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城南胡同的那天,秋风卷着落叶,像在替谁叹息。林秋跟着周敏去送教材,刚拐进窄巷,就看见墙根蹲着个扎红头绳的女孩,正用树枝在地上画 “女” 字,笔画歪歪扭扭,被风吹散了又重新画。
“这是春燕,该上二年级了,” 带路的居委会大妈叹了口气,“她娘卧病在床,爹拉板车挣钱,家里让她带弟弟、烧火,说丫头片子上学是白花钱。” 春燕的红头绳磨得只剩半截,手指冻得通红,见她们递过课本,慌忙把树枝藏在身后,眼神像受惊的小鹿,既渴望又胆怯。
往郊区走时,遇见个在菜摊前算账的女孩,算盘打得比男孩还溜。“她叫小梅,” 卖菜的大婶说,“跟她哥同岁,她哥在学校上学,她就在这儿记菜价。” 小梅的围裙兜里露出半截偷偷藏的识字本,纸页被菜汁浸得发皱,上面用铅笔写着 “我想上学”,字迹被泪水晕开了又描,黑糊糊的像团解不开的心事。
最让林秋心头发紧的是在纺织厂附近见到的妞妞。邻居说她爹娘在厂里三班倒,总把她锁在煤棚里,到了上学的年纪,竟没人想起该送她去学堂。“有次她扒着学堂的栏杆哭,” 看门大爷抹了把脸,“说‘我也想背书包’,可她娘来了就骂‘上学能当饭吃?’” 那天林秋看见妞妞时,她正蹲在煤堆上,用炭块在墙上画小人,每个小人都背着个方方正正的书包。
回校的路上,周敏攥着被春燕捏皱的课本,指尖泛白:“我们在课堂上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可这些孩子连校门都没进过。” 陈静翻着小梅的菜价本,上面的数字比课本上的还工整:“就因为是女孩,她的聪明就得烂在菜摊前?” 李娟突然停住脚,望着远处的炊烟:“我老家也有这样的事,我妹妹就是在家绣嫁妆,说‘认字不如针线巧’。”
林秋没说话,怀里的教材像灌了铅。她想起扫盲班的女战士,当年她们偷偷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书,说 “女子认字不是祸,是能给娃讲书上的理”。此刻那些话突然有了重量 —— 原来教育的奢侈,从来不是缺课本、少课桌,是有人觉得女孩的眼睛不配看见知识的光。
夜里,她翻开日记本,写下:
“10 月 8 日阴
春燕的‘女’字被风吹散了,可她眼里的光没散;小梅的菜价本藏着对课本的渴望;妞妞的煤画书包,比任何奖状都让人心疼。
教育不该分男女,就像向日葵不该分高低,都该朝着太阳长。”
下面画了株歪脖子向日葵,旁边用红笔写:“要让每颗种子都有发芽的机会。”
她想起王教授讲过的 “教育公平”,以前觉得是抽象的词,现在才懂,是春燕能放下弟弟拿起课本,是小梅的算盘和哥哥的书包能摆在一起,是妞妞的煤棚里能照进学堂的光。
“咱办个夜校吧。” 林秋推醒熟睡的队友,“就教那些没上学的女孩认字,用咱的课本,在居委会借间空房。” 周敏的眼睛瞬间亮了,陈静摸出上海带来的识字卡片,李娟把村小的旧黑板擦得锃亮:“再难也得试试,总不能看着她们的光一点点灭了。”
窗外的月光落在她们凑在一起的教案上,林秋突然觉得,教育者的使命,不光是在教室里种向日葵,更要走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对每个低头捡柴的女孩说:“你也配得上阳光。” 就像当年扫盲班的油灯,不光照亮了战士们的课本,更照亮了 “女子也能有文化” 的希望 —— 这希望,该由她们接过来,继续往下传。
