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书院东侧的学堂内,夫子讲授的声音抑扬顿挫,内容却听的让人昏昏欲睡。
郁祯将思绪收回,定睛一看眼前的那张白纸被她画满了圈圈,她默默地将白纸翻了个面。眼神瞟向齐盛所在的位置,那人似乎也在神游。
她轻声叹了口气,心中烦闷却硬要自己专心听夫子授课。脑中似乎有两股力量在打架,郁祯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挨到课毕。
她收拾完书本与郁悦一同走出书院,郁府的马车就停在书院门口。
早上那个给丛屹送东西的小厮小跑过来,趁郁悦先登马车的空档,低声与郁祯说:“姑娘,您交代的事已办妥,那位郎君已经离开。”
这伙计是郁家的车夫田大,年纪不大却为人处事圆滑,平时接送两姐妹出门,郁祯看他做事机灵得力,时常让他做点跑腿的事。
郁祯点点头,从兜里掏出几十文钱,压低声道:“此事莫要跟其他人讲起。”
说完用正常的音量:“去裕丰粮铺!”
小厮接过赏钱,喜出望外道:“好嘞!”
马车内,郁悦看着郁祯一脸烦心事的样子,开口道:“昨日阿姐与表哥收账收的如何?”
不提也罢,一提郁祯又心烦意乱。
昨天的收账的事,让她意识到店铺的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陈氏两兄弟的账混同一起,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误。
陈氏酒坊之前购粮时也是这两兄弟签字,这就导致当两兄弟分家时,还将账目记在陈氏酒坊上。
郁祯要求张管事以后记账除了让赊账之人签名,还要注明店铺名称。
还有她也将以后赊账的限额划分清楚,让张管事列了一份常客名单,郁祯要根据顾客的经营情况、资产额度、还款情况等分配赊账限额。
交代完这些事务,郁祯便和郁悦回了郁府。
两人刚回到霞光苑,黄莺就走出来相迎:“姑娘们回来啦,洗净手准备用餐饭吧。”
“大姑娘可是将那件皮子送出去了,我今日打扫屋子时不曾瞧见。”昨天下午晾晒完,黄莺就将它挂在郁祯闺房的红木更衣架上,待今日再拿出来晒上一番。可今日进她屋子却没见着。
“嗯,送出去了。”
昨晚郁祯要完账回到郁府便吩咐田大今日一早出城送东西。
“送给谁了?你有喜欢的人啦?”郁悦八卦之心突起,她凑近郁祯跟前,一脸好奇地追问道。
十六七岁的年纪,有喜欢的人也很正常。只是郁悦与郁祯天天一起同进同出,郁悦竟然不知道,这能说的过去嘛。
“是送去成都府打点的!你天天与我一起。我何曾私下见过谁,又何来喜欢的人。”
郁祯找了个借口将此事遮掩过去。
郁悦双眸布满失落,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她有时候也会幻想遇到一个喜欢的人,就像那话本子里写的那般才子佳人相遇、相爱、相伴。
就算她遇不到也好,若是阿姐能遇到,她也高兴,她好奇知道喜欢一个人,与他结为夫妻是什么样子。
“阿姐,你说两人相爱相伴一生是怎么样子?”她好奇地问郁祯
“大概是: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郁祯平淡地说道。
“不对!明明是: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两姐妹虽每日腻歪在一起,却极少谈论情爱之事。
其实郁悦这么认为也没有错,她认为相爱的人定能恩爱到老、相伴到老,郁祯前世在她那个年纪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人的认知是会改变的,从喜爱到怨憎再到释怀。经过十余载时间郁祯那份天真浪漫早已消散。
如今那人再次出现,郁祯震惊、恼怒过后似乎也没太多的情绪,这是释然后的平淡。前世的褶皱早已被时光熨平,过往之事便让它随风而去吧。
“好吧,你说的也对。”郁祯不再继续与她争辩。
“怎能这么说呢。难道阿姐就不期待吗?难道阿姐就没有幻想过与心爱的人一世一双人?”
“有啊,但这终究只是幻想。”
郁祯遇到丛屹的时候也幻想过,他们会结为夫妻,子孙满堂,直到老去。
“阿姐也太悲观了。”
“不是我悲观,而是有些事情我见证过,自然心态就不一样。”她又继续说:“你这样有所期待也很好。情爱固然美好,也不要将它视为你的全部,若有一天你的幻想破灭了,你可以为它伤心但不能一直为它伤心。你可以爱别人但一定要更爱自己。”
郁祯真诚地带着劝诫说出这段话,这是只有经历过的失望才悟出道理,也是只有从低谷中爬出来才懂的真谛。她不会劝诫郁悦不要去尝试,而是告知她失败后依然要乐观。
郁悦看着郁祯心中突然一酸,她说的如此真切,好似她真的经历过那些不美好的事。
郁悦上前一步,从郁祯的背后抱住了她,头枕在她的肩膀处,用撒娇的声音宽慰她道:“阿姐,日后若是有谁让你伤心,我必定将他大卸八块。”
郁祯失笑,打趣她道:“可你连鱼都不会杀。”
一句话打破悲伤的氛围。
她咬牙切齿喊道:“我明日便去学!”
