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之火种。
——确实,要是冰河时期到来,我们可以躲在这里焚书。
——不如把书页撕下来垫在衣服里保暖,能持续用更久。
——先撕《香杏》吧,写得厕纸不如。
“厕纸不如!”有人朝电脑屏幕上自己的文章尖叫,即使和图书馆一个个互相争论的学习小组相比也显得尖锐。
馆内最安静的往往是愣在电脑前写不出文章的男女学长,最容易崩溃惨叫的也是他们。
旬兰嘉联想到很多年前,有人在飞机晚点后精神崩溃,结果整个身躯也随之散作肉泥(就是所谓的“躯体化”),后来基本每个机场都建起心理安抚的小隔间。
红石大学没建小隔间,指望学生能自己安抚自己,与北区其他大学不谋而合。
她又联想到隔壁司文钦理工大学曾有5个不堪受辱的学生合谋杀了导师和导师之子。
只是随便联一下,没别的意思。
旬兰嘉从一楼踏上大阶梯到二楼,和深陷辩论蓄势待发的苏岸点头致意,然后又坐电梯下楼。
她看自己的校友们如何千姿百态地活着,像同时翻阅成百上千本人生之书,但每本只读一页。
电梯安静下降,乘客像菜篮里的春笋直溜溜站着,微微摇晃,朝气蓬勃。
一名脸贴观光玻璃站的学生“咦”了声,食指戳在玻璃上:“是不是有人打起来了?”
“哪儿呢哪儿呢?”好事者探头探脑。
“底楼大门右边的地砖上。”
“不要在电梯里乱动!”谨慎者伸手拦住爱凑热闹的大家,“总能看到的。”
旬兰嘉稍微侧过脑袋,正好从头和肩膀的缝隙间看见底楼一角的地上,有人互相扯着外套缠在一起拳脚相加。
电梯门开启,她慢了涌出的同学几步,但也目标明确地走向事发地。
俯视看得全面却不清楚,平视看得清楚却不全面,这句话无论在现实生活里还是研究过程中都适用。
“请问这是怎么了?”旬兰嘉走到近处,在交锋言语的背景音中问旁边穿灰外套的围观同学。
灰外套相当积极地解释:“在争‘分裂思潮’的事,争得分裂了。”
旬兰嘉又仔细听互殴之人嘴角露出的只言片语,慢慢发现她们两人对思想家庞迪路尼亚的评价相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彼此误解了。
也许围观校友甚至她们本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但斗殴已经进入白热化,谁都舍不得拉开她们——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不会在图书馆见到打架,更别说参与其中。
“喝!”她扯她的头发,“蠢货,再去读读文献吧!”
“呔!”她踢她的胫骨前侧,“学艺不精,迷信权威!”
旬兰嘉克制横插一脚的想法,倒退到人少的地方,任由其他看热闹的人补上她的位置。
她思索彼此误解的最本质原因——反正和庞迪路尼亚本人关系不大,而是因为语言本身,乃至创造、改变、应用语言的人不能清晰完全地传递信息。
谁让通用语依赖语境,人的思想和感触需要靠言外之意传达,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对上触角。
观察完毕得出结论后,旬兰嘉记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中。
里面已经零零散散记录许多内容,比如小道消息、目睹事件、有趣想法。随便挑一条都能扩写成万字的报告。
——这本笔记和你一样内涵丰富,值得一个名字。
——超级点子王?灵感大王?串联灯泡?毕竟很多动画片都用“灯泡亮了”来体现思想的火花。
——“串联灯泡”啊……其实有个更好的选项来着。
每年12月下旬的太阳南至日,是北极圈附近的沃兰人的新年。
沃兰传说中,宇宙妈妈在这天生出太阳之女,太阳之女点亮生命树,从此最黑暗的日子过去,白昼逐渐变长。
于是沃兰人崇拜生命树,崇拜形似树杈的鹿角,每年南至日都会用闪亮的宝石(或灯串)装饰常青树,近几年卖鹿玩偶。
这种装饰树被称为“丽日树”。
就管这本灵感小册叫“丽日书”好了。
树上光彩闪烁如同活跃的灵感,而且松树还是司文钦造纸的常见原料,用来给笔记本命名有残忍的美感。
在封面写好名字,旬兰嘉决定去做点除了闲逛、看人打架、自己思考之外的,能在图书馆里做的事。
借阅。
站在书架前粗筛时,身后有道耳熟的声音打招呼:“哟。”
旬兰嘉头也没回,免得被拉住传教或者推销。
说是多疑也好,社恐也罢,她尽量不接当日首次打来的陌生电话(除非标了外卖送餐),也学会在陌生人叫住她时加快脚步。
背后传来并不放弃的声音:“旬兰嘉?淘到什么好书?”
被喊出名字,旬兰嘉不得不瞧一瞧是谁。
身后3米外的女生留着一头短发,是食堂里那个吃了伤心事的……“何露?”
彭何露点头致意,挥了挥手里的书。
旬兰嘉瞥到封面一晃而过的快乐厨子,回答道:“我还没有计划好挑书的办法,而且刚刚光顾着看打架了。”
“那两人还真有意思,是在争庞迪路尼亚的学说吗?”
