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山雀儿 > 第127章 第 127 章

第127章 第 127 章

“各选手就位!‘丛林雾障’模块含常规静态精度射击(2 发)、多姿势转换(1 发)、弹药快速装填(10 秒),叠加‘5 秒 3 发动态速射 1 发静态补射’‘800 米固定哨位靶 1200 米移动渗透靶’,限时 20 分钟!” 裁判长的声音透过扩音器炸开,声波裹着清晨的凉意掠过靶场,观众席上数十架望远镜瞬间齐刷刷对准雾障区,帆布搭建的橡胶树在微风中轻晃,晨雾还未散尽,像极了边境实战中的复杂环境。

“这组合够狠,常规项目考底子,极限项目探上限,能把真本事的都筛出来!” 济南军区的观摩参谋放下望远镜,指尖在战术手册上快速标注,身旁兰州军区的老狙击手也点头:“1200 米移动靶,已经摸到 85 式狙击枪的有效射程极限了,还得算地球曲率,没实战经验根本扛不住。”

苏慈趴在高地土坡上,指尖先轻触 85 式狙击枪的枪管,清晨的露水在金属表面凝成细小的水珠,她掏出麂皮布,以 “顺时针螺旋擦拭法” 快速拂过枪管,动作轻柔却利落,像在呵护并肩作战的战友。这把枪的有效射程标注为 1000 米,1200 米需换用特制 7.62 毫米大口径狙击弹(弹丸初速 830 米 / 秒,比常规弹高 50 米 / 秒),她提前让军械员按 “2 发常规精度弹(5.8 毫米) 3 发低后坐力速射弹 1 发静态补射弹 2 发大口径超远弹” 的顺序排列弹匣,弹匣扣上还贴了张米黄色标签,用黑色马克笔标注着 “弹种顺序 / 射程适配”,避免紧张时因弹种混淆延误时机。

常规静态精度射击率先启动,150 米外的固定靶心直径 5 厘米,是狙击比赛的 “基础门槛题”。苏慈深吸一口气,将呼吸调整为 “标准四段法”:吸气 2 秒(感受气流稳定性)、屏息 3 秒(锁定靶心 计算风偏)、击发 1 秒(指尖轻扣扳机,力度控制在 2.5 公斤 )、呼气 2 秒(缓冲后坐力影响)。

“砰!” 第一发子弹裹挟着气流冲出枪管,报靶员骑着摩托车飞速冲向靶位,举着红色信号旗高喊:“10 环!弹孔偏差 0.3 厘米!” 观众席传来低低的赞叹。

第二发时,苏慈刻意放慢 0.5 秒,侧耳听风:东风 1.5 米 / 秒,通过草叶摆动幅度确认后,她将风偏补偿旋钮微调 0.3 密位,“砰!” 子弹穿透晨雾,弹孔依旧落在靶心正中。旁边的陈峰却出现失误:第二发扣扳机时手指发力过猛(力度超过 3 公斤),枪身微抖,弹孔偏了 0.8 厘米,仅得 9 环。他咂了下嘴,从战术背心的弹匣袋里掏出备用弹匣,手指在弹匣底部的防滑纹上反复摩挲,这是他缓解紧张的习惯动作。

紧接着是弹药快速装填考核,10 秒内需完成 “空弹匣拆卸→新弹匣安装→子弹上膛→保险复位” 的全套动作,是常规项目里的 “速度与规范双考题”。哨声响起,陈峰的手指翻飞,以 “单手弹匣拆卸法” 快速卸下空弹匣,新弹匣 “咔嗒” 入位的声音清脆有力,上膛时枪栓拉动的幅度恰到好处,8 秒整完成动作,观众席响起一阵掌声。

苏慈则按 “双手协同法” 操作:左手托住枪身底部稳定重心,右手以 “拇指推压式” 安装弹匣,上膛时刻意控制枪栓速度(避免因过快导致弹链卡滞),7 秒完成动作。裁判俯身检查时,在记录表上标注:“装填规范,无卡弹风险,动作符合《狙击武器操作安全规程》第 12 条,实战适配性优。”

动态速射环节难度翻倍,靶位按 “0.5 秒间隔随机弹窗” 设计(模拟实战中武装分子突然出现的不确定性),3 个靶位呈 “品” 字形分布,间距 10 米,旁侧还立着 “儿童模型”(距靶位 1.5 米,符合实战中平民与交火区的安全距离)。裁判挥旗的瞬间,陈峰的枪声 “砰!砰!砰!” 接连响起,3 秒内完成三发,却因节奏过快,第三发脱靶,子弹擦着靶位边缘飞过,惊得观众席一阵骚动。

