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晚几乎是逃也似的冲进楼道,感应灯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一层层亮起,又在她身后一层层熄灭,如同她此刻兵荒马乱的心跳。回到那个冷清的小公寓,关上门,背靠着门板,她才敢大口喘息。黑暗中,只有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声在耳边轰鸣。
那句“夏晚,你做了一个关于我的什么梦?”在脑海里盘旋,带着江屿特有的、低沉而清晰的质感,与现实里他平淡的“到了”和“小心台阶”重叠交织。梦境里少年清朗的打趣与现实里男人沉稳的轮廓碰撞,让她心口泛起一阵酸胀的悸动,比肋骨的旧伤更清晰。
“没…没做什么梦……” 她对着冰冷的空气,喃喃重复着自己在车里的回答,脸颊后知后觉地烧了起来。太傻了。那欲盖弥彰的语气,那仓皇躲闪的眼神……他一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可笑吧?
她甩甩头,试图将那份难堪甩出去。打开灯,暖黄的光线驱散了黑暗,也让她稍微镇定下来。她走到书桌前,将怀里抱着的、在项目部门口几乎冻僵时也没松开的背包放下。指尖触及表面,依旧带着深夜的寒意。
目光落在那个沉甸甸的背包上,晋城项目带回来的、那个承载了她整个少女心事的带锁笔记本,此刻正安静地躺在里面。她犹豫了一下,没有去碰它。现在不行。那个梦境和刚才车里的窘迫,已经让那些被刻意封存的情绪蠢蠢欲动。她需要更冷静的时候,才能面对那个十八岁的自己。
疲惫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匆匆洗漱后倒在床上,身体的疲惫很快拖拽着她沉入睡眠。这一次,没有清晰的梦境,只有一片混沌的黑暗和肋骨处隐隐的、熟悉的酸胀感。
接下来的几天,夏晚强迫自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老银行大楼那棘手的地下金库墙体加固方案上。数据、图纸、历史档案、各种加固材料的性能参数……填满了她的白天和大部分黑夜。身体的忙碌有效地压制了心底那些翻腾的、关于“梦”和“偶遇”的杂念。只有在深夜独自回到冰冷的公寓时,那份被刻意忽略的孤寂和一丝难以言说的期待,才会悄然爬上心头。
周五下午,项目组提前结束了本周的工作。难得的片刻闲暇,夏晚回到公寓,打算彻底打扫一下积灰的房间,也整理一下自己纷乱的心绪。当她清理到玄关鞋柜上方那个堆放快递和杂物的角落时,一个深蓝色的硬质快递盒引起了她的注意。
盒子不小,包装得很仔细,外面裹着防撞气泡膜。寄件人信息栏一片空白,只有收件人是她,地址准确无误。
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一种奇异的预感攫住了她。她小心地拆开层层包装,剥开气泡膜,露出了里面的东西。
一本深蓝色布面精装书。烫金的书名在玄关略显昏暗的光线下,依旧清晰夺目——《近代银行建筑营造考析》。正是那天在书店,江屿帮她从高处取下,并精准评价其价值的那本旧版书!
书的品相比她那天在书店看到的还要好一些,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清洁和护理。内页泛黄的纸张散发着更浓郁的旧书特有的气息,仿佛沉淀了更多时光的智慧。她轻轻翻开封面,扉页空白,没有签名,没有任何留言。
但夏晚知道是谁寄的。
只有他,在那天清晰地指出了这本书对于她当前项目的价值。也只有他,会如此不动声色地、精准地送出这样一份礼物——一份她无法拒绝,也绝不想拒绝的“工具”。
没有卡片,没有署名,甚至没有一条信息说明。仿佛只是知识海洋里,一份本该属于她的资料,被一个恰好知道它位置的人,顺手送到了她手中。完全符合“普通同学”的界限,却又精准地切中了她最核心的需求。
夏晚抱着那本沉甸甸的书,靠在冰冷的鞋柜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滑的布面书脊。心头翻涌的情绪复杂难辨。是感激?是困惑?还是……一丝被如此“看见”专业价值的悸动?
