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9 月,北京军区教导队的银杏叶刚染浅黄,苏慈带着国际狙击手世界杯的奖杯走下军用运输机时,停机坪上迎接的官兵已列成整齐队列。
彼时全军正推进 “人才战略工程”,从 “单一技能培养” 向 “体系化能力塑造” 转型,她在布达佩斯赛场上展现的 “技术精度 战术协同 规则认知” 综合能力,恰好契合军队对新型狙击人才的核心需求。三天后,军区党委正式下文,由苏慈牵头成立 “全军狙击人才培训中心”,营区选址在教导队西侧的新建区域,门口石碑上 “精研狙击、为国铸刃” 八个鎏金大字,是时任军区司令员亲笔题写,背后刻着 “2008.09.15” 的成立日期。
营区功能划分暗藏实战考量:基础射击场采用模块化设计,靶位距离可在 50-1000 米间快速调整,地面铺着从内蒙古草原移栽的天然草坪,草高控制在 8-12 厘米,既模拟野外环境,又不影响卧射姿势;信息化训练馆配备当时全军领先的 “北斗二代 战术终端” 系统,学员可实时接收卫星传输的气象数据,终端屏幕能同步显示 3 公里内的风速、湿度、气压变化曲线;模拟反恐街区按 1:1 比例还原新疆边境城镇建筑,墙面弹孔按真实反恐现场的弹道角度复刻,窗户玻璃残留的裂纹也参照实战中子弹穿透的轨迹,连街区地面的碎石分布密度,都与边境巡逻区域一致。
装备室里,CS/LR4A 狙击枪、“翼龙 - I” 小型无人机、单兵气象雷达等装备整齐陈列,每台设备旁的 “实战参数卡” 标注着关键数据:“CS/LR4A 风沙环境故障率≤3%(沙尘浓度 100mg/m? 测试)”“无人机低温续航≥4 小时(-20℃环境)”“雷达数据更新频率 1 次 / 10 秒”。墙上悬挂的苏慈赛事靶纸格外醒目,1500 米 5 发 50 环的靶纸装裱在防弹玻璃框内,靶心 5 个弹孔几乎重叠,最小间距仅 0.3 厘米,下方标注的 “2008.07.12 布达佩斯” 字样,成了学员每日训练前的 “精神坐标”,不少新兵会特意站在靶纸前,用手指比划弹孔的密集程度,暗下决心追赶这一精度。
“过去培养狙击手,靠的是‘师傅带徒弟’的老办法 ,好经验靠口传心授,好技术凭个人悟性,一旦换了教官,水平就容易断层。” 在培训中心首次教学会议上,苏慈铺开《全军狙击人才培养规划(2008-2012)》,文件上军区首长的红色批注 “体系化、标准化、实战化” 格外醒目,“现在全军都在讲‘体系作战’,咱们的人才培养必须跟上:基础层打牢‘技术规范’根基,进阶层强化‘实战能力’,精英层引领‘创新传承’,三个层级像金字塔一样,既独立成体系,又层层递进,才能持续输出能打仗、打胜仗的狙击人才。”
1. 基础层(18-22 岁):从 “体能优势” 到 “技能规范” 的蜕变
基础层学员多为刚入伍的新兵,他们或来自体育院校,或出身农村,普遍具备 “体能强、专注力高” 的优势,但缺乏对狙击技术的系统认知 ,不少人认为 “狙击就是打得准”,却不知 “稳定的动作、规律的呼吸、精准的参数计算” 才是核心。
苏慈设计的 “米粒穿孔 电子靶训练”,是对传统训练方法的现代化升级:“米粒穿孔” 源自抗战时期狙击手的 “穿针引线” 训练,苏慈结合现代运动生理学优化,要求学员用 0.5mm 直径的钨钢细针,在干燥大米(含水量≤12%)上钻 1mm 直径的孔,每天训练 30 分钟,且穿孔后的米粒不能断裂 ,这一训练能精准锻炼手部屈肌的肌耐力与指尖灵敏度,不少新兵练到手指发酸,却仍坚持按标准完成;电子靶采用国内顶尖的 “光电感应系统”,精度达±0.1cm,每发子弹命中后,屏幕不仅显示偏差值,还会生成动态 “弹道轨迹模拟图”,用红色箭头标注 “扣扳机力度过大导致枪身偏移”“呼吸节奏紊乱影响弹道稳定” 等问题,让学员直观看到自身短板。
19 岁的河南籍新兵王媛,入伍前是田径队标枪运动员,握力达 35 公斤,却因动作僵硬,首次 100 米卧射偏差达 5 厘米,子弹擦着靶纸边缘飞过。苏慈没有让她反复举枪练臂力,而是带她到基础训练室,让她握着装满清水的 250ml 玻璃杯,保持手臂悬空 5 分钟,且杯中的水不能洒出一滴。“狙击不是‘靠力气硬撑’,而是‘靠肌肉控制’。” 苏慈站在她身旁,用便携式肌电传感器监测她的手臂肌肉活动,屏幕上小臂肱桡肌的电信号峰值高达 0.8mV,“你看,电信号越强,说明肌肉越紧张,应该让肩背的斜方肌发力,手臂自然放松,像挂在身体两侧一样,这样才能减少动作抖动。”
