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慈背着装有 85 式狙击枪的金属枪箱,随大队长周建明登上前往军区靶场的军用卡车。车窗外,华北平原的秋阳穿透薄雾,连片的玉米地泛着成熟的金黄,电线杆在视野里飞速后退。
卡车驶进军区靶场时,门口两名哨兵持枪伫立。入口处的公告栏前挤满选手,苏慈挤开人群,在密密麻麻的名单里找到自己的名字,编号 07。
“07 号苏慈?” 一名穿常服的参谋快步走来,胸牌 “李岩” 二字清晰可见,手里攥着份赛场手册,“我是本次比武接待参谋,跟我来登记。今年规矩比去年严三倍,枪械统一校准贴封条,战术背心得按《全军比武装备规范》佩戴,私加战术灯、握把这类附件,直接取消资格。” 苏慈点头应下,跟着李岩走向报到处。
报到处前的队伍里,各色迷彩服交织成一片,却无一人闲聊,每个人都透着 “王牌狙击手” 的气场:穿沈阳军区海洋迷彩的高个子男人,单手拎着沉甸甸的枪箱,枪箱侧面 “狙击手 陈峰” 的白色标签格外醒目,他手指关节粗大,虎口处的厚茧是常年磨出的硬茧,正漫不经心地转动手腕,指节发出轻微的 “咔咔” 声,却能让人感受到他指尖蕴含的爆发力,他是去年比武速射模块纪录保持者,10 秒内完成 5 发速射,弹孔全集中在靶心 3 厘米范围内,人称 “速射王”,枪枪追求 “快、准、狠”。
旁边穿兰州军区荒漠迷彩的中尉,肩章上的一星徽闪着冷光,胸牌 “马锐” 二字透着凌厉,手里拎着一把 88 式狙击枪,枪身左侧刻着几道细小的划痕,那是去年在帕米尔高原抓捕跨国毒贩时,被流弹擦过留下的痕迹。他眼神锐利如鹰,扫过周围选手的枪时,目光会在枪管、瞄准镜处停留片刻,仿佛在通过装备细节评估每个对手的实力。
“07 号苏慈,登记了。” 工作人员的声音拉回思绪,苏慈递上证件,接过红色号码布,“07” 二字用白漆印得格外醒目,战术背心的弹匣袋上绣着 “全军比武专用” 的黑色小字,针脚细密规整。“武器校验区在东边铁皮房,记得带枪械校准工具,”
武器校验区是一排临时搭建的铁皮房,几名军械员围着狙击枪忙碌,桌上新配的电子校准仪屏幕上,绿色数据跳动,误差值稳定在 0.05 密位以内。
“这枪保养得够精细,枪管磨损度不到 0.2 毫米,撞针是刚换的黄铜材质吧?” 军械员老张接过枪,手指轻轻拂过枪管内壁,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赞许,“全军能把使用三年以上的老枪,保养到这种状态的,没几个。” 苏慈点点头,看着老张熟练地把枪固定在专业校准架上,电子校准仪的红色激光线精准对准 50 米外的校准靶,靶心处的十字线与激光线完美重合:“今年这电子校准仪比去年的机械校准仪强太多,误差能稳定压在 0.05 密位,你想提前设定多少风偏补偿?”
“1.2 密位。” 苏慈脱口而出,语气带着笃定,“我在热带雨林执行任务时,这个参数应对东风 1.2 米 / 秒的环境,弹着点最稳,能把误差控制在 1 厘米以内。” 老张手里的扳手顿了顿,抬眼看向她,眼里带着几分惊讶:“很少有选手提前定死风偏参数,比赛时风向多变,你就不怕突发侧风影响弹着点?” 苏慈还没开口,身后就传来一道洪亮的声音,带着几分挑战意味:“定死参数太死板,实战里哪有固定不变的风向?”
