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在大唐搞建设 > 第31章 廷争面折触逆鳞

第31章 廷争面折触逆鳞

第三十一章廷争面折触逆鳞

就在李瑜于微观层面悄然布局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将他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迫使他不得不以更直接、也更危险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是年夏秋之交,河南、河北诸道爆发大规模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吞噬禾稼,所过之处,赤地千里,民生凋敝,流离失所者众。消息传至长安,朝野震惊。

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朝堂之上的初步应对却显得迟缓且方向诡异。一部分官员秉承“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蝗灾乃是上天警示,主张皇帝斋戒修德,祭祀山川,以息天怒。更有甚者,以“蝗乃神虫,不可捕杀,恐招致更大灾祸”的荒谬言论阻碍实际救灾。

李瑜在门下省看到各地急报中描述的惨状,心急如焚。他深知,蝗灾必须依靠科学方法积极应对,等待祭祀无异于坐视民生崩溃。他连夜奋笔疾书,撰写了一份极其尖锐的《请捕蝗疏》。

在这份奏疏中,他首先以雄辩的逻辑驳斥了“蝗为神虫”的谬论,引经据典,指出历代皆有捕蝗成功的先例。随后,他直指核心:“陛下忧勤社稷,爱养黎元,若坐视蝗虫食苗而不救,视百姓饿殍而不恤,空谈修德,何德之有?此非敬天,实乃慢天!非爱民,实乃害民!”

言辞之激烈,已近乎指责皇帝和朝廷不作为。这无疑是极其冒险的。

紧接着,他提出了一套详尽、可行的捕蝗救灾方案:

其一,朝廷明发诏令,破除迷信:由皇帝亲自下旨,明确蝗虫为害稼穑之害虫,鼓励乃至命令官民全力扑杀,并宣布以捕蝗数量换取粮食或钱币的奖励政策。

其二,设立钦差,统筹指挥:立即派遣得力干员为捕蝗使,赶赴重灾区,统一协调各州县力量,组织民众,采用掘沟掩埋、火烧、网捕等多种方法灭蝗。

其三,开仓放粮,稳定民心:迅速开放灾区及周边常平仓、义仓,赈济灾民,防止饥荒引发社会动荡,同时平抑因恐慌而飞涨的粮价。

其四,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对受灾严重地区,酌情减免当年乃至来年部分赋税,帮助百姓恢复生产。

疏成之后,李瑜知道此举必触怒许多保守官员,甚至可能引起玄宗不悦。但他顾不得许多,若因畏惧而缄默,他良心难安。他毅然将奏疏通过正规渠道呈递上去。

果不其然,这份《请捕蝗疏》在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以李林甫为首的一些官员,虽未必真心相信“神虫”之说,但乐得见李瑜这个日渐崛起的“异类”触怒皇帝,纷纷出言指责李瑜“言语狂悖”、“诋毁圣德”、“不修仁德,专务刑名之术”,要求予以严惩。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者争论不休。玄宗皇帝本人,受时代局限,内心对“天人感应”亦有所顾忌,且不喜臣子过于尖锐的指责,看完奏疏后,面色阴沉,久久不语。

就在李瑜处境岌岌可危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太子李亨在仔细阅读了李瑜的奏疏后,于一次内廷召对时,挺身而出,支持李瑜的主张。他并未直接反驳“天人感应”,而是从“民为邦本”的角度切入,恳切陈述:“父皇,蝗灾肆虐,万民倒悬。李拾遗所言虽直,然其心切切,其策凿凿。儿臣以为,捕蝗救灾,乃当前第一要务。若因拘泥于虚文而延误时机,致使饿殍遍野,恐非上天仁爱之本意,亦非我大唐恤民之德政。”

太子的支持,分量极重。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如姚崇(若此时仍在世或影响力尚存)、宋璟等旧相的门生故吏,也纷纷上书,支持积极捕蝗。更重要的是,灾区情况不断恶化,流民开始向京师方向涌动,现实的压力迫使玄宗必须做出决断。

最终,玄宗皇帝权衡利弊,采纳了李瑜方案的核心部分。他下诏明确鼓励捕蝗,并派遣御史中丞崔翘等人为捕蝗使,分道督责救灾,同时下令灾区开仓赈济。

诏令一下,各级官府才真正行动起来。尽管过程中仍有阻力,但大规模的捕蝗行动得以展开,无数百姓因此得以活命。李瑜的名字,也随着这道救命的诏书,再次响彻朝野,只是这一次,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支持者誉其为“救时之臣”,敢于为民请命;反对者则视其为“幸进小人”,哗众取宠,不守臣道。

这次廷争面折,是李瑜仕途上一次重要的冒险。他赌上了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最终赢得了实质性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他“直臣”、“干吏”的公众形象,尤其是在太子集团和清流士人中的威望。然而,他也彻底站在了保守势力和李林甫一派的对立面,未来的斗争必将更加残酷。他如同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道姑小王妃

我寄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