经过三个月系统训练,王媛的肌电信号波动从 20% 降至 5%,100 米精度射击成绩从 5 环提升到 9 环,电子靶上的弹着点从 “分散状” 聚成直径 3 厘米的 “密集区”。在基础层结业考核中,她用 CS/LR4A 打出 100 米 5 发 48 环的成绩,拿到编号 “JC2008001” 的 “合格射手” 证书 。这是培训中心发出的首份基础层证书,后来被收藏在军区军史馆,证书旁还陈列着她训练时用的细针与穿孔米粒。“苏教官教的不只是打枪,更是‘掌控自己身体’的本事。” 多年后,王媛在新疆边防反恐任务中,凭借稳定的肌肉控制能力,在 - 20℃环境下潜伏 3 小时,精准命中 1200 米外的恐怖分子,荣立三等功。
2. 进阶层(22-28 岁):从 “会射击” 到 “能作战” 的跨越
进阶层学员多为有 2-3 年军龄的老兵,他们已掌握基础射击技能,但在 “复杂环境适应”“信息化协同”“战场规则认知” 等实战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2008 年前后,边境地区反恐形势严峻,不少任务需要狙击手在 “城市废墟”“高原雪原” 等复杂场景作战。
苏慈为进阶层设计的课程,紧密贴合实战任务场景:“信息化协同训练” 中,学员以 3 人为一组,分别担任 “射手”“侦察员”“观测员”,配备与边防部队现役同款的战术终端,射手负责射击,侦察员操控 “翼龙 - I” 无人机(飞行高度 50-100 米,侦察半径 2 公里,高清摄像头可识别 100 米内目标的手持物品),观测员用单兵气象雷达实时监测环境数据(风速、湿度、温度每 10 秒更新一次),三人通过终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避免 “信息孤岛” 导致的战术失误。
有次模拟 “边境废弃工厂反恐” 训练,25 岁的新疆籍学员李昊担任射手,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 “恐怖分子藏在三楼西侧窗口,手持疑似□□”,观测员报出数据 “风速 2.5 米 / 秒,湿度 65%,距离 1180 米”。李昊按标准算法输入参数,第一发子弹却偏差 1.2 厘米,子弹擦着恐怖分子的肩膀飞过,未能命中要害。
“实战中的环境,永远比纸面数据复杂。” 苏慈调出工厂的三维建模图,用红色线条标注出 “厂房废弃管道形成的乱流区”,“你看,管道直径 30 厘米,长度 5 米,气流经过时会形成局部涡流,实际风速达 4.2 米 / 秒,比雷达监测的整体风速高 1.7 米 / 秒,子弹经过这里会被‘推’偏,所以得在原有修正量基础上,额外加 0.3 密位的风偏补偿。” 李昊按建议调整参数,第二发子弹精准命中恐怖分子眉心,系统显示 “从发现目标到命中,用时 1 分 20 秒”,这比当时国际通行的 “城市反恐 2 分钟响应标准” 快了 40 秒,为后续突击小组的行动争取了关键时间。
进阶层的 “国际战场规则” 课程,更具前瞻性与实战价值。苏慈结合自己的维和经历和世界杯参赛经历,详细讲解《日内瓦公约》《国际人道法》中与狙击作战相关的条款,如 “禁止攻击平民及非战斗人员”“禁止使用达姆弹等扩张性弹头”,还播放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实战视频,视频中,狙击手因误判 “平民与武装分子混在一起” 的场景,盲目射击导致平民伤亡,最终引发国际舆论谴责。“未来咱们的狙击手可能参与国际维和、跨国反恐任务,在异国他乡作战,既要打得准,更要懂规则、守纪律。” 苏慈指着视频中的关键帧,“比如这个场景,要通过‘是否穿着制式服装’‘是否持有武器’‘是否有攻击动作’三个维度区分目标,不能仅凭‘疑似’就扣动扳机。”
2010 年,进阶层学员张伟随中国维和部队赴非洲执行任务,在一次平民区反恐行动中,他通过 “目标未穿制式服装、手持农具而非武器、无攻击动作” 的判断,排除了 12 名平民的嫌疑,最终精准命中 3 名武装分子,避免了平民误伤,被联合国授予 “和平勋章”。回国后,张伟特意回到培训中心,将勋章复印件交给苏慈:“您当年教的规则,在实战中救了很多人。”
