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山雀儿 > 第130章 第 130 章

第130章 第 130 章

1997 年 8 月 15 日,“狙击精英培训班” 结业考核刚落下帷幕,李铁攥着 1000 米移动靶满分成绩单,迷彩服后背洇着深色汗渍,一路小跑冲向苏慈,军靴踩在碎石地上发出 “哒哒” 声,兴奋得声音都发颤:“苏姐!全中!您教的‘动态预压法’太管用了,最后一发我按您说的,预压扳机时留 10% 力,果然没偏!”

这时,通讯员骑着军用摩托车疾驰而来,他急刹车时,车轮在滚烫的水泥地上擦出一道浅痕,青烟伴着焦糊味升起,手里那封信封递到苏慈面前,封蜡上 “北京军区司令部” 的印章还泛着油光:“苏慈同志!军区调令,立即去大队部!”

作战室里,周建明的搪瓷杯里泡着浓茶,茶渍在杯壁积了厚厚一层,杯沿还留着磕碰的缺口。他把调令推到苏慈面前,指尖在 “北京军区教导队狙击教研室□□” 几个字上轻轻敲了敲,指腹蹭过纸面的凹凸感:“上级说,你每一次任务都拿得出硬成绩,利比里亚你用‘平民区非致命压制’救了 12 个村民,香港你守住 18 层狙击点没让极端分子靠近,现在要你把这些实战经验传下去,培养更多能打仗的狙击手。”

8 月 25 日清晨,北京军区教导队的操场上,来自各单位的学员站成整齐的队列,男兵们大多身材高大,迷彩帽檐压得很低,遮住眼底的审视;7 个女兵站在队列右侧,短发贴在耳后,指节因紧张微微发白,却依旧站得笔直,格外显眼。

狙击教研室主任张建国站在苏慈身边,对越反击战的老兵,“不少单位对招女兵有顾虑,说‘狙击是体力活,女生扛不动狙击枪’,你这次得拿出真标准,别让人挑理。”

苏慈目光扫过队列,声音清亮,“狙击手不是只会打枪的‘神枪手’,是要在战场活下去、带战友回家的‘多面手’—— 咱们分五关,理论、体能、定向、多目标、隐蔽,少一项都不行!”

考核教室的白墙上,用红漆写着 “为战育人” 四个大字,颜料有些剥落,却依旧醒目。苏慈亲自出的试卷,分三大模块:

弹道学应用:纸上印着 “海拔 2000 米雪山”“沿海潮湿环境” 的参数表 —— 雪山环境:气温 - 15℃,风速 4 米 / 秒;沿海环境:气温 28℃,湿度 90%,要求计算 85 式狙击枪(7.62 毫米大口径弹,初速 830 米 / 秒)的风偏、下坠修正值。

男兵高大兵盯着试卷,眉头皱成一团,铅笔在公式上画了又画,橡皮屑堆成小堆,平时训练只练实弹,哪想过不同海拔的空气密度会影响子弹轨迹?他偷偷瞥向旁边的陈悦,见她笔尖飞快,笔记本摊在一旁,上面记着 “雪山空气密度 0.8kg/m?,比平原低 20%,子弹阻力小,下坠修正需减 0.2 厘米;沿海湿度大,空气阻力增 15%,风偏补偿需加 0.3 密位”,字迹娟秀却有力,每个数据后都画着小勾,是反复验算过的痕迹。

战场急救:题目要求画 “战友手臂中弹(肱动脉破裂)” 的包扎示意图。吴峰的笔尖顿了半天,画出的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 10 厘米处,还忘了标注松绑时间,图纸上的三角巾歪歪扭扭;女兵刘敏原是卫生队战士,她的图纸上,三角巾折成 3 厘米宽的条带,“螺旋式包扎法” 的每一圈都标着 5 厘米长度,旁边写着 “避免压迫桡动脉,止血带拉力以能伸入一指为宜,每隔 30 分钟松 1 次,每次 1 分钟,防止组织坏死”,字里行间都是专业的严谨。

地形分析:一张模糊的卫星图(模拟侦察机 3000 米高度拍摄)铺在试卷上,图上的树林、河流糊成一片,只有等高线隐约可见。高大兵盯着图看了半天,只圈出一个 “山顶”,理由是 “看得远”,纸页被他的手指捏得发皱;陈悦却圈出三个点:山腰的岩石后(能挡侧面火力,利用岩石反弹声波掩盖射击声)、河边的灌木丛(借水流声掩盖换弹声,植被密度 0.8,隐蔽率 90%)、树林的断层处(视线无遮挡,且断层落差 1.5 米,能防后方偷袭),每个点都写着详细的理由,连 “敌人可能的进攻方向” 都标注在旁。

成绩出来后,高大兵拿着 58 分的试卷,脸涨得通红,耳尖都泛着热:“咱们是来当狙击手的,会打枪就行,学这些纸上的东西有啥用?难道还让咱们在战场上当医生、当参谋?”

