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板很大,写满知识,但很少写满疑问。
2. 标准答案的重量,常常压弯扭曲了铅笔尖上的思考。
3. 分数是刻度,丈量一切,也框住了一切。
4. 课本很厚,习题很多,唯独“为什么”显得很薄。
5. 教室像一条流水线,目标是相似的合格品。
6. 考试是唯一的灯塔,照亮的路却异常狭窄。
7. 擅长背诵的孩子,有时比善于提问的孩子更安全。
8. 课本之外的世界,常常被当作“耽误时间”。
9. 时间被精确分割,填满试卷,挤走了玩耍和发呆。
10. 兴趣若不能加分,便容易被归为“不务正业”。
11. 竞争从很小就开始,输赢的焦虑写在很多孩子脸上。
12. 升学,像一场漫长的抵押,押上了太多青春的可能。
13.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模式难改。
14. 动手实践的空间,常常让位于纸面上的演算。
15. “错”是可怕的符号,有时盖过了探索的勇气。
16. 评价的标准单一,让很多“不一样”显得格格不入。
17. 书包很沉,里面装着未来,也装着当下的疲惫。
18. 课本知识是高楼,生活常识却可能是地基的裂缝。
19. 整齐划一的要求,有时悄悄磨平了棱角。
20. 走出校门,面对复杂人生,才发现课桌上学的最多的,是如何应对考试。
1. 书包的重量,常常超过了年龄的承受力。
2. 教室的座位,有时像固定的格子,锁住了身体和想法。
3. “为你好”三个字,包裹了多少不容置疑的安排。
4. 假期,常常是另一张写满任务的课程表。
5. 特长班,对很多孩子而言,只是另一门必修课。
6. 分数波动,可能引发家庭地震。
7. 解题高手,可能是生活里的生手。
8. 课本里的道德模范,常与现实无关。
9. 好奇心,常常在标准答案抵达时停止。
10. 犯错的空间很小,试错的成本很高。
11. 集体行动整齐划一,个体表达小心翼翼。
12. 课本知识更新慢,考试内容变化快。
13. 老师的时间,大半被教学进度和考核占据。
14. 家长期望是燃料,也可能是压在孩子背上的山。
15. 谈论“梦想”,有时会被问“这能考上好大学吗?”
16. 体育、音乐、美术,常被视作主课的“点心”。
17. 教室后排的安静学生,容易被忽略。
18. 评价一个学生,“听话”常常是重要优点。
19. 对“偏科”的恐惧,有时大于对“特长”的欣赏。
20. 课本里的世界很完整,现实中的问题很复杂。
21. 过度保护的安全,可能剥夺了自主应对风险的能力。
22. 时间管理精确到分钟,唯独少了“无所事事”的留白。
23. 升学率是硬指标,过程里的损耗常被忽略。
24. 很多知识,考完即忘,因为只为应试而学。
25. 独立思考的火花,容易被“这不在考纲”扑灭。
26. 童年和青春,很大一部分在书桌和补习班度过。但若如此下去,童年和青春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27. 资源向城市和名校倾斜,差距在起跑线就拉开。
28. 教育公平的口号响亮,现实中的门槛依然清晰。
29. 心理的疲惫和压力,常常被“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轻描淡写。
30. 我们擅长培养优秀的考生,却未必培养出足够多的终身学习者、问题解决者和幸福的生活者。
——写于25年7月23号
噢耶,写了一千多字[垂耳兔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我早就想说『3』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