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春,北京军工研发中心,苏慈身着丛林迷彩服,手里攥着本CS/LR4 使用手册 ,内页贴着十余张淡黄色便签,最显眼的两张写着 “-8℃环境弹道计算机黑屏 2 秒(边境任务记录)”“沙尘天 15 分钟需擦瞄准镜 1 次(附沙尘浓度 100mg/m? 测试数据)”。
这是她本月第三次往返教导队与研发中心。自上月军工部门正式启动 CS/LR4A 改进项目,特聘她为 “首席用户代表” 起,她的日程表就被排得满满当当:白天带学员完成战术训练,傍晚赶去研发中心对接改进细节,深夜还得整理实战测试数据。此刻会议室里,研发组的工程师们已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摊着 CS/LR4 的 1:1 拆解模型,蓝色设计图纸上用红笔标注着 “待优化” 的关键部件;王工程师(去年升任研发中心副主任,鬓角添了些白发)手里捧着苏慈提交的《CS/LR4 实战问题汇总报告》,指尖在 “低温环境故障” 那页反复摩挲,语气满是期待:“苏顾问,您在边境任务里总结的 12 项问题,我们技术组逐字逐句抠了一周,连您标红的‘沙尘颗粒致镜片划痕’都做了电镜分析。今天就等您把改进建议细说说,咱们一起把 CS/LR4A 打磨成能扛住实战考验的‘硬家伙’!”
苏慈点头,将手册平放在桌案中央,翻开夹着战术板照片的一页 ,照片里是她在边境反恐时手绘的气流示意图,铅笔线条被雨水晕开些许,却仍能看清 “厂房孔洞乱流区”“防风林涡流带” 的标注:“这 5 项核心改进建议,全是从实战里‘摔’出来的经验,有些甚至是用生死风险换的。咱们一项项聊,涉及技术参数的地方,我随时补充实战数据。”
“第一项,优先解决弹道计算机的低温适应性问题。” 苏慈俯身指向拆解模型中的计算机模块,模块外壳贴着 “2003.06 试装批次 07” 的标签,“去年 12 月张家口雪山测试,我们连续 3 天在 - 15℃环境下驻训,每天从凌晨 5 点潜伏到上午 10 点。有天战士小陈负责 500 米移动靶射击,按规程输入风速 3.2 米 / 秒、湿度 60% 的数据后,正常应 0.1 秒内出修正量,那天屏幕却卡了 0.3 秒 ,等数据跳出来时,靶标已移出射击窗口,只能重新调整姿势,白白浪费 2 分钟潜伏时间。”
她语气骤然凝重:“更危险的是边境任务后期,寒潮突袭导致夜间温度降至 - 8℃。我们在废弃工厂外围潜伏时,凌晨 3 点发现暴徒试图突围,我快速输入‘距离 305 米、西风 2.8 米 / 秒’参数,刚要扣扳机,计算机突然黑屏!虽然只黑了 2 秒,可那 2 秒里,我手心里全是汗,幸好提前按经验算过修正量,黑屏结束后立刻击发,子弹擦着暴徒右臂过去,总算没让他跑掉。事后检查才发现,低温导致电池活性下降,供电电压从 3.7V 掉到 3.2V,触发了计算机保护机制。”
苏慈从背包里掏出一本《实战测试记录》,翻到低温数据页,表格里详细记录着温度与性能的关联:“我们做过对照实验,-20℃至 0℃区间,每降 5℃,芯片运行速度降 8%,触控灵敏度降 12%;到 - 25℃时,电池续航从 4 小时骤缩至 2.5 小时,根本撑不住高原或北方冬季的长时间任务,有次我们在雪地里待了 3 小时,计算机就弹出‘电量不足 20%’的警告,不得不提前撤离。”
她将手册推给王工程师,继续补充:“建议换用航天级 HT32L496 低温芯片,我咨询过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这款芯片在 - 40℃至 85℃区间能稳定运行,响应延迟可控制在 0.1 秒内;同时在电池舱内壁加 3 毫米石墨烯保温层,88 式改进时用过这种材料,能在 - 25℃环境下保持电池容量 80% 以上,且重量轻,不会大幅增加负荷。”
年轻工程师小李(胸前工牌印着 “高级工程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技术参数)立刻追问,语气带着专业严谨:“苏顾问,石墨烯保温层成本是普通保温棉的 3 倍,且我们暂无枪用设备批量应用案例,供应链能否跟上?另外,换低温芯片后整体重量会增加多少?CS/LR4 的核心优势是轻便,若增重超 0.2 公斤,身高 1.6 米以下的女兵可能会吃力。”
“这两点我已提前核实。” 苏慈笑着展开一张手绘设计草图,红笔标注着保温层的尺寸与位置,“石墨烯密度仅 1.06g/cm?,3 毫米厚保温层仅增重 50 克;而 HT32L496 芯片比现有型号轻 10 克,整体重量可控制在 5.9 公斤以内,仅比原枪重 0.1 公斤,不会影响女兵操作。至于供应链,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已承诺月产 500 套保温组件,批量采购成本能压到普通保温棉的 1.5 倍 ,这笔成本增加,换实战中的稳定性,值!”
