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深秋,北京军区某军工试验场的梧桐叶被秋风卷成金黄的漩涡,苏慈踩着枯叶走进弹药测试车间时,鼻腔里立刻灌满了刺鼻的金属硝烟味,混着机床润滑油的淡淡腥味,成了近一个月来她最熟悉的味道。
车间中央的试验台上,12 个透明收纳盒沿中线排成两列,每个盒子里整齐码着 5 枚不同配方的狙击弹样品:铜壳弹泛着暖黄的金属光泽,钢壳弹则带着冷硬的银灰;铅芯弹丸沉甸甸的,握在手里能感觉到明显的坠感,复合芯弹丸则轻些,表面还能看到钨铜合金特有的细微纹路。苏慈走到台前,先是屈起指节轻轻敲了敲每个盒盖,通过声音的浑厚程度,判断盒内防潮剂是否失效。
她拿起一枚 “铜壳 铅芯 镀镍” 弹丸,指尖顺着弹壳上细密的横纹轻轻划过,这是枪弹拔壳时留下的工艺痕迹,纹路均匀且深度一致,说明拔壳模具的精度达标。
“苏组长,刚跟后勤保障部确认,进口 L96 狙击弹的采购周期又延长了,从原本的 3 个月拖到 4 个月,单价还涨了 15%,现在一发要 28 美元!” 小组技术员小陈(28 岁,材料学硕士,黑框眼镜后的眼睛满是焦急)攥着张皱巴巴的采购报表跑进来,报表上红色的 “价格调整通知” 格外刺眼,“教导队的张队长刚才打电话说,现在新兵训练弹按‘每人每天 5 发’严格控制,老兵战术训练也得‘打三存二’;边防某部更急,他们巡逻的阿尔泰山雪原,夜间温度能降到 - 30℃,进口弹在低温下弹着点偏差能超 3 厘米,有个班长跟我吐槽‘盯着 10 环打,子弹能飞到 9 环边缘’,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提交紧急需求了。”
苏慈接过报表,指尖在 “28 美元 / 发” 的数字上轻轻划过,想起去年冬天去边防慰问时的场景:一个满脸冻疮的年轻战士握着她的手,指节因为常年握枪泛着青紫,声音却很坚定:“苏顾问,咱们啥时候能有自己的好弹啊?进口弹太贵了,打一发心疼半天,训练时都不敢放开练,怕浪费。” 她把报表仔细叠好,塞进迷彩服内侧口袋 ,那里还放着战士们写的需求反馈便签,她下意识地按了按,语气沉而坚定:“时间紧,但弹药是战士的‘第二生命’,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咱们多耽误一天,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就多一分困惑,在战场上就多一分危险。”
她将手里的弹丸放在光学轮廓测量仪的载物台上,按下启动键,屏幕上瞬间跳出一串数据:“圆度误差 0.05mm,圆柱度误差 0.04mm,重量偏差 0.8g”。紧接着,她又拿起一枚进口 L96 弹丸放在仪器上,数据瞬间变成:“圆度误差 0.02mm,圆柱度误差 0.01mm,重量偏差 0.3g”。
“你看,就这 0.03mm 的圆度误差,在 1000 米距离上就能造成 2 厘米的弹着点偏差;重量差 0.5g,会让枪弹初速波动 5 米 / 秒,弹道下坠量也会跟着增加 0.3 厘米。” 苏慈指着屏幕上两条交错的弹道曲线,语气里带着一丝凝重,“之前咱们把 CS/LR4A 改进得再精准,用着这种‘半合格’的弹药,就像握着锋利的刀却配了钝刀刃,根本发挥不出真正的威力。咱们必须把这些细节抠到极致,才能让国产弹赶上甚至超过进口水平。”
