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加了辣椒的蘸料确实不同,香!”
“那小罐里就是辣椒粉,爱吃你自己加。”
程颂指了指画砚跟前的小陶罐,对谭三郎说。
又到五月,县学放了农假,程颂得了空闲,给大家张罗了一顿烤肉。酱料蘸料都是自己调的,孩子多,他没做太辣的。
去年辣椒种得多,他晒了不少,炒干后磨了粉,还炸了辣椒油,时不时做道辣菜给大家换个口味。
“这蘸料里有花椒、孜然,还有,小茴香,辣椒粉,不止这些吧。”
谭三郎取过陶罐,挖了一大勺辣椒粉放到自己碗里。花椒孜然他常吃,味道很熟悉,但搭配起来没有这么好的味道。
“喜欢走时你多带些。”
精心秘制的料粉哪能泄密,程颂翻着烤炉上的五花肉。手里这几串能吃了,一半留给自己,一半递给了黎仁诚。
为了吃好这口烤肉,他连木炭都是专门找来果木自己烧制的,串肉的签子就用了绢花作坊的花枝残次品。
“这孜然花椒都是我家商队送来的吧,在你这里调成料粉,再加价买回去?啧啧,你这买卖做得好。”
大哥还总夸程颂仁善,有这么会做买卖的善人吗?
“给你带些回去不要钱。”
谭家带来的调料比县城卖得便宜不少,还新鲜。给他们带回几斤配好的料粉没什么舍不得。
“程公子莫听他胡言,这料粉确实好,若是你能多做,我就多买些。”
谭大郎说道。
西边更盛行吃烤肉,这蘸料味道如此特别,肯定好卖。运来运去算什么,能赚钱就行。
“眼下不行,下次吧。你们多带些调料来,我也再多做些辣椒粉。”
这次谭家给他带来的调料不少,每种一百斤。除了烧烤蘸料,程颂还配了不少炖菜做汤的调料包,拿到作坊和工地上,厨艺普通的帮工也能把菜做好。
一百斤看着多,能撑到谭家商队下次再来都是勉强。
“那这次我要多买些辣椒粉带上!”
听说要下次才能多买,谭三郎赶紧下单。
“行,辣椒已经熟了,今年种得多,辣椒粉管够。”
豆干豆皮都烤好了,程颂抓起一把分给同桌的几个孩子,一个个的就认得肉。
“对了少爷,何时去采摘啊?”
听到辣椒熟了,画砚抬头问道,嘴角上沾满了调料。
“再过一两日吧,等崔勇他们把这批货赶出来,同去。”
每次采摘都是孩子们的集体娱乐,要去都去,谁也别落下。
五月的采摘节转战到了新南村,两千亩的辣椒西红柿,规模大到够全县城的孩子过个节。
吸取了去年快嚎破天的经验,今年娃娃们全被禁止摘辣椒,只能在西红柿田里过过瘾。摘辣椒的活儿都由新南村的佃户负责。程颂早给他们发了手套口罩,平时在辣椒田干活儿就得戴着。
不止印坊,南北新村佃农家的娃娃也都被小东家喊来了。他们中不少人没参加过这项活动,一个个抿着小嘴,努力压着笑容,站在队伍里听少爷讲采摘注意事项。
等孩子们冲进农田,程颂在田边支起了两口大锅,热上了秘制茶叶蛋。
鸡蛋是连续几天在县城收购的,攒了快有上千枚。昨天已经全部煮好了,装了好几筐,今天支起大锅就是继续用料汤加热。
大琞没有发酵茶,他特意穿回家取了几包红茶,下足了香料又加了酱油冰糖,开锅之后的香味能把刚吃饱的人生生馋饿了。
程颂小时候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每次都要带茶叶蛋。为了复刻童年才整了这两大锅,顺便让孩子们吃个新鲜。参加采摘的不论大人孩子,每人每天发两个。
发得少不是程颂小气,没有规模化养鸡的条件下,他买不来太多鸡蛋啊!早知道当初应该把花生也种出来,家里厨房有新花生,他试过能催芽,那玩意儿煮煮也香得很。
田地守着官道,大锅就架在了道边儿上,不少路过的行人商旅都闻着味儿过来问价。
程颂不想卖但架不住想买的人太热切,有些还带着孩子,一个个馋得小眼神都粘在大锅上了。没办法程颂只能让步搞了个限购,十文一个,每人限购一个。
鸡蛋价高,生鸡蛋都要四文钱一个,大一点的五文。程颂这个茶蛋味道太香,卖十文不算贵,没一会儿一大锅就见了底。
采摘节要连办三天呢,程颂赶紧安排人继续买鸡蛋煮鸡蛋。还有脑子灵的想来买几勺料汤,程颂坚持住了没卖。这汤里用的是红茶,他家库存也有限,供不起啊。
……
新南村里有专门的作坊院子,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山楂零食,今天起就成了新的制酱作坊。人手工具都是现成的,吴婶子继续做技术指导,一筐筐的辣椒西红柿刚摘回来就开始清洗熬煮。
三天采摘廖阔和谭家人也在。廖阔打算多买些西红柿鲜果带回云州。就算不会做菜制酱,这果子生食或是加糖凉拌味道也不错,除了程颂这里,别处可买不到。
谭大郎也对生果蔬很感兴趣,想买些种子带回肃州,正与黎仁诚聊着如何种植。三郎四娘对采摘种植都没兴趣,守着程颂的大锅帮忙卖茶叶蛋,顺便蹭吃。
“买卖的事有大哥,不用我俩操心。”
拣了个红透的西红柿,谭三郎凑到廖阔的马车前闲聊起来。
茶叶蛋太香,他一上午就吃了五个,刚被程颂赶开了,说怕他积食。
五个鸡蛋积什么食,谭三郎没办法,人家那还是什么限购买卖,给钱都换不来。
“既然无意经商,为何随谭兄长途跋涉至此?”
