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 9 月的北京,秋意渐浓,京郊的山地训练场首期狙击手培训班的学员们背着 15 公斤战术背包(含 85 式狙击枪零件、3 天压缩干粮、急救包),军靴踩在碎石坡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摩擦声,汗水顺着迷彩帽檐滴落,在干燥的地面砸出细小的湿痕,转瞬又被热风烘干。
“今天练‘山地狙击协同’,两人一组,观察手负责测距、报环境参数,射手负责瞄准击发,30 分钟内完成 3 个移动靶打击,” 苏慈站在山腰的岩石上,手里展开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形图,图上用红蓝铅笔标注的等高线已有些模糊,风吹得她的迷彩服下摆紧贴裤腿,“重点练‘目标交接效率’,观察手报完参数后,射手必须在 5 秒内完成击发,实战里,敌人不会给你反复核对的时间。”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学员们紧绷的脸庞,“记住,协同不是‘单向服从’,是‘双向补位’,观察手漏了的气流细节,射手要能通过环境判断;射手算错的弹道修正,观察手要能及时提醒。”
学员们迅速分成 9 组,高大兵和林晓被分到一组,按苏慈的 “优势互补” 原则,体能强但细节粗疏的高大兵,刚好能和细腻却节奏偏慢的林晓形成配合。可刚练了 10 分钟,争执就像山间的骤雨般突然爆发。
“你报参数能不能别磨磨蹭蹭?每次都要等你翻半天弹道表,目标早跑出射击范围了!” 高大兵把军用测距仪往地上一摔,金属仪器磕在花岗岩上,发出 “哐当” 的脆响,他额角的青筋凸起,迷彩服领口被汗水浸得发黑,“刚才那个 680 米目标,我报完‘西风 2.3 米 / 秒,风偏 2.1 密位’,你磨了 7 秒才开枪,靶纸连个弹孔都没有!”
林晓攥着 85 式狙击枪的木质枪托,眼眶微微发红却不肯退让,她从口袋里掏出泛黄的弹道表,上面用红笔圈着 “山地回旋气流修正公式”,“参数错了,子弹就是废铁!你看山坡下的蒲公英,绒毛一会儿往东南飘,一会儿往东北飘,这是典型的回旋气流,实际风偏得加 0.2 密位,我不核对,子弹就会偏出 10 环!” 她指着弹道表上的备注,“这是你昨天训练时漏记的,我特意帮你补在旁边,你要是看了,就不会报错关键参数。”
两人的争吵引来了其他学员的围观,吴峰靠在松树上,抱着胳膊起哄,军靴踢着地上的石子:“我说男女兵别凑一组吧,一个嫌慢,一个嫌糙,纯属互相耽误!高大兵你跟我一组,咱们体能差不多,肯定能拿第一!” 赵更也跟着点头,手里的伪装网被他扯得变了形:“就是,女兵太细了,实战里哪有时间抠这些细节?”
苏慈走过去时,高大兵正弯腰捡测距仪,耳根涨得通红,显然是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她没立刻批评,而是蹲下身,从战术马甲口袋里掏出一块银色秒表,“再试一次,我来记时。这次林晓先跟高大兵明确你需要的核对项,高大兵报参数时,把你观察到的环境细节都加上,比如‘蒲公英回旋幅度’‘草叶摆动频率’,咱们一起找问题。”
这次,高大兵深吸一口气,握着测距仪的手稳了不少,指腹在按键上精准操作:“距离 700 米,西风 2.5 米 / 秒,草叶东南向摆动幅度 15 度,蒲公英绒毛有轻微回旋,风偏补偿 2.3 密位,下坠 1.8 厘米!” 他报参数时特意放慢语速,还抬手指了指山坡下的蒲公英丛,给林晓示意环境特征。林晓没有翻弹道表,而是扫了眼手腕上的战术板,那是她昨晚熬夜抄的山地参数表,“回旋气流 0.2 密位” 几个字用红笔标得格外醒目,边缘还画了个小小的蒲公英图案。秒表跳到 4 秒时,她扣下扳机,“砰” 的一声,子弹擦着靶标边缘飞过,在靶纸 10 环外侧留下一道浅痕,虽未命中,却比上次近了足足 5 厘米。
“为什么还是慢了 0.5 秒?” 苏慈轻声问林晓,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紧绷的肩膀。
