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搬进来那天,南星市的秋天正把阳光揉得碎碎的,从老小区六层的窗口漏进来,在地板上拼出歪歪扭扭的格子。中介说“独立厨卫,带个小阳台”,推开门才知道,三十五平的房子被隔成了两间,她租的是带阳台的那间,另一间住了个叫陈默的男生,厨房和卫生间在走廊尽头,得共用。
“阳台算你的,但晾衣服得错开时间,我一般晚上七点收。”陈默来帮她拎行李箱,声音比楼道里的声控灯还轻。他穿件洗得发白的灰色卫衣,眼镜片上沾了点灰尘,手指关节处有块淡褐色的茧,像常年握笔留下的。
林薇“嗯”了一声,把装着多肉的塑料盆放在阳台角落。这是她从老家带来的唯一活物,叫“桃蛋”,叶子圆滚滚的,在出租屋的白墙映衬下,倒成了唯一的亮色。她刚辞掉老家的公务员工作,来南星市找新媒体编辑的活儿,面试了三家,都石沉大海——要么嫌她没大城市媒体经验,要么说她写的稿子“太正,少点网感”。
第一个周末,林薇窝在书桌前改简历,阳台的门没关,风把陈默晾的衬衫吹得晃悠。那是件浅蓝色的牛津纺衬衫,领口绣着个小小的“M”,不像他平时穿的衣服那样随意。她正盯着屏幕发呆,听见陈默在厨房喊:“要煮面条,你要不要加一份?”
厨房的瓷砖沾着油污,陈默蹲在地上擦燃气灶,旁边放着个煮面的小电锅,热气裹着葱花的香味飘过来。林薇犹豫了一下,走过去递了包刚买的榨菜:“加这个吧,提味。”
陈默抬头笑了笑,眼镜片上起了层雾:“我叫陈默,在隔壁出版社做校对。”
“林薇,找编辑的工作呢,还没着落。”
面条煮好的时候,夕阳刚好落在阳台的晾衣绳上,把衬衫的影子拉得很长。两人坐在客厅的小折叠桌前吃面,没怎么说话,却没觉得尴尬。林薇发现陈默吃面很慢,每口都嚼得很细,像在琢磨什么,又像怕吃快了会错过什么。
周一早上,林薇去面试第四家公司,出门时看见陈默的门开着条缝,里面传来翻书的声音。她轻轻带上门,楼道里的声控灯灭了,只有楼下早点摊的灯光亮着,昏昏黄黄的,像老家村口的路灯。
面试的公司在写字楼的十八层,HR翻着她的简历,眉头皱得很紧:“你之前写的都是政务稿,我们要的是能追热点、会玩梗的内容,你觉得你能适应吗?”
林薇攥紧了手里的文件夹,指尖泛白:“我可以学,我昨天还看了你们最近的十篇推文,我觉得……”
“算了,等通知吧。”HR打断她,把简历推回来,眼神里的敷衍像层薄冰,一戳就破。
走出写字楼的时候,天阴了,风裹着沙子吹在脸上,有点疼。林薇没坐车,沿着路边慢慢走,路过一家花店,看见门口摆着盆“桃蛋”,比她带的那盆大一圈,叶子更饱满。店主是个老太太,坐在小马扎上织毛衣,抬头问她:“姑娘,要看看吗?这多肉好养,晒晒太阳就行。”
林薇蹲下来摸了摸叶片,软乎乎的,像小时候奶奶织的毛线团。她想起昨天改简历到凌晨,阳台的灯坏了,陈默隔着门递过来一个充电台灯,说“我这还有一个,你先用着”。那台灯是暖黄色的,照在简历上,字都显得温和了些。
“不了,谢谢您,我家里有一盆。”林薇站起来,又回头看了眼那盆“桃蛋”,转身往公交站走。
回到出租屋的时候,陈默已经回来了,正在阳台收衣服。他看见林薇,愣了一下:“面试……顺利吗?”
