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秋闱献策显峥嵘
夏去秋来,长安城沐浴在一片金辉之中。朝廷上下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秋收、赋税征收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类祭祀、庆典做准备。门下省的政务也愈发繁忙,各类关于财政预算、祭祀典礼、官员考课、边镇军需的文书如雪片般飞来。
李瑜埋首于案牍之间,愈发得心应手。他提出的文书流程优化建议在门下省内部取得了良好效果,连侍中都略有耳闻,对他这个“擅长沙汰(处理繁琐事务)”的年轻拾遗印象颇佳。然而,李瑜并未满足于此。他知道,仅仅做一个高效的事务官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在一个更重要的舞台上,展现自己足以影响政策的价值。
机会很快来临。一日,政事堂下发一份讨论草案,征询门下省意见。草案关乎明年春天即将举行的“铨选”(官员选拔任命)。其中一条提议,是为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计划大幅削减对候选官员“身、言、书、判”中“判”(即处理公务案例的能力)的考核比重,更侧重于资历和荐举。
李瑜看到这份草案,心中顿时一凛。唐代铨选,“身言书判”是考察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判”,直接关系到其实际行政能力。若削弱“判”的考核,无疑会助长论资排辈和请托奔竞之风,使得大量缺乏实际才干的庸碌之徒充斥官场,长远来看,对吏治危害极大。
这背后,恐怕也少不了某些希望借此安插亲信、把持选官的势力推动。李瑜几乎能嗅到那股熟悉的、试图侵蚀帝国肌体的腐朽气息。
他必须阻止,或者至少是修正这个草案。但这次,他面对的不再是地方官吏或模糊的“风闻”,而是可能来自政事堂宰相层面的意向。风险极大。
他再次将自己关在直舍,调阅了自贞观以来关于铨选制度的几乎所有重要诏令和讨论记录,仔细研究“判”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式、内容和权重变化。他发现,历代明君贤相,无不强调“判”对于选拔实干官员的重要性。玄宗皇帝即位初期,也曾大力整顿吏治,强调才能。
在此基础上,他精心撰写了一份极长的“驳议”(针对诏令草案提出反对或修改意见的文书)。他没有直接否定简化流程的初衷,而是首先肯定了提高效率的必要性。随即,他笔锋一转,以大量史料和数据论证了“判”在鉴别官员实干能力、防止滥竽充数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他尖锐地指出:“若重资历而轻实判,则巧宦钻营者得利,寒门才俊塞滞;若重荐举而废考核,则朋党比周之势成,国家公器沦为私授。” 此言可谓一针见血,直指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更重要的是,他并非空泛反对,而是提出了建设性的替代方案:他建议,不是削弱“判”,而是革新“判”的考核形式。他提出,可以设计一套更贴近实际政务、更具操作性的“案例判题”,涵盖刑名、钱谷、户籍、工程等常见领域;同时,建议引入“匿名评审”机制,由多名不同衙署的资深官员背对背打分,取平均值,以减少人为干扰,确保公平。
这套“革新铨选判题与评审法”的建议,既回应了提高效率的诉求(通过标准化案例和流程),又强化了能力考核的核心地位,甚至比旧制更为科学公正。
这份驳议观点鲜明,论据扎实,建议新颖,堪称一份高质量的政论文章。李瑜将其呈交给事中郑虔时,郑虔阅读良久,神色凝重。
“李拾遗,此议……甚为大胆啊。”郑虔缓缓道,“可知此草案背后,或有李侍郎(李林甫)之意?”
李瑜心知肚明,李林甫擅权,最喜任用听话、易于控制的官员,削弱能力考核正合其意。他坦然道:“下官只知为国选贤,依法驳议。若所论不当,甘受责罚。若因畏惧权贵而缄默,则有负拾遗之职,有负陛下隆恩。”
郑虔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最终叹了口气:“罢了。持正守道,乃言官本分。此议,我会连同省中其他意见,一并呈送政事堂。你好自为之。”
这份驳议被送入政事堂后,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拍案叫好,认为李瑜抓住了吏治根本,所提方法颇具巧思;反对者则勃然大怒,斥其“狂妄忤逆”、“标新立异”、“挑战成例”。争论的焦点再次集中在李瑜身上。
然而,这一次,李瑜不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忽视的新人。他之前的漕粮谏疏、财政审计建议以及门下省的内部改革,已经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实干”名声。加之这份驳议本身质量极高,逻辑无懈可击,使得反对者难以从理论上彻底驳倒,只能更多地从“资历”、“规矩”和“动机”上进行攻击。
更让李瑜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份驳议的副本,不知通过何种渠道,竟然传到了深居宫中的太子李亨手中。此时李亨地位未稳,正需要延揽有识之士,尤其欣赏敢于直谏、有经世之才的年轻人。他览罢此议,对身边的侍读官员感叹道:“此子见识卓绝,心系社稷,真拾遗之才也!惜乎位卑,未能大用。”
太子此言,虽未公开,却在极小范围内流传开来,无形中为李瑜镀上了一层“简在储心”的光环,使得那些想要动他的人,不得不更加掂量几分。
最终,关于铨选草案的争论,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告终。“判”的考核权重得以保留,但具体形式和评审方法,则采纳了李瑜的部分建议,责成吏部研究细化后推行。
李瑜,再次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帝国的决策。虽然过程充满风险,结果也非完胜,但他成功地向整个大唐高层展示了自己不容忽视的才华、风骨和影响力。秋闱献策,让他真正在波谲云诡的长安官场,显露出了属于自己的峥嵘头角。他知道,经此一事,他再也无法退回幕后,必须在这条充满荆棘与机遇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