“我…… 我报完参数后,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核对了一遍,” 林晓的声音低了下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枪托上的刻痕,“以前在摩步旅,只要打偏一枪,班长就会让我们罚跑 5 公里,我总怕出错,一紧张就想多确认几遍。”
苏慈心里一动,“过度追求精准,反而会被焦虑打乱节奏。” 可她没直接否定林晓,而是转头问高大兵:“你刚才报参数时,为什么没说‘蒲公英绒毛的回旋幅度具体是多少’?那是判断气流强度的关键,你漏了这个细节,林晓自然要多花时间核对。”
高大兵愣住了,挠了挠头,迷彩帽檐滑下来遮住眼睛:“我以为有风速仪读数就行,看草和蒲公英是‘没用的细节’,没想到还能帮着判断气流……”
苏慈拍了拍两人的肩膀,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战术板,上面用黑色记号笔写满密密麻麻的实战备注,还有几处用红笔修改的痕迹:“山地回旋气流:风偏 0.2 密位(蒲公英绒毛回旋幅度>30 度时加 0.3)”“海拔 800 米:下坠 0.1 厘米(湿度>70% 时加 0.05)”,“这是我总结的,每次任务后,我都会把观察到的环境细节记下来,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参数库’。高大兵,你体能好,观察时可以多跑两个点位,把地面和高空的风向都测了,给林晓更完整的参数;林晓,你不用每次都翻弹道表,把常用的山地参数记在战术板上,核对时扫一眼就行,” 她指着战术板上的 “稳” 字,“你细腻,能发现别人漏了的细节,这是你的优势,别因为怕出错就否定自己,咱们慢慢练,先把‘慢稳’变成‘快稳’。”
接下来的一周,高大兵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训练场,拿着测距仪蹲在山坡下,记录不同时段的风向、蒲公英摆动幅度,还在笔记本上画了张 “环境参数对应表”,表格里用不同颜色标注 “适合射击的时段”;林晓则把战术板贴在枪托旁,吃饭时都在心里默算 “西风 2.5 米 / 秒 回旋气流” 的修正值,甚至在睡前,还会对着镜子练 “快速扫参数” 的眼神。当他们再次配合时,高大兵报参数时会特意加上 “蒲公英回旋幅度 10 度,风偏加 0.2 密位”,林晓扫一眼战术板,3 秒内精准扣下扳机,子弹命中靶心,弹孔刚好在 10 环的正中心,边缘没有一丝偏差。
“中了!真中了!” 高大兵兴奋地拍了拍林晓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林晓踉跄了一下,她笑着扯了扯他的迷彩服:“你这次报的细节够全,我不用再核对了,下次咱们争取 2 秒内完成!” 两人相视而笑。
一周后的夜间训练,苏慈将训练场设在了一片成熟的玉米地,月光被厚重的云层遮挡,只有远处的路灯透过玉米叶,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玉米叶的清香和泥土的湿润气息。
“今天练‘夜间隐蔽射击’,趴在 1 米高的玉米地里,对 500 米外的荧光靶完成 3 次射击,全程不能被‘敌人观察员’发现,” 苏慈手里拿着红外夜视仪,镜片反射着冷光,“记住,夜间隐蔽不仅要藏住身体,还要藏住‘痕迹’,呼吸时别让玉米叶晃动超过 1 厘米,换弹匣时要在膝盖间完成,甚至子弹壳落地,都要提前用伪装布接住,避免发出声响。”
李□□负责扮演 “敌人”,他手里的红外探测仪发出 “嘀嘀” 的轻响,只要捕捉到学员的体温信号或武器反光,屏幕就会亮起红色光点,还会同步记录 “暴露位置”。
训练开始后,苏慈沿着玉米地边缘巡查,很快发现了问题:男兵们大多采用 “俯卧抬枪” 姿势,身体贴地却因胳膊长,枪托容易露出玉米丛,红外探测仪扫过,就能看到明显的黑色金属反光;女兵们则习惯 “侧卧缩肩”,隐蔽性好却因臂力较弱,举枪超过 5 分钟就会发抖,导致子弹偏靶。
最棘手的是赵更,他身高 1 米 85,无论怎么蜷缩,膝盖都会顶出玉米丛,刚趴了 5 分钟,李□□的红外仪就 “嘀嘀” 响了起来,红色光点精准锁定他的位置。“我这身高,根本藏不住!” 赵更扯掉头上的迷彩伪装网,懊恼地坐在地上,玉米叶粘在他的迷彩裤上,“这训练就是给小个子设计的,我再怎么练也没用,不如放弃算了!”
