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秋。
帝国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尽管长安城内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繁华似锦的盛世景象,但敏锐者已然能感受到那潜藏在盛世华袍下的阵阵寒意。
安禄山的上表愈发频繁,言辞也愈发恭顺,甚至主动请求入朝觐见,以“自明心迹”。然而,其麾下军队的调动却更加频繁诡异,与契丹、奚等部落的小规模冲突也陡然增多,仿佛在刻意制造紧张局势,为其集结兵力寻找借口。
李瑜几乎是数着日子在等待那最终时刻的到来。他利用自己谏议大夫的身份,连续上疏,或以“加强边备”为由,请求核查河北军镇员额、粮饷;或以“防患未然”为名,建议加强洛阳、潼关等要地守御。这些奏疏,大多被李林甫扣下或轻描淡写地驳回,仅有少数关于潼关防务的建议,因不直接针对安禄山,得以部分施行。
这日深夜,李瑜安插在灞桥驿馆(负责接待往来官员、传递文书)的一名眼线,冒死送来一封沾满汗渍和泥土的密信。信是潜伏在范阳的一名“商人”拼死送出的,内容只有潦草数语:“……郡王(指安禄山)已誓师,称奉密旨讨杨(指杨国忠,此时已接替李林甫为相)……兵分三路,不日南下……速报!”
虽然历史上已知结果,但亲眼看到这确凿的叛乱信号,李瑜仍感到一阵心悸与愤怒。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他立刻意识到,必须抢在叛军消息大规模传开之前,让朝廷,尤其是皇帝,第一时间获知并相信!
他毫不犹豫,连夜叩响宫门,以“八百里加急军情”为由,请求即刻面圣。
玄宗皇帝已寝,被内侍唤醒,听闻李瑜有紧急军情,心中不悦,但还是于偏殿召见。
“陛下!”李瑜手持那封密信,跪倒在地,声音因急切而沙哑,“安禄山已于范阳悍然造反!伪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实则挥师南下,意在颠覆社稷!此乃臣刚刚收到的密报,千真万确!”
玄宗闻言,先是愣住,随即勃然大怒,一把将身旁的玉如意摔得粉碎:“胡说!禄儿对朕忠心耿耿,岂会造反?定是有人构陷!李瑜,你是否因与安卿不睦,故以此危言耸听?”
“陛下!”李瑜抬起头,目光灼灼,毫无惧色,“臣岂敢以社稷存亡之事构陷他人?此信来源可靠,且观安禄山近年所为,募兵秣马,僭越礼制,其心早已路人皆知!陛下若不信,可立即派飞骑往河北打探,不出数日,必有确凿军报!然此刻,每一刻都至关重要,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命河南、河东诸道紧闭关隘,阻敌南下;急召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入卫;加固潼关防务!迟则恐大局崩坏,悔之晚矣!”
李瑜的言辞恳切,逻辑清晰,且拿出了看似确凿的证据(密信)。玄宗虽然震怒且不愿相信,但见李瑜如此笃定,内心也不由得升起一丝恐慌和动摇。尤其是李瑜提到了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他尚且信任的将领,以及潼关这个关乎长安存亡的咽喉之地。
就在玄宗犹豫不决之际,杨国忠也闻讯赶来(他亦有自己的情报渠道,且与安禄山势同水火)。他立刻附和了李瑜的判断,力陈安禄山必反,并请求皇帝速下决断。
在两人的极力劝谏下,玄宗终于勉强相信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他瘫坐在龙椅上,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喃喃道:“禄儿……禄儿竟真的负了朕……”
随即,他强打精神,连续下达了几道命令:以八百里加急传旨沿途州县戒备;召郭子仪、李光弼等部勤王;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遥领),前往洛阳募兵抵御;加强潼关守军。
然而,由于长期的麻痹和准备不足,这些仓促的命令,效果大打折扣。叛军进展神速,沿途许多州县望风而降,封常清在洛阳临时招募的军队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如同重锤,不断敲击着长安城每个人的神经。繁华的帝都,终于被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物价飞涨,人心惶惶,达官贵人开始暗中安排后路。
山雨,终于来了。
李瑜站在自家宅院的阁楼上,望着阴沉的天空和开始出现混乱迹象的街道,紧紧握住了身旁苏琬清的手。他的脸上没有恐慌,只有一种“该来的终究来了”的冷静,以及准备迎接这场时代风暴的决绝。
“琬清,”他低声说,“最艰难的时刻到了。怕吗?”
苏琬清依偎着他,摇了摇头,目光坚定:“与君同在,何惧之有?”
李瑜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穿越以来所有的准备、所有的经营,都将在这场空前的劫难中,接受最严峻的考验。他不仅要活下去,更要竭尽全力,去挽救这个他已然深深融入的王朝,去守护他身边挚爱的人。风已满楼,血雨腥风,即将席卷整个大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