苏慈指着试验台上的 12 种样品,眼里闪着专注的光,“小时候采药,有三招:看叶片纹路 —— 脉络清晰、边缘整齐的,药性纯;闻气味 —— 没有杂味、清香持久的,品质好;摸质地 —— 叶片厚实、手感柔韧的,耐储存。现在测弹药,咱们也得这么‘较真’,从外形、性能到工艺细节,一点点摸清每种配方的‘脾气’。”
她首先拿起 “铜壳 铅芯 镀镍” 弹丸,轻轻放在电子分析天平上,显示屏快速跳动后定格在 “16.2g”。她在记录本上工整写下:“批次 20041008-01,重量 16.2g,偏差 0.3g(标准≤0.5g)”。接着,她用数显千分尺测量弹壳厚度,数据显示 “1.2mm,均匀度 95%”:“这种弹壳用的是 H68 黄铜,含铜量 68%、锌 32%,延展性比常用的 H62 黄铜好 15%,拔壳时不容易出现裂纹;镀镍层厚度 3μm,采用的是酸性镀镍工艺,附着力比碱性镀镍强,能减少弹壳与枪管膛线的摩擦系数,之前测试时,枪管磨损量比纯铜壳弹少 15%。”
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直径 3 厘米的放大镜 ,观察弹壳的镀镍层:“你看,镍层没有漏镀、针孔,也没有发花的痕迹,说明电镀工艺稳定。要是有漏镀,在高湿度环境下很容易生锈,影响供弹顺畅度。”
1000 米射击测试区,苏慈将 CS/LR4A 架在液压缓冲枪架上,枪托抵肩的瞬间,她下意识地调整了贴腮板高度,即使使用固定枪架,也要保证视线与瞄准镜视轴完全平行。她从弹匣袋里取出一枚 “纯铜壳 铅芯” 弹丸,压入弹匣时,能清晰感觉到弹壳与弹匣壁的轻微摩擦。调整瞄准镜倍率至 12 倍,十字线稳稳锁住靶心,她深吸一口气,做了三次腹式呼吸,能让心率稳定在每分钟 60 次以下,减少身体抖动对射击的影响。
“砰!” 枪声在空旷的测试场回荡,观测仪的屏幕上立刻出现一个红色圆点:“弹着点偏离靶心 1.8 厘米,偏右 1.2 厘米,偏下 0.6 厘米,初速 795 米 / 秒”。
她换了一枚 “铜壳 铅芯 镀镍” 弹丸,再次扣下扳机。“砰!” 这次的弹着点离靶心只有 1.6 厘米,偏右 1.0 厘米,偏下 0.5 厘米,初速 800 米 / 秒。
小陈兴奋地凑过来:“苏组长,偏差缩小了 0.2 厘米,初速也更稳定了!”
苏慈却蹲下身,捡起刚射出的弹壳,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弹壳底部的击发痕迹:“击针印记有点偏左,说明弹壳在弹膛内的定位还能再优化。咱们把弹壳底部的定位槽加深 0.1mm,让弹壳在弹膛内更稳固,击针就能精准命中底火中心,减少因击发偏移导致的初速波动。”
接下来的两周,苏慈带着小组成员每天泡在测试车间和射击场,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有天深夜 11 点,小陈去车间取工具,发现苏慈还坐在试验台旁,手里拿着一枚 “钢壳 复合芯” 弹丸,对着台灯反复转动。
“苏组长,都这么晚了,您怎么还没休息?”