苏慈没急着反驳,而是蹲在赵更身边,仔细观察他的姿势,膝盖顶出玉米丛 2 厘米,枪托因背带太长,斜靠在玉米秆上:“你试试把裤腿往上卷 3 厘米,膝盖处用玉米叶绑成‘保护层’,再把狙击枪背带调短 5 厘米,让枪身贴着身体侧面,” 她伸手帮赵更调整背带,指尖划过背带上的磨损痕迹,“你身高高,视野其实比别人好,你看,从这个角度,能完整看到 500 米外荧光靶的轮廓,而小个子学员还要垫高 3 块石头才能看到,这是你的优势,别因为身高就否定自己,咱们把‘劣势’变成‘优势’。”
赵更半信半疑地照做,苏慈又帮他在肩膀、膝盖处绑了些玉米叶,刚好挡住红外探测的重点部位。这次,他趴在玉米地里,用肚子发力控制呼吸,胸口的起伏幅度不超过 2 厘米,举枪时枪身紧贴身体,枪口精准对准荧光靶。20 分钟后,他不仅没被李□□发现,还成功击中两个目标,子弹壳落地前,他提前用伪装布接住,轻轻放在旁边的泥土里,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原来不是身高的问题,是我没找对姿势!” 赵更爬起来时,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开心,他跑到苏慈身边,兴奋地比划着:“我刚才还发现,从我的位置能看到李□□的巡逻路线,下次可以提醒身边的学员,提前 10 秒做好隐蔽!”
可另一边,陈悦却遇到了新麻烦。她按苏慈教的 “侧卧缩肩” 姿势射击,连续三枪都偏了,不是风偏没算准,而是长时间侧卧让她的右肩受压,呼吸变得急促,扣扳机时手指一抖,子弹就偏出了 5 环。
“我是不是不适合当狙击手?” 陈悦眼圈发红,她之前在多目标考核里拿了满分,可到了夜间隐蔽射击,却接连失误,手指紧紧攥着枪托,指节泛白。
苏慈让陈悦躺下,仔细观察她的姿势,右肩完全贴在地上,导致呼吸时胸腔无法正常扩张:“你侧卧时,右肩压得太狠,影响了呼吸节奏,” 她从背包里掏出一块软质伪装布,垫在陈悦的右肩下,厚度刚好 1 厘米,“这样能减轻压力,你再试试,呼吸时用肚子发力,别用肩膀,就像你平时练‘腹式呼吸’那样,让呼吸和扳机动作配合。” 她蹲在旁边,看着陈悦调整呼吸,指尖轻轻跟着她的胸口起伏打节拍,“你细腻,能发现姿势里的小问题,这是你的优势 ,上次多目标考核,你能在频闪灯晃眼的情况下算准参数,这次也一定能调整好,别因为一次失误就否定自己。”
陈悦深吸一口气,按照苏慈说的,用肚子发力控制呼吸,枪身果然稳了不少。她慢慢扣下扳机,“砰” 的一声,子弹精准命中荧光靶的 10 环,荧光粉在夜色中溅开,像一朵小小的火花。“真中了!” 她惊喜地回头,眼里闪着光,苏慈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你看,没有‘不适合’的姿势,只有‘没调整好’的细节,你能快速找到问题,这比击中靶心更重要。”
10 月初,苏慈带着学员们来到京郊的 “复杂地形训练场”,这里有坡度 30 度的山地、水深 50 厘米的河谷、茂密的杨树林,还有模拟的城镇废墟(用废弃砖瓦搭建,还原真实战场的断墙、残垣),是军区专门用来练 “实战化协同” 的场地。这次训练,苏慈没再指定分组,而是让学员们自由组合,完成 “3 人狙击小组” 的任务:1 小时内,从山脚出发,穿越河谷、树林,在城镇废墟里找到 3 个 “恐怖分子” 模拟目标(持红色旗帜,藏在断墙后),完成射击后,还要掩护 “平民”(由□□扮演,穿蓝色马甲)撤离至安全区。
任务开始前,高大兵主动找到林晓和陈悦,手里还拿着一张手绘的路线图:“咱们组队吧!我负责观察测距、探路,林晓你负责精准射击,陈悦你懂急救,负责掩护和照顾平民,咱们肯定能最快完成任务!” 林晓和陈悦相视一笑,点头同意,放在一个月前,高大兵绝不会主动跟女兵组队,可现在,他心里只有 “谁适合什么岗位”,没有 “男女之别”。
穿越河谷时,水流湍急,石头上长满青苔,稍不注意就会滑倒。高大兵主动走在前面,手里拿着测距仪探路,还帮林晓和陈悦把沉重的狙击枪零件包背在自己身上,裤腿被河水浸湿,贴在腿上却没停下脚步:“这边的石头稳,你们跟着我的脚印走!” 到了杨树林,林晓蹲在地上,指着泥土里的细线:“这是绊雷的引线,应该是模拟‘敌人’设置的,大家绕着树走,别踩线!” 她还从口袋里掏出小剪刀,小心地剪断引线,避免触发 “爆炸”;陈悦则端着狙击枪,靠在树干后警戒,眼睛盯着树林深处,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到了城镇废墟,3 个 “恐怖分子” 模拟目标分别藏在不同的断墙后。高大兵趴在 2 米高的断墙上,调整测距仪的倍率:“1 号目标,距离 450 米,东风 1.8 米 / 秒,风偏补偿 2.0 密位,无遮挡;2 号目标,距离 520 米,有断墙遮挡,子弹需穿透 5 厘米砖墙,修正 0.3 密位;3 号目标,距离 380 米,在窗户后,注意玻璃反光影响瞄准!” 林晓趴在旁边,根据参数快速调整瞄准镜的风偏、下坠旋钮,“砰、砰、砰” 三枪,三个目标的红色旗帜应声倒下,没有一丝偏差。
