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那天,天气晴好。阳光透过医院走廊尽头的玻璃窗,洒下大片温暖的光斑。
她亲自来接我,开的是一辆低调的黑色轿车,不再是以前那辆扎眼的跑车。她替我拉开车门,手极自然地在我背上虚扶了一下,等我坐稳,才关上门绕回驾驶座。
动作流畅,不带任何暧昧,却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妥帖。
一路上我们话不多。她问了问医生嘱咐的注意事项,我简单回答。电台里放着舒缓的钢琴曲,车厢内弥漫着一种平静而安稳的气息。
没有提及未来,没有追问过去。有些东西,在病房里那场泪与痛的交换中,已然落定,无需再多言。
她把我送回了我那个狭小却整洁的工作室公寓楼下。
“上去吧,好好休息。”她停下车,转头看我,目光清亮而平和,“按时吃饭,药记得吃。”
我点点头,解开安全带,手指搭在车门把手上,迟疑了一秒,回头看她:“你也是……别太累。”
她微微一怔,随即唇角弯起一个极浅却真实的弧度:“知道。”
我下了车,站在路边,看着她黑色的轿车汇入车流,缓缓驶离。没有依依不舍的回头,也没有缠绵悱恻的告别,就像一次寻常的送别。
但我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回到空荡的公寓,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她来过的冷香。我走到床边,拿起安静躺在床头柜上的那枚戒指和银链。冰凉的金属触感,此刻却不再刺手。
我没有立刻戴上它。
而是找了一个小巧的丝绒盒子,将它仔细收好,放进了抽屉的最深处。
有些标记,无需外在的形式。它早已镌刻在灵魂里。
生活似乎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却又截然不同。
我依旧没日没夜地扑在“逐辰”上,和技术团队攻坚克难,和投资方唇枪舌剑,忙得脚不沾地。胃还是会偶尔抗议,但我学会了在办公室囤积温养胃的米粥和药,也会在连续熬夜后强迫自己休息几小时。
她亦然。寰亚科技的战略发布会登上财经头条,她站在聚光灯下,冷静犀利,气场全开。新闻报道里,她身边不再有周叙言或其他任何男伴的影子,只有干练的助理和团队。
我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奋力奔跑,像两条平行延伸的钢轨,承载着各自的重量与速度,朝着远方延伸。
但我知道,我们不再孤独。
深夜,当我揉着酸涩的眼睛从电脑前抬头,手机屏幕会适时亮起。没有多余的寒暄,有时是她发来的一张照片——办公桌上冒着热气的咖啡,窗外凌晨三点的城市夜景。有时只是一句简短的文字:「还在盯数据?」、「降温,记得加衣。」
我也会在她可能刚结束一场冗长会议的时间点,发去一句:「吃了没?」或者分享一个逐辰技术取得微小突破的好消息。
回复或许延迟,但从不缺席。
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带着灼热的、恨不得将对方燃尽的渴望去靠近,也不再因刻意的远离而备受煎熬。而是一种更深沉的、细水长流的默契与支撑。
知道她在那里,光芒万丈,也知道她的光芒里,有一缕是为我而亮。知道我在奔跑,全力以赴,也知道我的奔跑,始终在她的注视与护佑之下。
偶尔,在某个行业峰会的会场,我们会遇到。
隔着人群,目光短暂交汇,她或许会对我微微颔首,我也回以一笑。然后各自融入不同的交谈圈,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无人知晓那平静对视下涌动的暗流与默契。
有一次,酒会间隙,我在露台透气。她端着两杯香槟走过来,递给我一杯苏打水。
“李董那边,后续的合作细节,让你的人直接联系王副总。”她看着远处的夜景,语气平淡如常。 “好。”我接过苏打水,指尖无意间碰到她的,一触即分,却带起心底细微的涟漪。 “他夸你有魄力,像当年的我。”她忽然补充了一句,侧过头来看我,眼底有极淡的笑意。 “青出于蓝。”我迎上她的目光,半开玩笑,半是认真。
她笑了,没说话,举起香槟杯轻轻抿了一口。晚风吹起她额前的碎发,那一刻,她身上不再是迫人的锋芒,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从容的力量。
我们并肩站了一会儿,安静地看着脚下流光溢彩的城市。
没有牵手,没有拥抱,甚至没有再多说一句话。
但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前所未有的安心与笃定。
她们不再提及“爱情”这个词汇,但它早已化作更坚实的存在——是彼此最锋利的刃,也是最坚韧的盾;是独立生长的两棵树,根须却在泥土深处紧紧缠绕;是遥相呼应的两颗星辰,共享同一片夜空,各自闪耀,又彼此照亮。
前路还长,挑战依旧。但这一次,她们不再孤单前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