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山雀儿 > 第125章 第 125 章

第125章 第 125 章

苏慈背着洗得发白的 65 式帆布背包,踏上伊尔 - 76 运输机的舷梯。背包肩带处的补丁格外显眼,是她在博米村用橡胶园粗棉线手缝的。

航程中,邻座的战友翻着妹妹寄来的照片,苏慈翻开战术笔记本,指尖轻轻摩挲着夹在笔记本里的信纸,是上个月王磊寄来的,字迹潦草得几乎认不清,只写了 “最近在忙项目,勿念”,连落款日期都没署。王磊从国防科大毕业后就扎进了工作,去年还能写两页纸的信,今年连字数都省了。她又想到王浩,王磊信里提起过,自从李娟阿姨走后,他在老家军工厂成了家,逢年过节才打个电话。

7 月 28 日下午,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她跟着人群走到入境柜台,掏出维和证件和手工填写的申报表,所有信息一笔一划写在表格上。海关人员接过证件时,目光在 “利比里亚” 三个字上顿了顿:“刚从那边回来?辛苦。” 苏慈点点头,看着红色入境章盖在证件上,指尖轻轻碰了碰章印的边缘,时隔一年,再次触到祖国的官方印记。苏慈随后跟着人流往外走,没像其他战友那样踮着脚找接机的人,只把帆布背包往肩上紧了紧。

苏慈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向出口。暑期的机场格外热闹,推着铁皮行李车的旅客、举着纸牌的接机家人、叫卖矿泉水的小贩,喧闹声裹着热浪扑面而来。她没停留,径直走向手动旋转门,伸手扶住冰凉的金属门翼,慢慢推转,刚走出门口,就和一个往里走的男人擦肩而过。

男人穿着深灰色雅戈尔西装,手里攥着机票和黑色公文包,侧袋还露着伦敦希思罗机场的纸质行李牌,脚步匆匆却透着沉稳。他是正要去英国出差的外交部职员越清,常年和不同人群打交道的职业习惯,让他下意识扫了苏慈一眼:女孩穿浅蓝的确良衬衫,袖口随意挽到小臂,露出一道浅淡却整齐的疤痕,疤痕边缘是直线,不像普通磕碰,更像被锐物划伤;帆布背包是 65 式军用款,侧面缝着小小的 “UN” 刺绣;她的眼神清亮,没有急切或疲惫,带着一种雨后的清平,连走路都透着规整 ,脊背挺得笔直,步幅均匀得像量过,像是长期受纪律约束才有的习惯。

“抱歉,借过。” 越清轻声开口,侧身让苏慈先过,擦肩而过时,他闻到她身上淡淡的艾草味,那是苏慈在利比里亚用艾草熏衣服留下的,当地疟疾肆虐,艾草是少数能找到的防蚊植物,比联合国发的防蚊膏管用多了。苏慈没多留意,只微微点头致意,脚步没停,径直走向公交站台,浅蓝的身影很快融进人群里。越清收回目光,心里留下个浅浅的印象,随即抛向脑后。

苏慈换回新领到的 87 式丛林迷彩服回到特种大队。她特意提前 20 分钟到营区,先绕着训练场走了一圈:跑道旁的白杨树比去年高了半米,树皮上还留着新兵刻的名字;靶场的铁丝网换了新的,是 2.5 毫米厚的镀锌铁丝网,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冷光;连她从前常坐的那块青石板都还在。训练场上,战士们正在练 5 公里越野,脚步声整齐得像敲鼓,苏慈下意识数着他们的步频,180 步 / 分钟,正好。

“苏慈!可算把你盼回来了!” 刘猛的喊声从训练场那头传来,手里还攥着块机械秒表,他托人从军区换来的。“去年你走之前,咱们比速射,你还欠我一次输赢呢!” 苏慈笑着捶了他胳膊一下,手劲比从前轻了不少:“现在不比速射了,得比‘稳’,在利比里亚,估计快一秒不如准一分。” 周卫国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一把 85 式狙击枪,是苏慈用的那把,枪托上还贴着她从前缠的胶带。“枪我帮你保养着呢,每半个月用煤油擦一次枪管,黄铜撞针换了新的,跟你走之前一样顺。” 苏慈接过枪,手指抚过枪管上的编号,突然摸到枪托处的浅痕:“这是怎么弄的?” 周卫国挠挠头,声音低了些:“上次训练时磕在水泥墩上了,我用细砂纸磨了半天,没敢留印子,知道你对这枪宝贝。” 苏慈没说什么,从口袋里掏出块细棉布,轻轻擦拭着枪托的划痕。