“还是太急了!” 兰州军区老狙击手摇头,“常规速射讲究‘快而稳’,他只追求速度,忘了‘预压扳机’的技巧,手指一慌就容易偏。” 陈峰咬着牙转向补射靶,指尖因紧张有些发白,“砰!” 子弹擦过靶心,仅得 8 环,他懊恼地捶了下地面,枪托在土坡上磕出轻微的声响。

苏慈深吸一口气,将呼吸切换为 “快节奏四段法”(吸气 1 秒、屏息 2 秒、击发 0.8 秒、呼气 0.2 秒)。第一发靶从左侧灌木丛弹出,她瞄准镜十字线以 “靶心 - 缺口 - 准星” 三点一线快速锁定,左手轻压枪身(力度 1 公斤,减少后坐力导致的枪口上跳),“砰!”10 环;0.5 秒后右侧靶弹出,她手腕以 “15 度旋转微调法” 转向,同时扣下扳机,动作行云流水;中间靶弹出时,她刻意放慢 0.2 秒,确认 “儿童模型” 位置后,将瞄准点上移 1 厘米,“砰!” 三发全中。

补射环节,苏慈盯着 150 米处的静态靶,指尖轻扣扳机,“砰!”10 环收官。报靶员举着四红旗狂奔,嗓子喊得发哑:“速射补射全中!30 分满分!无平民风险!”

超远距离射击是本模块的压轴戏,800 米固定哨位靶模拟边境岗亭(靶体带伪装网,增加识别难度),1200 米移动渗透靶以 1 米 / 秒的速度横向移动(模拟走私分子逃窜轨迹)。苏慈换上大口径狙击弹,将瞄准镜倍率调至 12 倍(85 式狙击枪的最大倍率),镜头里的 1200 米靶像个模糊的小黑点。

她从背包里掏出 “拇指测距尺”,这是常规超远距射击的基础工具,伸直手臂后,拇指遮挡靶体的 1/3,结合公式 “目标实际宽度 ×1000÷拇指遮挡宽度 = 距离”,确认 800 米固定靶距离无误。调□□偏补偿至 2.5 密位(东风 1.8 米 / 秒,800 米距离需修正 2.5 密位),“砰!” 子弹在空中飞行 1.2 秒后,800 米靶位的命中指示灯亮起。

转向 1200 米移动靶时,天气突然变脸:西风 1.5 米 / 秒突袭,与东风形成 “交叉气流”。马锐刚完成射击,子弹因未及时修正风偏,偏了 3 厘米,他懊恼地扯掉战术手套,露出虎口处的厚茧:“这风来得太突然,常规超远距训练里根本没练过交叉气流修正!”

苏慈快速计算动态修正值:西风与东风叠加后实际风速 0.7 米 / 秒,移动靶速度 1 米 / 秒,需提前瞄准靶体前方 30 厘米处(子弹飞行 1.5 秒内,靶体会移动 1.5 米,需预留 1.2 倍提前量),同时将地球曲率修正从 0.8 密位减至 0.6 密位(1200 米距离,地球曲率导致的子弹下坠比 1000 米多 0.2 厘米)。

她屏息 5 秒(超远距射击需更长屏息时间,避免呼吸导致的枪身晃动),手指轻扣扳机,“砰!” 子弹裹挟着气流冲向远方。1 分 30 秒后,报靶员骑着摩托车举着双红旗狂奔回来,嗓子喊得沙哑:“800 米 10 环!1200 米 10 环!参数修正全中!” 观众席上,老狙击手们纷纷起身鼓掌,兰州军区老狙击手感慨:“这修正值算得比电子测距仪还准,没在边境狙过移动目标,根本达不到这水平!”

最终苏慈以模块满分 30 分收官,陈峰 22 分(速射脱靶丢 5 分,超远靶未命中丢 3 分),马锐 20 分(静态精度因风偏误算丢 3 分,1200 米脱靶丢 7 分)。走下高地时,陈峰递来一块麂皮布,指尖还沾着枪管的余温:“你那常规弹药装填的标签,倒是提醒我了,下次我也在弹匣上标弹种,省得慌神。” 苏慈接过布,笑着擦了擦枪管:“都是从实战里踩坑总结的,管用就好,你速射快的优势还在,就是得加个‘预压扳机’的习惯,能稳不少。”

