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关系后的第一个周末,林薇醒得比闹钟早。阳光透过阳台的纱帘,在地板上织出细碎的光斑,她侧头看身旁的陈默,他还睡着,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手指无意识地攥着她的衣角,像怕她跑掉似的。
林薇轻轻抽回手,踮着脚去阳台。“桃蛋”的叶片又饱满了些,边缘泛着淡淡的粉红,“熊童子”的爪子毛茸茸的,沾着清晨的露水。她刚拿起喷壶,身后就传来陈默的声音:“早啊。”
他穿着宽松的家居服,头发有点乱,走过来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膀上:“今天想去哪儿?”
“想去花鸟市场,”林薇转身,戳了戳他的脸颊,“再买几盆多肉,顺便给你买本新的稿纸——你上次说笔记本快用完了。”
陈默眼睛亮了亮:“好啊,我知道城西有个花鸟市场,早上人少,花也新鲜。”
两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出门。坐公交去城西的路上,林薇靠在陈默肩上刷手机,看到公司群里主编发了条消息,说下周要做一个“城市角落的手艺人”专题,让大家先找选题。她戳了戳陈默:“你说,老城区那个修钢笔的老爷爷,算不算手艺人?”
陈默想了想:“算啊,现在很少有人修钢笔了,他那个摊子摆了快二十年,我小时候还在他那儿修过钢笔呢。”
“那我们今天去完花鸟市场,去老城区看看他?”林薇眼睛亮晶晶的,“我想把他写进专题里。”
“好啊,”陈默揉了揉她的头发,“顺便带你去吃老城区的糖糕,那家店的糖糕外酥里糯,我小时候最爱吃。”
花鸟市场比林薇想象的热闹,门口摆着一排排盆栽,茉莉的香味混着泥土的气息飘过来。陈默熟门熟路地领着她往里面走,走到一家多肉店前停下:“这家的多肉品种全,老板也实在。”
店主是个中年大叔,看见陈默就笑:“小陈,好久没来了,今天带女朋友来的?”
陈默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叔,帮我选几盆好养的多肉,她喜欢圆滚滚的。”
大叔蹲下来,从架子上拿了几盆多肉:“这个‘奶酪’,叶片胖乎乎的,还有这个‘乒乓福娘’,晒晒太阳会变粉,都好养。”
林薇蹲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奶酪”的叶片,软乎乎的像棉花糖。“就这两盆吧,”她抬头看陈默,“再买个大一点的花盆,把‘桃蛋’移进去,它现在的花盆有点小了。”
买好多肉,两人又去文具店。陈默站在稿纸架前,仔细挑着:“我喜欢这种带横线的,写起来顺手,纸质也厚,不容易洇墨。”
林薇从后面抱住他的腰:“以后我帮你把写好的稿子打到电脑上,这样投稿也方便。”
陈默转过身,捏了捏她的脸:“好啊,那我就负责写,你负责整理,我们分工合作。”
从花鸟市场出来,两人坐公交去老城区。老城区的巷子还是那么窄,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修钢笔的老爷爷就坐在巷子口的老槐树下,面前摆着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各种工具。
“张爷爷,您还记得我吗?”陈默走过去,笑着打招呼。
张爷爷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看陈默:“哦,是小陈啊,都长这么大了。”他又看向林薇,“这是你女朋友?”
“爷爷好,我叫林薇,是个编辑,想跟您聊聊您修钢笔的事。”林薇笑着说。
张爷爷点点头,指了指旁边的小马扎:“坐吧,你们想问什么,尽管问。”
林薇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张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在钢笔厂上班,后来厂子倒闭了,他就摆了个修钢笔的摊子,一摆就是二十年。“现在用钢笔的人少了,来修钢笔的大多是老顾客,有的是为了情怀,有的是钢笔有特殊意义,”张爷爷拿起一支旧钢笔,轻轻擦拭着,“你看这支钢笔,是一个小伙子拿来的,说是他爷爷留下的,陪了他爷爷一辈子,他想修好留个念想。”
林薇看着那支钢笔,笔身已经有些磨损,却被擦拭得很干净。她突然觉得,修钢笔不仅仅是修一件物品,更是在修复一段记忆,一份情感。
采访完张爷爷,陈默带着林薇去吃糖糕。糖糕店在巷子深处,是个小小的门面,门口摆着一个油锅,里面炸着金黄的糖糕。“李奶奶,来两个糖糕。”陈默喊道。
李奶奶从里面走出来,笑着说:“小陈来了,快进来坐,刚炸好的糖糕,还热乎着呢。”
糖糕刚咬下去的时候有点烫,外酥里糯,里面的糖馅甜而不腻。林薇吃得满嘴都是糖渣,陈默拿出纸巾,轻轻帮她擦掉:“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林薇笑了笑,把手里的糖糕递到他嘴边:“你也吃。”
两人坐在小店里,吃着糖糕,聊着天,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温暖而惬意。林薇突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有喜欢的人在身边,有喜欢的事可以做,还有这些温暖的小人物、小故事,让这座城市变得格外有温度。