撤离时,“平民” 突然 “小腿中弹” 倒地,陈悦立刻冲过去,膝盖跪在地上,从急救包里掏出止血带、碘伏、纱布,动作麻利地帮 “平民” 包扎 —— 先用水冲洗伤口(模拟清创),再用碘伏消毒,最后用纱布螺旋式包扎,还特意在膝盖处留了活动空间:“你们注意周围,我 2 分钟就能包扎好,别让‘敌人’靠近!”2 分钟后,“平民” 被成功扶起来,整个任务只用了 55 分钟,比规定时间提前了 5 分钟。
“我们成功了!” 学员们兴奋地抱在一起,高大兵的脸上沾着泥土,林晓的迷彩服被断墙划了道口子,陈悦的手上还留着包扎时被剪刀划伤的细小伤口,血珠凝固在指尖。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完成 “3 人狙击小组” 的实战化任务,从河谷探路到废墟射击,再到掩护平民撤离,每个人都精准卡好自己的分工,没有一次失误。一个月前,这群学员还在为 “谁快谁慢”“谁细谁糙” 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却能在复杂地形里默契配合,连换弹匣的节奏都能同步。
当天傍晚,教导队的会议室里,日光灯管发出 “嗡嗡” 的轻响,学员们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摊着复杂地形训练场的地图,纸质边缘因反复翻阅泛起毛边,每个人的训练记录本上都画满了红色批注。
“实战里,3 秒可能就是生死差距。” 苏慈的声音平静却有力,目光扫过每个人紧绷的脸庞,“现在,咱们逐个说问题,不用怕承认失误,训练场补的课,就是战场上少流的血。”
高大兵第一个举手,指节叩了叩地图上河谷的标记点,声音带着愧疚:“我探路时只盯着石头表面的平整度,没测水流速度,那块空芯石旁边的水流比其他地方急,要是真在战场,我掉下去事小,耽误撤离时间、暴露位置事大。” 他翻开自己的记录本,里面新添了一行字:“地形勘察需测‘石 - 水 - 土’三项:石头敲听虚实,水流看波纹频率,土壤捏握判断承重力。”
林晓握着笔的手紧了紧,指尖蹭过记录本上 “精细操作” 的标题:“我剪断引线时,没提前清理周围的枯枝,剪刀差点勾到树枝,要是枯枝晃动,10 米外都能听到声响,很可能引来敌人。”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打算今晚加练‘镊子夹黄豆’,从 3 分钟夹 25 颗练到 30 颗,练手的稳定性。”
陈悦低下头,声音轻却清晰:“我包扎时搞反了顺序,应该先绑止血带再消毒,实战里要是遇到动脉出血,3 分钟不止血就有生命危险。我已经把急救步骤编成口诀:‘一压二绑三消毒,螺旋包扎留活动’,记在战术板内侧了。”
苏慈点点头,在白板上用红笔写下 “探路细节”“隐蔽动作”“急救顺序” 三个关键词,每个词后面都画了个醒目的感叹号:“知道问题就好,咱们针对性补训 ,高大兵,明天用测距仪测河谷不同区域的水流速度,记录‘流速 - 石质’对应表;林晓,用 0.5 毫米细棉线模拟引线,练‘无触碰剪断’;陈悦,找卫生队借模拟伤员模型,练‘1 分钟快速止血’。”
她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柔和:“但更要看到你们的进步,高大兵主动帮林晓背 85 式狙击枪的枪管组件,减轻她的负重;林晓在树林里 50 米外就发现绊雷引线,比仪器探测还快;陈悦包扎时特意留了膝盖活动空间,避免平民撤离时二次受伤。这些细节,才是‘协同作战’的核心。”
学员们听得格外认真,吴峰突然举手,迷彩服袖口的扣子没扣紧,晃了晃:“苏□□,我之前总觉得男女兵体力差距大,没法配合,可今天看高大兵他们,才知道只要分工对了,女兵的细腻和男兵的爆发力能互补。下次‘城镇反恐’训练,我想跟刘敏组队,她能看地形算射击角度,我能扛装备快速转移,肯定能出效果!”
