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画笔与代码的交错中悄然流逝,北京的盛夏带着它特有的燥热与生命力席卷而来。蝉鸣一声高过一声,像是在为青春的某个章节做最热烈的注脚。
动画项目的成功让林澈在社团里崭露头角,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机会和更重的责任。他被推荐参与一个与校外公司合作的商业动画项目,负责前期概念设计。这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更严苛的修改,以及与团队成员更频繁的线上会议。
有时,他和江屿一周都见不上面。通常是林澈在画室熬夜改图,江屿在实验室观测数据。他们的通话变得简短,常常是深夜时分,一句“我刚忙完,你睡了吗?”,得到一句带着困意的“还没,正要睡”。
这种忙碌带来的疏离感,在某个周五的傍晚达到了顶峰。
林澈因为一个场景的设计风格与团队里的学长产生了分歧。学长经验丰富,坚持采用更稳妥、市场验证过的风格;林澈则想尝试一个更大胆、更具实验性的视觉方案。争论持续了很久,谁也无法说服谁。
他心情低落地走出教学楼,夏日的闷热裹挟着他,让人透不过气。他下意识地拨通了江屿的电话。
“喂?”江屿的声音带着一丝实验室里特有的安静回响。
“我好像搞砸了。”林澈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把事情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语气里充满了挫败感,“可能真的是我太理想化了,商业项目或许就不该这么任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江屿开口,声音平稳而清晰:“林澈,记得我们搭纸塔那次吗?”
林澈愣了一下:“记得。”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承重和美观必须牺牲一个。”江屿说,“但我们找到了第三条路。你的方案,未必是错的,也许只是还没找到让所有人都信服的那个‘结构’。”
他的话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林澈被情绪堵住的思路。对啊,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他或许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既保留他想要的视觉冲击,又能满足项目的商业诉求。
“我……”林澈刚要说话,就被江屿打断了。
“把你和学长的方案发给我看看。”江屿说,“给我半小时。”
半小时后,林澈收到了江屿的消息。不是具体的修改意见,而是一份简洁的、用思维导图做的对比分析。他清晰地罗列了两个方案各自的优劣势,甚至用简单的物理和心理学原理,分析了不同视觉元素可能带给观众的感受差异。
“你的方案在情绪传达和记忆点上优势明显,但节奏感和信息传递效率有待加强。可以在第三、第七个镜头融入对方方案的优点,作为过渡和缓冲。”
林澈看着屏幕上的分析,心中的烦躁和委屈瞬间被一种巨大的踏实感所取代。江屿没有简单地安慰他,也没有武断地评判对错,而是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帮他厘清了问题,并指出了可行的路径。
这种被深刻理解的支撑,比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更有力量。
周末,项目终于告一段落,林澈交出了让团队和合作方都满意的修改稿。他和江屿终于能抽出完整的一天见面。
他们没有去任何景点,只是去了江屿在清华附近发现的一家安静的书咖。林澈抱着冰美式,看着对面正在看书的江屿,窗外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点。
“江屿。”林澈轻声叫他。
“嗯?”江屿从书页间抬起头。
“谢谢你。”林澈说,“不是因为上次你帮我分析了方案。”
江屿静静地看着他,等待下文。
“是谢谢你,让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不是我一个人在面对。”林澈看着他,眼神清澈而认真,“我们好像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但回头的时候,总能看见对方在同一个战壕里。”
江屿怔住了,随即,一个非常温柔、非常真实的笑容在他脸上缓缓漾开。他伸出手,越过小小的咖啡桌,轻轻握了握林澈放在桌上的手。
“嗯。”他应道,声音里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笃定,“一直都会在。”
夏日的风吹进书店,翻动了书页,也拂动了年轻的心跳。他们之间,早已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这种在各自领域奋力奔跑,却又能在精神上同频共振的默契,就是他们的感情最坚实、最迷人的底色。
大一的生活,在这个平静而温暖的午后,悄然落下了帷幕。他们即将迎来大二的、充满更多未知与可能的崭新篇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