林薇摇摇头,把包往沙发上一扔,坐在阳台的小凳子上盯着“桃蛋”发呆。陈默没再问,只是把收好的衬衫叠得整整齐齐,放进衣柜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
晚上,林薇饿得肚子叫,才想起一天没吃饭。她打开冰箱,里面只有半袋面包和一瓶牛奶,还是搬家那天买的。正犹豫要不要下楼,陈默端着一碗粥走过来:“早上煮多了,热了热,你喝点吧。”
粥是小米粥,熬得很稠,上面撒了点枸杞。林薇接过碗,指尖碰到碗沿,有点烫,却暖到了心里。“谢谢啊,”她小声说,“下次我请你吃饭。”
陈默摆摆手,回了自己房间。
林薇喝着粥,看向阳台外的夜空。南星市的星星很少,只有几颗亮的,挂在高楼的缝隙里。她想起老家的夜空,满是星星,奶奶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说“慢慢来,日子总会好的”。那时候她不信,总觉得年轻就该往前冲,可现在站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才知道“慢慢来”三个字有多难。
第二天早上,林薇被手机铃声吵醒,是一家新媒体公司打来的,让她下午去复试。她猛地从床上坐起来,差点撞到头。洗漱的时候,看见陈默在厨房煮鸡蛋,他把煮好的鸡蛋剥了壳,放在两个盘子里,推给她一个:“吃点东西再去,不然容易紧张。”
林薇接过鸡蛋,咬了一口,蛋黄是溏心的,刚好是她喜欢的样子。“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溏心蛋?”她随口问。
陈默顿了一下,说:“昨天听你打电话跟你妈说的。”
林薇愣住了,昨天她跟妈妈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没想到还是被他听到了。她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啃鸡蛋,没再说话。
复试很顺利,主编问她对“城市里的小人物”这个选题有什么想法,林薇想起了楼下早点摊的阿姨、花店的老太太,还有身边的陈默,说了很多自己的观察。主编点点头,说“明天来上班吧,试用期三个月”。
走出公司的时候,阳光特别好,林薇掏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声音都在抖:“妈,我找到工作了!”
电话那头,妈妈的声音很激动,说“太好了,你要好好吃饭,别太累了”。挂了电话,林薇沿着路边走,看见有人卖糖葫芦,买了两串,一串自己吃,一串想带给陈默。
回到出租屋,陈默不在家,阳台的门开着,“桃蛋”被挪到了阳光最足的地方,叶片更绿了。林薇把糖葫芦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写了张纸条:“谢谢你的鸡蛋,糖葫芦给你。”
晚上陈默回来的时候,林薇正在写入职报告。他拿起糖葫芦,咬了一口,说“挺甜的”。两人坐在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林薇知道了陈默是南星市本地人,父母在郊区开了个小工厂,他大学学的是中文,毕业后不想去工厂,就找了校对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
“校对很枯燥吧?”林薇问。
陈默点点头:“有时候一天要对着稿子看十几个小时,眼睛会疼,但习惯了就好。”他顿了顿,又说,“其实我也想写点东西,但是总觉得写得不好,就没敢尝试。”
林薇看着他,想起自己当初写稿的样子,说“你可以试试啊,先从短篇开始,写自己熟悉的事,肯定能写好”。
陈默笑了笑,没说话,但林薇看见他眼里有光,像星星一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薇渐渐适应了工作节奏。每天早上,她和陈默一起出门,他去出版社,她去公司;晚上回来,有时候一起做饭,有时候各自吃,却总能找到话题聊。林薇会跟他说公司里的事,比如哪个同事很有趣,哪个选题很难做;陈默会跟她说校对时遇到的趣事,比如有个作者把“的地得”用错了一整篇。
阳台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林薇在阳台种了更多的多肉,有“玉露”“熊童子”,还有“佛珠”,陈默帮她钉了个架子,把多肉摆得整整齐齐。有时候林薇加班晚了,回来看见阳台的灯亮着,陈默坐在小凳子上给多肉浇水,看见她回来,说“等你回来一起吃晚饭”。
有一次,林薇加班到十点,外面下着雨,她没带伞,站在公司楼下发愁。正想叫网约车,看见陈默撑着伞走过来,说“我猜你没带伞,就过来了”。
雨很大,伞很小,陈默把伞往她这边倾,自己的肩膀湿了一大片。林薇心里暖暖的,说“你怎么知道我加班这么晚?”