3. 精英层(28 岁以上):从 “战场尖兵” 到 “战略人才” 的升华
精英层学员是从全军选拔的顶尖狙击人才,苏慈为他们制定 “既能打、又能教、还能研” 的培养目标 。这一定位契合 2009 年全军启动的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关键岗位人才具备 “跨领域、跨专业” 能力,而狙击领域的精英人才,正是连接 “战场需求”“训练教学”“装备研发” 的关键纽带,能将实战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与装备改进建议。
30 岁的张鹏是精英层首批学员,他曾在 2007 年新疆边防反恐任务中立功,1200 米精度射击成绩达 5 发 49 环,却在 “装备改进建议”“教学方案设计” 上存在明显不足,他能精准命中目标,却无法清晰表述 “为何这样调整姿势”“如何将经验教给别人”。苏慈特意安排他参与 CS/LR4A 的 “雪原适应性改进项目”,让他带着实战中发现的问题,与军工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对接。
“在高原雪原执行任务时,贴腮板内侧容易结霜,厚度最多达 2 毫米,导致贴腮位置偏移 0.5 厘米,1200 米距离上就是 5 厘米的偏差,相当于从 10 环偏到 9 环。” 张鹏在研发会议上,拿出自己的实战记录册,里面详细记录了 “-15℃至 - 30℃环境下,贴腮板结霜厚度与射击偏差的对应关系”,还附着 12 张不同结霜程度的现场照片,标注着拍摄时间、环境温度、偏差值。
苏慈高度认可他的观察,牵头成立 “雪原狙击技术攻关小组”,吸纳 5 名精英层学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经过两个月的测试,他们提出的 “纳米防霜涂层” 方案被采纳。这种涂层采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氟碳树脂复合工艺,能在 - 30℃环境下保持表面温度高于露点 2℃,有效防止结霜,且涂层厚度仅 0.1 毫米,不影响贴腮舒适度。后来,该方案被应用到全军列装的 CS/LR4A 改进型上,解决了高原雪原环境下的贴腮精度问题。
同时,张鹏将整个攻关过程编写成《雪原狙击装备故障处理手册》,纳入进阶层教材,手册中不仅有解决方案,还详细记录了 “问题发现过程”“测试数据对比”“实战应用注意事项”,让更多学员掌握 “从实战中发现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 的能力。“精英人才不能只做‘自己打得准’的‘孤胆英雄’,更要做‘让大家都打得准、让装备更好用’的‘领路人’。” 苏慈在精英层结业仪式上的这句话,后来成了张鹏的座右铭。他退役后留在培训中心担任教官,累计培养 47 名狙击手,其中 12 人获得 “全军狙击能手” 称号,3 人参与后续狙击装备的改进研发。
《现代狙击技术大全》的编撰,始于 2008 年 10 月,当时苏慈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全军乃至全球的狙击教材,都存在 “男性视角主导” 的问题:训练方案按男性平均体能(握力 40 公斤、肩宽 42 厘米)制定,装备参数参考男性体型设计,甚至 “心理调节” 方法都忽略了女性的生理特点(如生理期情绪波动、肌肉耐力周期变化)。而当时全军女性狙击手已达 120 余人,占狙击手总数的 8%,且在 “精细操作”“长时间潜伏”“环境敏感度” 等任务中表现突出,却缺乏针对性的培养体系,不少女性狙击手因 “训练方案不适配”,导致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苏慈牵头组建的编撰团队,堪称 “女性狙击领域的专业天团”:3 名女性教官(平均军龄 10 年,均有实战经验)、2 名女性医学专家(专注运动生理学与妇科医学)、5 名一线女性狙击手(涵盖不同军种、不同体型),历时一年完成 500 多页的教材,其中 “女性狙击人才培养” 独立章节,是全球首部系统研究女性狙击的专业内容,填补了行业空白。