“你看这枚弹丸,对着光转的时候,能看到弹芯里有个小气泡。” 苏慈指着弹丸侧面,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就像‘空心草’,看着完好无损,里面是空的,药效肯定不行。这种有气泡的弹芯,在发射时受冲击力容易开裂,导致弹丸重心偏移,1000 米外的偏差能达到 3 厘米以上,要是发给战士,在战场上就是致命隐患。”
那天晚上,苏慈和小陈一起,把 200 枚 “钢壳 复合芯” 弹丸全拆开检查,用强光手电照射弹芯,挑出了 7 枚有气泡的弹丸。苏慈在记录本上郑重写下:“复合芯浇筑时需增加真空脱气环节,真空度控制在 0.08MPa 以下,气泡率需严格控制在 0.1% 以内,每批次抽检比例不低于 5%”。
“光在常温下性能好还不够,得让弹丸‘经经风雨’,不然到了边防的极端环境,战士们用着不放心。” 苏慈将 “铜壳 铅芯 镀镍” 配方的弹丸分成三组,每组 10 发,分别放入三个环境模拟箱:
沙漠环境箱:温度 45℃,湿度 15%,模拟西北边防的戈壁巡逻环境,还设置了每小时一次的沙尘冲击(沙尘浓度 50mg/m?);
雨林环境箱:温度 30℃,湿度 90%,模拟云南边境的雨林环境,每天喷淋 2 次、每次 10 分钟的模拟雨水;
低温环境箱:温度 - 30℃,湿度 60%,模拟东北雪原和高原边防的冬季环境,保持 24 小时恒温。
设置参数时,苏慈特意将每个环境的严苛程度提高了 10%:“战士们执行任务时,遇到的环境只会比模拟的更恶劣,咱们得多留些余量。”
24 小时后,苏慈和小陈戴着加厚隔热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三组弹丸。首先检查外观:
沙漠箱里的弹丸,镀镍层完好,没有出现起皮、脱落,弹壳上也没有明显的沙尘附着痕迹,说明镀镍层的抗沙尘冲击性能合格;
雨林箱里的弹丸,表面凝结了一层细小的水雾,用干布擦干后,镀镍层依然光滑,没有出现锈蚀斑点,抗腐蚀性能达标;
低温箱里的弹丸冻得冰凉,用红外测温仪测量,表面温度 - 29.5℃,但弹壳没有变形,弹芯也没有出现裂纹,低温稳定性初步合格。
“外观没问题,接下来是关键的射击测试。” 苏慈将低温环境下的弹丸装入弹匣,走到 1000 米射击位。此时测试场的自然温度已经降到 10℃,西北风风速 2.0 米 / 秒,她调整瞄准镜的风偏补偿至 2.5 密位,下坠补偿至 3.6 厘米,深吸一口气后扣下扳机。
“砰!” 弹丸呼啸而出,观测仪的屏幕上立刻显示:“弹着点偏离靶心 1.9 厘米,偏左 0.8 厘米,偏下 1.1 厘米,初速 790 米 / 秒”。
小陈赶紧拿出进口弹的低温测试数据对比:“苏组长,进口弹在 - 30℃环境下,1000 米偏差会增加 0.5 厘米,咱们的只增加 0.3 厘米,比进口弹还好!”
苏慈却皱起眉,弯腰捡起射击后的弹壳,用卡尺测量弹壳长度:“你看,弹壳长度从原长 51.3mm 缩短到 51.2mm,虽然只缩短 0.1mm,但说明低温下弹壳的延展性还是不够,击发时承受的冲击力让弹壳发生了轻微变形。” 她摩挲着弹壳底部的击发印记,想起小时候,冬天水管冻裂,王叔叔总会往水里加些盐防冻:“要不试试调整弹壳的铜锌配比?把 H68 黄铜改成 92% 铜 8% 锌,锌能提升黄铜的低温延展性,就像给弹壳加‘防冻剂’,之前 88 式弹壳改进时用过这种配比,低温变形量能减少 20%。”
接下来的三个月,苏慈带着小组开启了 “反复试错 - 优化 - 再试错” 的循环:
弹壳材质从 H68 黄铜调整为 92% 铜 8% 锌,低温延展性提升 18%,-30℃环境下弹壳变形量从 0.1mm 降到 0.05mm;
弹芯的铅锑合金配比从 “98% 铅 2% 锑” 调整为 “97% 铅 3% 锑”,3% 的锑含量让弹芯的密度均匀性提升 10%,1000 米偏差缩小 0.2 厘米;
□□配方加入 1% 的低温敏化剂(硝酸酯类化合物),让 - 30℃环境下的初速稳定性提升 10%,初速波动从 5 米 / 秒降到 3 米 / 秒;
创新采用 “阶梯式退火工艺”:将弹壳在 500℃下保温 1 小时,再以 50℃/ 小时的速度降温至 200℃,最后自然冷却,这样处理后的弹壳内部应力减少 30%,避免在极端温度下出现裂纹。
期间,她还带着样品跑了三个省份的边防部队做实地测试: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边防连,他们遇到了 “沙尘卡壳” 问题,沙尘进入弹壳与弹匣的间隙,导致供弹阻力增加。苏慈看着战士们在风沙中清理弹匣的样子,灵机一动:“在弹壳表面涂一层 0.5μm 的石墨涂层,石墨有自润滑性,就像战士们在手上涂滑石粉防滑一样,能减少摩擦。” 测试后,供弹顺畅度提升 80%。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哨所,高湿度让弹壳表面容易凝结水汽,虽然镀镍层能防锈,但水汽会增加弹壳与弹匣的摩擦力。苏慈和弹药厂的工程师商量,将镀镍层改成 “镍铬合金”,铬的抗腐蚀性比镍强 30%,在 90% 湿度下放置 72 小时,弹壳表面依然没有水雾凝结,拔壳力波动从 10N 降到 5N;