去废品站找旧课本那天,林秋在堆积如山的废纸里,看见个蜷缩的小身影。男孩正用生锈的铁丝,把碎纸片串成 “书”,封面上用红漆写着 “我的课本”,字迹被铁锈晕染,像道淌血的伤口。
“他叫狗剩,爹娘没了,跟着收废品的叔过活。” 看门人往火堆里添了把柴,“咱这片区的孩子,能上学的不到一半,有的是家里拿不出学费,有的是得帮衬着干活。” 狗剩听见动静,慌忙把 “铁丝书” 藏进废纸堆,手里还攥着半张撕下来的字典页,上面的 “学” 字被他摸得发亮。
往工地走时,周敏突然拽住林秋的胳膊。脚手架下,两个扎着同条红头绳的小姑娘正蹲在沙堆前,用树枝写 “家” 字。大的那个把妹妹的手按在树枝上,一笔一划教她:“这是宝盖头,像咱住的工棚顶。” 她们的布鞋露着脚趾,裤脚沾满水泥渍,旁边堆着刚捡的废铁钉 —— 这是姐妹俩一天的 “学费”,能换半个窝头。
“她们娘在工地上做饭,爹是架子工,” 路过的瓦匠说,“本想让姊妹俩开春上学,可工头欠了工钱,连窝头都快买不起了。” 大姑娘听见这话,突然把树枝往沙堆里一插:“俺们不用学堂教,俺会写‘安全’俩字,天天写给爹看。” 她指的是沙堆上歪歪扭扭的字,笔画里还掺着沙粒,像嵌着颗颗苦心。
陈静在菜市场后门,遇见个抱着弟弟的小男孩。他把弟弟放在菜筐里,自己则趴在石板上,对着别人丢弃的烟盒学认字。“烟盒上的‘红’字,他昨天就会写了。” 卖咸菜的大娘递过块窝头,“他娘生弟弟时没了,爹拉板车,他得从早到晚抱着弟弟,说‘等弟弟会走路了,俺就去上学’。” 可男孩怀里的弟弟还在啃手指,他的 “等”,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林秋的日记本又添了新页:
“10 月 15 日风
狗剩的铁丝书串着碎纸片,却串不住想上学的心;工地姐妹的沙堆字被风吹散,可她们教对方写字的模样,比任何课本都珍贵;抱弟弟的男孩,把烟盒当课本,他的‘等’,像株在石缝里等雨的草。
原来失学的孩子不止女孩,贫困像张大网,网住了太多本该发芽的种子。”
周敏翻着本子,指着 “安全” 那两个字:“咱夜校不光教认字,还得教这些实用的词。” 陈静掏出上海带来的算术卡片:“我教带弟弟的男孩算菜价,保证比学校教得还快。” 李娟则往帆布包里塞了把铅笔头:“哪怕只能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也是在石缝里种了颗籽。”
路过拆迁胡同,林秋看见面断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孩子的名字。有的用粉笔写,被雨水冲得只剩轮廓;有的用砖块刻,深深浅浅像道道菜疤。最底下有行极小的字:“我叫兰,今年七岁,想上学。” 旁边画着个背着书包的小人,书包上的背带,是用碎玻璃片拼的,在夕阳下闪着微弱的光。
“这些名字,都是没上学的孩子刻的。” 拄着拐杖的老人摸着墙,“就像在说‘我来过,我想活成有文化的样子’。” 林秋蹲下身,用手指在空白处画了个向日葵,花瓣里写着 “夜校” 两个字。风卷着尘土扑在脸上,她却觉得,这面断墙正在发芽,而她们的夜校,就是给这些嫩芽的第一捧土。
