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山雀儿 > 第137章 第 137 章

第137章 第 137 章

2008 年 7 月,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夏日裹挟着多瑙河的湿润水汽,拂过国际狙击手世界杯赛场的黑色铁围栏。围栏上每隔 5 米悬挂着一面赛事旗帜,蓝白相间的旗面上印着狙击枪与靶心的组合图案,在微风中猎猎作响,旗角偶尔扫过围栏上的 “ISWC 2008” 金属标识,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赛场选址在布达佩斯郊外的废弃空军基地,开阔的平原地形无遮挡,远处喀尔巴阡山脉的淡蓝色轮廓在云层下若隐若现,这种地形恰好模拟了实战中的远距离射击场景,1500 米靶线尽头是人工堆砌的土坡,坡度 15°,与实战中常见的丘陵地貌一致;土坡上按国际标准排列着 10 个靶位,每个靶位都配备了分辨率 0.01mm 的高清光学观测仪,白色的观测棚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棚内还装有恒温设备,确保观测仪器在 28℃的室外温度下稳定运行。

看台区分为上下两层,红色塑胶座椅整齐排列,座椅靠背印着赛事赞助商的 logo,每层通道处都设有小型显示屏,实时播放各靶位的射击画面与成绩,画面延迟控制在 0.5 秒以内。看台入口处立着高 3 米的赛事积分榜,LED 屏幕采用防眩光设计,即使在正午阳光下也能清晰显示内容,屏幕上滚动着参赛队伍的名称与预赛排名,中国代表队的名字旁标注着 “首次参赛” 的蓝色小字,与其他老牌队伍的 “第 5 次参赛”“第 8 次参赛” 形成鲜明对比。

苏慈穿着深蓝色中国队服,胸前 “CHINA” 字样下方绣着微型五星红旗,左胸口袋里别着两支笔:一支是 1998 年 88 式狙击枪列装时工厂定制的纪念钢笔,笔身刻着 “88” 字样,已被摩挲得光滑;另一支是黑色马克笔,笔帽上沾着些许蓝色墨水,那是她昨夜在选手休息区修改战术笔记时蹭到的。

她手里攥着本《国际狙击赛事规则》,封面贴着三张手写便签,“1500 米精度射击:弹着点偏差≤1cm 为 10 环(需注意靶纸材质,主办方用的是德国产防水涂层纸,弹孔边缘可能因冲击力晕染 0.1-0.2cm,需按弹孔中心判读)”“城市反恐模拟:假人关节处有激光雕刻编号,‘歹徒’编号以‘D’开头,‘平民’以‘C’开头,编号字体仅 3mm,需无人机悬停 10 米内识别”“装备检查:赛前需提交弹药弹道系数报告,CS-D01 的 0.45 需重点标注,附低温测试数据可提升可信度”。

这是中国代表队首次受邀参赛,苏慈以 “教练兼替补队员” 身份随行。出发前,她特意将 CS-D01 的 - 30℃低温测试报告、CS/LR4A 的贴腮板改进图纸整理成蓝色文件夹,文件夹边缘贴着 “涉密?内部参考” 的标签,塞进随身行李箱。尽管赛事允许使用主办方提供的 M24 狙击枪与 L96 弹药,她却坚持带着国产装备:“咱们的枪托弧度按亚洲人肩线设计,贴合度比 M24 高 15%;弹丸镀镍层采用‘纳米二氧化硅 氟碳树脂’工艺,能减少 15% 枪管磨损,这些细节在赛场上都是优势,得让国际赛场看看中国造的实力。”

代表队主力队员是 26 岁的林晓 ,苏慈培养的首批 “信息化狙击手”。林晓是 2006 年全军狙击比武的铜牌得主,那次她用 CS/LR4A 搭配 CS-D01 打出 1200 米 5 发 48 环的成绩,成为队里的 “种子选手”。

赛前训练在赛场东侧的临时射击区进行,地面铺着 5mm 厚的绿色防滑地胶,地胶上每隔 10 米画着白色标线,清晰标识出射击位与观测位的界限,避免训练时人员交叉干扰。

