建安全区吗?昨天从蒙罗维亚来的人说,那里的枪声能传到半夜,你们一定要小心。” 苏慈点点头,摸了摸科菲的头,孩子的头发还没梳顺:“放心,我们会保护好大家,你让村民们把重要的东西收拾好,有危险就往安全区跑。”

上午 9 点,苏慈和战友们抵达博米村西侧的空地, 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能看到远处的雨林和博米村,是建安全区的好地方。陈默带着工程兵扛着铁丝网往地里走,铁丝网盘得像小山,每卷重 20 公斤,士兵们扛在肩上,很快就压出一道红印。他们用锄头在泥地里挖坑,雨林的泥土软得像浆糊,刚挖好的坑,一会儿就积满了水,木桩插进去摇摇晃晃,陈默只能让士兵们用石头砸,“砰砰” 的敲击声,在雨林里传得很远,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却没人停下。

苏慈带着阿库、萨米选观察哨。观察哨要建在高处,能覆盖安全区的每个角落,他们踩着泥泞走了 1 个多小时,终于选好 8 个位置。每个观察哨都是用原木搭的简易棚子,高 3 米,顶上铺着茅草,能挡雨却挡不住风。苏慈爬进棚子,举起望远镜,调至 4 倍倍率,远处的雨林、博米村的茅草屋都看得清清楚楚,她在战术笔记本上画下观察哨的位置,旁边标注:“视野良好,无遮挡,可覆盖安全区北侧、西侧,需重点警戒。”

安全区建设的第一天,麻烦就来了,雨林里的毒蚂蚁多得吓人,通体发黑,咬人又疼又痒。苏慈刚在观察哨旁记录完,手背就被蚂蚁咬了一口,很快就肿起一个小红包,痒得钻心,她只能用随身带的肥皂水擦了擦, 医疗物资要留给逃来的平民,士兵们的小伤小痛,只能自己扛。

工程兵们更惨,很多人裤腿卷起来,小腿上满是蚂蚁咬的红印,陈默的胳膊上咬了好几处,却笑着拍了拍士兵的肩:“这点伤算啥?早点建好安全区,平民才能有地方躲,咱们咬咬牙就过去了。”

下午,天突然变了脸,雨点 “噼里啪啦” 砸下来,泥土瞬间变得泥泞不堪,踩下去能陷到脚踝。搭建铁丝网的进度慢了下来,铁丝网上沾着泥水,又冷又沉,士兵们的迷彩服全湿透了,贴在身上,冷得发抖,却没人停下手里的活。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熟悉的声音,是阿米娜带着村里的村民来了,男人们扛着锄头,女人们提着水桶,孩子们也跟着跑,手里拿着树枝。“你们保护我们,我们也得帮你们!” 阿米娜撸起袖子,拿起锄头就帮着挖坑,泥土溅到她的脸上,她也不在意,“快点建好,大家都安心。”

傍晚,陈默清点物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铁丝网不够了,还差 500 米,总部说明天才能送过来!” 士兵们都愣住了,没有铁丝网,安全区就少了一道防线,要是今晚有武装分子来,平民根本没地方躲。苏慈看着远处的雨林,雨还在下,她说:“我们用原木和树枝搭临时路障,再设几个警报陷阱,用绳子绑着树枝,只要有人碰,树枝就会弹起来,发出响声,先撑到明天物资到。”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砍树、搬原木、绑绳子,一直忙到深夜。苏慈主动申请第一个在临时路障旁执勤,她裹着薄毛毯,抱着 88 式狙击枪,坐在观察哨里。月光透过茅草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枪响,是蒙罗维亚方向的冲突还没停,苏慈的手一直放在扳机护圈上,眼睛盯着黑暗的雨林,生怕有武装分子突然出现。

正月初二上午,总部的物资终于到了,卡车陷在泥里,士兵们和村民一起推,车胎打滑,溅了每个人一身泥。工程兵们赶紧继续搭铁丝网。苏慈则带着阿库建医疗点,用原木搭起简易帐篷,铺上茅草,里面摆着用木板和稻草做的病床,王芳正整理药品,抗疟药、退烧药、止血带,每一样都数了又数:“平民逃过来肯定有受伤的,药品得省着用,优先给老人和孩子。”

下午 3 点,远处传来了脚步声,第一批平民逃来了,是一家三口,男人的胳膊上缠着染血的破布,女人抱着一个婴儿,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苏慈赶紧跑过去,帮男人扶到医疗点,王芳拆开破布,伤口是流弹擦伤的,深可见肉,她用生理盐水冲洗,再撒上消炎药,缠上绷带。苏慈则从背包里掏出一块饼干,掰成小块喂给婴儿,孩子慢慢不哭了,小嘴叼着饼干,眼里还含着泪。“谢谢你们,要是没有安全区,我们真不知道去哪。” 男人的声音沙哑,眼里满是疲惫,却多了一丝安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难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