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109章 回家过年

第109章 回家过年

一场绚烂的烟花成了长宁县城最热门的话题,制造了话题的程小郎君正在清点带回青寿的行李。黎仁诚把他确认过的一件件往骡车上搬。

“黎兄要不搬到那边院子吧,让梁言梁文也跟去,过年这些天还是全家团聚的好。”

上车前,程颂还在念叨。梁言说不想打扰他家里,就带着弟弟留在村里,跟着黎秀才过年。程颂没坚持,孩子想在哪儿都行。

不过毕竟是过年,前几日黎母还问大儿子要不要搬到家里院子住些天。

“无妨,白日过去就好,搬来搬去的费事。”

黎仁诚说。搬过去费事只是其一,他还得守着秀才院。画砚都和他说了,程颂那屋藏了钱,请他一定帮忙照看。

“也好,这几天无事,黎兄也好好歇歇,初十前我肯定回来了。”

画砚已经和众人告别完毕上车了,程颂还在骡车前墨迹。

“好。”

黎仁诚轻声道,眼中带着不自觉的柔软。

送走了程颂画砚,黎仁诚把梁家兄弟的被褥搬到了东屋,又带着他俩去了自家院子。这几日他也没打算休息,趁着有空,给两个弟弟再补补功课。

三弟没去私塾,每日在制糖院跟着小课堂学学识字算术。二弟仁平开春后又要去荒地监督建房,只能趁着过年休息读读书。

换到几月前,黎仁平未必愿意。做了监工后,要记录的事情多了,肩上的担子也重了,反倒明白了识字的重要性。过年期间补课,还是他主动提的。

眼见几个孩子都把日子过得挺有奔头,黎母心安了许多,过年也不惦记回原来的村子了。其实她对那村子并无多少乡情,加上天气冷,儿女们怕她受不了长路颠簸,就决定全家留下过年了。

之前马二嫂两个儿子过来做工,说了秋日收成大涨的消息。当初商定收成里的三成归属黎家,只是他们兄弟没料到进城做工会见到黎仁诚,身上没带那么多银钱。便说年后他俩还来做工,到时再把钱带来。

黎家现在也不缺这几两银子,但毕竟是认真签过租地协议,这钱本就是该收的。

后来黎仁诚与马家兄弟商定,让他俩帮忙带了一百本识字书,回去分给村中各户。每年的三成地租交给杜村正,让他用这钱请个读书人去村里,教村民尤其是孩子们识字。

黎家的十亩地施灌肥料后,一年收成的三成大概也有十两银子,雇一个普通读书人去村中教上几月的课应是够了。

马家兄弟已经知道黎家过上了好日子,也不再推辞,道谢后就驾上骡车回村了。

这骡车就是程颂买的十辆之一,过年期间也用不到,就挑了一辆让马家兄弟赶着回家。识字书加上作坊发的年货,哥俩靠自己还真背不回去,过完年再把车赶回来就好。

程颂回家动用了两辆骡车,本来打算雇两个人赶车,王止说他们兄弟赶车稳,与这些骡子熟悉,不用程颂再雇人。

去青寿早点出发当日就能回来,程颂便没和他推让,熟悉的人驾车确实更安心。

带回青寿的行李中没有多少书,都是作坊产的吃食。七月开始大批制作的酱油腐乳已经开始售卖了,趁过年他给家里带回去不少。

想着不能教孩子说谎,程颂没有特意嘱咐程胜瞒着家里他开作坊的事。

之前程颂不愿说是不好解释做吃食的本事是从何处学来,但如今买卖已经做大,告诉家里也是早晚的事。只是他想少些解释的麻烦才拖着。其实就算程胜说了,会生气的应该也只有林春杏。

不过上次两人回家时,他就发现关于买卖,程胜一个字都没说。

问过之后才知道,这孩子压根就没觉着这事需要他多言。

“要和家中说吗?哥哥从未提过,我便没说。”