章节中,苏慈结合 87 名女性学员的训练数据(涵盖 18-35 岁、身高 155-175 厘米、体重 45-65 公斤),用科学数据打破 “女性不适合当狙击手” 的偏见:
生理优势:通过触觉传感器测试,女性手指的触觉灵敏度比男性高 15%,在 “扳机预压控制(精度要求±0.1 公斤)”“瞄准镜微调(最小刻度 0.1 密位)” 等精细操作上更具优势;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比男性低 20%,在 3 小时以上的长时间潜伏中,更能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因焦虑导致的动作变形;
实战案例:收录 2007 年云南边境反恐任务中,女性狙击手刘敏的作战经历,她凭借 “体型小巧(身高 158 厘米,体重 48 公斤)” 的优势,在直径 50 厘米的通风管道中潜伏 2 小时,避开恐怖分子的巡逻视线,最终精准命中 150 米外的目标,为后续突击行动扫清障碍;
专属方案:针对女性生理特点,设计 “分阶段训练计划”,生理期前 3 天,减少 “10 公里负重越野(负重 15 公斤)”“2 小时举枪定型” 等高强度体能训练,增加 “战术研讨”“心理模拟射击” 课程,避免因激素变化导致的肌肉疲劳与情绪波动;生理期后 4-7 天,重点强化 “精度射击”“快速反应” 等技能,契合女性生理期后体能恢复、专注力提升的生理规律。
26 岁的李娜是首批受益于该教材的女性学员,她在生理期时曾因 “体能下降 情绪烦躁”,导致 1000 米射击成绩从 5 发 47 环跌至 43 环,甚至出现 “扣扳机时手指发抖” 的情况。看到教材中的 “生理期训练方案” 后,她调整了训练节奏:每天进行 2 小时 “呼吸调节训练”(腹式呼吸 4 秒吸气、2 秒屏息、6 秒呼气,配合冥想放松),使用 “女性定制款 CS/LR4A”(枪托缩短 2 厘米,扳机力度从 3.2 公斤降至 2.8 公斤,适配女性较小的手掌与握力),射击时采用 “坐姿支撑” 姿势(借助三脚架减少下肢承重,避免因生理期腰部不适导致的姿势变形)。
两周后,李娜在生理期的 1000 米射击成绩恢复到 5 发 46 环,甚至在一次模拟 “城市反恐” 任务中,比非生理期时快 0.5 秒命中目标,她解释道:“调整后身体更舒服,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在目标上,不用再分心对抗身体的不适感。”
2009 年,李娜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狙击邀请赛,用女性定制款 CS/LR4A 打出1200 米 5 发 47 环的成绩,成为该赛事首位获奖的中国女性狙击手。站在领奖台上,李娜特意举起《现代狙击技术大全》的缩印本,封面 “女性狙击人才培养” 的标题在聚光灯下格外醒目:“这本书不仅教会我怎么打枪,更让我知道,女性在精细操作、心理抗压上的优势,完全能在狙击领域发光发热。” 台下响起的掌声中,有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女性狙击手,她们纷纷向李娜索要教材复印件,希望能借鉴中国的培养经验。
教材中收录的 236 组实战数据,是苏慈多年一线经历的 “心血结晶”,涵盖 “边境反恐”“雪原训练”“国际赛事”“城市□□” 等 8 类核心场景,每组数据都经过三重验证:先记录原始环境参数(风速、湿度、温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如 “风速 2.3m/s、湿度 68%、温度 - 8.5℃”),再标注装备实时状态(枪管温度 32℃、弹药批次 20071015、贴腮板磨损度 0.2mm),接着详述操作细节(呼吸节奏 “4 秒吸气 - 2 秒屏息 - 6 秒呼气”、扳机预压力度 3.2kg、肩背与地面夹角 30°),最后分析偏差原因与改进方案(如 “偏差 1.2cm,因忽略管道乱流,需额外补偿 0.3 密位”)。