她顿了顿,补充细节:“电池舱外壳可改用 7075 航空铝合金,厚度从 2 毫米减至 1.5 毫米,这种合金强度比普通铝合金高 20%,减重的同时还能提升抗摔性。之前有战士反映,枪不慎摔在水泥地后,电池舱易变形,改用航空铝合金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王工程师拿起草图反复查看,又递给小李:“方案可行!小李,你明天就对接芯片供应商,下周必须拿到 HT32L496 样品,先在 - 40℃低温箱做 72 小时连续测试;同步联系石墨烯研究院,争取下周送样,咱们联合验证保温效果。”
“第二项,升级瞄准镜的防沙尘与防雾涂层。” 苏慈拿起模型枪上的瞄准镜,对着灯光转动,镜片上细密的划痕清晰可见,“边境春秋季多沙尘天气,有时一夜过去,帐篷上能积半指厚的沙。有次我们在工厂对面楼顶潜伏,风力达 4 级,沙尘被吹得漫天都是,即便戴了遮光罩,镜片每 15 分钟就会积一层灰,必须用专用麂皮布擦拭。有回我正擦镜片,突然听到楼下传来金属碰撞声,赶紧低头缩到沙袋后,后来才知道是暴徒的观察哨在巡查,差一点就暴露了。”
她将瞄准镜放在桌上,指着划痕处:“这些痕迹都是沙尘颗粒刮出来的,直径 0.1-0.3 毫米的沙粒虽不影响近距离视野,但瞄准 1000 米外的目标时,会在镜片上形成‘虚影’,容易误判靶心位置。还有次遇小雨,CS/LR4 的基础防雾涂层根本扛不住 ,雨水混合沙尘后,镜片上结了层雾斑,像蒙了层磨砂玻璃,我只能凭经验把瞄准点右移 0.5 厘米,最后子弹虽命中暴徒手臂,却比预期偏了 0.3 厘米,要是再偏一点,就可能打到旁边的人质。”
苏慈从口袋里掏出一片封装在透明盒里的镜片,盒身贴着 “德国蔡司 2004.01 防沙尘测试样片” 标签:“后来我托朋友带了这种双层纳米涂层镜片,在沙尘箱里做过测试,连续 2 小时吹 100mg/m? 浓度的沙尘,积灰量比原装镜片少 70%,且沙粒不易刮伤涂层;雨天测试时,雾斑出现时间从 5 分钟延迟到 25 分钟,完全能满足实战需求。有次我们在雨中潜伏 20 分钟,镜片依然清晰,顺利完成了 3 次点射。”
王工程师接过镜片盒,对着灯光仔细观察,眉头微蹙:“能否实现国产替代?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交货周期还长 ,上次订的进口镜片,光清关就用了 21 天,要是遇到紧急订单,根本赶不上。” 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国产装备必须突破核心技术壁垒,不能被 “卡脖子”。
“已对接国内研究所,能实现 100% 国产化。” 苏慈从背包里拿出一份盖着 “北京材料研究所” 红章的报告,“张教授团队研发的‘纳米二氧化硅 氟碳树脂’双层涂层,经过 100 次沙尘冲击测试和 50 次雨天防雾测试,性能与进口涂层基本持平:沙尘环境透光率保持 92% 以上(进口 93%),湿度 90%、15℃环境下防雾时间达 30 分钟(进口 25 分钟),且成本低 30%。更关键的是,这种涂层能兼容现有镜片生产线,只需调整喷涂压力和温度参数,不用改造设备。”
她指着报告中的工艺参数页:“建议同步将遮光罩改成可拆卸网格状,网格孔径 1 毫米,既能挡住 80% 以上的沙尘,又不会像封闭式遮光罩那样影响低光环境的进光量。之前有学员反映,阴天用封闭式遮光罩,瞄准镜里会偏暗,网格设计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小李快速敲击计算器,抬头汇报:“按年产 1000 支枪算,用国产涂层每支能节省 80 元,全年可省 8 万元;且交货周期仅 15 天,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
