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在大唐搞建设 > 第43章 乱起仓皇辞帝京

第43章 乱起仓皇辞帝京

第四十三章乱起仓皇辞帝京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于范阳起兵的消息,终于如同瘟疫般在长安城彻底传开,官方再也无法遮掩。十五万叛军铁骑如决堤洪水,席卷南下,河北州县纷纷陷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长安。

霎时间,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米价飙升至天价,市井秩序濒临崩溃,达官显贵们纷纷携带细软家眷,争先恐后地向西、向南逃难。往日庄严肃穆的皇城也乱作一团,官吏奔走,人心离散。

大明宫内,玄宗皇帝李隆基仿佛一夜之间彻底失去了往日的英明与决断,在震惊、愤怒与被背叛的痛苦中,变得犹豫、多疑而慌乱。朝会上,君臣面面相觑,竟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案。杨国忠力主皇帝“幸蜀”(逃往蜀中),认为蜀地险固,物产丰饶,可保安全。

李瑜站在朝班之中,看着这混乱景象,心中充满了无力与悲愤。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玄宗最终会选择入蜀,知道马嵬坡的悲剧,知道太子李亨将会北上灵武另立朝廷。他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他出班奏道:“陛下!叛军虽势大,然其不义之师,日久必生变乱。当务之急,非是西狩,而是坚守潼关!潼关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潼关不失,长安可保无虞,天下勤王之师便可汇聚。若轻易弃守潼关,则门户洞开,叛军旦夕可至京师,届时人心离散,大局真不可问矣!恳请陛下坐镇长安,激励将士,委任哥舒翰老将军固守潼关,并急令郭子仪、李光弼出井陉,断贼归路,则乱或可平!”

这是他基于历史教训和现实形势,所能提出的最稳妥、也是唯一可能挽回败局的战略。若能坚守潼关,消耗叛军锐气,同时让郭子仪、李光弼抄其后路,战局尚有可为。

然而,此时的玄宗已被恐惧和杨国忠的谗言所左右。杨国忠深恐哥舒翰等将领掌握兵权后对自己不利,更怕皇帝留在长安自己性命不保,极力怂恿皇帝入蜀。他驳斥李瑜道:“李大夫此言差矣!潼关虽险,然哥舒翰老病,能否胜任尚未可知。叛军气势正盛,若稍有闪失,陛下置身险地,岂不危殆?蜀中乃天府之国,陛下暂避其锋,待天下兵马云集,再图恢复,方是万全之策!”

朝中支持杨国忠者亦不在少数。玄宗最终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决意“幸蜀”。

大势已去。李瑜心中长叹,知道已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定。他立刻开始思考自己和家人的出路。随驾入蜀?那意味着将命运完全寄托于这个已失去方寸的朝廷和杨国忠之流,且他知道马嵬坡之变就在眼前,风险极大。留在长安?等叛军到来,以他的身份和名声,必是安禄山重点搜捕对象,绝无幸理。

唯一的生路,也是唯一可能在未来有所作为的道路,是追随太子李亨!

他立刻通过李辅国向太子密奏,分析利害,指出随驾入蜀前途莫测,而太子若能北上,召集忠义,整合朔方、河西、陇右兵马,则可成为抗击叛军、中兴大唐的核心,并表示自己愿效犬马之劳,追随太子。

太子李亨早有此意,得李瑜密奏,更坚定了决心,密令李瑜做好准备,伺机同行。

六月十二日,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部分皇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等少数亲近官员及禁军仓皇离开长安,奔蜀而去。临行前,玄宗竟还下诏命百官“各便避贼”,等于放弃了朝廷组织,更是引得天下震动,人心彻底瓦解。

李瑜没有随玄宗大队行动。他早已安排妥当。他让苏琬清换上普通民妇衣衫,只带着极少数绝对忠心的仆役和护卫,携带着早已准备好的金银细软、部分机密文书以及那些他撰写的守城、后勤纲要,混在逃难的人群中,提前一步离开了长安城,在城西预定的地点等候。

而他本人,则与太子李亨、李辅国以及太子的一些心腹,在少数精锐龙武军将士的护卫下,于混乱中悄然脱离了大队伍,向北而行,目标是前往朔方军镇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

站在渭水边,回望那渐行渐远、笼罩在烟尘与哭喊声中的长安城,李瑜心情无比沉重。这座他生活了数年,见证了其繁华与腐朽的帝国心脏,如今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叛军之手。开元盛世,至此彻底终结。

“夫君,我们还能回来吗?”身旁的苏琬清轻声问道,她的脸上虽有疲惫与惊惧,但眼神依旧坚定。

李瑜紧紧握住她的手,望着北方苍茫的天空,沉声道:“会的。我们一定会回来。而且,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唐。”

辞别帝京,踏上未知的征途。对李瑜而言,这不仅是逃亡,更是一次战略转移,是投身于另一条更具希望、也更艰难的抗争道路的开始。他将辅佐太子,在这片破碎的山河上,重新点燃复兴的火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道姑小王妃

我寄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