林晓正趴在 3 号射击位上调整瞄准镜,左手扶着枪托,右手转动倍率旋钮,金属旋钮转动时发出 “咔嗒咔嗒” 的精准声响。突然,她脚下踩到地胶缝隙里的碎石,昨夜刚下过小雨,地胶边缘积了些泥浆,碎石带着湿滑的泥土打滑,她整个人向左侧倾斜,下意识用右手撑地,只听 “咔嗒” 一声轻响,手腕瞬间传来刺痛,手里的倍率旋钮差点掉在地上。

“晓晓!” 苏慈刚在旁边的气象监测站核对完风速数据,监测站的白色百叶箱里放着精度 ±0.1℃的温湿度计、±0.1hPa 的气压表,屏幕上实时跳动着 “风速 3.0 米 / 秒,湿度 68%,气压 1013.2hPa” 的数值。她听见声响立刻转身,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鞋底在防滑地胶上摩擦出轻微的 “沙沙” 声,停在林晓身边时,还特意稳住身体,避免带起的气流影响林晓的姿势。

苏慈蹲下身,指尖轻轻托起林晓的右手腕,动作轻柔却精准,避开红肿处,只触碰小臂肌肉,指腹能清晰感觉到肌肉的紧绷:“能抬起来吗?慢慢动一下手指,幅度不用大。” 林晓咬着嘴唇,尝试弯曲手指,刚动到第二关节就疼得额头冒冷汗,眼眶瞬间泛红,声音带着哭腔:“教练,手腕用不上力…… 明天的 1500 米精度射击怎么办?您昨天还说,这是咱们的优势项目,能跟美国队拼一拼……”

队医赶来时,林晓的手腕已经肿起一块,像藏了颗鸽子蛋,皮肤透着不正常的紫红色。医用冰袋敷上去的瞬间,林晓疼得倒抽冷气,手指紧紧攥着射击位的防震垫。队医戴着乳胶手套,用指腹轻轻按压肿胀处,每按压一次都观察林晓的反应,最终语气凝重:“桡侧副韧带拉伤,至少休息 3 天,明天小组赛肯定没法握枪,连举枪的力气都不够,更别说控制 3.2 公斤的扳机预压力度了,强行上场可能会加重伤情。”

林晓盯着地上的 CS/LR4A,枪托上还贴着她的名字贴,边角已经起翘,那是她用了两年的训练枪,枪身上还留着她练习时留下的细微划痕。“都怪我不小心……” 她声音带着自责,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裤腿,裤腿上还沾着训练时的泥土,“要是我昨天检查地胶时多留意一下,就不会……”

苏慈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纸巾,轻轻擦掉她眼角的泪,指尖触到她发烫的脸颊,训练强度大,林晓的体温比平时高些:“别哭,还有我。明天我上射击位,你当观测员,你记数据比谁都准,风速、气压的细微变化都能捕捉到,咱们俩组成‘老少组合’,一样能打好。” 她顿了顿,又从口袋里掏出块黑巧克力,是林晓最爱吃的 70% 可可含量款,包装纸已经被体温焐得发软:“先补充点能量,巧克力能缓解肌肉紧张。晚上咱们去选手休息室的战术研讨区,那里有投影仪,能把弹道图投在墙上顺一遍,我教你怎么用无人机传实时数据,咱们把细节抠到极致。”

次日清晨,布达佩斯郊外的靶场弥漫着青草与火药混合的味道,湿润的空气里还带着淡淡的泥土气息,远处多瑙河的水汽偶尔随风飘来,让靶场的湿度比昨日高了 3%。1500 米射击线前,各国选手已就位:射击位是半地下式的掩体,深约 1.2 米,宽 1.5 米,内部铺着 2cm 厚的黑色防震垫,采用高密度海绵材质,能有效吸收地面震动,减少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掩体上方装有可调节角度的遮阳棚,棚顶的蓝色帆布经过防水处理,既能遮挡阳光直射,避免瞄准镜镜片反光,又能在突发小雨时保护装备。