王工程师点头:“就这么定!小李,你下周安排 2 名技术人员去北京材料所学习喷涂工艺,下个月必须出首批样品,咱们联合教导队做实战测试。”
“第三项,设计可调节力度的扳机。” 苏慈的目光落在模型枪的扳机组件上,扳机表面因反复按压,防滑纹路已有些磨损,“CS/LR4 的扳机预压力度固定为 3.5 公斤,虽比 88 式的 4 公斤轻,但实战中发现,不同射手的指力差异极大。男兵张强身高 1.85 米,指力达 5.2 公斤,之前一直用 88 式,换 CS/LR4 后总觉得扳机太轻 ,有次潜伏时,他肘部不小心碰了下扳机护圈,虽没击发,却惊飞了附近的麻雀,我们不得不转移潜伏位置,差点错过目标。”
她打开《实战测试记录》,翻出一张彩色柱状图,清晰标注着不同人群的指力分布:“我们统计了全军 500 名狙击手的数据,男兵平均指力 5 公斤,女兵 3 公斤,新兵仅 2.5 公斤;且手型差异也大,手掌宽度 18 厘米以下的射手,扣扳机时易‘指尖发力’,导致扳机扣动不平稳,影响射击精度。”
苏慈指着图表中女兵的数据柱:“李娜身高 1.62 米,指力 2.8 公斤,上次连续射击训练,她打 20 发子弹后就说食指关节酸痛,最后 3 发子弹偏了 1-1.5 厘米。她跟我说:‘□□,要是扳机能再轻 0.5 公斤就好了,不然长时间射击真扛不住。’”
她将图表推到工程师们面前,提出具体方案:“建议设计 3 档可调扳机,2.5 公斤(新兵 / 女兵档)、3.5 公斤(标准档)、4.5 公斤(资深男兵档),通过扳机侧面的 8 毫米旋钮调节,旋钮高度 3 毫米,像调瞄准镜倍率那样简单,不用专业工具。”
小李立刻拿起扳机组件拆解,露出内部的弹簧与连杆:“技术上不难实现 ,在扳机连杆处加可调节圆柱弹簧,线径从 1.2 毫米(2.5 公斤)到 1.6 毫米(4.5 公斤)不等,通过旋钮改变弹簧压缩量即可。但需做 1 万次疲劳测试,确保旋钮在沙尘、低温环境下不卡滞 ,之前有款步枪的调节旋钮,在沙尘箱里测试 5000 次就卡住了,实战中这就是致命隐患。”
“这点必须严格把关。” 苏慈补充道,“旋钮材质建议用 304 不锈钢,表面做 0.5 毫米间距的滚花处理 ,即使戴 2 毫米厚的战术手套,也能轻松转动,不会打滑。之前有学员调扳机时,因旋钮太滑用了蛮力,导致内部弹簧变形,最后不得不换整个扳机组件,耽误了训练。”
王工程师让绘图员现场绘制可调扳机示意图,一边看一边说:“这个改进太贴实战了!以前我们总追求‘统一标准’,却忽略了射手的个体差异 ,苏顾问你不说,我们可能还意识不到,一个小小的扳机力度,能影响这么多细节。”
“第四项,优化枪托的人机工效。” 苏慈伸手抚摸模型枪的弧形枪托,枪托表面的防滑涂层已有些磨损,“CS/LR4 的枪托虽沿用 88 式的弧形设计,适配性比老款好,但实战中仍有改进空间。男兵高大壮身高 1.88 米,他反映枪托太短,贴腮时头部得前倾 15°,上次 40 分钟潜伏训练,他结束后揉着脖子说:‘苏顾问,再待 10 分钟,我脖子就要僵了!’而且前倾姿势导致他视线与瞄准镜视轴偏移,最后 3 发子弹偏了 0.8-1.2 厘米。”
她拿出一张 “身高 - 枪托长度适配表”,表格旁贴着射手们的手写反馈便签:“女兵刘晓身高 1.53 米,觉得枪托太长,每次射击都要在肩托处垫 5 厘米厚的毛巾,才能对齐瞄准镜视轴。有次执行任务时,毛巾突然滑落,她来不及垫,只能歪头射击 ,子弹偏了 10 厘米,幸好目标是暴徒的腿部,没造成误伤,要是瞄准的是上半身,后果不堪设想。”
