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的初秋,北京军区狙击教研室的窗台上,一盆绿萝的藤蔓顺着铁架垂落,叶片上沾着的清晨露水折射着晨光,在桌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苏慈坐在电脑前,屏幕上 CS/LR4 高精度狙击步枪的三维模型正缓慢旋转,蓝色的线条勾勒出枪身关键组件。她用鼠标圈出 “激光测距仪与弹道计算机一体化系统”,在课件备注栏敲下一行字:“2003 年试装型号,环境数据采样频率需控制在 30 秒 / 次,复杂地形(如山地、建筑群)需手动补调 5%-8% 误差”,这是她上周带学员在内蒙古草原测试时,用 200 发实弹验证的结论,每一组数据都浸着汗水。
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急促响起,尖锐的铃声刺破室内的宁静。这是军区紧急任务专线,接通瞬间,作战部老张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紧迫感,透过听筒传来:“苏慈同志,边境某市发生重大反恐事件!3 名暴徒挟持 2 名工人、1 名儿童躲进废弃农机厂,携带自制□□,上级任命你为‘特级狙击顾问’,即刻携带 CS/LR4 赶赴现场,协助反恐部队解救人质,15 分钟后直升机在教导队操场待命!”
“保证完成任务!” 苏慈的声音坚定,挂了电话,手指在键盘上飞速保存课件,起身时带倒桌边的搪瓷水杯,水洒在《信息化狙击战术手册》上,晕开深色的水渍。她顾不上擦拭,抓起椅背上的战术马甲 ,快步往军械库跑,军靴踩在水泥地上,发出 “噔噔” 的急促声响。
军械库的铁门在身后 “哐当” 闭合,苏慈直奔最内侧的货架,那里存放着刚列装的 CS/LR4 高精度狙击步枪。枪身呈哑光黑色,7.62mm 口径的枪管长 610mm,比 88 式短 40mm,却能在 1000 米距离保持 1MOA 的精度(即弹着点散布直径不超过 2.9 厘米);3-12 倍可变倍率瞄准镜的镜片镀着蓝紫色增透膜,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转动调焦环时,能听到细腻的 “咔嗒” 声;最让她在意的是枪托处的弧形凹槽,这是 1998 年她主导性别适配测试时定下的设计,如今经过优化,贴合度比 88 式提升 40%,5.8 公斤的整体重量,即使是体重 50 公斤的女兵,举枪坚持 30 分钟也不会手抖。
她熟练地拆解、检查枪身:枪管无磕碰、膛线清晰,弹匣供弹顺畅无卡顿,弹道计算机屏幕亮起绿色的启动界面,显示系统正常。随后,她将 20 发 7.62mm 专用狙击弹逐一压进弹匣,指尖能摸到弹壳底部细微的纹路。又从装备柜里取出 “蜂鸟 - 1” 型单兵无人机,机身仅巴掌大小,碳纤维材质轻便且坚固,机腹搭载的 1080P 摄像头能在夜间拍摄高清画面,她特意往战术背包里多塞了两块备用电池:“复杂环境下,无人机就是狙击手的‘第二双眼睛’,不能断电。”
15 分钟后,苏慈背着 CS/LR4、提着战术背包,准时出现在教导队操场。军用直升机的螺旋桨卷起漫天尘土,吹得她的迷彩帽檐紧贴额头,她弯腰钻进机舱,刚坐稳,作战参谋就递来一份折叠整齐的简报,纸张边缘还带着油墨的温度:“废弃农机厂是 1972 年建成的老厂房,墙体为红砖结构,年久失修导致外墙布满直径 5-15 厘米的破损孔洞;现场风速 2-5 米 / 秒波动,受厂房周边杨树防风林影响,气流呈‘回旋式’变化,易产生局部乱流;暴徒藏在二楼西南角车间,无人机初步侦察显示,人质被绑在铁架上,□□引线连接简易触发装置,暴徒持有□□,情绪极不稳定。”
苏慈快速翻阅简报,手指停在厂房结构图上,指尖划过西南角的三个窗户标记:“间距仅 1.5 米,暴徒很可能在窗口间移动,射击窗口会非常短暂。” 她掏出随身携带的战术板,用黑色记号笔快速画下气流示意图,线条清晰标注出 “防风林涡流区”“孔洞乱流带”:“防风林会让风在厂房周边形成‘涡流’,穿过孔洞时会产生局部乱流,100 米距离内,子弹偏移量可能达 1-1.5 厘米,CS/LR4 的自动修正系统未必能完全覆盖这种复杂误差。”
两小时后,直升机降落在边境城市的临时指挥点。刚踏出机舱,一股夹杂着沙尘的热风扑面而来,带着干燥的土腥味,远处的废弃农机厂笼罩在灰蒙蒙的雾气中,楼顶飘扬的红色警示旗在风里猎猎作响。反恐部队指挥官王队长快步迎上来,他 40 岁左右,左眉骨处有一道 3 厘米长的疤痕 ,那是 1999 年处置劫持事件时留下的,手里的对讲机还在不断传来指令:“各小组注意,保持 50 米警戒距离,禁止无关人员靠近,防止暴徒触发□□!”