在新疆阿勒泰的雪原巡逻点,-30℃的低温让□□燃速变慢,初速从常温下的 800 米 / 秒降到 780 米 / 秒。苏慈带着小组在低温箱里连续测试了 12 种□□配方,最终确定加入 1% 的低温敏化剂,让初速恢复到 795 米 / 秒,稳定性也大幅提升。
每次测试,苏慈都会把战士们的反馈记在随身的笔记本上,本子里夹着各种弹壳、弹芯样品,还有战士们手写的便签:有的写着 “弹壳拔壳顺畅,比进口弹好操作”,有的建议 “希望弹壳颜色能深一点,在雪地不容易反光”,还有的画了简单的示意图,建议在弹壳底部加一个防滑纹,方便快速装弹。这些细节,她都一一记在心里,落实到改进方案里。
2006 年 5 月,国产高精度狙击弹药(命名为 “CS-D01”)终于迎来正式验收。验收现场设在某军工试验场的 1500 米射击区,这里的靶纸是特制的 “高精度测试靶”,10 环的直径仅 3 厘米,比普通军用靶纸小了一半,中心还画着直径 1 厘米的 “基准点”,用来精准测量弹着点偏差 ,这个尺寸,刚好是 1500 米距离上 1MOA 精度的对应值,也是国际高精度狙击弹的核心验收标准。
军区装备部李部长(肩章缀着大校军衔,眼神锐利如鹰)、军工企业总工程师赵工(手里攥着 CS-D01 的设计蓝图)、弹道学专家王教授(65 岁,头发花白)组成验收组,身后站着十几个技术人员,每个人手里都捧着记录本和便携式计算器,目光紧紧锁定射击位,连呼吸都透着紧张,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哪款国产狙击弹能在 1500 米距离稳定命中 3 厘米 10 环,所有人都在等一个结果。
“首先进行 1200 米精度测试,执行 GJB 3484-1998《狙击步枪弹药规范》,核心指标:平均弹着点偏差≤1.5 厘米,单弹重量偏差≤0.5 克,初速波动≤8 米 / 秒。” 王教授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测试场,他举起红色信号旗,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各单位注意,测试开始!”
苏慈深吸一口气,走到射击位前。她没有急于举枪,而是先蹲下身,用右手食指沾了点地面的尘土,轻轻吹散,尘土向西北方向飘移,落地距离约 30 厘米,她快速心算:“风速 2.1 米 / 秒,比环境感知系统显示的 2.0 米 / 秒高 0.1 米 / 秒,1200 米距离需额外补偿 0.1 密位风偏。” 这是她在边境反恐实战中练出的 “土办法”,能辅助校准仪器数据,避免因传感器误差导致的偏差。
她从左侧战术腰带上取下弹匣袋,抽出一枚 CS-D01 弹丸,指尖快速掠过弹壳底部的菱形防滑纹,纹路深度 0.3 毫米,间距 1.5 毫米,这是她根据边防战士反馈优化的细节:“冬季戴厚手套装弹容易打滑,加防滑纹能提升 30% 摩擦力,但纹路不能太深,否则会划伤弹匣内壁。” 压入弹匣时,她特意用拉力计测了供弹阻力:“4.2 牛,刚好在‘顺畅供弹 - 无卡滞’的最佳区间,低于 3.8 牛容易供弹过松,导致弹丸定位偏移;高于 4.5 牛则可能出现卡壳,实战中这就是致命隐患。”
调整 CS/LR4A 的贴腮板至 2.0 厘米档,这个高度是她根据全军 500 名狙击手的身高数据测算的平均值,能让 85% 的射手实现 “贴腮即对齐视轴”。她闭上左眼,右眼与 3-12 倍可变倍率瞄准镜的视轴完全重合,镜内十字线稳稳锁住 1200 米外的靶心。她做了三次腹式呼吸,胸腔起伏均匀,心率从每分钟 72 次降至 58 次,这是顶尖狙击手的标志性能力,越紧张越能通过呼吸控制生理状态。指尖轻扣扳机,预压力度控制在 3.2 公斤,这是 CS-D01 弹丸击发的最佳力度,既能避免 “误触”,又能减少扳机扣动对枪身的扰动。
“砰!” 第一发子弹射出,枪身的后坐力通过弧形枪托分散到肩膀,她能清晰感觉到后坐力的衰减节奏:峰值 11.3 焦耳,衰减时间 0.4 秒,比进口弹的 12.5 焦耳、0.3 秒更柔和,这是 CS-D01 弹壳改进的核心成果:92% 铜 8% 锌的合金配比,让弹壳韧性提升 20%,能有效吸收后坐能量。观测仪的屏幕上立刻跳出数据:“弹着点偏差 0.8 厘米(偏右 0.5 厘米,偏下 0.3 厘米),初速 810 米 / 秒,弹丸飞行时间 1.52 秒!”