“‘城镇废墟’模块含常规玻璃折射射击(2 发)、多靶快速切换(3 发),叠加‘10 秒 4 发多方位速射’‘1000 米高楼窗口靶’,限时 18 分钟!” 裁判的声音刚落,林舟就从背包里掏出 “玻璃折射对照表”,里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 “普通玻璃 / 磨砂玻璃 / 钢化玻璃” 的修正参数,他手指在 “普通玻璃每层修正 0.3 密位” 的字样上反复划过,眉头却越皱越紧:“常规参数我熟,可今天加了磨砂层,漫反射会让光线偏移,这修正值根本没参考。”

观众席上,广州军区的观摩员指着模拟街区:“那栋三层废楼的窗口靶,1000 米距离还挡着三层玻璃,中间那层还是磨砂的,子弹得穿透三层介质,轨迹至少偏移 0.5 厘米,林舟去年栽在玻璃折射上,今年怕是又要悬。”

常规玻璃折射射击率先开始,100 米外的靶位前挡着单层普通玻璃(厚度 5 毫米,折射率 1.52),是比赛的 “基础技巧题”。林舟深吸一口气,将瞄准镜十字线压在靶心右侧 0.3 厘米处(按常规参数修正),“砰!” 子弹穿透玻璃,报靶员举旗:“10 环!” 观众席响起掌声,广州军区参谋松了口气:“常规题没出错,总算把去年的阴影甩掉了。”

苏慈却没急着开枪,她从战术背心的杂物袋里掏出一块碎玻璃(赛前特意从靶场收集,与比赛用玻璃材质一致),对着阳光调整角度,这是她在利比里亚城镇清剿任务中练的 “实物对照法”,比查表更直观。通过观察阳光在玻璃上的折射轨迹,她确认常规修正参数无误后,“砰!” 第一发 10 环;第二发时,她故意将瞄准点左移 0.1 厘米,测试玻璃边缘的折射偏差,弹孔依旧落在靶心,裁判俯身检查后,在记录表上标注:“采用实物校准法,修正精度优于常规查表,实战适配性强。”

多靶快速切换是常规项目里的 “综合能力题”,3 个靶位呈 “品” 字形分布(100 米 / 120 米 / 150 米),要求 15 秒内完成射击,考验 “快速测距 姿势转换 风偏调整” 的综合能力。赵晓娜率先上场,她趴在废汽车引擎盖上,第一发就因测距失误(误将 120 米靶算成 100 米)打偏,慌神间后续两发也接连失误,最终仅得 24 分(满分 30 分)。她蹲在地上,双手撑着脸,声音带着哽咽:“一紧张就记不住测距参数,常规训练时明明练得好好的……”

苏慈则按 “近 - 中 - 远” 的顺序规划射击路径:先锁定 100 米近靶,击发后枪身不抬(避免重新调整瞄准线),直接以 “枪管轴线旋转法” 转向 120 米靶,同时将风偏补偿加 0.2 密位;击中 120 米靶后,快速起身半蹲(减少 150 米远靶的弹道遮挡),完成第三发射击。整个过程仅用 12 秒,三发全中 10 环,观众席上,广州军区参谋拍着大腿:“这切换节奏,比我们制定的常规训练标准还快 1 秒,关键是精度没丢!”

多方位速射环节难度升级,靶位分布在废弃楼宇的一至三层,呈 “L” 形排列(底层 100 米 / 中层 150 米 / 顶层 200 米),比常规速射多了 “楼层高度差” 的考验(需额外计算子弹下坠修正)。苏慈按 “底层→中层→顶层→补射” 的顺序规划:

底层靶:卧姿射击,利用汽车底盘遮挡身体,风偏补偿 0.3 密位;

中层靶:跪姿转换(左手撑地力度 10 公斤,保持身体稳定),下坠修正 0.1 密位;

顶层靶:立姿射击(双脚与肩同宽,重心下沉 30 厘米),风偏补偿 0.5 密位;

补射靶:蹲姿收尾,快速锁定遗漏目标。

哨声响起,10 秒内四发全中,报靶员举着四红旗高喊:“10 环!全中!无平民风险!” 林舟却为抢时间跳过中层靶,补射时因姿势转换过快(从立姿直接蹲姿,身体晃动超过 2 厘米),子弹擦过 “平民模型” 边缘,裁判当即扣 2 分,他懊恼地扯了扯战术背心:“常规速射讲究‘循序渐进’,我不该贪快跳过中层,姿势一乱全完了。”

