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砥柱中流挽狂澜
捕蝗诏令虽下,但执行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地方官吏或因循怠惰,或能力不足,或依旧心存疑虑,导致救灾进度缓慢,效果不彰。更糟糕的是,有御史密报,个别地区的贪官污吏,竟敢克扣捕蝗奖励粮款,甚至趁机抬高粮价,盘剥灾民,致使民怨沸腾,几近酿成民变。
消息传回,玄宗震怒,严令彻查,并急需得力人选前往最混乱、灾情最重的河南道核心区域坐镇,扭转局面。此人需有胆识、有手段、懂经济、通庶务,更能临机决断。
在此危急关头,给事中郑虔再次于御前力荐李瑜。他指出李瑜此前漕运应急已证明其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且《请捕蝗疏》足见其洞察与担当,正是此刻最合适的人选。太子一系官员亦暗中推动。
反对者则攻击李瑜“年少资浅”、“性情躁进”,不堪大任。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灾情和可能失控的民变,玄宗已无更好选择。他最终下定决心,特旨授李瑜摄监察御史、充河南道宣慰捕蝗副使(正使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宗室兼任,但不理具体事务),赋予其“便宜行事”之权,即刻赴任。
这无疑是一次火线提拔和前所未有的信任!李瑜以左拾遗之本官,临时拥有监察御史的弹劾权力,并作为实际负责人,全权处理河南道的救灾□□事宜。
李瑜深知责任重于泰山,接到任命后,未做片刻停留,仅带了几名精干属员和护卫,轻车简从,星夜兼程赶往灾区。
抵达之后,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田地荒芜,蝗虫虽已因捕杀和气候原因减少,但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灾民面有菜色,聚集在城镇周围,眼巴巴等待着官府的救济;地方官府则疲于应付,秩序混乱。
李瑜没有在官署听取冗长汇报,而是立即深入灾民之中,亲自查看粥厂发放,询问百姓疾苦;他突击检查官仓,核对粮食出入账目;他明察暗访,搜集官吏贪腐、渎职的证据。
很快,他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他意识到,问题关键在于吏治不清、执行不力。
他果断行使“便宜行事”之权,连出重手:
第一,雷霆反腐,立威安民:他根据查实的证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弹劾、罢免、乃至当场拘捕了数名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其中包括一名试图克扣粮饷的州司马和两名哄抬物价的县令。并将其罪状张榜公布,将追回的赃款赃物即刻用于救灾。此举极大震慑了宵小,也迅速赢得了灾民的信任。
第二,细化章程,高效执行:他制定了极其详细的捕蝗奖励发放流程和赈济物资分配方案,要求各村镇公开名额和数量,引入当地士绅、里正共同监督,杜绝中间环节的盘剥。同时,组织人手,指导灾民利用捕杀的蝗虫作为饲料或肥料,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以工代赈,恢复生产:在稳定局势后,他并未让灾民坐吃山空,而是利用朝廷下拨的部分资金,组织青壮灾民兴修水利、整饬道路,以劳动换取报酬。这既安抚了民心,避免了流民滋生事端,也为灾后恢复生产打下了基础。
第四,信息透明,安抚人心:他定期发布救灾公告,通报进展,解释政策,驳斥谣言,使官府的公信力得以重建。
李瑜的务实、高效、果断乃至必要时展现的铁腕,迅速控制了混乱的局面。在他的强力推动下,河南道的救灾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灾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当他数月后圆满完成使命,返回长安复命时,带回来的不仅是灾区趋于稳定的捷报,更有无数百姓自发书写的万民伞和称颂其德的歌谣。
玄宗皇帝闻奏,龙颜大悦,当廷褒奖:“李瑜临危受命,砥柱中流,安民生,定社稷,厥功至伟!” 经此一役,李瑜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潜力的年轻官员,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能够在危难时刻独当一面、挽狂澜于既倒的栋梁之才。
朝廷论功行赏,李瑜因功被正式擢升为门下省谏议大夫(正五品上)。品级虽只提升一级,但谏议大夫地位尊崇,职责更重,参与核心决策的机会更多,标志着李瑜正式迈入了大唐帝国高级官员的行列。
然而,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李瑜也看到了更多、更深的隐患。此次救灾暴露出的地方吏治**、行政效率低下、应对机制僵化等问题,绝非个案。他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荆棘,但他已无所畏惧,决心以这新获的权位,为这个他逐渐深爱的时代,做更多的事情。砥柱中流,方显英雄本色。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