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项目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贺羽和隋安决定制作一个互动式传统工艺展示,将木工技艺与现代电子元件结合,打造可以实际操作的模型。
每天放学后,两人都会留在学校的创客空间工作。这个空间摆放着各种工具和材料,很快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隋安负责设计外观和操作界面,贺羽则专注于内部机制和电子元件的安装。分工明确,但实际操作中,两人经常交流想法,互相启发。
一天下午,隋安正为连接部分的设计发愁。贺羽走过来,拿起他的草图端详片刻,然后拿起铅笔轻轻修改了几笔:“这样会不会更稳固?”
隋安看着改良后的设计,眼前一亮:“完美!你怎么想到的?”
贺羽指了指窗外:“昨天看到操场上的健身器材,结构类似。”
这种随时观察思考的习惯让隋安由衷佩服。他发现自己和贺羽在一起后,也学会了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细节。
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意见分歧。一次关于颜色搭配的讨论,两人各执己见,气氛一时有些僵持。
隋安认为传统木色更能体现工艺美感,贺羽则主张加入现代色彩元素以突出创新性。争论无果后,两人决定各自制作一个小样本来比较。
当两个样本并排放在一起时,隋安不得不承认贺羽的方案确实更符合项目主题。让他意外的是,贺羽并没有表现出得意,而是认真分析了两者的优劣。
“你的方案单独看很美,但放在整个展示环境中,可能需要更突出的视觉元素。”贺羽客观地评价道。
这种理性的讨论方式让隋安心服口服。最终他们决定融合两个方案的优点,创造出比各自设想更完美的设计。这个过程让隋安明白,好的合作不是一味附和,而是在碰撞中产生更好的创意。
准备工作进行到第二周,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传统榫卯结构如何与电子元件有效结合?两人尝试了多种方案,都不理想。
周五晚上,创客空间只剩下他们两人。隋安对着失败的原型沮丧地叹了口气:“好像走进死胡同了。”
贺羽没有说话,而是拿起两个不同结构的零件仔细观察。突然,他眼睛一亮:“也许我们思路错了。不是让两者结合,而是让它们并行存在。”
他迅速在草图上画出新的构想:保留传统结构的外观,但在内部开辟独立空间安置电子元件,通过隐蔽的传导方式连接。
隋安看着草图,兴奋地抓住贺羽的手臂:“这个思路太棒了!你怎么想到的?”
贺羽微微一笑:“从你昨天说的那句话得到的启发——‘它们应该保持各自的特性’。”
隋安不记得自己说过这句话,但贺羽显然记住了他无意中的每一个想法。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他心里暖暖的,仿佛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在对方心里留下了印记。
难题解决后,工作进度大大加快。随着项目逐渐成型,两人的默契也日益增强。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
一天,班主任前来查看进度,惊讶地发现项目完成度远超预期:“你们配合得太好了!看来这个任务交给你们是正确的选择。”
班主任离开后,隋安和贺羽相视而笑。这一刻,他们不需要言语,都能感受到彼此心中的成就感。
文化节前三天,项目终于完成。这是一个精美的传统工艺工作台模型,参观者可以通过互动屏幕了解制作过程,还能实际操作体验。完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教育与趣味。
收拾工具时,隋安有些不舍。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让他习惯了每天与贺羽一起工作的时光。
贺羽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轻声说:“以后还可以一起做其他项目。”
简单的一句话,却暗示着长久的未来。隋安点点头,心中的不舍被期待所取代。他开始相信,有些缘分,一旦开始,便会持续很久。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