苏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建议把枪托设计成可伸缩式,通过底部 5 毫米行程的按钮调节,伸缩范围 32-37 厘米,覆盖 1.5-1.9 米身高区间 ,不管是 1.5 米的女兵,还是 1.9 米的男兵,都能找到合适的长度。”
她转向贴腮板,继续补充:“贴腮板也得做 3 档可调,1.5 厘米、2 厘米、2.5 厘米,通过侧面 3 毫米行程的拨片调节。现在的贴腮板只有 2 厘米一档,身高 1.7 米以下的射手贴腮时,眼睛很难对齐视轴,只能歪头。上次小陈(身高 1.65 米)训练时,为了对齐瞄准镜,把下巴抵在枪托上,后坐力震得他下巴发红,还影响了射击精度。”
“还有个细节,可能你们没注意到。” 苏慈的目光落在枪托抵肩处,“现在狙击手执行任务都穿战术背心,厚度 2-3 厘米,CS/LR4 的抵肩处是平面,穿背心后会形成 0.5-1 厘米的间隙,导致枪身轻微晃动。有次我穿背心射击,就因为间隙问题,枪身晃了一下,子弹偏了 0.8 厘米,幸好目标面积大,才没影响任务。后来我用 3D 打印了弧形抵肩配件,按战术背心平均厚度 2.5 厘米设计,弧形半径 15 厘米,贴合度特别好,射击稳定性提升了不少。”
王工程师立刻让绘图员绘制可伸缩枪托与弧形抵肩的三维示意图,图纸上很快呈现出详细结构:“这个改进太有必要了!以前我们总想着‘通用化’,却忽略了身高差异和战术装备的影响,苏顾问你不说,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些细节对实战的影响。小李,你明天就用 3D 打印机做 1:1 模型,下周让苏顾问带回去给教导队测试,收集射手反馈。”
“第五项,给战术终端加数据共享功能。” 苏慈指着模型枪上的战术终端,屏幕正显示着模拟弹道数据,绿色的弹着点预测框在靶心位置闪烁,“CS/LR4 的终端只能单机使用,没法和其他射手或指挥中心共享数据,单人任务没问题,多人协同就成了‘信息孤岛’。上次边境反恐,我和另外两名射手组成交叉火力组,每次调整参数都要通过对讲机报数:‘我这边风速 3.2 米 / 秒,湿度 65%’‘距离 305 米,目标移动速度 2 米 / 秒’,报完得等对方重复确认,一套流程下来至少 10 秒,要是遇到目标突然转移,根本来不及同步数据。”
她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终端边缘,想起任务中惊险的一幕,语气不自觉收紧:“有次暴徒突然从二楼窗口转移到一楼,我快速测出新参数‘距离 280 米,东风 2.5 米 / 秒’,刚要通过对讲机通报,信号突然被暴徒的无线电干扰,滋滋的杂音里根本听不清指令,足足 3 分钟没联系上队友。等信号恢复时,目标已经躲进了厂房内侧,幸好我们提前约定了‘窗□□替覆盖’的备用方案,才没错过二次射击机会。要是当时能实时共享数据,根本不会有这种被动局面。”
苏慈从背包里掏出自己手绘的数据共享界面草图 ,界面用红笔标注着三个核心模块,线条清晰利落:“建议在终端里集成军用级 BT820 蓝牙模块,这款模块的传输距离可达 100 米,速率 1Mbps,支持 5 台设备同时连接,刚好满足‘3 名射手 2 名指挥人员’的协同需求。界面分‘实时数据’‘射手列表’‘指令反馈’三栏:我这边测的环境参数、弹道修正量,队友的终端能实时同步;指挥中心也能远程发送指令,比如‘目标左移 1 米,提前量加 0.2 密位’,不用再靠对讲机喊,效率能提升 3 倍。”
年轻工程师小李立刻皱起眉,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提出关键顾虑:“苏顾问,蓝牙传输的安全性怎么保障?要是被敌方截获数据,咱们的射击位置、战术部署就全暴露了,这可是致命隐患。”