听哥哥问了,程胜也拿不准是不是该说了。

被程颂带到学田后,见到那么多作坊那么多孩子,后来还知道哥哥赚了那么多银子,程胜肯定是惊讶的。

如果他只是去秀才院住个一两天,回去还真可能就和家里说了,当成新鲜事说。

但住了两个月他才回家,心中的想法已经十分不同。他只是被林夫子的教学方式打压得有些透不过气,但本身还是个聪明孩子,对哥哥做的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程胜知道哥哥不仅开作坊挣了大钱,还帮助了许多人,而这些事哥哥回家时从未提过,一定有他的道理。

另外他也能猜到,即使告诉母亲,她也只能更加不悦。可自己是喜欢哥哥的,不想听娘说哥哥不好,便本能地忽略没说,还提醒了勤学别提。

程颂没料到弟弟有个闭环逻辑链,还挺合理,便没再多说,全凭孩子自己吧。

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在小事中慢慢锻炼的,不是太歪就没必要干预。他觉得弟弟除了胆子小点儿,其它都挺好。

私塾那边给程胜的评语也不错。若是他想一心科举,做哥哥的就尽力给他提供条件,但没必要步步紧逼,学得慢了无非就是多考几回,反正供得起。

程父前两日也从农庄回来了。今年收成好,庄子上也给佃农们发了份年货,每户三斗粗粮。与程颂那里没法比,但也够一家人吃上几日。

尽管看不惯亲爹有些得意的样子,程颂还是捧了几句场,鼓励他明年多发点儿。

临近过年儿孙都健健康康地聚到眼前,老夫人自然高兴,晚饭也是聚在一处吃的。

程颂之前就往家里带过酱料,家里人尤其程父特别喜欢,还往农庄带了些,不过早吃完了。

后来青寿也卖起了这种酱料,一斤一罐的就要一百五十文,比豆酱贵得多,还经常缺货买不到。

听说儿子带回来不少,程父也不操心花了多少钱,只顾吃得高兴。

让程颂意外的是林春杏的态度。晚饭时给亲爹继母行过礼后,林春杏居然露出个不算太难看的笑脸,席间还给他夹了两回菜,吃得程颂总疑心菜中有诈。

饭后回到自己院子,他才从画砚嘴里听出些端倪。

程家有下人们吃饭的地方,平时画砚都是和程颂一起,但全家聚餐这种情况他就不能上桌了。晚饭他是和勤学凑一块儿吃的,听说了程胜一回来就被林春杏拽着问话的事。

先问的自然是功课,听儿子说被先生夸了林春杏很是高兴,接着就问了程胜这几月的花销。

“怎么还有这么多,钱都没花?”

林春杏惊讶道。

程胜虽然年纪小,每个月程家老夫人也会给孙子二两月银,算是零花。

搬去县城后,除了束脩,月银也涨到了五两,和程颂是一样的。

但儿子和程颂住在一起,林春杏担心他的五两银子全被当作生活费收走了。更甚者,她还担心程颂苛待她儿子。可刚刚程胜说他银子都在。林春杏也看到了,加上自己偷偷塞的,二十两银子原封没动,还多了几百文。

“铜钱是大哥给的,让我买零嘴,只是没怎么用过。”

程胜向娘解释。

听完儿子一通夸,林春杏也不会感激程颂,不过至少面上能给个好脸,心里的戒备还是没放松。

至于程颂为什么能靠五两银子维持他们兄弟的生活,会不会不够花,林春杏和她男人的思维奇妙同步了。都认为是老夫人私下给的或是程颂亲娘给他留的,独独想不到会是他自己挣的。

虽然这两个来源也都会让林春杏心中不快,却也只能憋着。

听画砚说完,程颂未置可否。他从来不考虑林春杏这些小心思。这继母只觉着儿子的钱没被要走就是好事,都没发现离家前的程胜根本不会花钱。

家里吃穿用度都不缺,程胜与当初的自己一样,很少出门,自小没多少花钱的机会。

其他人家的小少爷还会和亲戚家孩子、私塾的同窗偶尔攀比一下,闹着要买点什么。可程家人丁单薄,走动的亲戚很少。林春杏的娘家家境普通,沾亲的孩子手里也没钱,自然没什么可显摆的。加上程胜之前都是在家读书,私塾都没去过,身边就一个勤学,不论社交还是生活常识都有很大欠缺。