“初速偏差 2 米 / 秒,在允许范围内;飞行时间比理论值快 0.01 秒,说明□□燃速稳定性达标 —— 我们在配方中加入了 0.5% 的二苯胺,能将燃速波动控制在 1% 以内。” 苏慈快速在记录本上写下分析,没有停顿,右手拉动枪机上膛 ,动作快而稳,枪机复位时没有丝毫晃动,枪托始终贴合肩线,这是常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实战中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上膛动作必须‘零延迟、零偏差’。”
“砰!” 第二发子弹射出,观测仪显示:“偏差 0.7 厘米(偏左 0.3 厘米,偏下 0.4 厘米),初速 812 米 / 秒!”
“砰!” 第三发子弹射出,“偏差 1.2 厘米(偏右 0.6 厘米,偏下 0.6 厘米),初速 808 米 / 秒!”
王教授接过测试数据单,戴上老花镜反复核对,手指在数据上轻轻敲击:“三发平均偏差 0.9 厘米,比进口 L96 弹的 1.26 厘米优 30%;初速波动 4 米 / 秒,仅为标准值的一半;单弹重量偏差 0.3 克,远低于 0.5 克的上限!” 他抬起头,眼里满是惊叹,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苏顾问,你们不仅解决了精度问题,连弹丸的内弹道(□□燃速)、外弹道(飞行稳定性)、动力学(后坐力)性能都优化到这个程度,这才是真正的‘体系化改进’!”
接下来的极端环境测试,苏慈的专业判断更是让在场专家频频点头:
高温测试:45℃恒温箱存放 24 小时的 CS-D01,初速从 810 米 / 秒降至 807 米 / 秒,衰减率 3.7%。苏慈指着测试报告解释:“这是单基□□的正常热衰减,我们在配方中加入了 0.5% 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稳定剂,能将高温衰减率控制在 4% 以内,比进口弹的 5% 低 20%,在西北沙漠地区,这个衰减率能让 1000 米偏差减少 0.3 厘米。”
低温测试:-30℃低温箱存放 48 小时的 CS-D01,弹壳没有出现变形或裂纹。苏慈拿起弹壳展示:“92% 铜 8% 锌的配比,让弹壳的低温冲击韧性达到 12J/cm?,是纯铜壳的 1.5 倍,能承受 - 40℃的极端低温,东北雪原冬季夜间温度常达 - 35℃,这个性能能避免弹壳破裂导致的炸膛风险。”
高湿测试:90% 湿度雨林箱存放 72 小时的 CS-D01,弹壳表面没有出现锈迹或霉斑。苏慈用放大镜展示弹壳涂层:“镍铬合金涂层厚度 3μm,采用的是‘电镀 钝化’双工艺,孔隙率≤0.1%,抗中性盐雾性能达 96 小时 ,云南边境雨林地区每年有 6 个月降雨期,这个涂层能确保弹药存放 1 年不生锈。”
最后一项 1500 米极限射击,更是将现场氛围推向**。苏慈先走到环境监测站,确认实时数据:“风速 2.5 米 / 秒,风向西北(与射击方向夹角 30°),湿度 60%,温度 22℃,气压 1012 百帕,空气密度 1.205kg/m?。” 随后快速在战术板上计算修正量:“CS-D01 的弹道系数 0.45,1500 米距离下坠量 125 厘米,风偏修正量 3.2 密位,目标移动提前量 0.3 密位 ,考虑到空气密度比标准值高 0.005kg/m?,还需额外补偿 0.1 密位风偏。”
她回到射击位,将瞄准镜倍率调至 15 倍(最高倍率),镜内靶心瞬间放大,3 厘米 10 环像一个小小的绿点。她调整瞄准镜:十字线偏离靶心 125 厘米(对应下坠量),同时向右偏移 3.3 密位(风偏 补偿)。“砰!” 第一发子弹射出,观测仪的屏幕上立刻出现红色圆点:“10 环,偏差 0.5 厘米(偏左 0.3 厘米,偏下 0.2 厘米)!”
