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着云州与京城的距离,奏折的批复至少要等半月,慢得话保不准一个月甚至更久。
程颂也不急,这事自己做不了主,只能听结果,索性不多惦记。生意和办学还得继续,不能被这一项变故拖累了。
秋高气爽阳光正好,可做的事太多了。
八月第一批甘蔗送到后,每隔两三日云州码头就会运来一船。开始的几船都是三四千斤,进入九月后,一船就能运来万斤上下,能制出七八百斤冰糖。
再过几天,今年第一批冰糖的结晶就完成了。雷冲说严家的货能搭官船,制好的冰糖可以随时运走。
这些甘蔗都是严昭送来的,商定了冰糖也都卖给他。
认识严昭前,程颂想好的冰糖批发价是三百文,搭上大户后,这坑人的价钱就下不来了。
今年严昭那边依旧按一两银子一斤进货。这价钱寻常百姓肯定吃不起,不过好在吃不上冰糖不像吃不上食盐,对生活没有多大影响。
冰糖都被包了,制糖院的饴糖买卖依旧不错。王止和他几个兄弟早就不再挑担四处卖糖卖豆腐了,倒是常有其它县镇的小贩过来进货。院里的饴糖果干,日日都能卖出好几十斤。
程颂不介意严昭的垄断性购买。只是今年他种了将近五千亩甘蔗,预估亩产三四千斤,入冬后可是能制出近百万斤的冰糖。
这么多货,要还按十两银子一斤售卖,怕是要砸手里了。程颂特意给严昭又去了封信,担心他算错了帐。
“信里说,他要把冰糖送去其它州府售卖。各处的卖价也会不同,京城铺子里还是十两一斤。”
程颂展开回信对黎仁诚说。
“严家的货能上官船,运货的费用不会太高。大琞近三百个州府,若真能运去各处,百万斤也不算难事。”
程颂点头应是。就算只沿着运河送货到几十个州府,平均每处也不过一万斤上下,兴许几日就卖光了。想要把冰糖真正卖成平价品,至少也要两三年后。
“那我把冰糖送去云州码头,装船运输的事你看着安排吧。”
程颂对雷冲说。
“程公子放心,我家公子已有吩咐。”
跟着程颂久了,雷冲对这小郎君愈发欣赏。取消功名的事他提醒过程颂,需要帮忙可以给严昭兄弟去信。
“学子请愿并无不妥,要是靠着严昭的关系保下功名,总归是有违公平,不够硬气。如何裁夺,就等朝廷回复吧。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心中无愧。”
程颂听后,笑着拒绝了雷冲的好意。
……
九月中旬,曹匠人来了秀才院,说下月初书院就能竣工,问程颂那个已经平整好土地的操场如何处理。
“铺水泥。”
程小东家回得清脆。
“水泥?”
曹匠人没明白。水泥是何物?那操场本就是荒地,下了雨就是一地泥,还用铺?
“这就是水泥地?”
画砚蹲在制糖院内,看少爷指挥工匠将烧结又碾碎的“水泥”混了水和沙子搅拌,涂抹了整个院子。
“是,院里现在不能踩踏,明日一早地面干结了再进。”
“哦。”
画砚吹了吹面上蒙的口罩。
拌泥的工人都带了口罩,少爷说这干土里有石灰和煤粉,闻多了不好。给水泥作坊的工人都发了口罩,要求大家做工时都要戴着。
水泥作坊是今年新建的,数月前少爷就开始准备了。先是不限量地采买了大批石灰,又四处收集土样,要越粘越好。说是要做水泥,是种修路铺操场的材料。之后还专门定做了几个大号的碌碡用来碾压石炭。
水泥是何物没人听过,不过这搅拌的过程挺有意思,村里的娃娃都以为少爷在玩泥巴。
要想富先修路。
每次出远门都被颠得虚弱不堪,程颂早就有了修路的打算。
不论最终会不会取消功名,至少现阶段他不用再日日苦读了,让出来的时间当然要做些实事。
安全起见,他买了块远离村子但靠近河边的空地,并排建了几座土窑。按照土水泥的烧制方法备料,经过几次尝试,最终烧制出一种用料比较合理硬度也还不错的水泥。
这个配方中粘土占比较高,一是原料好找,二是烧制温度要求不太高。
要想烧制高标水泥,不仅石灰的用量要大,更需要上千度的炉温。而要想温度达标,又需要提前烧制焦炭和砌窑炉的耐火砖。这两样都太费工夫,成本也高。考虑过实际的使用需求,程颂选定了现在这个配置比例。
次日一早,程颂又是被画砚从被窝里拽出来的。
“大家都在门口等着呢,那院子也不知能不能踩,没人敢进去。孙大叔连早饭都没法做!少爷快起!”
阴干了一宿,院里的地面早都凝实了。天没亮透就有不少村人站在院外好奇地议论。孩子们更是心痒得不行,乌泱泱地挤在一处,听少爷说可以进了,决堤一样冲了进去。进到院中,又都齐刷刷地先去拍打地面,接着就是又跑又跳。
这地也太平了!比城里主街的石板路都平整得多,一点坑洼都没有。还有几个跑得太快打了滑,摔倒了也不嫌疼,嘴里还都嚷嚷着新鲜!