“苏顾问,情况比预想的更棘手!” 王队长递来一张手绘的厂区平面图,纸张边缘因反复折叠泛着毛边,上面用红笔标注着 “危险区域”“人质位置”,“刚才无人机侦察发现,暴徒在窗口加装了铁皮挡板,只留 10 厘米宽的观察缝,每次暴露身体的时间不足 2 秒,而且人质身上的□□绑在腰部,引线延伸到暴徒手里,一旦射击偏差,哪怕只是擦到引线,都可能触发□□。”
苏慈跟着王队长来到工厂对面 300 米处的居民楼顶,这里已被改造成临时狙击阵地,沙袋堆成的掩体高约 1.2 米,两名狙击手正握着 88 式狙击枪待命,看到苏慈携带的 CS/LR4,眼里露出期待的目光。苏慈趴在沙袋上,将 CS/LR4 架在金属枪架上,打开 “环境感知系统”,屏幕瞬间亮起,绿色的数据流快速滚动:“温度 25.3℃,湿度 65%,气压 1008 百帕,当前风速 3.2 米 / 秒,风向西南偏西 30°”,系统自动弹出弹道修正建议:“100 米距离,风偏补偿 2.8 密位,下坠修正 3.5 厘米,弹着点偏差预计 0.3 厘米”。
苏慈没有立刻信任系统数据,而是从战术背包里掏出便携式气象站 ,机身小巧,能实时测量温度、湿度、风速,她按下启动键,等待数据稳定:“实际温度 24.8℃,比系统显示低 0.5℃;湿度 68%,高 3%。” 她皱眉在战术板上记录,笔尖划过纸面发出 “沙沙” 声:“温度每差 1℃,子弹初速会变化 1.2 米 / 秒,100 米距离下坠量会偏差 0.2 厘米;湿度每差 5%,空气阻力会增加 1%,这些细微偏差累积起来,足以让子弹偏离目标。”
她转头对身边的年轻狙击手小李说:“用激光测距仪复核实际距离。” 小李立刻操作仪器,瞄准工厂窗口:“报告苏顾问,实际距离 305 米,系统显示 300 米,差 5 米!” 苏慈快速心算修正量:“5 米距离差,下坠修正需增加 0.1 厘米;温度偏差导致初速降低 0.6 米 / 秒,下坠再增 0.1 厘米;湿度偏差增加空气阻力,风偏补偿需加 0.2 密位。” 她伸出手指,在 CS/LR4 的弹道计算机操作屏上轻点,将系统建议的 “风偏 2.8 密位、下坠 3.5 厘米” 修正为 “风偏 3.0 密位、下坠 3.7 厘米”。
“苏顾问,系统数据怎么会有这么大误差?” 小李疑惑地问,眼神里带着不解,在他看来,信息化装备的精度应该是最可靠的。“因为系统采集的是 10 米高度的环境数据,而我们在 30 米高的楼顶,高度差会导致温度、湿度出现分层变化;而且厂房周边的金属构件会干扰激光测距信号,产生距离误差。” 苏慈耐心解释,指尖轻轻敲了敲 CS/LR4 的枪身,“这就是‘人机协同不依赖’的关键,系统是高效的工具,但工具会受环境影响,必须用手动测量校准,才能避免误差累积,实战里,0.1 厘米的偏差都可能酿成大错。”
就在苏慈校准参数时,无人机操控员突然喊道:“苏顾问,中间窗口有动静!” 苏慈立刻看向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屏幕上,中间窗口的铁皮挡板后,隐约出现一个 “人头轮廓”,似乎是暴徒正透过观察缝观察外界。“目标暴露!请求射击!” 小李兴奋地握住扳机,眼里闪过紧张与期待,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实战任务。
苏慈却伸手按住他的手,语气冷静:“等等,让地面观察哨确认!” 她拿起对讲机,按下通话键:“老张,麻烦确认中间窗口目标是否为真人,注意观察细节。”
地面观察哨老张有 30 年侦察经验,此刻正通过高倍望远镜紧盯窗口,他的声音很快从对讲机里传来:“苏顾问,那不是真人!轮廓边缘太规整,没有呼吸导致的轻微起伏,而且刚才有风吹过,‘人头’没跟着晃动,大概率是暴徒用衣服和纸板做的假人,想引诱我们开枪暴露阵地位置!”