苏慈拿起他的试卷,指着地形分析题,声音沉了下来:“去年我在香港,要是没分析会展中心周边的高楼地形 ,18 层高楼的风向、塔吊的移动轨迹、居民楼的窗户角度,怎么找到最佳狙击点?要是战友中弹,我不会急救,只能看着他流血致死,理论不是空话,是战场上的保命符!” 高大兵低下头,手指攥着试卷,纸角被捏得发皱,指甲都嵌进纸里。

3 公里越野的赛道旁,插着红色的标记旗,风一吹,旗子 “哗啦啦” 响。15 公斤的背包里装着压缩饼干(100 克 / 块,够 3 天热量)、急救包(含止血带、碘伏、纱布)和备用弹匣(10 发装),背带勒得学员们肩膀发红,迷彩服的肩章都被磨得发亮。苏慈站在起点,手里拿着发令枪,枪身泛着冷光,旁边放着两个缠着白色绷带的 “伤员”,由教导队的战士扮演,身上绑着沙袋,体重刚好 60 公斤,模拟战场伤员的负重。

“规则加一条:遇到‘伤员’,必须两人协作转移到安全区(赛道旁红色标记圈),单独通过者不合格!” 苏慈话音刚落,发令枪 “砰” 的一声响,硝烟味散开,学员们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军靴踩在跑道上,脚步声整齐又急促。

高大兵和搭档赵更跑在前面,到了 1.5 公里处的断墙旁(高 2.5 米,模拟战场障碍),看到 “伤员” 顿时傻了眼。“我抬下半身,你扛上半身!” 高大兵说着就去拽 “伤员” 的腿,手指攥着对方的裤腿,力气大得差点把裤子扯破。赵更却往后躲,双手乱摆:“上半身重,你力气大,该你扛!我负责扶着就行!” 两人争执了 3 分钟,“伤员” 身上的绷带都松了,沙袋露出来,才不情不愿地协作,一个抬腿一个扛肩,脚步踉跄得像喝醉了酒,“伤员” 的身体晃来晃去,差点摔在地上。

而林晓和陈悦赶到时,没多说一句话。林晓蹲下身,膝盖贴着地面的碎石,先检查 “伤员” 的 “伤势”(按考核要求需先判断伤情),对陈悦说:“左肩受力,你托右胳膊,我抬左腿,用‘三点受力法’省劲。” 两人一人架 “伤员” 胳膊,一人托腿,利用 “杠杆原理” 将人轻轻抬起,林晓的迷彩裤膝盖处磨破了,露出的皮肤渗着血,却没停下脚步,陈悦时不时调整姿势,用手托住 “伤员” 的腰,避免晃动导致 “二次受伤”。

冲线时,林晓体力不支摔在地上,膝盖蹭出一片血痕,泥土混着血粘在皮肤上。陈悦立刻蹲下来,从急救包里掏出碘伏棉片,动作麻利地帮她消毒,棉片碰到伤口时,林晓的身体颤了一下,却咬着牙没出声。“忍忍,一会儿就好,消完毒贴个创可贴,避免感染。” 陈悦的声音温柔却坚定。苏慈走过去,递过水壶,看着她们通红的脸颊和沾着泥土的手:“实战里,狙击小组不仅要完成任务,还要带战友回家 ,你们刚才的协作,比跑多快更重要,这才是‘战友’的意义。”

教导队后山的林地,树木茂密,松针落在地上铺成厚毯,踩上去 “沙沙” 响。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战场里的信号弹。苏慈给每人发了一张手绘地形图,纸张边缘磨损,是用复写纸拓印的,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着 3 个 “目标区域”(A 区:松林,B 区:河谷,C 区:断崖),却没写具体坐标;还有一个老式指南针(刻度盘是玻璃的,边缘有划痕),指针微微晃动,需要静置 10 秒才能稳定;以及一把装空包弹的 85 式狙击枪,枪托上还留着前几任使用者的名字 ,“王建军”“李卫国”,是用小刀刻上去的,带着岁月的痕迹。