是陈峰,他大步走到校准仪前,俯身看向屏幕上的参数,语气里带着自信:“去年我速射时,风向变了三次,从东风 1 米 / 秒转到西风 0.8 米 / 秒,还不是照样拿满分?参数只是参考,反应快才是王道,枪一响就得命中目标。” 苏慈转过头,目光平静却带着力量:“在利比里亚的实战里,我会提前测三个方向的风速,用指北针、草叶摆动幅度画简易风向图,参数是基础,动态调整才是关键。比如遇到突发侧风,我会根据风的力度,每秒调整 0.2-0.3 密位,既保证速度,又能稳住弹着点。” 陈峰挑了挑眉,刚要反驳,又有人插话,语气带着认同:“说得对,光快没用,实战里‘准’才是根本。”
马锐走过来,手里拎着的 88 式狙击枪枪口还带着淡淡的硝烟味,显然刚在附近试射过,他指了指苏慈枪托的浅痕:“这痕是实战留下的吧?边境抓毒贩时,我的枪也这样,每道痕都是教训,能让人在射击时更谨慎。去年我算好 1.5 密位的风偏补偿,刚要开枪,突然刮起 90 度侧风,多亏提前测了侧风数据,及时调整 0.5 密位,才没误伤旁边的牧民。”
这时,两道身影并肩走进铁皮房,气场同样强劲:穿广州军区迷彩的林舟,去年他在 “城镇废墟” 模块创下 28 分的高分纪录,仅因没算准玻璃折射误差,扣了 2 分;穿南京军区迷彩的赵晓娜,背着军绿色测绘包,拉链拉开一条缝,能看到里面的高精度罗盘、海拔仪,她是去年 “山地斜射” 模块的亚军,差 1 分就能夺冠,输在海拔超过 500 米后,没及时调整子弹下坠参数。
“这就是有维和实战经验的苏慈吧?久仰大名。” 林舟笑着伸出手,手掌薄却有力,指尖带着常年握笔记录的薄茧,“我主攻城镇狙击,去年在‘城镇废墟’模块栽在玻璃折射上,你在实战里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比如隔着玻璃射击,怎么修正折射偏差?” 赵晓娜也跟着点头,从测绘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山地地形图,展开后上面标满了红色数据:“我去年在‘山地斜射’模块,算错 30 米的海拔高度,导致弹着点偏了 5 厘米,你在山地实战里,怎么精准测量海拔,快速调整子弹下坠参数?” 苏慈一一握手,能清晰感受到每个人掌心的 “力量感”,这不是普通的对手,是能互相切磋战术、也能瞬间展开实力较量的强者,每个问题都直击实战要害。
老张把蓝色封条贴在苏慈的枪身,封条上印着 “1996 全军狙击比武专用” 的红色字样,他拍了拍苏慈的肩,语气带着期许:“今年的冠军之争,就看你们几个了。” 苏慈抱着枪箱走出铁皮房,身后传来陈峰的声音,带着几分不服输的劲儿:“明天‘丛林雾障’模块,咱们比谁先击中目标,敢不敢?我让你先测 3 秒风向。” 她回头笑了笑,挥了挥手,敢,怎么不敢?只是她要赢的,不是 “快”,是 “稳”。
下午 2 点,所有选手在靶场礼堂集合,进行赛前动员。礼堂是临时改建的,墙面刷着浅灰色油漆,墙上 “向实战聚焦,向打赢聚力” 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主席台上的领导,手里拿着厚厚的比武方案,气氛严肃庄重。苏慈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旁边是来自成都军区的李响,他穿的迷彩服沾着些许泥土,袖口别着枚亮闪闪的 “边防英雄” 徽章,去年他在云南边境执行任务时,仅凭一把狙击枪,在丛林里潜伏 6 小时,逼退了 7 名携带自动武器的毒贩,成功救下 3 名被劫持的村民,是名副其实的 “边防尖兵”。
“我常年在边境跟毒贩打交道,去年比武前一天还在边境蹲点,没来得及适应场地就仓促上场,速射模块砸了,只拿了 15 分,” 李响压低声音,眼神却很亮,带着对战术的渴求,“你在利比里亚,面对武装分子时,怎么做到零误伤?我上次救村民时,就差点因为慌神打偏,子弹擦着村民的肩膀过,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苏慈掏出那本 “利比里亚射击记录”,翻开画着博米村简易地图的一页,上面用蓝色圆珠笔标着平民躲避点、狙击位置:“每次执行任务前,我会先画平民撤离路线,算好狙击的‘安全半径’,比如 5.8 毫米子弹的杀伤半径约 1 米,平民必须在靶位 1.5 米外,射击时还要额外算风偏,确保弹着点不会偏到平民区。遇到武装分子躲在平民身后的情况,我会选择打他们的枪托、手腕,先解除武器,再控制人员,而不是直接击中要害。” 李响凑过来看,眼里满是惊叹:“这招厉害!。”