俄罗斯选手穿着深绿色迷彩服,肩章上印着俄军特种部队的徽章,正用俄语与观测员交流,观测员手里拿着测距精度 ±0.5 米的便携式激光测距仪,镜头对准 1500 米外的靶位,反复确认距离;德国选手戴着黑色降噪耳机,耳机上印着 “Sennheiser” 的 logo,正用通条反复检查枪管膛线,确保没有残留的弹壳残渣,枪管下方的战术导轨上还安装了小型战术灯,灯珠采用冷光源,避免夜间操作时暴露位置;美国队的约翰则格外惹眼,他握着 M24 狙击枪,枪身侧面贴满美国国旗贴纸,枪管上还刻着 “NO.1” 的字样,旁边放着盒银色的 L96 弹药,盒盖打开,露出弹丸铜色的弹头,弹头表面还能看到细微的拉丝工艺,弹药盒旁摆着一个银色的弹壳收集袋,上面印着美国陆军的徽章,袋口用魔术贴密封,避免弹壳掉落发出声响。

看台上,美国队教练用黑色望远镜盯着中国代表队的方向,望远镜镜身上挂着美国国旗挂绳,镜片镀膜反射出刺眼的光。他嘴角带着轻慢的笑,对身边助手说:“中国人还是第一次来,估计连 1500 米的弹道风偏都算不准 ,我看过他们的弹药报告,低温下精度衰减率高达 8%,更别说这里的湿度快 70% 了,弹壳很容易受潮变形。” 看台下的通道里,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正推着补给车走过,车上放着瓶装矿泉水与能量棒,补给车侧面印着赛事的英文缩写 “ISWC”,车轮经过防滑处理,在靶场的泥土路上行驶时没有打滑。

首先出场的是美国队。约翰趴在射击位上,调整呼吸的节奏,观测员递来风速仪:“风速 3.5 米 / 秒,风向东南(与射击线夹角 32°),湿度 62%,气压 1014 百帕,空气密度 1.206kg/m?。” 他点点头,右手转动瞄准镜风偏旋钮,金属旋钮转动时发出轻微的 “咔嗒” 声,嘴里念念有词:“1500 米,风偏补偿 3.8 密位,下坠补偿 12.6 厘米,弹道系数按 0.43 算……”

“砰!” 第一发子弹射出,枪声在空旷的靶场回荡,弹丸冲破空气时发出尖锐的 “咻” 声,震得掩体上方的遮阳棚微微晃动。观测仪屏幕上立刻跳出红色圆点:“10 环,偏差 0.7cm(弹孔中心距靶心 0.68cm,按 0.7cm 记录)!” 屏幕下方的热敏打印机吐出一张纸条,上面详细记录着弹着点坐标(X: 0.3cm,Y:-0.6cm)与飞行时间(1.53 秒);

“砰!” 第二发,“10 环,偏差 0.9cm(X:-0.5cm,Y:-0.7cm)!”

“砰!” 第三发,“9 环,偏差 1.8cm(弹孔边缘蹭到 9 环线,X: 1.1cm,Y:-1.5cm)!”

“砰!” 第四发,“10 环,偏差 0.5cm(X:-0.2cm,Y:-0.4cm)!”

“砰!” 第五发,“10 环,偏差 0.6cm(X: 0.4cm,Y:-0.5cm)!”

最终成绩显示在靶场中央的巨型电子屏上,“美国队:5 发 49 环”,电子屏的蓝色光带将成绩高亮显示,光带闪烁三次以吸引注意。美国队的队员们立刻从休息区的折叠椅上站起来欢呼,椅子腿与地面摩擦发出 “吱呀” 声,约翰站起身,扯了扯队服领口,对着中国代表队的方向扬了扬下巴,用带着美式口音的英语喊道:“Chinese ammo can't reach 1500 meters accurately! You need our L96!”(中国弹药打不准 1500 米!你们需要我们的 L96 弹!)

周围传来几声窃笑,坐在中国代表队旁边的英国选手甚至用手肘碰了碰同伴,眼神里带着轻视,嘴里还小声嘀咕着 “Asian teams are always weak”(亚洲队伍向来不行)。林晓气得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指甲几乎嵌进掌心:“教练,咱们一定要赢他们!我刚才在气象站核对过,现在风速降到 3.2 米 / 秒,湿度 65%,CS-D01 在这个环境下的弹道下坠量是 12.3 厘米,比 L96 少 0.3 厘米,而且咱们的弹丸镀镍层能防腐蚀,根本不怕受潮!”