超远距离高楼窗口靶射击是极限挑战,1000 米外的窗口靶仅露出 3 厘米靶心(约等于实战中人体手腕宽度),三层玻璃中第二层为磨砂材质(漫反射率 40%,比普通玻璃高 25%)。苏慈掏出赛前报备的磨砂玻璃碎片,对着阳光观察:漫反射会使瞄准点偏移 0.8 厘米,需将风偏补偿从常规 1.2 密位加至 2.0 密位,同时 1000 米距离的子弹下坠 3.5 厘米,瞄准点需向下偏移 4 厘米。

她趴在楼顶水箱旁,采用 “俯卧支撑式”(肘部与肩同宽,左手轻托枪管前端,减少远程射击的枪身晃动)。“砰!” 子弹穿透三层玻璃,观众席上的望远镜纷纷聚焦窗口,1 分钟后,报靶员举着红旗冲回来:“10 环!弹孔偏差 0.3 厘米!”

林舟的射击因未算准磨砂层漫反射,子弹偏了 1.2 厘米,仅得 7 分。他坐在废钢板上,将 “玻璃折射对照表” 揉成一团又展开,苦笑:“我输在太依赖常规参数,忘了实战里总有‘意外情况’—— 苏慈用碎玻璃试折射,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最终苏慈模块满分 30 分,林舟 21 分(速射扣 2 分,超远靶丢 7 分),赵晓娜 18 分(多靶切换丢 6 分,速射仅中 2 发)。

“‘山地斜射’模块含常规海拔修正射击(2 发)、障碍突破射击(1 发),叠加‘20 秒 3 发障碍速射’‘1100 米非致命射击靶’,限时 20 分钟!” 裁判的声音在山坡上回荡,30 度陡坡上插着不同颜色的旗帜,标注着 “100 米 / 300 米 / 500 米” 的海拔高度,常规海拔修正射击是 “必考题”,几乎所有选手都提前做了准备。

赵晓娜背着测绘包,率先冲至海拔 100 米的靶位,掏出军用海拔仪(精度 ±1 米),屏幕上清晰显示 “100.3 米”。她指尖飞快划过笔记本上的常规参数表:“5.8 毫米步枪弹,海拔每升 100 米,子弹下坠增加 0.8 厘米,风偏补偿需同步加 0.1 密位。” 调整瞄准镜旋钮时,她刻意将刻度线对齐至 “100 米” 标识,确保参数无偏差,“砰!” 子弹穿透空气,报靶员骑着摩托车疾驰至靶位,举着红色信号旗高喊:“10 环!弹孔偏差 0.2 厘米!” 观众席上,南京军区的观摩员放下望远镜,指尖在战术手册上轻划:“常规海拔修正没难住她。”

苏慈则沿着 30 度陡坡缓慢移动,军靴踩在碎石上发出 “咯吱” 轻响,用“地形参照法”:山坡上的松树受海拔影响,每升高 100 米,树干直径会减少 2 厘米。她俯身比对 100 米处的树干:直径约 15 厘米,指尖量出 300 米处的树干直径 13 厘米,误差仅 0.5 厘米,比用海拔仪测量还节省 3 秒。

常规海拔修正射击的第二发靶位在 300 米处,苏慈蹲在草丛中,左手托住枪托底部稳定重心,右手转动瞄准镜旋钮:下坠修正按 “0.8 厘米×0.3(300 米 / 100 米)” 算得 0.24 密位,东风 1.2 米 / 秒需加 0.3 密位风偏补偿。“砰!” 子弹飞出,弹孔稳稳落在靶心,报靶员的红旗再次举起:“10 环!” 旁边的马锐却皱起眉,他刚完成射击,报靶员举着的是 9 环信号旗,他误将 300 米海拔算成 280 米,下坠修正少加 0.016 密位,子弹偏了 0.5 厘米。马锐懊恼地拍了下枪托,枪身与岩石碰撞发出闷响:“常规参数记混了,一紧张连基础公式都算错!”