廖阔问道。
“为了吃啊。程颂的厨艺确实不凡,肃州酒楼的大厨都比不上。他说是用的调料好,兴许还真是。”
“颂弟厨艺确实精道,可惜志不在此,他要是不办书院开家酒楼,定是能客似云来。”
廖阔附和赞成。
“是啊,我大哥还想过请程颂去肃州合作开酒楼,可惜他说就算去肃州,也只会办书院。肃州那里,县学都没几个,他去办书院,能有几个去读书的。”
一个西红柿几口就没了,谭三郎跳下骡车又去拿,还给廖阔捎了两个。
“肃州辖下多少县?”
廖阔接过西红柿,拿在手中没动,问谭三郎。
“十五个,像长宁这么大的也就三四个,但肃州府城可比云州大得多。”
“那为何没几所县学?”
云州下辖十四县都有县学,廖阔也听说过有些州府不是每个县城都有官学,以为就是极个别地方。
“穷啊,吃饭都勉强,哪有钱供子孙读书。肃州境内,县学应该只有三所。”
“十五个县只有三所县学?”
廖阔一脸惊讶。
“那没有县学的,当地学子去哪里报名预考?”
黎仁诚还在与谭大郎说话,程颂一个人无聊,听他俩聊到肃州县学,便凑了过来。
“邻县啊,离着肃州近的也可到府城报名。”
“那考过之后呢,也去邻县读书?”
“通常是,付不起束脩就在家中读书。”
“在家自学,无人指点很难有进益啊。”
“那也没法子,有学子会趁着年节带着礼品去向夫子请教,总比去县学读书花费少。黎秀才不就是偶尔去府学?”
聊得多了,谭家人早知道了黎仁诚是院试案首,很是佩服了一番。
那能一样吗?黎兄是那种天赋型学神,一般学子可没那么强的自学能力。但聪慧如他,也有不少问题很难自己想明白,倒是经过沈衍王显的点拨便能举一反三。
“这些地方的百姓有人去肃州听诵读吗?”
程颂又问。
“诵读?这就不知了。我去看过两次,人是不少,不清楚是哪里去的。”
“还是府城百姓居多,肃州不比云州,地方太大,县城百姓往来一次三五天算少的。”
谭大郎与黎仁诚聊完了种植,走过来说道。他知道程颂关心这个,又多说了一些。
论地域,肃州能顶两个云州。论税收,怕是只有半个云州。论文教,以乡试为例,赴考和取中人数都只有云州的四五成。
之前运去的识字书,多在府城售卖。县城的书肆也去他家进过货,只是卖得如何并不清楚。
肃州路远贫瘠,听说那边强人多,路上常不太平,程颂也不好再拜托谭家把诵读开到各个县城,有遗憾也只能暂时压下。
他没开口,却是有积极的。
“那就把诵读开去县城嘛。”
廖阔笑道。
“廖掌书说的是,倒是也有这打算,只是还未及安排。这趟回去,看能不能请些读书人过去。”
谭大郎笑道。他听廖阔说过受程颂所托,去各县办诵读的事,清楚是如何办的。
如今的肃州城里,他家买卖也算数得上的。经商久了,对因果福报也愈发看重。相较去庙里捐个香油钱,办诵读更是把积德落到了实处。力之所及,他确实想把这课坚持办下去,并且推广到肃州各县。
“如此甚好,有劳谭兄了!今后我每年赠送一万本识字书算术书,感谢谭兄义举!”
去年拜托谭大郎办诵读,对方就不肯收钱。给银子不行就捐书,一万本的成本不过五百两左右,不够随时再加!
谭大郎这回没拒绝,大笑着领了程颂的情。几百两银子对他和程颂来说都不是负担,却很能拉近合作关系,无需再推让。
谈妥了肃州的“诵读下乡”,程颂心中高兴,又找了两个帮工去各村收鸡蛋。再煮两锅,不怕胃胀的话,谭家兄妹可以不限量随便吃!
……
新南村的采摘一共三天,这么多孩子出来程颂不放心,一直都跟着,也嘱咐过他们按小队集体行动,不能自己随意乱跑。前两天都很顺利,第三天下午快收队的时候却出了事。
“哇!哇!!啊……哥哥!哇……”
田地里人多又乱,噪音也不少,但这哭声响亮还很熟悉,程颂和黎仁诚几乎同时看向彼此,是梁文!
感谢浇灌评论,感谢看文!
小剧场:
画砚:少爷,这是?
程颂:豆干,豆皮,冬瓜,香蕈(香菇),哪个你不认得?
画砚:认得是认得,可今日不是吃烤肉吗?
程颂:谁说烤肉就不能烤菜了,光吃肉营养不均衡,你们得多吃菜。
画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6章 诵读下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