前面传来轻微的讨论声,是林舟和赵晓娜在切磋战术,声音压得很低却很清晰:“今年新增的‘平民保护’模块占 10 分,我练了十几次,还是怕慌神,一想到靶位旁有平民模型,就不敢快速开枪。” 赵晓娜拿出高精度海拔仪,调出之前记录的数据,屏幕上显示着不同海拔的子弹下坠参数:“我把‘平民模型’的位置标在地形图上,提前算好弹着点偏差,比如‘儿童模型’离靶位 1.5 米,子弹就绝对不能打靶心左侧,那边容易因为风偏偏到模型上。” 苏慈听着,忍不住插了句:“可以试试‘四段呼吸法’,吸气 2 秒、屏息 3 秒、射击 1 秒、呼气 2 秒,屏息时在心里默念‘平民安全’,既能稳住手,又能提醒自己别慌。” 林舟和赵晓娜对视一眼,赶紧拿出笔在笔记本上记录,马锐也凑过来,补充道:“在高原地区得调整呼吸节奏,海拔超过 3000 米时,屏息时间要缩短 0.5 秒,不然容易缺氧手抖,反而影响精度。”
动员结束后,选手们按编号被分到临时宿舍,苏慈的室友是来自新疆军区的热娜,她梳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刚放下行李就拿出一把保养得锃亮的 85 式狙击枪,枪身擦得能映出人影:“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练沙漠狙击,去年风沙最大的时候,我在沙漠里蹲了三天三夜,靠听声辨位,击中了 180 米外的移动靶,当时风沙能见度不足 30 米,全靠手感和经验,” 她指着苏慈的 “利比里亚射击记录”,眼里带着期待,“你记的雨林防雾技巧,能不能跟我说说?沙漠起沙暴时,跟雨林雾天差不多,瞄准镜镜片上全是沙粒,根本看不清靶位,只能靠经验判断。” 苏慈点点头,拿出笔在纸上画简易示意图,标注着 “沙暴天瞄准镜保养技巧”“听声辨位要点”,在这里,每个对手都是 “身怀绝技” 的强者,也是能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战友,紧张氛围里,藏着惺惺相惜的敬意。
晚饭在靶场食堂进行,长条餐桌上摆着白面馒头、清炒白菜和番茄蛋汤,饭菜简单却温热,气氛却不像普通聚餐,更像 “战前战术碰头会”。苏慈端着餐盘刚在角落坐下,陈峰就端着两碗冒着热气的番茄蛋汤走过来,把一碗放在她面前,汤碗边缘还沾着几滴汤汁:“尝尝,军区食堂的番茄蛋汤,比你们那边的鲜,加了点胡椒粉,暖身子。” 他啃着馒头,眼神却带着审视,像在评估对手:“我听说你在利比里亚,用一把狙击枪逼退过五个武装分子?还没伤一个人?这在我看来,有点‘束手束脚’,要是换我,肯定追求速射,先把人放倒再说,免得夜长梦多。”
“当时他们躲在平民后面,有老人,有孩子,只能打枪托、手腕这些非致命部位,” 苏慈轻描淡写,语气平静却带着坚定,“在实战里,放倒武装分子不难,难的是护住身后的平民。去年你速射拿满分,要是靶位旁有平民模型,你还能保证‘快’的同时,不误伤吗?” 陈峰愣了愣,放下手里的馒头,手指在餐桌上轻轻敲了敲,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你这话有道理,我回去就找个平民模型,放在靶位旁练速射,看看能不能兼顾快和稳。”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咄咄逼人,眼里多了几分思考。
旁边的马锐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黑色、红色的字迹:“我上次在边境执行任务,为了快速抓捕毒贩,没注意到旁边的牧民帐篷,子弹擦着帐篷边角过,现在想起来还后怕,你那‘安全半径’具体怎么算?” 马锐的声音带着急切,指尖捏着笔悬在笔记本上,本子上已密密麻麻记满战术要点。