没一会儿曹匠人也到了。昨天铺水泥的活儿就是他带着几名手艺好的工匠一起做的,心里对于拌泥铺地很是存疑。
屋顶的瓦片也是泥制的,但都得经过烧制才能防水。这拌泥铺地虽然平整,但未曾烧制,只是晾干,一经雨水不得浇成烂泥地?
曹匠人实在不解,但主家的要求也只能照办。听程颂说晾干一晚即成,早上城门一开他就带着人过来了。
“这,这水泥地,果真遇水不会化泥啊!”
曹匠人站在院中不住地惊叹。刚刚他们往地上倒了两盆洗菜水,亲眼见着水很快就渗了下去。除了有些湿滑,地面依旧平整,丝毫没有变软。
昨日跟着铺地的工匠也是满脸不敢信,身量敦实的中年汉子学着娃娃们偷偷蹦了几下。嚯,这水泥地,真结实啊!
“这个配比还行。就照昨日的搅拌之法,书院那边的操场和所有屋内、回廊都铺一遍,辛苦曹匠人。”
程颂对水泥地的效果也挺满意,决定把秀才院和几个作坊也都铺上。他们屋里都还是土地呢,耗子打洞都方便得很。
……
水泥都有了,自然得修路。官道的修缮须经衙门审核批复,拨款发徭役。小东家还没壕气到能代替官府造福百姓,他打算先把从学田到官道的路铺了。
这段路不过几百米,为了方便走骡车,程颂把路铺得挺宽敞,两辆骡车并行都没问题。下个月黄豆就该熟了。有了这路,村民送粮进城能省不少力气。
烧水泥和铺路的工人多是当初在新北村开荒的长宁本地人。
有了新南村做示范,新北村的几千亩地很快找齐了佃户。落户安置和田地分配都是舅父带着两个表哥和黎仁平一起办的,程颂一点心没操。
打从佃农陆续搬进新北村,原来的工人以为自己要失业了。这里工钱高吃得还好,换谁也舍不得离开。正遗憾失落呢,三个年轻的管事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说了水泥作坊招工的事。
水泥是啥他们不懂,不过上山找土担土、修路铺路这些都是力气活,技术含量不高,只要肯吃苦都能干。工人们就没有不愿意的,离开新北村就直接来学田烧水泥了。
水泥作坊全是有力气的男工,只需要建几间大瓦房当临时宿舍,不用像南北新村盖那么多院子,能省下不少事。
程颂不怕多盖房费钱,只是暂时买不来那么多地,要是盖起几排院子怕是有违建风险。
第一条水泥路修好的时候,单筠递上去的奏折有了回复,程颂人生中的第二道圣旨也到了。
奏折的批复中言明了商籍两代不能科举,县学学子的请愿并无不妥,明令单筠确定程颂的户籍后登记造册。
给程颂的圣旨含了三重意思。
一是要求他尽快安排好手里的生意,若是继续经营,户籍就要改农为商。要还参加科举,就须停掉买卖,一心读书。
二是鉴于程颂造出了筒车、想出了肥田之法,并且将方法无偿进献给了朝廷。不论他是否更改户籍,秀才功名和相应的待遇都可以保留。
三是赏赐。用了程颂建议的肥田法,长宁今年的麦收比往年翻了近一倍。据此赏赐程颂五百亩良田和一块御赐牌匾,匾上题字“农人表率”。
“颂弟可会考虑单县令的建议?”
接完圣旨,谢过来宣旨的薛公公,黎仁诚陪着程颂一道回学田。临近村口,趁着周围无人,低声问道。
圣旨给了程颂选择户籍的机会。当着薛公公的面,单筠没说太多,但程颂和黎仁诚都听懂了。县令建议他找人把东家的名头顶了,不要改成商籍,继续向上努力。
其实大琞不少官员家里都有买卖,只是挂在他人名下,否则只靠俸禄过活,很难应付躲不掉的人情往来与全家人的开销。只要正常经营,没被举报以权谋私,朝廷的管束并不严格。
“能保住秀才功名就够了,就算没有这次学子请愿,我也不打算参加乡试,改商籍于我无碍。”
程颂站定回道。按圣旨的意思,他就算改商籍,秀才功名也不会被夺,可以免除兵役徭役。他给自己制定的科举目标其实已经达成了。
“不考乡试?为何?”
黎仁诚不解。程颂考的是算科,凭他的功底多努力几年,中举的希望并不低。
“因为……”
迎上黎兄询问的目光,程颂做了两次深呼吸,鼓起勇气道:
“若是取中举人,我就进入了候补官员序列。”
“凭黎兄的本事,将来定是能取中做官。”
“依照律法,官员不能回原籍任职。倘若你我都中了举,势必会被分往不同地方任职。”
话到这里,程颂垂在身侧的双手一同握紧:
“我,我不想和黎兄分开……”
感谢浇灌评论,感谢看文!
小剧场:
画砚:不知圣旨会不会夺了少爷功名。
梁言:若是夺了呢?
画砚攥拳:那就我去考乡试!再找单县令改户籍,把我和少爷登记到一家户籍上。等我成了举人,一样免了少爷役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2章 选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