苏慈立刻对无人机操控员说:“降低高度,贴近窗口拍摄,重点拍‘人头’材质。” 无人机缓缓下降至 150 米高度,镜头拉近,画面里清晰显示,“人头” 是用黑色外套包裹硬纸板做成的,下面用细铁丝固定在窗框上,还绑了个小型电动风扇,扇叶转动时带动 “人头” 轻微晃动,模拟呼吸起伏的假象。“幸好没开枪!” 小李后怕地松了口气,手心已沁出冷汗,“要是被假目标骗了,不仅暴露我们的位置,还会让暴徒知道我们的战术,人质就更危险了。”
“这就是多视角交叉验证的重要性。” 苏慈调出三个视角的画面,在屏幕上并列展示,无人机的空中视角(呈现整体轮廓)、地面观察哨的望远镜视角(捕捉呼吸起伏细节)、狙击镜的近距离视角(分辨材质纹理),“单一视角容易被伪装欺骗,三个视角交叉验证,才能识破陷阱。刚才无人机看到‘人头’轮廓,地面观察哨发现‘无呼吸晃动’,狙击镜能看到‘纸板纹理’,三者结合,才能确定是假目标,避免误判。”
校准完参数、识破假目标后,现场陷入短暂的僵持。苏慈重新制定监测方案:让无人机保持 200 米高度巡逻,每 30 秒传回一次环境数据;小李负责记录风速、温度变化,每 10 秒报一次数;老张持续观察三个窗口的动静,重点留意铁皮挡板的细微移动。形成 “30 秒环境更新、10 秒风速通报、实时目标监控” 的动态监测体系,确保不遗漏任何异常。
第 15 分钟,小李突然提高声音:“苏顾问,风速骤升!当前 4.5 米 / 秒,风向转为西南偏南!” 苏慈立刻低头查看便携式气象站,屏幕显示:“湿度降至 62%,温度升至 25.5℃!” 她的手指在战术板上快速计算,笔尖划过纸面的速度越来越快:“风速增加 1.5 米 / 秒,风偏补偿需加 0.8 密位;温度升高 0.7℃,子弹初速增加 0.84 米 / 秒,下坠量减少 0.2 厘米;湿度降低 6%,空气阻力减小,风偏再减 0.1 密位。最终修正为风偏 3.7 密位、下坠 3.5 厘米。”
她刚调整完 CS/LR4 的参数,老张的声音就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急促:“苏顾问,东侧窗口!暴徒真的露头了!左手抓着人质的衣领,右手持匕首,手臂暴露约 10 厘米,预计暴露时间 1.5 秒!” 苏慈立刻转动枪身,将狙击镜对准东侧窗口,此时小李又喊道:“风速降至 3.8 米 / 秒!” 她毫不犹豫地转动风偏调节旋钮,将参数从 3.7 密位调至 3.5 密位,同时盯着无人机传回的 “目标姿态数据”:暴徒探臂时,身体因重心偏移向□□斜 3°,导致右臂位置比预期偏右 0.5 厘米。苏慈凭着手感,将瞄准镜的十字线手动偏移 0.5 厘米,确保弹着点精准覆盖目标。
“就是现在!” 苏慈深吸一口气,用腹式呼吸稳住身体,左手轻轻托住枪身下方,右手食指轻扣扳机 ——CS/LR4 的扳机预压力度为 3.5 公斤,比 88 式轻 0.5 公斤,击发瞬间几乎没有滞涩感。“砰” 的一声闷响,后坐力通过弧形枪托分散到肩膀,比 88 式小近 30%,枪身几乎没有晃动。子弹呼啸而出,却在接近窗口时,突然遇到一股从下方孔洞穿出的乱流 ,苏慈早有准备,根据之前记录的 “孔洞气流规律”,她提前在弹道计算机里预设了 “乱流修正系数”,子弹穿过乱流时,系统自动微调轨迹,精准命中暴徒的右手腕,匕首 “当啷” 一声掉在车间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好险!” 王队长在旁边攥紧拳头,语气里满是后怕,“刚才那股乱流太突然了,要是没提前准备,子弹肯定偏了!”“因为我们每 30 秒更新一次环境数据,通过分析发现,东侧窗口下方的孔洞在风速 3.5-4.0 米 / 秒时,会产生向上的乱流,所以提前预设了修正系数。” 苏慈解释,语气平静却透着自信,“动态环境实时调,不仅是实时更新数据,还要根据历史数据预判可能的环境变化,提前做好准备,这才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关键,实战里没有‘等风停’的时间。”
几分钟后,另一名暴徒似乎察觉到同伴受伤,情绪变得更加激动,突然从西侧窗口探出上半身,挥舞着□□,嘴里大喊着威胁的话语,手臂暴露范围比之前更大。“目标暴露!” 老张的声音传来,苏慈立刻调整枪身,瞄准暴徒的右臂肱骨 ,这个位置既能让其丧失行动力,又能避免伤及要害,为后续审讯保留线索。