苏慈点点头,弯腰打开装备箱 ,箱子是军绿色的硬质箱体,采用 ABS 工程塑料材质,防水等级 IP65,侧面印着 “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英文缩写 “PLA”,箱体边缘装有密封胶条,确保运输过程中不受潮。内部铺着黑色防震泡沫,泡沫上按 CS/LR4A 的轮廓挖了凹槽,哑光黑色的枪身嵌在凹槽里,贴腮板调至 2.2 厘米档(这是她根据自己 165cm 的身高、肩宽 38cm 反复测试的最佳高度,能让视线与瞄准镜视轴完全重合)。

她取出 5 枚 CS-D01 弹丸,指尖轻轻摩挲弹壳上的菱形防滑纹,纹路深度 0.3mm,间距 1.5mm,是 2006 年根据边防战士反馈改进的细节,能减少戴 2mm 厚战术手套装弹时的打滑风险。弹壳表面的镀镍层泛着冷光,用指甲轻轻刮擦也没有痕迹,这是经过 200 次耐磨测试的成果。

“记得 2006 年验收时,咱们在 - 30℃的雪原测过,这弹在 1500 米的偏差是 1.2 厘米,现在环境温度 28℃,湿度 65%,刚好是它的最佳工作环境,肯定能更好。” 苏慈将弹丸依次压入弹匣,每压一发都轻轻晃动弹匣 ,确保弹丸在托弹板上排列整齐,避免供弹时因弹丸偏移导致卡滞。掩体上方的遮阳棚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她抬手调整了一下棚顶的角度,将其从 45°调到 60°,避免阳光直射到瞄准镜镜片上形成反光。

她趴在射击位的防震垫上,身体呈 “三点支撑” 姿势,左手托枪,右肩抵枪托,脸颊贴腮板,这是最稳定的射击姿势,能减少身体晃动对枪身的影响。林晓蹲在左侧,手里捧着平板电脑,平板电脑通过蓝牙 4.0 连接着赛场的气象数据系统,延迟≤1 秒,无人机实时传回的风速数据在屏幕上跳动,还附带风向变化曲线:“教练,风速 3.2 米 / 秒,风向东南(与射击线夹角 30°),空气密度 1.208kg/m?,建议风偏补偿 3.5 密位,下坠补偿 12.3 厘米,弹道系数按 0.45 算。”

苏慈调整瞄准镜倍率至 15 倍,瞄准镜采用的是 3-15×50 的可变倍率,物镜直径 50mm,进光量充足,即使在阴天也能清晰视物。十字线稳稳锁住 1500 米外的靶心,靶纸是 30×30cm 的正方形,固定在浅灰色的钢板靶上,靶板厚度 10mm,能承受狙击弹的冲击力而不变形;靶板后方装有声波定位系统,通过捕捉弹丸命中的声波,精准计算弹着点位置,误差≤0.1cm;10 环是直径 2cm 的红色圆点,比国内训练靶小了一半,边缘还印着 0.1cm 间隔的细微刻度线,方便裁判用精度 0.01mm 的游标卡尺精确测量偏差。

她深吸一口气,做了三次腹式呼吸:第一次吸气 4 秒,感受胸腔均匀扩张,将氧气输送到肺部;第二次屏息 2 秒,调整心率,让心跳从每分钟 72 次降到 55 次;第三次呼气 6 秒,让肩膀、手臂的肌肉完全放松,避免因肌肉紧张导致枪身抖动。指尖轻扣扳机,预压力度控制在 3.2 公斤,这是她用精度 ±0.1 公斤的拉力计反复测试的 CS-D01 最佳击发力度:低于 3 公斤易因手指轻微抖动误触,高于 3.5 公斤会导致枪身因手指发力而轻微偏移。

“砰!” 枪声在空旷的靶场回荡,弹丸冲破空气的瞬间,苏慈能清晰感觉到枪托后坐力通过弧形抵肩处分散到全身,92% 铜 8% 锌的合金弹壳韧性比纯铜壳高 20%,后坐力峰值从 12.5 焦耳降至 11.3 焦耳,衰减时间延长 0.2 秒 ,这一细微变化让枪身复位速度提升 15%,苏慈无需刻意调整姿势,就能快速准备下一次射击,这是她在 2006 年 CS-D01 验收测试中反复验证的优化成果。