他记得。他不仅记得这本书的名字,还记得它对她有用。他甚至……找到了品相更好的一本,并且,送了过来。
这份“看见”,无声无息,却比任何刻意的言语都更有力量。它没有逾越“同学”的界限,却在她心中那片名为“江屿”的荒芜之地上,悄然投下了一束微光,照亮了“夏晚”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一个专业人士的存在价值。
她深吸一口气,将书紧紧抱在胸前,仿佛汲取着那份沉淀在纸张里的、无声的认可和力量。冰冷的公寓,似乎也因为这本书的存在,多了一丝暖意。
周日下午,夏晚决定去一趟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与特藏部”。既然江屿提到了那里可能有更珍贵的内部报告,她不想错过任何可能对项目有帮助的资料。
特藏部位于图书馆幽静的顶层,需要专门的证件登记才能进入。室内光线柔和,温度恒定,弥漫着纸张和岁月混合的独特气息。夏晚在管理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存放旧时建筑档案的区域。书架高大密集,光线有些昏暗。她需要查找的是一系列关于民国时期银行建筑内部结构及隐蔽工程的内部技术报告,据说当时只在小范围工匠和工程师中流传。
她踮起脚,目光在书架顶层艰难地搜寻着模糊的卷宗编号。报告册很薄,年代久远,书脊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只能凭感觉一本本抽出来查看。
“A-7……不对。B-3……也不是……”她低声自语,指尖拂过落满灰尘的书脊,专注地辨认着。
就在她全神贯注之际,一个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了她所在的书架通道口。夏晚下意识地回头。
江屿站在通道口的光影交界处。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大衣,里面是熨帖的白色衬衫,没打领带,领口解开一颗纽扣,少了几分严谨,多了几分书卷气的随意。他手里拿着两本厚厚的、似乎是工程年鉴之类的书。看到夏晚,他似乎也微微怔了一下,随即目光落在她手中那本沾着灰尘的旧卷宗和她踮着脚尖的姿态上。
“在找《民国银行内部结构技工实录》?”他的声音不高,在寂静的特藏部里却格外清晰,带着惯常的笃定。
夏晚又是一愣:“你怎么知道?”随即想起那天在书店,他确实提到过特藏部可能有未公开的内部报告。
江屿没有回答她的疑问,只是走近几步,目光扫过书架顶层的编号区域。他的视线似乎比夏晚精准得多,很快锁定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编号应该是‘特藏-JG-1927-03’到‘07’那几册,”他抬手指了指书架顶层靠右的位置,“位置太高,我帮你拿。”
不等夏晚回答,他已经将手中的年鉴放在旁边的推车上,手臂一伸,轻松地从夏晚刚才费力也够不着的地方,抽出了三本薄薄的、封面早已褪色的线装册子。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他将册子递给她:“看看是不是这几本?”
夏晚连忙接过,顾不上灰尘,迅速翻开泛黄脆弱的纸张。里面的内容虽然晦涩,但那些手绘的节点详图和标注着特殊材料和工艺的笔记,正是她苦苦寻觅的!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带着发现宝藏般的惊喜。
“是!就是这些!太感谢了!”她抬头看向江屿,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纯粹属于专业领域发现关键线索的兴奋光彩,那双微挑的丹凤眼此刻亮得惊人,之前的疏离和防备在这一刻被专业的热情暂时冲散。
江屿看着她脸上瞬间绽放的光彩,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因知识本身而生的喜悦。他的目光在她亮晶晶的眼睛上停留了两秒,深邃的眼眸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极快地掠过,快得让人抓不住。随即,他恢复了惯常的平静,微微颔首:“不客气。资料有用就好。”
他转身拿起自己放在推车上的年鉴,似乎准备离开这个狭窄的书架通道。
“江总也是来查资料?”夏晚抱着那几本珍贵的册子,顺口问了一句,语气自然了许多,带着同行交流的平和。
“嗯。”江屿脚步微顿,侧过身,“一个旧改项目,涉及一些早期的混凝土配比工艺,查点原始数据印证。”
很专业的回答,也很符合他的身份和出现在这里的理由。夏晚点点头:“这类原始数据确实不好找,特藏部是个宝库。”
“的确。”江屿应了一声,目光再次扫过她怀中那几本册子,“这些报告是孤本,翻看时小心些,纸张很脆。”
“明白,谢谢提醒。”夏晚认真应下。
没有多余的寒暄,江屿推着装有年鉴的小推车,转身走向特藏部更深处的阅览区。夏晚也抱着她的“宝藏”,走向另一个方向的阅览桌。
两人背向而行,在幽静而充满历史尘埃的空间里,如同两条短暂交汇又各自分开的轨迹。没有火花四溅的暧昧,只有一种基于共同专业领域的、纯粹的、互相理解的平静。
夏晚坐在宽大的阅览桌前,小心翼翼地摊开那本《民国银行内部结构技工实录(1927-03)》。昏黄的台灯光线下,泛黄脆弱的纸张上,百年前工匠们用蝇头小楷记录下的结构奥秘和智慧结晶,如同沉睡的密码,在她指尖下缓缓苏醒。她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也暂时忘记了书架通道口那短暂的相遇。
直到管理员提醒闭馆的广播响起,夏晚才从浩瀚的资料中惊醒。她小心翼翼地归还了那几本珍贵的册子,按照规定,特藏文献只能在馆内阅览。夏晚办理了部分资料的复印手续,抱着厚厚一叠复印件走出图书馆。
冬日的傍晚,天色已经暗沉下来,华灯初上。寒风依旧凛冽,吹在脸上有些刺痛。她裹紧围巾,走到路边准备打车。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滑到她面前停下。车窗降下,露出江屿的脸。他显然也是刚出来。