回去的路上,狗剩悄悄跟在她们身后,怀里的铁丝书露了半截。林秋停下脚步,把旧课本递给他:“这送给你,不用串铁丝,就能翻页。” 男孩的眼睛突然亮起来,像两星被尘埃遮住太久的光,终于挣脱了云层。
那天夜里,宿舍的灯亮到后半夜。她们在教案上添了新计划:给失学的孩子分 “识字包”,里面装着铅笔头、旧课本和写着 “别怕,有我们” 的小纸条。李娟突然说:“这些孩子就像散落的星星,咱夜校的灯,得亮得够远,才能让他们看见。”
林秋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断墙上的名字,突然明白,教育者的脚,必须踩在最泥泞的地方,才能把路铺到孩子眼前。
宿舍的煤油灯被风吹得晃了晃,林秋把狗剩的铁丝书摆在桌上,铁环碰撞的轻响里,四个姑娘的影子在墙上挤成一团。
“你们发现没?穷是穷,但穷的花样不一样。” 周敏把铅笔往桌上一拍,指着笔记本上的工地姐妹案例,“她们家是真拿不出学费,工头欠了三个月工钱,娘的药钱都得靠捡铁钉换。可菜市场那个男孩,他爹明明能给儿子买糖画,却舍不得缴学费 —— 这就不是钱的事了。”
陈静正用滑石粉在纸上演算,闻言抬起头:“这就是王教授说的‘教育投入的机会成本认知偏差’。” 见大家没听懂,她笑着掰碎块窝头:“对工地娘来说,让女儿上学 = 少双捡铁钉的手 = 少半个窝头;但对菜市场爹来说,他觉得‘抱着弟弟能学看摊,上学学的都是虚的’—— 两种穷,两种糊涂。”
李娟突然攥紧拳头,指节发白:“糊涂里还分男女!” 她猛地拉开抽屉,甩出张从拆迁胡同拓来的字:“你们看,这是个叫兰的丫头刻的,旁边就是她弟弟写的‘我要上学’。同样是断墙,男孩的字刻得深,女孩的字描了又描,像怕人看见 —— 这哪是穷闹的?是从根上就觉得丫头不配!”
林秋摸着 “兰” 字的刻痕:“还有更隐蔽的 —— 被制度漏掉的孩子。” 她想起拆迁胡同里那些没人登记的娃,“居委会的册子上压根没他们的名字,就像那面断墙,没人管,也没人问,慢慢就成了教育的盲区。”
“那到底哪个是根?” 周敏把铁丝书翻得哗啦响,“是钱?是观念?还是没人管?”
“是缠在一起的乱麻!” 陈静突然用算盘杆挑起线头,“穷是线轴,观念是死结,制度盲区是缠在外面的乱线。你光剪断线头没用,得顺着纹路解。” 她指着工地案例,“像姐妹俩这样的,先得帮她们家挣出学费 —— 比如教她们娘做针线活换钱;菜市场男孩那样的,得让他爹看见‘上学能算账,看摊更精明’;至于兰丫头,得让她娘知道‘丫头认字,将来能给娃写家书,不比小子差’。”
李娟突然笑了,从包里掏出个布娃娃:“我老家有招,让上学的女娃给家里写信,爹娘拿着信去供销社炫耀,比啥道理都管用。” 她想起扫盲班的女战士,“她们当年就是靠给家里写‘我在部队学文化’的信,慢慢扭转了村里的老观念。”
林秋在纸上画了个三层的圈:“最里层是生存刚需,中间是认知误区,外层是制度空白。” 她把狗剩的铁丝书放进最里圈,“像他这样没爹娘的,得先解决吃饭问题,系里的助学粮能申请;菜市场男孩放中间层,重点破‘上学无用论’;兰丫头这种,得从外层的登记制度入手,先把名字写进居委会的册子。”
“先破生存的圈。” 周敏把旧课本摞成垛,“咱发动全系捐粮票,给狗剩这样的孩子换窝头 —— 肚子填饱了,才有心思认字。” 她想起工地上的废木板,“再请木工师傅帮忙做木桌,总比蹲在沙堆上强。”