“4 小时内找到 3 个区域,对‘敌人’(持红色旗帜,每区域停留 40 分钟)完成‘瞄准 - 报参数 - 模拟射击’,漏一个或超时都不合格!” 苏慈的声音在林间回荡,被树叶反射出淡淡的回声。

高大兵拿到地图,看都没看就往第一个区域冲。他踩着厚厚的落叶,树枝刮破了迷彩服的袖口,露出的皮肤渗着血,却没在意,心里只想着 “快点找到目标,别被女兵比下去”。可跑了半小时,眼前出现陡峭的山坡(坡度 60 度),地图上根本没标,他只能绕路,耽误了 1 小时。等他赶到 A 区(松林)时,“敌人” 的红色旗帜早已收起,只剩下空荡荡的石头,上面还留着旗帜绑过的绳痕。

林晓却先坐在石头上,打开指南针,让指针稳定下来,再对照地图上的 “3 棵松树(呈品字形,间距 15 米)” 标记 ,她发现远处的树林里,三棵松树的影子刚好叠成三角形,正是地图上的参照物。她用石头在沿途做记号:圆形石头代表 “直行”,方形石头代表 “左转”,每走 50 米就核对一次方向,确保不偏离路线。赶到 A 区时,“敌人” 刚举起红旗,林晓立刻趴在草丛里,草叶蹭得脸颊发痒,却一动不动,枪口对准目标,报出参数:“距离 650 米,东风 1.8 米 / 秒(从河谷方向来,带着湿气),风偏补偿 2.2 密位,下坠修正 1.5 厘米,请求射击!” 模拟射击后,她掏出笔记本,记下 “此处有回旋气流(松林阻挡导致),下次需多补 0.1 密位”,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痕迹。

4 小时后,林晓准时回到终点,手里的 3 面红旗(每个区域完成任务后领取)插在背包上,像三枚胜利的勋章;高大兵只带回 2 面红旗,还说错了 C 区(断崖)的风偏值,他把 “西风 3 米 / 秒” 说成了 “东风”,纸页上的计算过程一片混乱。苏慈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期许:“野外狙击,找目标比打目标更重要,地图不是废纸,是帮你活下来的工具,下次多看看、多想想,别光靠蛮劲。”

靶场的地面还留着前一天训练的弹孔,每个孔周围都有放射状的裂纹,5 个移动靶挂在钢架上,涂着迷彩漆的 “敌人靶”(高 1.8 米,宽 0.5 米)持黑色 AK 模型,“平民靶”(高 1.6 米,宽 0.4 米)举着白色旗帜,电动装置带动靶标,以每秒 1.5 米的速度横向移动,还会被树干随机遮挡(遮挡时间 2-3 秒,模拟战场障碍物)。

“2 分钟内,优先击中‘敌人靶’(命中胸环靶 10 环有效),误击‘平民靶’直接淘汰!” 苏慈举起秒表,声音刚落,靶标就 “哗啦” 动了起来。

吴峰盯着移动的靶标,手心全是汗,枪托抵着肩膀,却没找准发力点。他猛地扣下扳机,“砰” 的一声,白色旗帜应声倒下 ,他误击了 “平民靶”!吴峰瞬间慌了,把枪往地上一摔,枪身磕在石头上,发出 “哐当” 声:“靶标动得太快,根本来不及看清楚!这考核根本不合理!”

陈悦却深吸一口气,眼睛紧紧盯着靶场,瞳孔微微收缩,捕捉着每个靶标的动向。她在心里默念 “红枪是敌人,白旗是平民,优先处理持械目标”,当 “敌人靶” 和 “平民靶” 同时出现(间距 1.2 米)时,她没有急着开枪,而是等 “敌人靶” 避开树干遮挡的瞬间(露出胸环靶),快速报参数:“距离 500 米,无侧风(靶场四周有挡风墙),风偏 0,下坠修正 0.8 厘米(85 式狙击枪 500 米下坠值)”,随即扣动扳机,手指力度控制得刚好,“敌人靶” 的胸环靶上,模拟弹孔正中心 10 环。2 分钟内,她精准击中 2 个 “敌人靶”,没有一次失误,枪身稳定得像焊在肩膀上。