观测仪 1080P 高清屏幕上瞬间跳出数据:“10 环,偏差 0.5cm(弹孔中心距靶心 0.48cm,按赛事规则取小数点后一位记录),飞行时间 1.52 秒,初速 810 米 / 秒!” 林晓兴奋地压低声音喊道,握着平板电脑的手微微颤抖,差点让设备从膝盖滑落:“教练,太准了!初速比理论值仅偏差 2 米 / 秒,□□的燃速稳定性完全达标,咱们在国内低温箱测的±3 米 / 秒波动,在这 28℃环境下控制得更好!” 她的声音吸引了邻位俄罗斯观测员的注意,对方转头扫过屏幕,原本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动,眼里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料到中国弹药能有如此精度。

苏慈没有停顿,右手以 “快拉快推” 的标准动作拉动枪机上膛:枪机导轨上涂的军工级低温润滑脂在 28℃环境下保持着最佳黏度,复位时无丝毫卡顿,金属部件碰撞的 “咔嗒” 声清脆且节奏均匀,这是她出发前拆解保养时特意调校的成果,每一处细节都不能马虎,实战与赛场皆是如此。此时,无人机传回的实时气象数据显示风速从 3.2 米 / 秒降至 2.8 米 / 秒,她立刻转动瞄准镜风偏旋钮,将补偿值从 3.5 密位调至 3.2 密位,同时微调下坠补偿旋钮至 12.2 厘米(1500 米距离每变化 0.1 米 / 秒风速,需对应调整 0.1 密位风偏,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弹道计算逻辑)。

“砰!” 第二发子弹射出,观测仪显示 “10 环,偏差 0.3cm”;第三发前,苏慈眼角余光扫过气压监测屏,数值从 1013.8hPa 升至 1014.2hPa,空气密度细微变化导致弹道系数需微调 0.01,她据此修正后,弹着点偏差 0.6cm;第四发偏差 0.4cm;第五发时,她特意放慢节奏,盯着平板电脑上的风向变化曲线,东南风出现短暂涡流(持续约 2 秒),她临时增加 0.1 密位风偏补偿,最终弹孔落在靶心左侧 0.2cm 处,仍是 10 环!

“5 发 50 环!全部命中 10 环!” 观测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他摘下手套,用精度 0.01mm 的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第五发弹孔的偏差值,确认无误后,举起绿色信号旗用力挥舞 ,这是赛事最高精度成绩的标识。看台上瞬间陷入寂静,几秒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外国选手起身,对着中国代表队的掩体方向竖起大拇指;看台下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也停下补给工作,纷纷挥手致意,鲜亮的马甲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美国队的约翰脸色涨得通红,他快步走到观测仪前,手指用力点着屏幕上的弹孔照片,嘴里反复念叨:“不可能…… 中国弹药怎么会有这么高的稳定性?L96 在这湿度下都做不到!” 国际狙击协会裁判汉斯博士(身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赛事金色徽章)快步走来,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苏慈提交的 CS-D01 参数报告,指尖划过 “弹道系数 0.45”“1500 米飞行稳定性偏差≤0.8cm” 等数据:“太出色了!这比我们常用的 L96 弹(偏差≤1.2cm)优 33%,更难得的是,你们的镀镍涂层在 65% 湿度下仍保持极佳抗腐蚀性,我们实验室测过同类涂层,大多会出现 0.2% 的锈蚀率,你们的却为 0!”

两天后的决赛,科目为 “城市反恐模拟”,主办方将赛场西侧的废弃写字楼改造成高度还原的实战场景。这栋 7 层建筑外墙斑驳,米黄色墙皮大面积脱落,露出内里的灰色页岩砖墙;窗户玻璃多已破碎,部分窗口挂着残破的蓝色化纤窗帘,微风中轻轻飘动,从 1200 米外的狙击点望去,与边境反恐中遇到的废弃建筑别无二致。建筑周围设 5 米宽安全隔离带,隔离带外立着醒目的黄色警示牌,用英文与匈牙利文标注 “比赛区域,禁止入内”,牌旁装有红外感应装置,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干扰比赛。