苏慈接过本子,笔尖在纸上快速勾勒出简易靶位图:“以 5.8 毫米步枪弹为例,有效杀伤半径约 1 米,所以平民模型必须在靶位 1.5 米外,这是基础安全线。但实战里风偏是变量,比如东风 1 米 / 秒时,子弹会向右偏移 0.3 厘米,这时候安全距离就得再扩 0.5 米,把风偏误差算进去,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马锐边记边点头,笔尖在 “风偏补偿” 几个字下重重画了线:“这算法实用!上次在帕米尔高原,就是没算风偏误差。” 这时,林舟和赵晓娜端着餐盘围过来,热娜手里还捧着苏慈的 “利比里亚射击记录”,指尖指着 “雨林能见度<50 米” 的标注:“苏姐,你记的瞄准镜倍率调 4 倍,沙漠沙暴天是不是得更低?我上次调 3 倍,沙粒反光还是晃得看不清靶心。”
苏慈接过记录本,指尖拂过纸上的雨林示意图:“沙漠沙粒反光比树叶强,3 倍倍率下反光会形成光斑,试试 2.5 倍,再在瞄准镜物镜贴层防反光膜,我在利比里亚雨林遇过树叶反光,贴了膜后视线能清晰一半。” 热娜立刻掏出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太阳,旁边标注 “防反光膜:沙暴天必备”。
正聊得投入,北京军区的王石大步走来,手里攥着份折叠整齐的《比武场地细节图》,他将图在餐桌上展开,红色标记格外醒目:“刚从裁判组拿到消息,明天‘丛林雾障’模块的人造雾分三波扩散,首波能见度 40 米,第二波压到 30 米,最后一波只剩 25 米,还会加入 1.5 米 / 秒的移动靶,比去年难了不少。” 他指着图上的模拟橡胶树:“这些树的位置固定,但枝叶会随风摆动,得提前找好射击间隙,别被枝叶挡了瞄准线。”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图上,气氛骤然严肃。陈峰率先开口,手指在移动靶标注处轻点:“1.5 米 / 秒的移动靶不算快,我 10 秒内就能锁定 5 个靶位,速射模块我有把握。” 马锐却摇了摇头,指尖划过 “雾障扩散” 的时间线:“雾天视线受阻,锁定靶位容易,但风偏难算,第二波雾来临时,风向大概率会转,要是没提前测风向,子弹很容易打偏。”
苏慈指着图上的 “高地观察点”,那里标注着 “海拔 5 米,视野覆盖 80% 雾障区”:“我打算先抢占这个点位,高地能俯瞰整个雾障区,还能借树杈挡雾,虽然移动靶捕捉会慢 1-2 秒,但能精准测风偏,避免误伤平民模型。” 王石眼里闪过赞许,指尖在高地旁画了个小圈:“我也选这里,咱们可以左右补位,你测左侧风,我测右侧,互相报数据。”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苏慈就醒了。热娜还在熟睡,苏慈轻手轻脚地洗漱,换上战术背心时,特意将弹匣袋调整到顺手的位置,再把 6 个装满子弹的弹匣逐一装入,每个弹匣都按 “弹头朝上” 的顺序排列,能减少 0.3 秒的换弹匣时间。
来到靶场时,赛场早已是 “剑拔弩张” 的景象:陈峰在 “速射区” 练习换弹匣,手指翻飞间,空弹匣落地发出清脆的 “嗒嗒” 声,每秒能完成两次换弹,动作行云流水;马锐在 “山地斜射” 区用罗盘测方位,嘴里轻声念叨着海拔参数,时不时俯身调整瞄准镜的倍率,指尖在刻度盘上的动作精准到毫米;林舟和赵晓娜在 “城镇废墟” 区比划,林舟手里还拿着块普通玻璃,反复模拟射击时的折射偏差,赵晓娜则用铅笔在纸上计算偏差角度;热娜在 “沙漠模拟区” 用沙子堆掩体,动作熟练地卧倒、瞄准,手里的防反光膜在瞄准镜前反复调试,直到完全消除反光。
苏慈走到 “丛林雾障” 区,找了个隐蔽的土坡卧倒,打开金属枪箱,她先检查枪管内壁,再用麂皮布轻轻擦拭瞄准镜,确保镜片无指纹、无灰尘,然后调整呼吸,按 “四段呼吸法” 开始练习:吸气 2 秒,感受东风约 1 米 / 秒的力度;屏息 3 秒,瞄准镜的十字线稳稳锁定 150 米外的固定靶心;射击时手指轻扣扳机,力度刚好触发击发,没有一丝多余动作;呼气 2 秒,放松肩膀,避免后坐力影响下一次瞄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