障碍突破射击是常规项目里的 “实战应用题”,300 米处的靶位藏在半人高的岩石后,仅露出 1/3 靶面,规则要求 10 秒内完成射击。赵晓娜趴在岩石左侧,反复调整姿势却迟迟不敢扣扳机,岩石缝隙仅宽 5 厘米,怕子弹打在岩石上反弹。倒计时剩 3 秒时,她仓促击发,子弹擦着岩石边缘飞过,报靶员举着 “脱靶” 白旗。

苏慈则绕至岩石右侧,采用 “侧卧支撑式”:左肘撑地,右肩抵枪托,将枪管从岩石缝隙中轻轻探出,枪管与缝隙保持 30 度夹角(避免子弹擦碰岩石)。她屏息 2 秒,确认瞄准镜十字线压在靶心暴露处,“砰!” 子弹精准命中。裁判俯身检查后,在记录表上标注:“姿势适配地形,利用缝隙角度合理,符合《狙击实战障碍突破规范》第 8 条,实战指导性强。”

障碍速射环节难度升级,3 个靶位呈 “阶梯式” 分布:海拔 400 米的灌木丛靶(靶面被枝叶遮挡 1/2)、500 米的土坡后靶(仅露靶心)、600 米的岩石缝靶(缝隙宽 4 厘米),要求 20 秒内完成射击,还需从卧姿转跪姿再转立姿。苏慈提前规划好路径,哨声响起的瞬间:

卧姿射击灌木丛靶:左手拨开枝叶,预留 0.3 厘米弹着点偏差,下坠修正 0.32 密位(0.8 厘米×0.4),“砰!”10 环;

跪姿转向土坡靶:左膝跪地时快速调整呼吸,风偏补偿加 0.4 密位(东风 1.5 米 / 秒),“砰!” 再中;

立姿转身击中岩石缝靶:双脚与肩同宽,重心下沉 30 厘米减少晃动,预留 0.5 厘米弹着点偏差,“砰!” 三发全中。

20 秒刚到,报靶员举着三红旗狂奔:“全中!10 环!无脱靶!” 观众席上,新疆军区的观摩员激动地拍着大腿:“这姿势转换比我们边防狙击手的训练标准还快 2 秒,关键是海拔修正没丢,太绝了!”

1100 米超远非致命射击是本章的终极挑战,靶心是 3 厘米宽的 “武装分子手腕” 模型,旁侧 “平民模型” 距离仅 1.2 米(比安全半径还近 0.3 米),需使用反恐专用的非致命橡胶弹头,这种弹头初速 650 米 / 秒,比常规弹低 180 米 / 秒,下坠幅度更大。苏慈趴在山坡草丛中,先掏出风速仪:西风 1.5 米 / 秒,湿度 80%,海拔 700 米,1100 米子弹下坠 3.8 厘米,需修正风偏 2.0 密位。

她从背包里掏出 “弹道计算尺”,这是常规超远距射击的核心工具,快速转动刻度盘:子弹飞行时间 1.7 秒,“平民模型” 在靶位左侧,需将瞄准点右移 1.5 厘米避开风险。调整好瞄准镜后,她屏息,右手食指轻扣扳机,力度控制在 2 公斤(避免橡胶弹头因受力过大变形)。“砰!” 子弹在空中飞行 1.7 秒后,1100 米靶位的 “手腕” 模型亮起命中指示灯,“平民模型” 毫发无损。

报靶员骑着摩托车冲回来,嗓子喊得沙哑:“10 环!非致命命中!平民安全!” 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裁判长走过来,翻看苏慈的射击记录,指着 “橡胶弹头修正参数” 的标注:“1100 米非致命射击还能避开平民,全军找不出第二个,这参数算得比专业弹道软件还准!” 马锐的射击因没算准橡胶弹头的下坠特性,子弹偏了 2 厘米,击中 “武装分子” 的肩膀,裁判当即扣 5 分,他叹了口气:“常规非致命射击都是 500 米内,这 1100 米,连弹头特性都得重新算,太难了!”

所有模块结束后,靶场中央的电子成绩板亮起。

当裁判长握着话筒念出 “苏慈,100 分” 时,观众席上的观摩员、选手、工作人员纷纷起身,掌声像潮水般席卷靶场。济南军区的参谋激动地拍着桌子,战术手册都滑落在地:“100 分!全军狙击比武史上第一个满分!这才是能上战场的狙击王者!” 陈峰端着两瓶矿泉水走过来,递一瓶给苏慈,指尖还沾着枪管的余温:“服了,你把常规项目的基础功磨到了骨子里,极限项目又能靠实战经验破局,我输得心甘情愿。”

苏慈接过冠军奖杯,黄铜材质的杯身泛着温润的金光。

夕阳西下,橘红色的余晖洒在靶场上,1200 米处的移动靶指示灯还在闪烁。苏慈背着枪箱,脚步沉稳地走出靶场,军靴踩在碎石路上,每一步都格外坚定。她回头望了眼靶场,观众席上的老狙击手们还在议论:“常规项目见功底,极限项目见本事,苏慈两者都占了,这冠军实至名归!”

但,这不是终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难渡

空中孤岛[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