苏慈走到吴峰身边,捡起地上的枪,轻轻擦拭掉灰尘,手指抚过枪托上的划痕:“实战里,敌人不会按顺序出现,平民也可能在战场里,分不清优先级,不仅完不成任务,还可能害了无辜的人。你看陈悦,她不是比你快,是比你稳,知道什么时候该等、什么时候该打。”

开阔的草地上,只有齐腰高的灌木(种类:酸枣丛,枝叶带刺),阳光直射下来,温度高达 32℃,没有任何高大树木遮挡,远处的铁丝网泛着冷光,是 “敌人” 的警戒范围。2 名 “敌人观察员” 站在 100 米外的高台上,手里拿着军用望远镜(8 倍放大,带测距功能),镜片反射着刺眼的光,每隔 10 分钟就会移动一次观察位置,模拟战场巡逻。

“30 分钟内,藏好自己(身体任何部位不能暴露),别被发现,就算合格!” 苏慈的声音刚落,学员们立刻散开,钻进灌木丛,枝叶摩擦的 “沙沙” 声此起彼伏。

赵更找了个灌木较密的地方,把自己裹在伪装布里(迷彩色,带枯叶纹理),却没注意狙击枪的枪管露在外面,枪管是黑色的,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阳光一照,镜片反光像一面小镜子,在高台上的观察员立刻用望远镜锁定方向,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东南侧酸枣丛,发现金属反光!疑似狙击枪枪管!” 赵更被两名□□架出来时,还不服气地扯着身上的伪装布,布料上沾着草刺,却遮不住他涨红的脸:“这地方连棵大树都没有,枪管露一厘米就被发现,这考核根本就是故意刁难!”

陈悦却把自己藏成了 “地形的一部分”。她钻进酸枣丛后,先脱下迷彩服外套,将内侧的土黄色朝外铺在地上,土黄色与草地颜色的重合度比外侧迷彩高 40%。接着她拆解狙击枪,枪管贴着地面(避免黑色金属在阳光下反光),枪托用枯草层层盖住,只露出瞄准镜的物镜,还特意调整角度,让镜片反光朝向地面。

她蜷缩在丛中,膝盖顶在胸前,双手轻搭在枪身两侧,呼吸控制在 “吸气 2 秒、屏息 4 秒、呼气 3 秒” 的战术节奏,连胸口的起伏都压到最小幅度。草丛里的蚊虫围着脸飞,她从急救包翻出防蚊油,用指尖蘸着轻轻抹在领口和耳后,动作轻得没让身边的草叶晃动一下。

观察员两次从她身边走过,第一次离她只有 1.5 米,军靴踩在草地上的 “沙沙” 声清晰可闻,陈悦甚至能闻到对方身上的汗味混着枪油味,却始终没动;第二次观察员的望远镜镜头扫过她所在的区域,她立刻闭眼,用眼皮挡住瞳孔反光 。

30 分钟后,苏慈吹响结束哨,陈悦从丛中钻出来时,迷彩服上沾着草籽和刺果,脸颊蹭了块泥土,却笑得格外明亮。苏慈走过去,蹲下身指着她铺在地上的外套:“反向伪装、枪管贴地、闭眼挡反光,每个细节都卡着实战标准来,这才是狙击手该有的‘隐蔽意识’,记住,战场上的生存,从来都是细节堆出来的。”

赵更站在一旁,手指无意识绞着衣角,这次却没再抱怨。他刚才亲眼看到陈悦藏在离自己不到 10 米的地方,却愣是没发现对方的衣角,心里那点不服气,早被实打实的差距磨没了。

五关考核成绩榜贴在教导队的公告栏上,红漆写的名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4 名女兵全部合格,林晓总分第 3(理论 92 分、隐蔽考核满分),陈悦第 5(多目标考核 98 分),男兵里只有赵更冲进前 5,高大兵和吴峰排在中游(分别扣在理论和隐蔽考核上)。

张建国拿着成绩单,指节轻轻敲着榜单上的女兵名字,笑着拍苏慈的肩膀:“苏慈,你这选人标准够硬!以前机关里总有人说‘女兵扛不动狙击枪,更守不住实战岗’,现在看看,她们的细腻和稳劲,比不少男兵还能扛事!”