尤为珍贵的是,数据中还标注了 “突发干扰因素”:“射击时遭遇牧民羊群经过,噪音 65 分贝,通过‘专注力锚定法’(紧盯目标眉心 1 个参照点)抵消干扰”“目标突然移动,速度 1.5m/s,临时增加 0.2 密位提前量”。这些不是实验室的理论值,而是用生死考验换来的 “保命指南”。2010 年,该教材被正式列为全军狙击手培训指定教材,发行量突破 5000 册;同年被翻译成英文,作为中**队与外军交流的重要资料,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等院校纷纷来信索要,成为国际狙击领域认可的 “中国标准”。
2009 年初,苏慈在新疆、云南等边防部队调研时发现一个普遍痛点:很多优秀狙击手的 “实战经验” 难以传承 ,有的靠 “手感” 调整射击姿势,却说不出 “贴腮板需上调 0.5cm” 的具体参数;有的能 “凭直觉” 判断风速,却无法解释 “草叶倾斜 45°对应 3m/s 风速” 的逻辑。当时全军正推进 “信息化训练转型”,苏慈敏锐意识到,可用 VR 技术将 “隐性经验” 转化为 “显性数据”,让更多学员快速掌握实战技能。
“狙击实战模拟系统” 的研发,历时 8 个月,投入 200 余万元,由培训中心联合国防科技大学共同开发。系统的核心是 236 组实战数据的数字化转化,苏慈亲自佩戴 “光学动作捕捉设备”,在 12 种模拟场景中完成射击动作,设备以 0.01 秒为单位,记录下她 128 项关键参数:从 “手指扣动扳机的力度变化曲线”,到 “呼吸时胸腔起伏对枪身的影响幅度”,再到 “发现目标后 1.2 秒内的瞄准调整轨迹”,这些数据被转化为 VR 场景中的 “标准动作模板”。学员训练时,系统会实时对比其动作与模板的偏差,一旦超过 5%(如扳机力度波动超过 0.3kg、呼吸节奏紊乱),就会触发语音提示与动画演示。
学员戴上 VR 设备后,会 “身临其境” 进入实战场景:“边境废弃工厂” 里,能听到管道滴水声(频率 2 次 / 秒)、远处风沙呼啸(音量 58 分贝),甚至能感受到模拟的 “低温刺骨感”(设备内置温控模块,可模拟 - 30℃至 45℃环境);“城市街区” 中,有行人模糊身影(模拟平民干扰)、车辆驶过的轰鸣声(模拟背景噪音),这些音效与触感都来自苏慈实地录制的素材,目的是让学员在安全环境中适应 “实战干扰”。
20 岁的基础层学员陈明,在 “雪原狙击” 场景中,因忽略 “阳光反射对瞄准镜的影响”(入射角 30°,镜片反射率 15%),连续 3 发子弹偏差超过 2cm。系统立刻触发提示:“当前阳光反射导致瞄准点偏移,苏教官在相同场景下的解决方案为‘加装遮光罩 微调俯仰角 3°’”,同时屏幕弹出苏慈的标准动作视频 。视频中,她左手轻推遮光罩到位,右手微调瞄准镜旋钮,动作流畅且精准。陈明跟着调整后,下一发子弹精准命中 10 环,偏差仅 0.4cm。
该系统在 2009 年 6 月投入使用后,效果显著:学员的 “实战适应期” 从 3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1000 米复杂环境射击合格率从 65% 提升至 92%,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装备故障率下降 40%。但苏慈始终清醒:“技术能辅助训练,却不能替代人的经验传承。” 她坚持 “一对一带教”,每年亲自培养 10 名精英狙击手,手把手传授那些 “无法用数据量化” 的核心技能:
手感修正:射击训练时,她会握着学员的手扣动扳机,让学员感受 “预压时像按压海绵(力度均匀增加)、击发时像触碰羽毛(瞬间发力轻柔)” 的细微变化,“手指发力要‘柔中带刚’,不是‘猛扣’导致枪身抖动,而是‘轻压’触发击发”;
心理调节:在 4 小时长时间潜伏训练中,她会和学员一起趴在草地上,分享自己 “边境潜伏时,通过‘数目标呼吸次数’(每分钟 16 次)保持专注” 的经验,“别想‘还有多久结束’,要把注意力锚定在目标的一个细节上,比如眉心的一颗痣”;
