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暗箭难防砺心志
树欲静而风不止。李瑜试图以低调和务实应对风波,但某些人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数日后,一桩不大不小的麻烦,果然找上门来。
这日,李瑜照常在直舍处理文书,一位御史台的监察御史突然来访,态度倨傲,声称接到“风闻奏事”,弹劾李瑜“身为言官,却与市井商贾过往甚密,收受馈赠,有玷官箴”,并指名道姓提到了王记绢帛店的王福,以及新罗商人金志焕。
这“风闻奏事”是御史的特权,无需确凿证据,便可凭传闻弹劾官员。此招极为阴损,虽难以置他于死地,却足以败坏他的名声,让他刚起步的仕途蒙上阴影。
李瑜心中冷笑,知道这是冲着他来的“暗箭”。他面色不变,请那位御史坐下,然后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御史明鉴。下官未入仕前,确曾在王记绢帛店谋生,此乃众所周知,并非秘密。店主王福于下官有收留之恩,此乃私谊。然自下官授官以来,谨守律令,从未利用职权为其牟取任何便利,亦未收受其超过律法规定的馈赠。至于新罗商人金志焕,下官与之乃正常商业往来,曾为其改良织物纹样提供建议,彼亦按市价支付酬劳,有账可查,何来‘收受馈赠’之说?若御史不信,可随时调阅王记账目及下官家中收支记录。”
他语气平和,条理清晰,将对方指控的“过往甚密”和“收受馈赠”一一拆解,归于合乎情理与法度的范畴。他甚至主动提出可以接受调查,显得光明磊落。
那御史见他应对得体,且早有准备,知道这“风闻”难以坐实,气势顿时弱了几分,又盘问了几句,见捞不到什么把柄,只得悻悻而去。
此事虽未造成实质伤害,却给李瑜敲响了警钟。对手的攻击无所不用其极,今日是“风闻弹劾”,明日又不知会使出什么手段。
当晚,他回到住处,仔细复盘今日之事。他知道,仅靠防守是不够的,必须设法增强自身的实力和根基。他想起之前与崔相府的间接联系,以及周明、陈元靖这条线。或许,他需要更主动地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尤其是在清流和实务官员中,寻找志同道合者,互为奥援。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尽快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绩,让那些攻击者无从下口。左拾遗的职位,限制了他直接施政,但他可以借助建言献策的机会,推动一些小的、却具有示范效应的改革。
他将目光投向了门下省内部。省中文书流转、档案管理仍沿用旧制,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他结合现代办公理念,草拟了一份《门下省文书处理流程优化建议》,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统一文书格式、明确处理时限、引入简单的联单登记制度、建立档案索引等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差错和推诿。
这份建议,他先私下与几位关系尚可的同僚探讨,吸取意见完善后,才正式呈报给郑虔。这一次,他不再涉及敏感的外部事务,而是专注于内部管理的改良,阻力小,见效快,且能切实提升本职工作。
郑虔对这份建议颇为赞赏,认为其“思虑周详,切合实用”,很快便在省内小范围试行。效果立竿见影,文书处理速度明显加快,查找档案也便捷了许多。省中同僚,包括一些起初对他抱有偏见的人,也因工作变得轻松而对他有所改观。
这件小事,让李瑜在门下省内部初步树立了“能干实事”的形象,也让他赢得了一些中立同僚的好感。虽然未能完全抵消外部的恶意,但至少让他在风暴中,拥有了一小块可以立足的坚实甲板。
暗箭虽难防,却也在一次次磨砺着他的心志与智慧。李瑜知道,这场无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像水一样,既能穿石,也能绕山,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他的大唐仕途,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已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