苏慈笑着点头,指尖敲了敲桌子:“组队的意义就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你们自己选搭档,下周训练我看你们的配合!”
10 月中旬,北京军区 “实战化训练表彰大会” 在教导队礼堂举行,红色横幅上 “练为战,砺精兵” 五个大字格外醒目。首期狙击手培训班凭借复杂地形演练 “零失误、提前 5 分钟完成任务” 的成绩,被评为 “优秀训练班组”,苏慈也因 “因材施教” 的创新教学模式,被授予 “优秀□□” 称号。
表彰当天,学员们穿着笔挺的迷彩服,肩章上的领花被阳光照得发亮,胸前的红花用红绸带系着,边缘绣着 “荣誉” 二字。军区领导亲自为他们颁奖,高大兵激动得耳根发红,只会用力点头,军帽檐压得更低,却藏不住眼里的光。林晓接过证书时,领导看着她的名字,笑着说:“你就是那个在山地狙击里,3 秒内修正回旋气流参数的女兵?好样的!以前总有人说‘女兵扛不动狙击枪’,你用成绩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陈悦站在队列里,接过荣誉证书时,指尖有些发颤,几个月前,她还因为夜间射击连续 3 枪偏靶,躲在训练场角落偷偷掉眼泪,如今却能站在这里,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表彰名单上。她悄悄拽了拽苏慈的迷彩服衣角,声音带着哽咽:“□□,要是没有您帮我把伪装布垫在肩下,调整呼吸节奏,我可能早就放弃当狙击手了。”
苏慈拍了拍她的手背,掌心传来温暖的力量:“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你自己肯较劲,夜间训练你练到手指发麻,急救口诀背到凌晨,这些坚持才是你拿荣誉的底气,你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表彰大会结束后,张建国拿着一份烫金封面的文件找到苏慈,封面上 “北京军区狙击手训练标准(1997 版)” 几个字格外醒目:“军区决定,把你的‘因材施教’模式推广到全军各部队,还让你下个月去石家庄陆军学院,给其他□□讲‘男女兵混训’‘实战化补训’的经验。”
苏慈翻开文件,里面详细收录了她总结的 “山地协同战术”“夜间隐蔽射击技巧”,甚至还有学员们的训练案例,高大兵的 “地形勘察笔记”、林晓的 “精细操作日志” 都被作为范例收录,最后一页 “实战经验顾问” 后面,印着她的名字。
当天晚上,苏慈坐在教研室里,掏出自己的牛皮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1997 年 10 月 15 日,北京。以前总觉得,教学是‘我把经验灌输给学员’,如今才明白,教学是‘学员与我互相成就’。高大兵让我知道,‘粗疏’可以用‘针对性训练’磨细;林晓让我懂得,‘慢热’能靠‘细节自信’提速;陈悦让我领悟,‘紧张’可借‘姿势调整’化解。‘因材施教’从不是简单的‘区别对待’,是看到每个人的优势,帮他们把‘我不行’变成‘我能行’;‘协同作战’也不是‘谁迁就谁’,是让每个人的‘长板’,拼成能挡住风险的‘团队盾牌’。”
第二天清晨,苏慈就来到训练场,她掏出战术板,用记号笔写下新的训练计划:“下周开展‘城镇反恐’专项训练,重点练‘高楼狙击参数计算’‘街道隐蔽转移’‘室内近距离射击’,组队方式由学员自由选择,继续强化‘优势互补’理念,训练后需提交‘战术优化建议’……”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