此时风速稳定在 3.0 米 / 秒,环境感知系统显示 “风偏补偿 2.5 密位,下坠修正 3.6 厘米”。苏慈结合手动测量的湿度数据(64%),微调风偏至 2.6 密位,随后扣下扳机 ——“砰” 的一声,子弹精准命中目标,暴徒惨叫着缩回窗口,手枪 “啪” 地掉在窗外的地面上。
“行动!” 王队长抓住时机,一声令下,反恐队员从工厂两侧的楼梯快速突进,破门声、战术指令声在空气中回荡。苏慈没有放松警惕,继续盯着瞄准镜,观察窗口是否有其他暴徒异动。3 分钟后,对讲机传来捷报:“3 名暴徒全部被控制,人质安全获救,□□已成功拆除,无人员伤亡!”
苏慈缓缓站起身,揉了揉长时间趴着的肩膀 ,CS/LR4 的弧形枪托完美贴合她的肩线,没有出现以往 88 式带来的酸痛感,只有轻微的压痕。她走到王队长身边,看着远处被押解出来的暴徒,其中两人手臂缠着白色纱布,正低着头沉默不语。“刚才最后一次射击时,风速突然从 3.0 米 / 秒降到 2.2 米 / 秒,幸好提前手动修正了 0.2 密位,不然子弹可能会偏到人质的肩膀。” 苏慈轻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后怕,实战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
当晚 8 点,临时指挥点的会议室里,灯光明亮,白色的墙壁上投影着白天的作战画面,反恐队员们围坐在长桌旁,脸上带着任务成功后的疲惫与欣慰。苏慈站在黑板前,手里握着白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信息化反恐狙击三原则”,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清晰有力,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突出。
一、人机协同不依赖
“CS/LR4 的弹道计算机虽然能自动计算修正量,效率比手动计算高 3 倍,但在今天这种‘孔洞乱流 瞬时风速变化’的复杂环境下,系统数据会有5%-8% 的误差,这些误差在 100 米距离内,足以让子弹偏离目标 1-1.5 厘米,而我们今天的射击窗口,最小只有 10 厘米宽,容不得半点偏差。” 苏慈指着投影画面里的弹道轨迹模拟图,红色线条代表系统计算路径,蓝色线条代表手动修正后的实际路径,两条线在接近窗口时明显分叉,“你们看,系统计算的弹着点在目标左臂,而我们手动校准后,弹着点精准落在右臂肱骨,这 0.8 厘米的修正,就是避免误伤、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反恐队员:“信息化装备的优势是高效,但不能成为‘唯一依赖’。就像今天,我们用便携式气象站手动测量温度、湿度,用激光测距仪复核距离,这些‘老办法’看似繁琐,却是校准系统误差的‘定心丸’。实战里,‘人机协同’的核心是‘人主导、机辅助’,而不是反过来。”
二、多视角交叉验证
“今天我们最险的一次,就是差点被暴徒的假目标欺骗。” 苏慈切换投影画面,调出三个视角的对比图 —— 无人机拍的 “人头轮廓”、地面观察哨拍的 “无呼吸晃动”、狙击镜拍的 “纸板纹理”,“单一视角下,无人机只能看到‘像人头的轮廓’,很容易误判;但加上地面观察哨的‘细节判断’和狙击镜的‘材质分辨’,就能拼凑出完整的真相。这就像拼图,少一块都不行。”
她走到小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李第一次参与实战,看到目标就想射击,这很正常,但实战需要‘冷静的判断’。多视角交叉验证,不是‘浪费时间’,而是‘避免犯错’。今天要是我们没等老张的确认,贸然开枪,不仅会暴露阵地,还会让暴徒知道我们的战术,后续解救人质只会更难。”
“以后不管是反恐还是其他任务,都要记住:‘眼见不一定为实’,必须通过多个视角、多个维度确认目标信息,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苏慈的语气郑重,眼神里带着对年轻队员的期许。
三、动态环境实时调
“今天的环境有多复杂,大家都有体会,风速从 2 米 / 秒到 5 米 / 秒波动,温度、湿度也在不断变化,甚至还有孔洞产生的乱流。” 苏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起伏的曲线,标注出不同时间点的风速变化,“我们建立的‘30 秒环境更新、10 秒风速通报’体系,就是为了跟上环境变化的节奏。”
