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丝商刁难共渡难关
梅雨季刚过,瑾知阁的青石板路还没干透,蜀地丝商的信就送到了。沈瑾知展开信纸,墨字刺得眼疼:“今年蜀地多雨,新丝减产三成,每匹丝价涨三钱,若不同意,下月起断供。”
她攥着信纸直奔库房,推开木门,一股丝帛的香气扑面而来,可架上的丝线已剩不多 —— 红色的绒线只够再绣五幅 “团圆” 纹,蜀锦线更是只剩两匹。新坊的孩子们还等着丝线学 “盘金绣”,京城苏绣馆的订单也催得紧,若是断了丝,瑾知阁的绣针怕是要停了。
张妈妈端来热茶,帕子裹着杯底怕烫着她:“姑娘别慌,苏文渊掌柜人脉广,咱们去找他想想办法。” 沈瑾知捏着温热的杯耳,点了点头,转身去叫阿桃 —— 阿桃跟着卫叔学过辨丝,能看出丝线的好坏,带上她也能多个人商量。
锦华记的柜台后,苏文渊看着信,眉头皱得能夹碎核桃:“这李掌柜之前合作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涨这么多?怕是有人在背后挑唆。” 他手指敲着柜台,忽然眼睛一亮:“我联系江南其他绣坊,咱们联合起来跟他谈,他总不能把所有绣坊都得罪了,断了自己的路。”
可没等他们联系完,顾松砚的信就到了,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纸,是蜀地诚信丝商的名录,王掌柜的名字被圈了出来,旁边写着小字:“我已托人跟王掌柜说好了,按原价供货,只是需要派人去蜀地交接,路上多带些辨丝的工具,别被人换了次货。”
阿桃一把抢过名录,攥在手里:“瑾知姐姐,我去!我跟卫叔学过辨丝,能看出丝里有没有掺麻,绝不会让你吃亏。” 沈瑾知犹豫了片刻,从抽屉里取出陈婆婆留下的银针 —— 针尾刻着 “陈” 字,是辨丝的好工具:“路上小心,遇到难处就找王掌柜,他是松砚信得过的人。”
阿桃出发那天,孩子们都来送行,手里攥着绣好的平安符,有的绣着栀子,有的绣着松鹤,塞了她满包袱。最小的阿禾拉着她的衣角,眼泪汪汪:“阿桃姐姐,你一定要早点回来,我还等着跟你学‘盘金绣’呢。”
半个月后,阿桃带着丝线回来,包袱上沾着蜀地的尘土,却笑得格外开心:“王掌柜说,顾大哥特意跟他交代,以后瑾知阁的丝线,都按最优惠的价,还说要是李掌柜再刁难,他帮咱们找其他丝商。” 沈瑾知看着库房里堆得满满的丝线,红的、蓝的、金的,在阳光下泛着光,心里暖得发疼 —— 有他在远方守着,有身边人一起扛着,再难的坎,好像也能跨过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