陈静扒拉着算盘:“我算过,夜校不用租场地,居委会空房能借;粉笔用滑石粉代替,课本靠捐赠,最大的开销是用电。” 她晃了晃搪瓷缸,“省下的麦乳精钱,够买十盏灯了 —— 亮起来,才有人来。”
“认知的结得慢慢解。” 林秋翻开日记本,里面夹着家长会上那位母亲的发言稿,“组织开‘家长夜谈会’,让小梅带她哥来算账。她算菜价比账本还准,这就是活例子。” 李娟补充:“再请供销社的会计来讲讲,不认字容易算错账 —— 生意人就怕吃亏,这招准灵。”
针对重男轻女的死结,她们合计出 “结对子” 的法子。“让女学生去工地教姐妹俩,” 周敏眼里闪着光,“再请扫盲班的女工人来讲‘认字能记工分、写家信’,用她们的工资条说话,比空道理管用。”
至于那些被遗忘的拆迁区孩子,林秋在地图上把断墙的位置圈出来:“画张‘教育地图’,挨家挨户登记年龄,像给野草做记号,保证一棵都漏不了。” 她想起断墙上的向日葵图案,“再在墙上刷上‘免费上学’的标语,红漆不够就用胭脂调,总得让他们看见光。”
夜深时,方案渐渐成型,纸页上满是修改的痕迹。周敏突然举起铁丝书:“就叫‘星光夜校’吧。” 她指着铁环串起的纸片,“这些孩子不是野草,是没被看见的星星,咱这灯,得亮得够远。”
林秋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狗剩接过课本时亮起来的眼睛。那光芒让她确信:再密的网,也挡不住想发芽的种子;再深的夜,也灭不了举灯人的执着。
第二天一早,她们抱着铁丝书去找系主任。林秋把方案拍在桌上,纸页被晨风吹得哗哗响:“我们想让每个孩子都知道,教育不是奢侈品,是他们生来就该有的权利。” 主任看着她们眼里的光,突然抓起红笔,在方案末尾批了三个字:“我支持。”
走廊里的晨光斜斜照进来,把四个姑娘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四条正往黑暗里延伸的路 —— 路的尽头,是等着被点亮的千万双眼睛。
林秋把窝头条子往旁边推了推,指尖在桌面上划出个圈:“光靠捐款不是长久之计。” 她抬头,眼里闪着亮,“我想摆个小吃摊,就开在大学门口。”
周敏正往铁皮罐里装滑石粉,闻言手一抖,粉沫撒了满桌:“开小吃摊?这跟帮孩子上学有啥关系?”
“关系大了。” 林秋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晒干的南瓜干,“我娘传了我个南瓜饼方子,用小米面掺南瓜泥,外酥里软,成本低,还好做。” 她把南瓜干摊开,“咱四个凑本钱,我出方子,雇那些没工作的家长来做 —— 比如工地姐妹的娘,还有菜市场男孩的爹。”
陈静飞快地拨着算盘:“小米面一斤两毛五,南瓜三分钱一斤,煤球五厘钱一块…… 算下来,一个饼成本不到一分钱,卖三分钱,能赚两分。” 她突然停住,“雇人要开工钱,除去成本和工钱,利润能有多少?”
“利润分三份。” 秋在纸上画了三个格子,“一半存起来,给夜校买课本、煤油灯,资助穷娃上学;咱四个算投资人,分三成当本钱,慢慢滚大;剩下两成留着给摊位添东西,比如做个像样的木架子,买口新铁锅。”
李娟突然拍了下大腿:“这招妙!既给家长找了活计,又能持续挣钱 —— 比捐一次钱管长久多了!” 她想起工地姐妹冻裂的手,“她们娘要是能在摊上干活,一个月能挣两三块,够俩娃的学费了,哪还用得着捡铁钉?”
“可大学门口让摆摊吗?” 周敏还是犯愁,“万一被城管赶怎么办?”