到了学田,同龄的孩子倒是多了,可也没人和他比花钱啊,最多比比谁摘的果子红又圆。

程颂倒不认为孩子一定要多能花钱。程胜和画砚不同,画砚就是个貔貅精,只喜欢赚钱不舍得花。而程胜除了读书,其它事务近乎一概不通,连寻常的粮价都不清楚。

大琞的科举考诗词考策论,需要应试者既懂吟诗作赋,也要有分析问题的实践智慧,并非只靠死记硬背就能取中。对民生一无所知如何写得出有深度的见解,而这些常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考前恶补定是来不及。

为弥补这个短板,程颂特意带着弟弟去城里逛了次街。让他学学买东西,还拦着不让画砚帮忙砍价。结果这孩子捏着荷包里的五百文就给大家一人买了串糖葫芦,说其它东西都不缺,没什么可买的。

后来程颂改变思路,他列清单,让程胜散学后帮着买回来,这才慢慢锻炼起弟弟的购物能力。不过那些采买程颂都会另外给钱,程胜自己的钱依旧没动。

弄清了原委,程颂就不担心了,只要不是林春杏突然奋起作妖就行。年后各个作坊都要开工,刚买的七千亩地要雇人开荒,还要防范再来找事的糖商,他可没余力应付什么宅斗。

初五刚过,程颂就带着画砚和程胜勤学回学田了。给家里的理由就是早些回去温习功课,没人反对。

他以为自己回来得挺早,没想到之前来建房开荒的那些工人比他还早。

“不是说好过了初十开工吗?”

程颂意外道。他们刚到秀才院门口,黎仁诚就接出来了,说自己才从南门客栈回来。

这次来的人多,还有带着家人一起来的。

年前程颂已经和他们讲清了待遇,只要能打理好十亩荒田就可以带全家人到新建的院子落户。

“打理好”不是靠嘴上说说,得有标准。要求就是田地的产量要达到平均水平,不能为了蹭院子住糊弄着种地。十亩地算不得多,只要家里有一个壮劳力认真干活就能做好。

即便条件如此宽松,之前来做过工的人里也只有小部分选择举家迁移。这时候的人通常不会轻易离开居住了几辈人的故土,尤其是家中田地没那么困难的,更倾向让富余劳动力出来做工多挣份收入,不会轻易搬家。

那些举家迁过来的,和之前他们预料得差不多,几乎都是早些年与黎家一样的流民户。

“说是怕来晚了院子都被人占了。”

黎仁诚接过程颂的行李,说前两天就有工人过来了。年前他们揣着工钱背着年货回去后,眼热的人不少,都想着过完年进城来这里做工。

眼见名额有了紧俏趋势,已经下定决心的人不敢多耽搁,怕来晚了抢不上院子,有些初三就到了。

全家一起来的挤在大通铺的仓房不大妥当。黎仁诚把他们都安排到了客栈,等程颂回来再给他们分配院子。

“这就去吧,再来怕是客栈要住不下。”

听黎仁诚说已经来了十几户,程颂着急道。

客栈就二十几间客房,那几个村子离着又不远,听到消息肯定会都赶着来。

除了有流民户的四个村子村民,后来程颂又从城里雇了不少青壮参与建房。南门外已经建好了一百多个院子,根本不愁住。

做工的名额也有的是,新买的七千亩地要招的人更多。只是那边得开春后先建房,最快也要夏天才能住人。

“不急,明日一早过去来得及。”

黎仁诚劝道。这人刚下车,脸色也说不上好,没必要急着赶去。说完,他去厨房烧水,让他们先洗脸喝口热水。

“少爷,这么多红果子做什么用啊?”