小陈凑过来时,手里捧着本翻得卷边的《狙击战术手册》,封面还贴着部队的 “公物登记” 标签,边角被手指磨得发亮:“苏姐,你走之前教我的‘风偏补偿法’,我练会了!上次考核还拿了第二!” 老郑跟在后面,手里端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菊花茶,部队夏天常喝这个解暑,茶叶还是他从老家带来的:“这小子现在跟你从前一个样,练起枪来连饭都忘了吃,上次炊事班留的馒头凉透了,还啃得香。” 苏慈翻开手册,里面夹着小陈画的风偏示意图,铅笔标注密密麻麻,连小数点后两位都算得清清楚楚。她指着其中一处:“这里的海拔修正错了,在高原地区,5.8 毫米子弹下坠会比平原慢 0.3 秒。” 语气带着耐心。

走进赵刚的办公室,苏慈递上维和总结。总结首页写着 “博米村平民安全区 207 人,零误伤记录”,下面用红笔标着三个重点:3 月 20 日伪装突袭、6 月 12 日胶块走私拦截、7 月 20 日运输队护航。赵刚翻到 “伪装突袭” 那页,里面贴着张手绘的地形图,蓝色圆珠笔标着平民躲避点和狙击位置,连树木的位置都画得明明白白:“你在博米村那几次指挥,既稳住了平民,又打退了武装分子,比从前多了份全局考量。” 苏慈点点头,手指落在 “平民躲避点” 的标注上:“在那边,每次定战术,我都会先画平民的撤离路线,再算狙击位置,得提前把路规划好,不然容易出乱子。” 她说话时眼神亮得很,和从前一样带着坚定,只是少了几分锐利。办公室里的老式吊扇 “嗡嗡” 转着,风里带着油墨味,墙上挂着的 “1996 年度训练计划表”,赵刚还用红笔圈着 “狙击训练” 的重点,和苏慈想的方向一模一样。

归队后的第三天,苏慈带着刘猛、周卫国、小陈和老郑去了靶场,露天靶场,全靠报靶员扛着红旗跑来回报成绩。靶场特意搭了模拟雨林的场景:钢管架起的 “橡胶树” 上,缠着绿色帆布做的枝叶,地面摆着几个铁皮桶,里面装着干冰,冒起的白雾让能见度不足 50 米。150 米外的靶位旁,立着两个用稻草和帆布做的 “平民模型”,一个抱着 “孩子”,一个蹲在地上,还原着实战中可能出现的误伤场景。

“以前你练速射,爱抢 0.5 秒的快,” 赵刚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机械秒表,表盘上的指针还在微微晃,“今天不用急,按你在利比里亚的经验来,那边的环境,快没用,稳才管用。” 苏慈点点头,接过周卫国递来的 85 式狙击枪,没立刻举枪,先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地面的草叶,露水沾在指尖,她能通过露水倾斜的方向判断风向:东风,每秒约 1.2 米,这是她在利比里亚练出的 “土方法”,不用风速仪也能估个**不离十。接着她走到 “橡胶树” 旁,仰头看帆布枝叶的摆动幅度,10 点方向的枝叶摆得最厉害,说明那里的风速比地面快 0.3 米 / 秒,狙击时得额外修正风偏,这是她在博米村的观察哨里总结的经验。

15 秒后,苏慈缓缓站起身,左手托着枪托,肘部轻轻贴在肋骨处,减少身体抖动对精度的影响。她的眼睛贴着瞄准镜 ,十字线先锁定 “武装分子靶” 的肩胛位置,又快速扫过 “平民模型”:妇女模型离靶位 1.5 米,老人模型 2 米,5.8 毫米子弹的杀伤半径约 1 米,要是打偏 3 厘米,就可能误伤。她调整呼吸,用在博米村总结的 “四段呼吸法”:吸气 2 秒、屏息 3 秒、射击 1 秒、呼气 2 秒,在那边,一次呼吸不稳,就可能误伤到躲在后面的平民,这习惯她一直没丢。

“砰!” 第一枪,子弹穿透白雾,精准击中 “武装分子靶” 的右肩,弹孔误差不足 1 厘米;紧接着,她手腕轻轻转了 2 度,调整枪口角度,“砰!” 第二枪,子弹击中另一个 “武装分子靶” 的手腕,彻底废了对方的持枪能力。放下枪时,她下意识摸了摸枪管,温度比从前训练时低了不少 ,从前练速射连发,枪管烫得能烙手,现在却学会了 “慢射击、精瞄准”,每颗子弹都算着安全距离。报靶员举着红旗跑过来,嗓子喊得发哑:“两发全中!弹孔都在要害旁 5 厘米!”