十月初一辰时三刻,裕丰粮仓两扇包铁木门在爆竹声中缓缓推开。粮仓已经建好,今日正是开仓储米的日子。
郁祯站在正堂前的青石阶上,看伙计们将最后几车稻谷推进院门,马道上的车辙还带着新鲜黄土。
粮仓修建在土坡上,十尺余高的围墙嵌着碎瓦片。整个布局十分简单,大门后是前院,前院有正堂和东西厢房供粮仓的伙计们居住,绕过正堂就到了后院,
后院盖了四座圆柱形仓廪,每间仓廪能存五千石稻米,后院还有一排仓房用于堆放黄豆、高粱等粮食。仓房里的八尺高的杉木筒列成两排,少许高粱粒散落在青砖地上,撒出细碎的红星。
“每仓库底都铺生石灰,统共屯了两万八千石。”齐盛将账册递给郁祯。两人正在里头说着,门外几个穿绸衫的粮商们准备进去道贺。
粮商们站在大门处打量着,盯着仓房梁下悬挂着五谷丰登的匾额,不住地感叹。
最胖的那个用手帕擦了擦脸上的汗,明明已入冬,他虚胖的身体走几步还是大汗淋漓:“齐掌柜几乎把占城稻都收尽了,今年冬市的米价怕是要大涨。”
他身后的瘦高个立刻接话:“可不是,人家粮仓的墙都比别家厚三寸。是不是齐家收到什么消息了?
又有一人插嘴道:“建如此大的粮仓囤米,定是见北方战事打得火热。这叫有远见!”
有人开口制止道:“哎,哪有站在人家门口说闲话的道理。快进去吧。”
几人脸上变了变,挂起笑就进了裕丰粮仓里头。
顺义七年的冬天,只有寒冷没有雪。
郁祯知道顺义八年的大旱就要来临。其实顺义七年的秋收就有征兆了,据收粮的掌事们说,江陵城域秋收粮食锐减,江陵的粮商已经从福建、两浙一带收粮。
许多粮商得知此消息也悄悄囤粮,市面上粮价悄然上涨。
临近年关,裕丰也将赊的账收的七七八八。
郁祯跑了一趟余平乡,往西北迁来几户人家送了些过年的年货,因为这几户是佃农,也没人起疑。丛屹母亲杨氏的药也凑齐了,最近开始用药,双眼的可视度也逐渐变清。寒天腊月的,郁祯又给杨氏送了几筐炭和厚袄子。
她每次去探望杨氏都打着郁玮的名号,只说是主家交代的。或许杨氏也看出来了郁祯并非是个跑腿的侍女,只是不揭穿。
郁祯基本上就是卸了东西就走,杨氏每次要留她用饭,都被她推拒了。
除夕那日夜里,几人用过晚膳,齐盛提议去江边放孔明灯。
一到江边,江两岸都挤满了人,连个落脚地都难挤出来。
几人只好作罢,接着李大川提议去翠山山脚下放灯。
肖武一口否定:“大冬天的骑马去,冷啊!”
齐盛:“谁说孔明灯一定要到岸边、山脚下放的,我们去城隍庙屋顶上放,那边地势高。”
“......”
“......”
大家都玩疯了。这个荒谬的提议竟然被采纳了。
几人,你拉我,我踩着你,沿着旧墙爬上了城隍庙的屋脊。这边地势确实高,景色也独好,能将城中一应景色收入眼帘。江边的孔明灯一个接一个燃起,摇曳中缓缓升空,似发着光的飞鸟又似暗夜中的繁星。
黑暗中谁提了嘴:“我们的孔明灯呢?”
“糟了,光顾着自己爬上来了,灯给落下面了!”
“去拿一下吧。”
五个人,你瞧我,我指望你,谁也不动。
噗嗤一声,几人同时笑了出来。下一瞬,绚烂的烟花从远处炸开,冲天的火光照亮了屋脊上坐着的少年们,他们眼中映着烟火星光,笑着闹着幸福着。
烟花一瞬灿烂,但此刻永生铭记。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出自《诗经》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出自《诗经》
宝子们周末愉快呀,下一章要进入新副本了。
很想问一句,这文真的有追读的读者吗?哈哈哈哈,感觉点击凉凉的。
爱你们[亲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除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