楼内 1-7 层的 13 个房间(含客厅、卧室、阳台等不同场景)共布置 13 个高仿真假人:10 个 “平民” 假人与 3 个 “歹徒” 假人。假人均穿着灰色棉质外套(含内衬口袋)与深蓝色牛仔裤,戴着德国进口 “MK-7” 型硅胶人脸,皮肤纹理、眉毛甚至胡茬都清晰可辨,胸部内置微型气囊,通过微型电机驱动模拟呼吸起伏(频率 16 次 / 分钟,接近常人平静状态)。假人体内装有红外感应芯片,仅头部(眉心 5cm 范围)、心脏(胸口 10cm 范围)为有效命中区域,一旦命中,会即时发出绿色信号,并将命中位置、时间精确到 0.1 秒,同步传输至裁判台终端系统。

决赛狙击点设在一栋三层小楼的屋顶,屋顶铺灰色防滑地砖(摩擦系数≥0.8,雨天也能保证站姿稳定),四周装 1.2 米高黑色防护栏,栏上挂着深灰色遮光布(透光率≤10%),可减少阳光直射对瞄准镜的干扰。每个狙击位配备三脚架(承重≥15kg)、战术支架(可微调高度 ±5cm)与 20 倍高清观测望远镜(镜头多层镀膜,逆光环境下透光率≥85%),硬件配置均达国际赛事顶级标准。

4 支晋级队伍依次出场: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苏慈与林晓最后登场,前三者表现通过屋顶实时转播屏清晰呈现:美国队用时 4 分 50 秒,命中 2 个 “歹徒”,但射击 5 楼假人时误判,子弹擦过 “平民” 假人肩膀(距离有效区域 3cm),触发红外感应,裁判台红色警示灯亮起,屏幕弹出 “误伤平民,扣 10 分” 的红色提示;俄罗斯队用时 4 分 30 秒,凭借无人机精准识别命中 3 个 “歹徒”,但最后一发因弹匣供弹阻力超标(实测 4.8 牛,超赛事≤4.5 牛标准),耽误 15 秒;德国队表现最佳,用时 4 分 10 秒,三发全中,转播屏德国国旗旁标注 “暂时第一”,看台上德国观众起身欢呼,掌声持续近半分钟。

轮到中国队时,林晓坐在狙击位旁的折叠椅上,右手戴着医用护腕(韧带拉伤未愈),操控 “蜂鸟” 小型无人机 ,机身迷彩涂装(林地数码图案),重量 180g(符合赛事≤200g 标准),摄像头分辨率 1080P,100 米高度悬停误差≤0.5 米,续航 30 分钟。她将平板电脑固定在苏慈面前的支架上,屏幕分双屏显示:左侧为无人机实时传回的写字楼内部画面(帧率 30fps,无延迟),右侧为假人位置标注图(已用蓝色圆点标出 10 个已发现假人)。“教练,1 楼 2 个(客厅 1 个、厨房 1 个)、2 楼 3 个(卧室 2 个、卫生间 1 个)、3 楼 2 个(阳台 1 个、书房 1 个)、5 楼 2 个(客厅 1 个、卧室 1 个)、7 楼 1 个(阳台 1 个),共 10 个假人,‘歹徒’应该混在里面。”

苏慈趴在战术支架上,调整 CS/LR4A 的瞄准镜倍率至 15 倍(1200 米距离最佳观测倍率),十字线对准写字楼 3 楼东侧窗口。此时阳光从东南方向 45°角照射,部分房间处于阴影区,增加目标识别难度。“晓晓,将无人机飞至 3 楼东侧窗口 15 米高度,焦距调至最大(4K 模式),重点拍假人袖口。” 苏慈盯着屏幕,手指轻点画面中一个靠在窗边的假人,“注意看它袖口的细节,‘平民’假人不会有金属部件暴露。”

林晓立刻操控无人机调整角度,镜头聚焦假人袖口,画面清晰显示:灰色外套袖口处露出一段 5cm 长的银色金属,边缘有锯齿状纹路,在阳光下反射微弱光点(模拟手枪枪口的金属质感)。“是模拟武器!‘平民’假人袖口只有棉质内衬,没有金属部件!” 林晓兴奋地在屏幕上标注 “D-01(歹徒)”,同时报出实时数据:“距离 1180 米,风速 2.1 米 / 秒,风向西北,湿度 62%,气压 1014.5hPa。”

苏慈快速计算修正量:“风偏补偿 2.3 密位,下坠补偿 11.8 厘米(1180 米距离比 1500 米少下坠 0.8 厘米)。” 指尖轻扣扳机,预压力度控制在 3.2 公斤(CS-D01 弹丸击发的最佳力度,避免误触或枪身晃动)。“砰!” 子弹射出,1.48 秒后(按弹道计算的理论飞行时间),裁判台终端显示 “命中 D-01 眉心,时间 0 分 45 秒”,绿色信号在屏幕上闪烁,首杀完成!