“回市区?”他问,语气是纯粹的询问。
“嗯。”夏晚点点头。
“上车吧,顺路。”他的邀请依旧直接而坦荡,理由依旧充分合理——顺路。
这一次,夏晚没有犹豫,也没有生出任何不必要的揣测。她拉开车门坐了进去。“谢谢江总。”
车厢内温暖依旧,弥漫着淡淡的冷杉气息。夏晚将怀里那叠珍贵的复印件小心地放在腿上。车子平稳地汇入晚高峰的车流。
“资料有用吗?”江屿目视前方,专注地开着车,随口问道。
“非常有价值!”夏晚的声音带着一丝尚未褪去的兴奋,“里面记录的一些隐蔽结构的处理方式和当时使用的特殊材料配比,对我们解决金库墙体的沉降问题很有启发!尤其是关于一种现在已经失传的‘糯米灰浆’在关键节点加固的应用描述,简直……”
她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发现,语速比平时快了些,眼神明亮,完全沉浸在专业发现的喜悦里。这是她擅长的领域,是她扎根的土地,在这里,她自信而闪耀。
江屿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偶尔在红灯时,他会微微侧过头,目光掠过她因兴奋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和那双熠熠生辉的眼睛。他搭在方向盘上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轻轻敲击了一下。
车子最终停在夏晚的公寓楼下。
“谢谢江总。”夏晚抱着资料准备下车。
“夏晚。”江屿叫住了她。
夏晚动作一顿,回头看他。
江屿的目光落在她怀中那厚厚一叠、凝聚着她心血和专业发现的复印件上,然后缓缓抬眸,对上她的眼睛。他的眼神很深,像蕴着星光的夜空,平静,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郑重。
“那些百年前的工匠,”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在安静的车厢内响起,“他们留下的东西,值得被这样认真对待。”
他顿了顿,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仿佛要将这句话刻进她的心里。
“你也是。”
话音落下,他没有等夏晚的反应,只是平静地收回了目光,重新看向前方,仿佛刚才那句分量十足的话,只是陈述了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
“再见。”他淡淡地说。
夏晚彻底怔住了。怀里复印件的重量仿佛瞬间消失了,只剩下他最后那句话,像一颗滚烫的星辰,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狠狠地撞进她的心湖深处,激起滔天巨浪,席卷了她所有的感官和思维。
“你也是。”
——你也值得被认真对待。
车门关上的声音将她惊醒。黑色的轿车已经无声地滑入夜色,只留下尾灯的光晕在冰冷的空气中渐渐淡去。
夏晚站在公寓楼前凛冽的寒风里,怀里抱着沉甸甸的资料,脸颊却滚烫得吓人。图书馆里发现的珍宝带来的喜悦,被这句猝不及防的、直指核心的箴言彻底覆盖。
他看见了。
他看见了她的努力,她的专业,她的价值。
他甚至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她值得。
这份“看见”,不再是隔着“同学”距离的遥遥一瞥,不再是局限于专业领域的认可。它像一盏提着路灯的引路人,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沉静力量,猝不及防地,照亮了她紧闭了十年的心门。那扇门,在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角落,悄然松动了一条缝隙。
寒风吹过她单薄的身体,夏晚却感觉不到冷。她只是站在那里,望着车子消失的方向,心脏在胸腔里疯狂地跳动,震耳欲聋。一种陌生而汹涌的情绪,混合着巨大的震撼、酸涩的委屈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流,瞬间冲垮了她精心构筑的所有心防。
她整个人都怔住了,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向楼道,一层二层的感应灯慢慢地亮起来,后面楼层的感应灯却像打开了快进键,嗖的一下子全亮了。那是夏晚在楼道里跑了起来。到了公寓门口,她靠在冰冷的墙壁上大口喘息。脸颊滚烫,手指却冰凉。那句“你也是”在脑海里反复回响,如同惊雷。
这一次,她无处可逃。那个被她亲手划定为“同学”界限的男人,用一句最简单也最深刻的话,在她固守的世界里,投下了一颗威力惊人的炸弹。废墟之上,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不可阻挡地破土而出。而她,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在等待,或者说,渴望被这样“看见”。
钥匙在锁孔里颤抖了几次才插进去,开门,反手重重关上,背靠着冰冷的门板滑坐在地。
怀里珍贵的复印件散落一地,她却无暇顾及。额头抵着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试图平复那几乎要跳出喉咙的心脏。黑暗中,只有那句“你也是”在脑海中反复回响,清晰得如同他就在耳边低语。
那一晚,夏晚失眠了。
辗转反侧,脑海里全是江屿的身影。书店里他精准抽出那本《营造考析》时骨节分明的手;特藏部幽暗书架通道里他沉稳指出报告位置时笃定的眼神;车厢里他专注开车时冷硬的侧脸轮廓;最后,是他说出那句“你也是”时,深邃眼眸中那一闪而过的、难以言喻的郑重。
还有……那个在车里荒唐的、关于高三教室的梦。梦里少年江屿清朗的声音,与现实里他低沉的话语交织缠绕。
心乱如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