“这枪稳得离谱!” 小陈举着 62 式望远镜,看得眼睛都直了,“苏姐连树枝摆的风速都算进去了!” 老郑也凑过来,看着靶纸上的弹孔,手里还攥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备用子弹,是他特意留的黄铜弹头:“以前你靠反应快、手感准,现在每颗子弹都带着‘思考’,这才是实战磨出来的真本事,比手册上教的管用多了。” 苏慈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封面写着 “利比里亚射击记录”,里面记着每次射击的参数:“在那边,每次打完我都会记下来,比如‘雨林雾气重,瞄准镜得多擦两次防起雾’‘东风 1.2 米 / 秒,风偏补偿加 0.5’。” 每一页都标着日期、天气,连当时的心情都简单写了两句,和她刚入队时的训练笔记一样细致,变的是射击技巧里多了 “安全考量”,不变的是对 “精准” 的极致追求。

正巧大队长周建明和军区侦察科张科长来靶场考察,两人都穿着常服,张科长手里还拿着份《1996 年全军狙击比武方案》,封皮盖着军区的红色印章。看到苏慈射击的全过程,张科长眼睛一亮,拉着周建明小声说:“老周,你看她射击时的呼吸节奏,还有对环境的判断,比普通狙击手多了‘活劲儿’,这是从实战里熬出来的,正好符合比武‘复杂环境实战’的要求!” 周建明笑着点头。

周建明走到苏慈身边,指节轻轻叩了叩手中的比武方案,目光落在 “复杂环境战术射击” 的加粗字体上:“今年全军狙击比武,总部按边境实战标准设了三个核心模块,‘丛林雾障’、‘城镇废墟’、‘山地斜射’,还新增‘平民保护’硬性评分:击中目标基础分 60,避开模拟平民加 30,战术规划合理再拿 10 分。你在利比里亚应对的那些场景,跟这比武几乎复刻,大队想推荐你去,有没有底气?”

苏慈指尖摩挲着 85 式狙击枪的木质枪托,枪身还留着刚保养过的煤油清香。博米村橡胶园的白雾仿佛又漫到眼前,那天她趴在腐叶堆里,盯着躲在科菲身后的武装分子,连睫毛上的露水都不敢擦,直到算准 1.2 米 / 秒的东风偏量,才扣下扳机。

“我试试,” 她抬眼,眼神亮得坚定,“我把利比里亚的实战经验整理成笔记,小陈他们要是能用上,比拿名次更实在。”

“啥叫试试?” 刘猛的大嗓门立刻响起来,手里的机械秒表在阳光下晃出光斑,“就你那‘算风算雾算距离’的本事,再加上真刀真枪的实战底子,前三稳了!”

周卫国也跟着点头,手里正给狙击枪缠防滑胶带,按苏慈在维和时的习惯,在食指扣扳机的位置留了道浅槽:“你记的那些参数,‘雾天 150 米风偏补偿 0.8 密位’‘非致命射击最佳区间 120-180 米’,我都抄在小本上了,帮你整理成表格,一目了然。”

苏慈在之后的日子里把时间掰成两半用。白天泡在靶场,从 “丛林雾障” 的防雾技巧,到 “城镇废墟” 的玻璃折射修正;晚上就在宿舍伏案写笔记,台灯昏黄的光映着她的侧脸,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笔记按比武模块分得清清楚楚:“丛林雾障” 页,她画了简易风速测算图,标注 “哈气 10 秒不散,能见度<50 米,瞄准镜倍率降至 4 倍,同步擦防雾剂”;“城镇废墟” 页,附了门窗遮挡物修正表,特别注明 “普通玻璃每块折射偏差 0.3 密位,划痕玻璃需额外加 0.1”;“山地斜射” 页,列着海拔与弹着点对照表,连 “海拔每升 300 米,5.8mm 子弹下坠增加 1.2 厘米” 都标得明明白白,这些不是手册上的理论,是她在雨林里、山地上,用一次次瞄准、一次次射击磨出来的 “活经验”。

一天练到夕阳西斜,小陈蹲在地上擦枪,抬头问:“苏姐,在利比里亚开枪,你就不怕打偏吗?”

“怕啊,” 她轻声说,目光飘向远处的白杨树,“每次扣扳机前,我都会想科菲抱着玉米跑的样子,要是打偏了,可能就会伤到像他一样的孩子。” 她顿了顿,“但‘怕’不是胆小,是让你更谨慎,在博米村,我会提前测好每棵橡胶树的距离,把可能的射击位置标在地图上,真遇到情况,心里就有底了。”

小陈似懂非懂地点头,老郑端着两搪瓷缸菊花茶走过来,杯沿还冒着热气:“你这性子,比从前软了,却更有劲儿了。” 苏慈接过杯子,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去。

9 月初,比武前一周,苏慈把装订好的笔记分给战友。笔记本最后一页,她写了行清秀的字:“每一颗子弹,都该为守护而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难渡

空中孤岛[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