制糖院,看着院子里一桶一桶的山楂果,画砚直犯愁。年前少爷就开始买这红果子,积攒到现在都超过二十石了。

“自然是做吃食。”

年前酱料就做完了,再开工其它作坊都有事做,就剩采摘小队还没着落。倒是也可以晒梨干,不过程颂听说云州附近种了山楂树的人家很多,去年底便开始大量收购。

这时的山楂多是炮制后作药用,要不就是做成糖葫芦,直接啃太酸了。比现代的品种还酸,果肉也少,打从买回来,除了程颂炖肉用过一些,就没人动过。

其实山楂的可塑性极强,能做不少好吃的,作坊里又不差糖,程颂打算安排孩子们作山楂零食。

“先作山楂糕,再烤点儿果丹皮。”

少爷发话。

这两样东西做起来工序差不多,大人负责清洗熬煮和烤制,孩子们负责去蒂去核。

夏天从码头买来的琼脂终于派上了用场,熬煮时加入琼脂更利于山楂糕定型。

酸甜口的零食总是特别受欢迎,做好的山楂糕和果丹皮先给作坊的工人们发了一波,不管大人孩子就没有不喜欢的。家里老人也觉着好,开胃助运化,吃饭都香。

山楂货源充足,南城外的工人安顿好后,程颂在那边开了个类似的作坊院子,也制山楂零食。只是饴糖要从学田运过去,反正有骡车,也不麻烦。

土地要等开春再翻,这些人以为要过段日子才开工挣钱,没想到才一两天小东家就来派活儿了。

青壮全部去城北的荒地捡石头,工钱一天三十文。女人和小孩愿意的就去作坊院做山楂零食,一天十文。

这么高的工钱哪有不愿意的,只有抢着去。程颂把吴婶子和孙大媳妇派过来教了几天。

做山楂零食没什么难度,带着做两次就都会了,重点就是掌握个火候。

等做熟之后再从院子里选几个能服众的婶子大嫂做个工头,这作坊就算支起来了。

程颂数了数,目前这新作坊就十六个孩子,有几个年前就来做过工,还有一多半新来的,不识字。让他们每日去制糖院上小课堂太折腾,便去教学处找了趟郭年。

教学处一共三名领读人,宋归要忙编书,另外一名书生家在城北。郭年家就在南城门附近,他还没成婚,与爹娘和一个弟弟同住。

“无需每日都去,错开去教学处的日子,三日去一回即可。就教这作坊里的人识字,尤其是少年和幼童。现在就十几个,初十之后应该还有人来。”

“教材用识字书即可,每次一个半时辰,工钱是二百文。”

这些人刚开始学,进度慢些无所谓。程颂对今年如何给孩子们上课已经有了想法,暂时先让郭年给他们开蒙识字。

教学处一日工钱三百文,这里只教半天,人还少,就有二百文,郭年自然乐意。恨不得轮休的两日都来,哪有小东家担心的可能怕累。

郭年自认资质平凡,对院试把握不大,家里为了供他读书一直节衣缩食,他早就心存愧疚。自从进了教学处,每月多了三两银子收入,家中一下宽裕了许多,他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

不过程颂说不能轮休的两日都来,过些时还有其它安排。让他等消息,当下就先教好这些人识字。

忙完这些用了四五天,私塾和县学都开学了。

县学的学子按现代的标准都是能考上重点的学霸。照当前的成绩,程颂就是拖后腿的,对上学的兴致也不高。

不过这个学年开始,程颂头一次觉得上学是件充满了幸福感的事儿。对了,还有下学。

怕年前来探秘的人还有同伙,寻机对他下手。打从开学,黎兄每天都会接送他上下学,嘿嘿,嘿嘿嘿……

感谢看文!

小剧场:

年前,程颂给弟弟布置了采买任务后。

画砚:“少爷,我去接二少爷放学吧。”

“为何?闲着没事你就采风作画去,不是要多作画送给严昭。”

“可二少爷买回来的东西不是贵就是不好,常被那些商家糊弄啊。”画砚拧着眉头道。

“无妨,被骗得多了自然就聪明了。”

“哪个的聪明是靠被骗长出来的,少爷总糊弄人……”

愁死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9章 回家过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