负责基础战术的李□□却还是皱着眉,他手里的训练手册翻得 “哗哗” 响,页面上用红笔圈着传统科目:“理论、隐蔽她们确实有优势,可体能和爆发力还是差一截。你看林晓,3 公里负重越野比赵更慢 1 分 20 秒;陈悦的静态举枪坚持时间,比吴峰少 30 秒。分开练多好,男兵练山地冲刺、负重转移,女兵练参数计算、隐蔽观察,省得互相拖进度。”

苏慈没反驳,而是拉着他去训练场看学员复盘。只见林晓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地上画弹道示意图,地上的公式标注得清清楚楚:“海拔 2000 米,空气密度 0.8kg/m?,子弹阻力减 20%,下坠修正需减 0.2 厘米”。高大兵蹲在旁边,手里拿着笔记本飞快记,时不时点头,昨天理论考核后,林晓主动帮他补弹道学,还把复杂公式拆成 “海拔减修正、湿度加补偿” 的口诀,让他终于搞懂了 “为什么雪山和沿海的修正值不一样”。

另一边,吴峰正跟着陈悦练 “快速换弹匣”。他的手指总在弹匣扣上卡壳,陈悦就握着他的手示范:“用无名指勾弹匣扣,发力时借着手腕的劲,比掌心顶弹匣省 30% 的力。” 这个女兵们摸索出的 “省力技巧”,意外帮吴峰把换弹速度从 8 秒 / 个提到了 5 秒 / 个 ,他练得满头大汗,却没停下:“以前总觉得女生的技巧‘没用’,现在才知道,能省劲还能快,这才是实战需要的。”

赵更则在教刘敏翻越 2.5 米高的断墙。他站在墙下,双手托着刘敏的腰,喊着 “3、2、1—— 起!” 帮她借力。之前体能考核时,刘敏总卡在墙中间,赵更看不过去,主动提出帮忙:“你踩我肩膀,我托你上去,练几次就能找到发力点。” 现在刘敏已经能独立翻墙,落地时还能保持战术姿势,速度比之前快了 20 秒。

李□□站在训练场边缘,看着这一幕,手里的训练手册渐渐合了起来。他想起昨天多目标考核后,吴峰跟他说 “陈悦教的‘等遮挡、抓间隙’技巧,比我瞎开枪管用,刚才 5 个目标中了 4 个”;想起高大兵拿着林晓画的弹道图,兴奋地跑来说 “终于算明白雪山的修正值了,刚才模拟射击中了 10 环”。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改变,比任何道理都有说服力。

李□□走到苏慈身边,声音里带着歉意,指节轻轻敲了敲自己的训练手册,“我总觉得男女兵该‘各练各的’,却忘了实战里从来没有‘单打独斗’,男兵缺的细腻,女兵能补;女兵缺的体能,男兵能帮。混训不是拖后腿,是把每个人的‘短板’拼成团队的‘长板’。”

苏慈笑着递给他一份混训计划表,上面用表格清晰标注着 “男女兵搭档训练科目”:

体能训练:男兵带女兵练 “山地负重冲刺”(提升下肢爆发力),女兵带男兵练 “核心稳定性”(平板支撑、侧桥,增强举枪稳定性);

战术训练:男兵负责 “快速转移”(携带装备在 1 分钟内完成 50 米战术移动),女兵负责 “隐蔽观察”(在转移中标记敌方火力点);

实弹训练:采用 “快慢搭档” 模式,男兵负责 “快速压制射击”(10 秒内完成 3 发点射),女兵负责 “精准补刀”(针对未命中目标修正参数后击发)。

每个科目后都标着 “互补目标”,字迹工整却有力。李□□接过计划表,从口袋里掏出钢笔,在落款处签下名字,“以后混训,我全力配合!咱们一起把这些学员教成能上战场、能打胜仗的狙击手!”

9 月 1 日清晨,首期狙击手培训班正式开课。晨光洒在训练场上,19 名学员站成三列横队,迷彩服的肩章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每个人的腰杆都挺得笔直。苏慈站在队前,手里拿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封面用钢笔写着 “实战笔记?第一期”,字迹刚劲:“从今天起,我们练的不只是‘打靶技巧’,更是‘战场生存能力’,记住,你们未来扣下扳机时,守护的不只是靶标,还有战友的生命、祖国的疆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难渡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