“这个问题我早和军区通信技术室沟通过,他们专门给了套加密方案。” 苏慈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打印好的《战术终端加密协议》,页面上盖着通信部门的红色公章,“采用‘一次一密’的动态加密算法,每个终端都有独立的 128 位密钥,每次建立连接时会双向验证身份;传输的数据会自动分成 16 字节的数据包,每个包都加了时间戳和校验码,即使被截获,没有密钥也解不开。而且我在终端侧面加了个红色紧急按钮,按下去能立刻断开所有连接,同时删除本地存储的所有数据,防止设备被抢后泄密。”
王工程师接过协议仔细翻看,指尖划过加密算法的参数说明,点头认可:“现在全军都在推进‘单兵信息化协同’,这个功能太关键了!小李,你明天就联系通信设备厂商,下周必须拿到 BT820 模块样品,先在电磁屏蔽室做抗干扰测试,再做加密破解模拟,确保安全性没问题再集成到终端里。”
会议结束后,苏慈跟着研发组去了室外测试场。春日的阳光透过樱花树缝隙洒下来,在地面织成斑驳的光影。工程师们围着 CS/LR4 的拆解模型忙碌:小李蹲在 3D 打印机旁,盯着正在打印的弧形抵肩配件,塑料融化的细微 “滋滋” 声在空气中浮动,配件的弧形弧度正一点点成型;王工程师手里捏着低温芯片样品,和技术人员讨论焊接工艺,指尖在芯片引脚处轻轻点动,讲解着 “低温焊点需用锡银铜合金焊料” 的细节;年轻的绘图员则趴在折叠桌上,对照苏慈的草图修改枪托伸缩结构的设计图,铅笔在图纸上划出细密的修改线。
“苏顾问,您看这个可调扳机的弹簧,用 1.4 毫米线径行不行?” 小李举着一根银色的圆柱弹簧走过来,弹簧表面泛着冷光,“按力学计算,1.4 毫米线径的弹簧压缩量 5 毫米时,力度刚好 3 公斤,能覆盖中间档位需求。”
苏慈接过弹簧,指尖轻轻捏住两端测试弹性,感受着受力反馈:“弹性没问题,但得做疲劳测试 ,把弹簧装在模拟扳机上,反复压缩 1 万次,看看弹性衰减率会不会超过 5%。上次 88 式改进时,就出现过弹簧疲劳导致扳机力度变大的情况,实战中这种细节不能马虎。”
接下来的三个月,苏慈成了研发中心和教导队之间的 “摆渡人”:每周一、三、五清晨,她会带着射手们的反馈记录去研发中心,比如 “贴腮板调到最低档还是有点高,1.5 米身高的女兵贴腮时视线偏上”“扳机旋钮在沙尘环境下转动有点卡”,和工程师们一起调整设计参数;周二、四、六下午,她又会把改进后的配件带回教导队,让李娜、张强等不同体型的射手试用,用记号笔在配件上标注 “此处需磨薄 2 毫米”“旋钮需加防滑纹路” 的修改建议。
6 月初,CS/LR4A 的首支原型枪终于完成组装。在教导队的实弹射击场,黄褐色的土坡上立着 500 米外的胸环靶,风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李娜穿着丛林迷彩服,第一个走上射击位,她单手提起原型枪,动作流畅地调整枪托长度:按下枪托底部的按钮,轻轻一拉,长度从 32 厘米调到 34 厘米,刚好适配她 1.62 米的身高;接着转动贴腮板侧面的拨片,将高度调到 1.5 厘米档,脸颊贴上去时,视线刚好与瞄准镜视轴对齐;最后拧动扳机侧面的旋钮,将力度设为 2.5 公斤,指尖扣动时没有丝毫滞涩感。
“□□,这枪比之前的 CS/LR4 舒服太多了!” 李娜架起枪,瞄准镜的十字线稳稳锁住靶心,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子弹精准命中 10 环,弹孔在靶心处留下一个深色的圆点。她连续射击 20 发,换弹匣时笑着说:“贴腮不歪头,扣扳机也不用使劲,打 20 发手臂都不酸;刚才有风的时候,终端自动同步了旁边射手的风速数据,我直接按修正量调整,省了不少事!”
