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在大唐搞建设 > 第18章 宦海初涉风波恶

第18章 宦海初涉风波恶

第十八章宦海初涉风波恶

李瑜那份关于江淮漕粮损耗的谏疏,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未及远,却已悄然改变了水下某些生态。核查的敕令虽未明发,但政事堂的风声终究是捂不住的。几日之内,长安官场某些相关的角落,已然知晓了这位新晋左拾遗的“首秀”。

门下省内的气氛,对李瑜而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僚们看他的目光,少了几分对新人的随意,多了几分审视与掂量。给事中郑虔虽未再多言,但交代他处理的文书,明显增加了涉及钱谷、吏治等更为核心的内容,这既是信任,也是更进一步的考较。

这日,李瑜在审阅一份来自河北道的奏表时,眉头紧锁。奏表声称,去岁该道某州为应对“预料之外”的边军犒赏及驿道修缮,出现了数万贯的财政亏空,请求朝廷予以核销并追加本年经费。理由看似充分,但李瑜凭借其对唐代财政制度和地方运作的了解,立刻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唐代地方财政管理严格,如此巨额亏空,绝非“预料之外”可以搪塞。要么是事前计划严重失误,要么就是其中另有隐情,譬如……虚报开支,中饱私囊。他调阅了该州近几年的财政报表、人口户籍、边军员额及犒赏旧例,又对照了工部存档的驿道规制与造价,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测算。

结果令人心惊。根据他的推算,即便将所有可能因素考虑进去,其申报的数额也远超实际所需,虚报比例可能高达三成以上!这已不是简单的失误,而是涉嫌严重的贪渎。

然而,此事比之前的漕粮损耗更为棘手。漕粮损耗尚可归咎于管理或自然因素,而此事直接指向地方官员的操守,甚至可能牵扯到更上层的包庇。那州的刺史,似乎与朝中某位权势不低的宗室过往从密。

是明哲保身,装作未见?还是秉公直谏,捅开这个马蜂窝?

李瑜陷入了沉思。他想起自己左拾遗的职责,想起郑虔“拾遗补阙”的勉励,更想起自己来到这个时代的初衷——并非只是为了高官厚禄,更是想凭借所知所学,做一些实事。若因畏惧权贵而缄默,与那些尸位素餐的庸吏何异?

但硬碰硬绝非上策。他需要策略。

他再次提笔,撰写了一份新的谏疏。这次,他更加谨慎。他没有直接指控贪墨,而是以“核验地方财计,明晰度支,以固国本”为由,请求朝廷对类似的地方财政异常亏空事件,建立一套更严格的“事前审核与事后稽查并重”的制度。他在疏中巧妙地以河北道该州的案例作为引子,列举了其中几处明显不合常理、值得深究的开支项目,建议由御史台与户部联合,对这类申报进行“抽样复核”,并强化对地方长吏的经济责任审计。

这份谏疏,将针对个案的火力,巧妙转化为推动制度建设的建议,既点出了问题,又避免了直接与某个具体官员或势力对抗,显得更为老成持重。

他将谏疏呈给郑虔时,郑虔仔细看了两遍,良久,才抬眼看他,目光深邃:“李拾遗,你可知,此举虽未指名道姓,却已触及不少人的痛处?这‘抽样复核’、‘经济责任审计’,闻所未闻,却直指要害啊。”

李瑜平静答道:“下官只是认为,堵住制度漏洞,方能杜绝蛀虫滋生。相比于事后追查,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或许会触动一些利益,但于国于民长远有利。”

郑虔默然片刻,将谏疏收起,叹道:“后生可畏。此事,我会呈报侍中,但结果如何,非你我能预料。你好自为之。”

果然,这份谏疏在政事堂引起了比上一次更大的争议。赞同者认为其切中时弊,有助于整顿吏治;反对者则斥其“年少躁进”、“以琐碎之事动摇州郡”、“所提之法闻所未闻,恐滋扰地方”。争论的焦点,隐隐指向了李瑜本人及其背后的“动机”。

风声很快传到李瑜耳中,甚至有与他略有交情的低品官员私下提醒他,有人放话要“给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左拾遗一点颜色瞧瞧”。

宦海风波,首次如此真切地扑面而来。李瑜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但他并未慌乱。他照常处理公务,举止从容,仿佛那些暗流与他无关。他知道,此刻绝不能示弱,一旦退缩,之前建立起来的刚直形象便会崩塌,日后将更难立足。

他同时也更加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言行举止愈发谨慎。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在这权力场中,如同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稍有不慎,便有倾覆之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道姑小王妃

我寄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