“听上去庞迪路尼亚很擅长制造分歧。”
“毕竟都能让司文钦从联郡变成郡联。”彭何露开着玩笑。实际上她知道一种主张、一个思想家不会是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才是基础。
“分裂主义思潮”源自上世纪50年代的地缘政治主张:所有国家应分裂为不同小政治单元,彼此减弱联系,这样一个单元被毁灭时,对其他单元的影响会减少。
所有分裂主义者中,庞迪路尼亚最为激进,他鼓励所有城市通通独立。
大多数国家选择折中,变“联邦”类结构为“邦联”类结构,“司文钦郡联”就是一例。
“我读过一本犯罪小说短篇集,每篇的作案动机都是吵架。”彭何露说。
“感觉看两篇就会头痛。”为了防止何露问她有没有开始读之前交换的犯罪小说书单,旬兰嘉主动指了指对方手里的书,挑起话题,“你今天怎么借阅了菜谱?”
彭何露粲然一笑:“特别想喝鸽子汤。”
“各种做法网上都有。”
旬兰嘉手指敲打空气,暗示有的答案动动手指就能搜到。
于是彭何露为了防止被当成电脑文盲,说:“10年前的一道汤的做法,还是查询10年前出版的当地菜谱比较好吧。”
“银河路上好像有卖鸽子汤的蒸菜馆。”
“我点过外卖了,味道不一样,我小时候喝的那个稍微有一点点酸味。”
“是加了山楂的养生汤煲吗?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喝的汤?生病的话味觉可能和健康的时候不太一样,而且童年的味觉比现在的你敏感很多。”
“哇,你是质疑机器吗……”彭何露先吐槽了一句,“确实是在我生病之后,朋友做汤给我喝。不过早就和那个朋友没了联系,所以只能自己查。”
断联朋友留下的菜谱啊,旬兰嘉能想象那种感受,点点头:“原来如此,我不打扰你了。”
“行,祝你早点借到想读的书。”
彭何露挥菜谱,轻快地离开。
阅读毕竟是私人的体验,大家的“书取向”各不相同,看法仅供参考,所以能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书,得看运气。
旬兰嘉屡屡读到男作家写着写着突然大男子主义,学者型作家时而瞧不起被研究者,哲学作家连写12页不分段。有次路过线下签售会,作家朝读者扔矿泉水瓶。
就连舅舅写的科普书里都会冷不丁加一个深渊笑话。
——通通交给运气好了:要是有实体骰子,可以按照随机出的结果来选书。
——现在姑且用其他会转的东西代替。
打架的两人已经互相搭肩离开,围观人群早就散去。
旬兰嘉站到她们空出的位置,闭上眼睛开始原地旋转,数够20秒,站定,松手,睁眼看——
正前方,图书馆大门透来的白光将她笼罩,她捂住因光刺激而湿润的眼睛,觉得倒也不必这么有灵性。
再转20秒就该被校友们围观了,旬兰嘉直接180度转身背对大门,面朝图书馆底楼右侧的书架迈步。
她完全不拐弯、不停顿,带风的脚步稳而有力,收势也干脆利落,鼻尖离前方书脊仅一拃。
抬手,抽出这本命定之书。
淡褐色护封,摸起来手感像绸,仔细看有极浅的皮革纹路,封面封底都无标题等信息。
硬质书壳翻开,勾得她边走边读,摸到书架深处,窝进休息区墙边的空沙发。
本书没有书名、目录、章节,第一句话是“你经过了狭窄、黑暗而温暖的通道,光溜溜、血淋淋地来到世上”。
这是本第二人称传记,极其琐碎地描述了“你”的一生,连先穿左边袜子还是右边袜子,用哪根手指关灯都详写。
不过同样的细节描写不会出现第二次,所以越往后越像正常传记。
“你”的人生经历很常见,5岁多上小学,在5年义务教育后考上3年制初中,接着考上3年制高中,和90%的高中生一样,毕业后直接找了工作。
16岁成年那天,“你”吃了一盆卤肉面。
旬兰嘉吞口水,意识到自己可能“饿”或者“馋”。人类的口腹之欲真是无法满足,继续读“精神食粮”吧。
在满18岁结婚年龄后,“你”和妈妈同事的儿子相亲……这就和目前的读者不同了。
旬兰嘉直接翻到结尾页,看到“你”24岁死于洪水,寿命只有全球平均的一半,“唉”了声。
想读日常故事,不如去照照镜子。
她的手摇摆了一下,还是翻回婚礼章,先读完再评价。
“你”和妈妈在婚礼前并肩坐在一起,聊有关家庭生活的普通琐事,什么“汽油又涨价了”“绿苋菜比红苋菜更适合烧汤”以及“过不下去就离,家里永远给你留了房间”……
妈妈有没有想过,大自然会凌驾于所有人类日常生活之上呢?说不定一场洪水能冲垮婚礼现场,一路向下冲垮主宾的老家。
纸上印着:“妈妈的手摩挲你的后颈,激起一片鸡皮疙瘩。”
读到这里,旬兰嘉身临其境,真的感觉自己摩挲到一片皮肤。
可是她想象剧情时很少代入角色,所以摸到的,原来只是现实中皮革质感的护封而已。
书本护封紧贴她摊开的手掌,带来沉坠的重量。
一切都寻常。
可是,她心里慢慢冒出一个恐怖的猜想。
为了验证,旬兰嘉缓慢摩擦护封,指尖碾过熟悉的纹理,那是在按摩僵硬的自己或同学时,经常能摸到的纹理。
护封一般被视作书本的外皮。
现在轮到她起鸡皮疙瘩了。
1.沃兰人的新年传说融了北欧的尤尔节和萨米人的冬至节庆,这两者也是圣诞节的主要来源。
2.深渊笑话=地狱笑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人类艺术表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