苏慈立刻分析偏差原因:“风速轻微上升至 2.6 米 / 秒,导致风偏少修正 0.1 密位,下一发需调整至 3.4 密位。”
“砰!” 第二发,“10 环,偏差 0.3 厘米(偏右 0.1 厘米,偏下 0.2 厘米)!”
“砰!” 第三发,“10 环,偏差 0.6 厘米(偏左 0.2 厘米,偏下 0.4 厘米)!”
“砰!” 第四发,“10 环,偏差 0.4 厘米(偏右 0.2 厘米,偏下 0.3 厘米)!”
第五发前,苏慈根据前四发的弹着点分布,发现目标存在 0.1 米 / 秒的轻微移动,立刻将提前量调整至 0.4 密位。“砰!” 子弹呼啸而出,观测仪的红色圆点稳稳落在 1 厘米基准点中心:“偏差 0.2 厘米!”
“5 发 50 环!全中 10 环!” 观测员的喊声震响整个测试场,专家们纷纷起身鼓掌,李部长快步走到苏慈面前,紧紧握住她的手:“苏顾问,你不仅是顶尖的狙击手,更是国产弹药研发的‘实战导师’!有你这样既懂技术又懂实战的专家,咱们的国产装备一定能赶超国际水平!”
一周后,苏慈带着 1000 发 CS-D01 弹药和全套培训资料,来到新疆阿勒泰边防某部,这里是全军最艰苦的边防哨所之一,冬季最低温达 - 40℃,巡逻路线多为雪原和山地,对弹药的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
她没有只做简单的 “交付仪式”,而是展开了为期三天的专业培训:
弹道特性教学:在雪原射击场,她用激光测距仪测出 1200 米距离,对战士们说:“CS-D01 的初速 800 米 / 秒,在 1000 米内的弹道平直性比进口弹好 15%,你们在山地射击时,当目标在 800-1000 米区间,下坠补偿只需调至 8 厘米,不用频繁调整,能节省 2 秒瞄准时间。”
清洁保养指导:她拿出专用铜刷(硬度 HRC35),演示枪管清洁:“CS-D01 的弹壳铜锌合金硬度较低,每射击 20 发需清理一次枪管,避免铜残渣堆积影响膛线精度 ,这个铜刷的硬度比枪管低 10HRC,不会划伤膛线,比进口铜刷耐用 3 倍。”
实战问题解决:有个班长反映 “冬季低温下供弹有点紧”,苏慈立刻检查弹匣:“这是低温导致的塑料弹匣收缩(PP 塑料在 - 30℃下收缩率 0.8%),你们在弹匣内侧涂一层 0.5μm 的硅脂(军用级,-50℃不凝固),能减少 30% 摩擦力,解决供弹问题。”
在雪原实弹射击训练中,班长张磊(驻守边疆 8 年,手上满是冻疮)用 CS-D01 打出 1000 米 5 发 49 环的成绩,他兴奋地握着苏慈的手说:“苏顾问,按您教的‘低温加 0.2 密位风偏’,子弹全在 10 环附近!之前用进口弹,低温下最多打 45 环,现在不仅准,后坐力还小,连续打 30 发肩膀都不酸!” 旁边的新兵小李更是激动:“我第一次打 1000 米就上了 9 环,比练进口弹时进步快太多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