环境判断:她带学员到草原、山地、雨林等不同地形,教他们 “看草动识风速”(草叶倾斜 45°对应 3m/s、60°对应 5m/s)、“看云层辨天气”(积雨云移动速度超 5m/s,1 小时内必下雨)、“听声音判距离”(枪声回声间隔 1 秒,目标约 170 米),这些 “老经验” 在设备故障时往往能救命 。2010 年,学员张伟在维和任务中,因雷达失灵,靠 “草动识风速” 精准命中目标,避免了平民误伤。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全军狙击人才培训中心年度总结大会” 在教导队礼堂举行。军区首长、基层部队代表、军工企业专家齐聚一堂,礼堂两侧的展板上,挂满了学员的训练照片与实战捷报 ,有王媛在边防反恐中举着三等功勋章的合影,有李昊在国际赛事中领奖的画面,还有张鹏参与装备改进的设计图。
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年来的 “硬核成绩单”:
人才输出:累计培养狙击手 320 人,其中女性狙击手 87 人(占比 27.2%),远超全军女性狙击手平均占比(8%);
实战能力:23 人获得 “全军狙击能手” 称号(考核标准为 1200 米 5 发 45 环以上),5 人在国际赛事中获奖(含 1 枚金牌、2 枚银牌、2 枚铜牌);
装备创新:研发的 “纳米防霜涂层”(-30℃不结霜)、“女性定制款 CS/LR4A”(枪托缩短 2cm、扳机力度降至 2.8kg)、“快速装弹防滑纹”(提升戴手套装弹效率 30%)3 项成果,被纳入全军装备改进计划;
教材影响:《现代狙击技术大全》发行量突破 5000 册,成为全军狙击手 “必备教材”,12 个边防部队将其作为训练核心资料。
大会现场,学员代表的分享真挚动人。王媛捧着自己的 “合格射手” 证书(编号 JC2008001),哽咽着说:“刚入伍时,我握枪手抖得连 100 米靶都打不准,是苏教官教我‘米粒穿孔练专注’‘肌电传感调动作’,现在我能在 - 20℃环境下潜伏 3 小时,精准命中 1200 米目标。培训中心的体系化训练,不仅教会我打枪,更教会我‘怎么当个能打仗的狙击手’。”
大会最后,苏慈走上台,“今天的成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学员,他们中有刚入伍的新兵,有经验丰富的老兵,还有来自军工企业的研发人员,“未来,你们会成为教官,把经验传给更多人;会成为研发者,让装备更适配实战;会成为战场指挥官,用狙击技术守护祖国。希望你们把‘精研狙击、为国铸刃’的精神传下去,让更多人成为守护边疆的‘狙击之眼’。”
当晚,苏慈收到越清的短信,越清刚从外交部加班回家,短信里满是兴奋:“听说培训中心收获满满,咱们吃顿锅子好好庆祝下!”
苏慈站在培训中心的操场上,望着远处的靶场。月光洒在 1500 米靶位上,像铺了一层银色的纱,靶心的红色圆点在夜色中若隐若现,那是她和学员们无数次瞄准的方向。她想起一年前刚成立培训中心时的忐忑:担心体系化培养效果不佳,担心教材内容不够实用,担心技术手段跟不上需求。而现在,看到学员们的成长,看到教材的影响力,看到装备的创新突破,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
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一行字:“狙击的意义,不仅在于命中靶心,更在于培养能命中靶心的人;传承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经验,更在于让经验在实战中发光发热。” 合上笔记本,她抬头望向星空,远处的边防线上,或许正有她培养的狙击手在潜伏,他们握着国产的 CS/LR4A,用着她参与改进的弹药,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愿意看到这里的人,谢谢你。
首先,这是小说。
其次,这是小说,快用你的脑洞去想象吧。
最后,这是小说,可能被锁。
哈哈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8章 第 138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