苏慈走到靶纸前,看着密集的弹孔几乎都集中在 9-10 环区域,心里满是欣慰。她接过原型枪,掂了掂重量,5.9 公斤的手感刚好,枪托的弧形抵肩处贴合掌心,即使长时间举着也不觉得累。点开战术终端的共享界面,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另外两名射手的实时数据:“射手 1:风速 2.8 米 / 秒,弹着点偏差 0.2 厘米”“射手 2:距离 295 米,湿度 63%”,绿色的数据流像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分散的射击位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当晚,苏慈回到宿舍,刚洗完手,收发室的战士就送来一封国际邮件,牛皮纸信封上印着英国皇家邮政的邮票,角落是越清熟悉的字迹,笔锋利落又带着些温柔。她拆开信封,一张伦敦塔桥的明信片掉了出来,背面的字迹密密麻麻,还带着些许钢笔墨水的晕染:
“苏慈:
见字如面。
伦敦的夏天终于来了,泰晤士河上的游船多了起来,傍晚站在使馆办公室的窗前,能看到夕阳把塔桥的影子拉得很长,暖黄色的光落在河面上,像极了我们那年在江南古镇看到的石桥夕照,只是少了些水汽,多了些异域的风。
上次你在信里说在改进新枪,特意托在剑桥大学做研究的朋友找了本《国际轻武器设计年鉴》,里面有几篇关于狙击枪人机工效的论文,提到‘女性射手的肩宽与枪托弧形半径的适配公式’,应该对你优化枪托设计有用。还有篇文章说,欧洲有些国家在枪托内部加了橡胶减震模块,能减少 30% 的后坐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方向?要是需要相关技术参数,我再帮你找资料。
你上个月寄来的测试照片我收到了,李娜举着原型枪瞄准的样子很精神,枪托的弧形弧度看着就很贴合,比我 1997 年在香港看到的 88 式精致多了。等我年底任期结束回国,一定要去教导队的射击场看看,亲手摸摸这把‘从实战里磨出来的枪’,说不定还能跟你学两招瞄准技巧。
对了,上周在伦敦的查令十字街书店,看到一本《全球气候弹道学图谱》,里面收录了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弹道曲线数据,从赤道雨林到北极苔原都有,已经买下来了,下次托回国的同事带给你。你总说‘细节定成败’,这些曲线说不定能帮你完善不同环境下的弹道修正算法,让新枪在更多地域都能精准射击。
北京的夏天应该很热了,你别总在太阳下待着,实弹测试的时候记得多带两瓶水,别中暑。不用急着回信,你忙你的装备改进,我这边一切都好,只是偶尔会想起咱们在小饭馆吃的青椒肉丝,伦敦的中餐总少点家乡的味道。
越清
2004.6.10”
苏慈把明信片轻轻夹在《CS/LR4A 测试记录》的扉页里,指尖轻轻拂过越清的字迹,心里泛起暖暖的涟漪。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