“我问过系主任了。” 林秋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条子,“他说学校支持勤工俭学,只要咱办齐手续,在指定区域摆就行。”
她指着纸条上的字,“还能请食堂师傅帮忙,借他们的灶台和面 —— 省下不少煤钱。”
陈静又扒拉了一阵算盘:“咱四个每人出五块钱,共二十块启动资金。先做五十个南瓜饼试试水,要是卖得好,第二天就加量。” 她在账本上写下 “第一天预算”,字迹娟秀整齐,“雇两个人,一天给五毛钱工钱,管两顿饭 —— 就用咱食堂的窝头,不额外花钱。”
“我还有个主意。” 李娟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剪子和红纸,“让女娃们剪些小旗子,插在饼摊上,上面写‘买饼助学’。” 她剪出个小太阳的形状,“这样学生们知道买饼能帮娃上学,肯定乐意多买两个。”
周敏把铁皮罐里的滑石粉倒回袋里:“那我负责跑采购!” 她想起郊区的菜园,“我认识个种菜的大爷,能按批发价给咱供南瓜,比菜市场便宜两成。”
林秋把南瓜干收进油纸包:“我来教手艺。” 她回忆起做南瓜饼时的样子,“和面要加温水,南瓜泥得滤掉渣,火候要中火,烙到两面金黄才行。” 她望着三个姐妹,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等这个摊稳住了,咱先添上萝卜丝饼和小米粥。萝卜丝饼用的萝卜,就收那些菜农卖不掉的小个头萝卜,价钱便宜还不浪费。小米粥熬得稠稠的,冬天揣在怀里暖乎乎的,准受欢迎。”
“等攒够五十块,就再开个摊,雇菜市场男孩的爹 —— 他会算账,管收钱准没错。” 陈静的算盘珠打得飞快,“要是能开三个摊,每月利润能有十块,够租间小门面了。到时候咱把门面拾掇得亮堂些,墙上贴满夜校孩子们的画,买饼的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吃的不仅是饼,还是在帮孩子们圆梦。”
林秋接过话头,眼里闪着光:“等有了门面,咱就琢磨着做些能存放的吃食,像南瓜干、小米酥,用好看的纸包起来,写上‘星光助学’四个字。学生们回家探亲带回去,亲戚朋友吃着好,说不定还能托人来买,这生意就能往外扩了。”
“将来还能开食品厂!” 李娟指着窗外的星空,眼睛发亮,“就叫‘星光食品厂’,专门生产南瓜饼、小米糕,雇上十几个家长。厂里再隔出间屋子当教室,家长们干活间隙能学认字,孩子们放学了也能来这儿写作业,老师就从咱夜校的优秀学员里找。” 她突然捂住嘴笑,“说不定到时候,狗剩都能来厂里当学徒,学门手艺,将来还能当师傅教别人,那日子才有奔头呢。”
“等食品厂规模再大些,咱就把‘助学’的牌子打出去。” 林秋把画着格子的纸抚平,上面的字迹被油灯照得暖融融的,“跟学校、供销社都搭上线,让他们优先采购咱的东西,就因为咱是实实在在帮孩子上学的。到时候不光是附近的家长能来干活,说不定还能吸引更远地方的人,让更多家庭因为这个厂,能送孩子走进学堂。”
她想起那些在沙堆上写字的娃,语气坚定:“这就像滚雪球,刚开始小,慢慢就大了。咱不光要让他们有学上,还得让他们爹娘知道 —— 靠自己的手,能挣出孩子的前程,这比啥道理都硬气。”
周敏突然抓起桌上的滑石粉罐:“明天我就去跑手续!” 她把粉沫倒回袋里,动作麻利,“等摊支起来,我天天去帮忙,卖饼的时候就喊‘买个南瓜饼,帮娃上学堂’—— 保准生意好!”
油灯的光落在四个姑娘的脸上,映着她们眼里的憧憬。林秋把油纸包揣回怀里,仿佛已经闻到了南瓜饼的香味,看到了家长们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夜校的模样。这小小的摊儿,就像颗埋在土里的种子,终将长出枝叶,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遮出一片阴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