她指着曲线中一个明显的峰值:“第 15 分钟,风速突然升到 4.5 米 / 秒,我们及时调整了风偏补偿;随后风速又降到 3.8 米 / 秒,我们再次微调。正是这种‘实时跟调’,才让子弹在复杂气流中精准命中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根据历史数据,预判了孔洞乱流的规律,提前预设了修正系数,这才接住了‘突发的乱流考验’。”
苏慈转过身,面对所有人:“复杂环境下,‘不变’的只有‘变化’。动态环境实时调,不仅是‘实时更新数据’,还要‘预判变化趋势’。就像天气预报,不仅要知道现在的天气,还要知道接下来会不会下雨、会不会刮风,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实战里,‘等变化发生了再调整’,往往就晚了。”
王队长站起身,带头鼓掌,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苏顾问,您这三原则,是用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真经’!以后我们反恐部队,一定把这三原则融入训练、融入任务,让每一次行动都更有把握!”
苏慈笑了笑,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在实战里摸索出来的。边境的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才能守护好这片土地。”
会议结束后,苏慈回到临时宿舍。房间不大,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放着她从北京带来的台灯。她打开背包,取出 CS/LR4,仔细擦拭枪身,从枪管到枪托,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当擦到枪托的弧形凹槽时,她的指尖顿了顿,这是 1998 年她主导设计的细节,如今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心里满是欣慰。
擦完枪,她从背包里掏出信纸和钢笔,坐在桌前,打开台灯。暖黄的灯光照亮信纸,她笔尖轻落,写下:
“越清:
见字如面。
这次来边境,比预想中更贴近土地。这里的风带着沙尘,吹过老厂房的红砖墙时,会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极了我们去年在江南古镇听到的风声,只是少了些水汽,多了些硬朗。
我带了新列装的枪,比以前的更轻,枪托的弧度是按当年我们聊过的思路改的,贴在肩上特别稳。白天在楼顶待着时,我用它瞄准远处的杨树,叶子在风里晃,却能稳稳锁住在叶脉上停留的麻雀 ,你说过,好的装备该像‘顺手的笔’,现在这把枪,终于有了这种感觉。
这边的夜空很干净,能看到很多星星,比北京的亮。我想起你说伦敦的夜晚总有雾,不知道你现在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在阳台看到月亮。对了,我在路边看到一种紫色的小花,花瓣像极了你书房里那本画册上的鸢尾,特意拍了照片,等回去洗出来寄给你。
学员们的信我收到了,李娜说她在基层教新兵用新装备,还提到你之前帮她找的国外教材,说特别实用。你看,我们的东西,总在以不同的方式帮到别人,这感觉很好。
天气转凉了,你记得加衣服。不用急着回信,我这边还要待一阵,等忙完了,给你带这边的石头 ,比海边的更粗粝,却透着一股踏实的劲儿,像我们现在的日子。
苏慈
2003 年 9 月 15 日夜”
写完信,她把信纸折好,放进信封。
随后,她掏出 CS/LR4 的使用手册,在扉页写下:“2003 年 9 月,边境反恐任务。信息化装备是狙击手的‘利器’,但人的经验和判断力,才是‘利刃’的灵魂。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没有‘差不多’,只有‘精准’,精准的判断、精准的射击、精准的协同,才能守护好每一条生命,守住每一寸国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