接着,苏慈的目光锁定 5 楼走廊:一个假人背对着窗口,右手插在裤兜里,裤兜处有明显凸起(形状呈长方形,长约 15cm,宽约 5cm)。“晓晓,无人机飞至 5 楼走廊窗外 5 米处,拍假人领口 ,‘歹徒’假人有隐藏编号。” 林晓操控无人机靠近,画面显示假人领口内侧有微型激光雕刻的 “D-02” 字样(字体仅 3mm,需 10 米内才能清晰识别),且裤兜凸起形状符合模拟手枪轮廓(“平民” 假人裤兜仅装模拟手机的塑料模型,凸起小且呈椭圆形)。苏慈调整瞄准镜,修正 1200 米距离的风偏与下坠后扣动扳机 ,“砰!” 第二发命中,用时 2 分 10 秒。

第三个 “歹徒” 藏在 7 楼阳台:假人半蹲在洗衣机旁,右手握着黑色柱状物体,表面有清晰的 “引线” 纹路(模拟炸药包)。苏慈注意到阳台护栏有 10cm 宽的横杆,若按常规角度射击,子弹可能被护栏遮挡,她果断调整射击角度,将瞄准点上移 0.5 厘米,避开护栏干扰。“砰!” 第三发子弹精准命中假人眉心,此时计时器显示 “3 分 20 秒”!

裁判台瞬间响起掌声,终端屏幕用红色加粗字体显示:“中国代表队:命中 3 个歹徒,无误伤,用时 3 分 20 秒,排名第一!” 看台上观众纷纷起身鼓掌,汉斯博士走到苏慈面前,双手递过金色奖杯(杯身刻有 “2008 International Sniper World Cup Champion” 字样,底座嵌有赛事徽章):“你们的战术配合与细节识别能力,完全展现了现代狙击作战的核心素养,用技术与经验制胜,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颁奖仪式结束后,苏慈与林晓捧着奖杯走下领奖台,阳光洒在金色杯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林晓兴奋地举着奖杯拍照,突然指着看台出口处,声音带着惊喜:“教练,您看那个人!是不是越清老师?”

苏慈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黑色铁围栏旁,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身影正站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束白色洋桔梗,花瓣上还沾着新鲜水珠。对方也看到了她,笑着挥手,露出熟悉的酒窝,正是越清!

苏慈愣了几秒,手里的战术笔记差点滑落,她快步走过去,踩在碎石路上发出 “哒哒” 的清脆声响。越清也快步迎上来,将洋桔梗递到她面前,声音带着笑意:“知道你来比赛,就提前结束开普敦的工作,订了最早的航班过来 ,本来想给你惊喜,结果在看台上看你打 50 环时,手心全是汗。”

苏慈接过花,花瓣上的水珠沾到深蓝色队服上,留下一小片湿痕。她看着越清,突然想起1999年他求婚时的模样,她上前一步,轻轻拥抱了越清,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谢谢你,我做到了,咱们的 CS-D01,没让你失望。”

越清轻轻拍了拍她的背,目光落在她手里的奖杯上,眼里满是欣慰:“我从没想过会失望。”

夕阳西下,多瑙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远处的喀尔巴阡山脉笼罩在金色光晕中,温柔而壮阔。苏慈低头看着怀里的洋桔梗,又看向身边的越清,突然觉得所有的坚持与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不仅是冠军的荣誉,更是这份跨越山海的理解、支持与陪伴。

林晓拿着相机跑过来,笑着提议:“教练,越清老师,我给你们拍张合照吧!把五星红旗也拍进去,这可是咱们中国狙击手的荣耀时刻!” 苏慈与越清并肩站在围栏旁,身后是飘扬的五星红旗,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将这份属于中**工、属于中**人的荣耀,永远定格在布达佩斯的夏日黄昏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出格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