陈默说:“看你早上带了电脑,应该会加班,就过来等你了。”
回到出租屋,陈默给她煮了姜汤,逼她喝下去。“别感冒了,不然明天没法上班。”他说,语气有点严肃,却很温柔。
林薇喝着姜汤,看着陈默忙碌的背影,突然觉得,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她好像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林薇接到了一个重要的选题,要去南星市的老城区采访。老城区快拆迁了,很多老人不愿意搬走,还住在老房子里。林薇去了好几次,跟老人们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有一天,她采访完已经很晚了,老城区的路灯坏了,她有点害怕,给陈默发微信:“你能来接我吗?我在老城区这边。”
陈默很快回复:“等我,二十分钟到。”
二十分钟后,陈默真的来了,骑着一辆共享单车,手里还拿着件外套。“晚上冷,穿上。”他把外套递给她,是件黑色的冲锋衣,带着他身上淡淡的洗衣粉味道。
林薇穿上外套,跟着陈默往回走。老城区的巷子很窄,月光从屋顶的缝隙里漏下来,投下斑驳的影子。陈默走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看她,怕她跟不上。
“你知道吗?”林薇突然说,“今天有个老奶奶跟我说,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房子拆了,就找不到家了。”
陈默点点头:“我小时候也在老城区住过,后来拆迁了,搬去了郊区。有时候路过老城区,觉得很陌生,又很熟悉。”
“那你会想老房子吗?”林薇问。
“会啊,”陈默说,“但日子总要往前过,就像老房子会拆,新的房子会建起来,我们也会慢慢适应新的生活。”
林薇看着陈默的侧脸,月光照在他的眼镜片上,反射出淡淡的光。她突然觉得,陈默就像这座城市里的一棵大树,不显眼,却很踏实,能给人依靠。
试用期结束,林薇顺利转正,主编给她涨了工资。她请陈默去吃火锅,火锅店人很多,他们坐在角落的位置,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谢谢你啊,”林薇举起杯子,“这段时间多亏了你照顾我。”
陈默也举起杯子,碰了一下她的杯子:“不用谢,互相照顾而已。”他顿了顿,又说,“我开始写东西了,写了篇关于老城区的短文,你能帮我看看吗?”
林薇点点头:“当然可以,你发给我。”
回家后,陈默把短文发给了林薇。文章写得很细腻,讲的是他小时候在老城区的故事,有卖糖人的爷爷、扎辫子的小姑娘,还有夏天院子里的梧桐树。林薇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了下来,她想起了自己的老家,想起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她给陈默回复:“写得很好,很真实,有温度。你应该投稿试试,肯定能发表。”
陈默很快回复:“真的吗?那我试试。”
没过多久,陈默的短文发表在了一家文学杂志上,他拿到样刊的时候,特别开心,把杂志递给林薇,说“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肯定不敢投稿”。
林薇接过杂志,翻到那篇文章,看着陈默的名字印在纸上,比自己发表文章还开心。“以后你要多写,”她说,“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好作家的。”
日子像阳台上的多肉一样,慢慢生长,越来越有生机。林薇和陈默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他们会一起去老城区拍照,一起去书店看书,一起在阳台看星星。有时候林薇加班,陈默会去公司接她;有时候陈默写稿到深夜,林薇会给他煮杯咖啡。
有一天,林薇在阳台浇水,陈默走过来,递给她一个小盒子。“给你的,”他说,声音有点紧张,“你看看喜不喜欢。”
林薇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多肉形状的项链,银色的,很精致。“这是……”她惊讶地看着陈默。
“我看你喜欢多肉,就给你买了这个,”陈默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喜欢你很久了,从你搬进来那天,看见你抱着‘桃蛋’,我就觉得你很可爱。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
林薇看着陈默,他的眼睛很亮,像星星一样,里面满是期待。她想起了这几个月来的点点滴滴,想起了他煮的面条、剥的鸡蛋、送的姜汤,想起了他在雨里撑着伞的背影,想起了他给多肉浇水的样子。这些小事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她在这座城市里的温暖时光。
“我愿意,”林薇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我也喜欢你很久了。”
陈默伸出手,握住了她的手。他的手很暖,手指关节处的茧蹭着她的掌心,有点痒,却很踏实。阳台外的阳光很好,照在他们身上,照在那些多肉上,一切都那么美好。
林薇看着陈默,笑着说:“以后我们可以在阳台种更多的多肉,等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把它们都搬过去。”
陈默点点头,说:“好啊,还要在阳台放个小桌子,晚上一起看星星,聊我们的故事。”
风从阳台吹进来,带着多肉的香味,也带着幸福的味道。林薇知道,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她不仅找到了工作,还找到了爱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而那些曾经的迷茫和不安,都变成了成长的礼物,让她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
日子还在继续,阳台的多肉还在生长,林薇和陈默的故事也还在继续。他们会一起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悦,一起在这座城市里,慢慢书写属于他们的未来。就像奶奶说的那样,慢慢来,日子总会好的,而现在,日子已经开始变好,并且会越来越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