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默契的配合:一个眼神足够
联合门诊的开设,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沈聿珩和顾清涵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面对的是情况更为复杂、往往需要双方共同审视的病例。这不再是急诊室的偶然碰撞,也不是ICU里的紧急求助,而是一种常态化的、深入的协作。
起初,难免还有些流程上的磕绊和理念上的轻微摩擦。沈聿珩习惯先看影像学和化验单,用数据说话;顾清涵则倾向于先望闻问切,从整体气色、神态、脉象入手。两人侧重点不同,有时甚至会就诊疗的先后顺序产生分歧。
但很快,一种奇妙的化学变化开始发生。
她们开始下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去适应对方的步调。
沈聿珩会在看完检查报告后,主动将片子递给顾清涵,并简洁地指出关键异常所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默认对方看不懂。她甚至开始尝试理解顾清涵口中的“肝气郁结”可能对应着哪些现代医学的应激指标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顾清涵则会在详细询问患者感受、查看舌苔脉象后,主动询问沈聿珩:“从影像上看,这个狭窄程度,是否到了必须立刻介入的程度?”或者“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能否承受得住手术的冲击?”。她尊重沈聿珩在结构性病变判断上的绝对权威。
真正的默契,体现在那些无需言语的瞬间。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胸闷心悸,焦虑不安。西医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沈聿珩看完所有报告,抬眼看向顾清涵,几不可查地微微颔首。
顾清涵立刻领会,上前温声询问患者是否近期压力过大、睡眠不佳,并仔细切脉。之后,她看向沈聿珩,轻轻摇了摇头,示意无器质性风险,但气机郁滞严重。
沈聿珩便心领神会,对患者说:“心脏结构没有问题,但功能有些失调,可能和情绪紧张有关。顾医生会从调理方面帮助你,配合放松心情,会好起来的。”语气虽然依旧平淡,却罕见地带上了一丝安抚。
另一位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老人,虽然血管通了,但仍感乏力、气短、出虚汗。顾清涵诊察后,判断为气虚血瘀,需要益气活血。她开完方子,看向沈聿珩,眼神中带着询问,担心某些活血药是否与患者正在服用的抗凝药冲突。
沈聿珩快速扫了一眼方子上的几味主药,基于之前的文献阅读和临床观察,她点了点头,简短道:“这个剂量可以,注意监测凝血功能即可。”
最精彩的一次,是一位被顽固性心绞痛折磨的患者。西药效果不佳,又不适合手术。沈聿珩看着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的片子,眉头紧锁。顾清涵仔细切脉后,发现患者不仅血瘀严重,更有深层次的阳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两人几乎同时抬头看向对方。
沈聿珩:“单纯扩张血管效果不好,可能需要从能量代谢层面考虑。” 顾清涵:“需要温通,光化瘀不行,必须鼓动阳气。”
话音落下,两人都愣了一下。不同的理论体系,却得出了方向高度一致的结论。
沈聿珩果断调整了西药方案,加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顾清涵则大胆使用了附片、细辛等温阳重药,配合活血化瘀之品。
两人没有过多的讨论,却在治疗方案上达成了惊人的共识。开完药,她们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专注、以及对彼此判断的信任。
那一刻,无需任何语言。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表情,就足以传递所有的理解和支持。
候诊的患者们也逐渐发现了这对“奇怪”却高效的医生组合。他们看着那位冷冰冰的西医专家和那位温和的中医医生时而低声交换意见,时而默契地点头摇头,仿佛在用外人听不懂的语言交流。那种氛围,莫名地让人安心。
“有沈主任看结构,有顾医生调功能,我这心里踏实多了!”一位老病号如是说。
联合门诊的诊室里,不再有泾渭分明的中西医界限。空气里混合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草药香,电脑屏幕上显示着CT影像,桌角放着脉枕和舌苔模型。
沈聿珩和顾清涵,两个原本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找到了奇妙的交汇点。她们依旧坚持各自的理论体系,却不再试图说服对方,而是开始欣赏对方视角下的独特风景,并巧妙地将两种视角融合,只为给患者寻求最优解。
那种默契,是在无数次争论、试探、合作中逐渐打磨出来的。它源于对彼此专业的尊重,对医疗事业共同的热忱,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日益深厚的理解和联结。
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这种默契,不仅落在了患者眼里,也悄然滋润着她们之间那片朦胧未明的情感土壤。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