回到出租屋,林薇和陈默一起给多肉换盆。陈默负责铲土,林薇负责把多肉从旧花盆里取出来,小心地去掉根部的旧土。“小心点,别把根弄断了,”陈默提醒她,“多肉的根很脆,断了不容易活。”
林薇点点头,动作更轻柔了。换好盆后,他们把多肉摆在阳台的架子上,阳光照在上面,叶片显得更加晶莹剔透。“真好看,”林薇靠在陈默怀里,看着阳台上的多肉,“以后我们的阳台,就是多肉花园了。”
陈默抱着她,下巴抵在她的头顶:“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就弄个更大的阳台,种满你喜欢的多肉,再放个吊椅,我们可以坐在吊椅上看书、聊天。”
晚上,林薇坐在书桌前,把采访张爷爷的内容整理成文字。陈默坐在她旁边,拿着新买的稿纸写东西。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蝉鸣。
“我写好了,”林薇把电脑转向陈默,“你帮我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
陈默放下笔,认真地看着。过了一会儿,他指着其中一段说:“这里可以加一点张爷爷修钢笔时的细节,比如他的手指动作,还有他说话时的语气,这样会更生动。”
林薇点点头:“你说得对,我这就加上。”
修改完稿子,林薇把它发给了主编。主编很快回复:“写得很好,很有温度,下周就按照这个方向做专题。”
林薇开心地抱住陈默:“太好了,主编说写得好!”
陈默笑着回抱她:“我就知道你能行。”他顿了顿,又说,“我今天也写了点东西,是关于老城区的,你也帮我看看。”
陈默把稿纸递给林薇,上面写着《老巷记事》,讲的是他小时候在老城区的生活,有巷子里的游戏,有邻居间的互助,还有那些渐渐消失的老手艺。林薇看着看着,眼眶就湿了。“写得真好,”她说,“我能感受到你对老城区的感情,很真挚。”
“真的吗?”陈默有点不确定,“我总觉得写得太普通了,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普通才真实啊,”林薇握住他的手,“那些华丽的辞藻反而会显得虚假,你写的这些小事,才最能打动人。”
陈默看着林薇,眼神里满是感激:“谢谢你,总是鼓励我。”
“我们是男女朋友啊,互相鼓励是应该的,”林薇笑了笑,“以后我做专题,你帮我找素材,你写稿子,我帮你整理,我们一起进步。”
陈默点点头,把林薇紧紧抱在怀里。他觉得,有林薇在身边,真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接下来的日子,林薇忙着做“城市角落的手艺人”专题,采访了很多手艺人,有修钟表的、做木雕的、捏面人的……每采访一个人,她都会把他们的故事认真记录下来,写成文章。陈默也没闲着,除了校对的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子,有时候写老城区的故事,有时候写身边的人和事,林薇会帮他把稿子打到电脑上,然后一起修改。
有一天,林薇采访完一个做剪纸的老奶奶,回来的时候买了两串糖葫芦,一串给陈默,一串自己吃。“今天采访的老奶奶好厉害,”林薇边吃边说,“她剪的剪纸栩栩如生,有花鸟鱼虫,还有民间故事,她说她想把剪纸手艺传下去,但是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她很担心。”
陈默放下手里的稿纸,说:“是啊,很多老手艺都在慢慢消失,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他顿了顿,又说,“我今天写了篇关于剪纸的短文,就是以你采访的老奶奶为原型,你帮我看看。”
林薇接过稿纸,认真地看着。文章写得很细腻,把老奶奶剪纸时的专注和对剪纸手艺的热爱都写了出来。“写得太好了,”林薇说,“我觉得这篇可以投稿给《南星市文学》,他们之前发表过类似的文章。”
“真的可以吗?”陈默有点犹豫,“我怕他们不喜欢。”
“肯定可以,”林薇鼓励他,“你把稿子发给他们试试,就算没被录用,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投给其他杂志。”
在林薇的鼓励下,陈默把稿子发给了《南星市文学》。没想到,一周后,他收到了杂志社的回复,说稿子被录取了,还会支付稿费。陈默拿着回复,激动得手都在抖:“林薇,我稿子被录取了!还有稿费!”
林薇跑过去,抱住他:“我就知道你可以!太好了!”
那天晚上,陈默请林薇去吃了火锅,还点了她最喜欢的毛肚和鸭肠。“以后我要多写稿子,”陈默说,“争取多赚点稿费,早点攒够钱,买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
林薇点点头,眼睛里满是期待:“好啊,我们一起努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薇的专题做得很成功,很多读者都留言说,通过她的文章,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老手艺,也感受到了城市里的温暖。主编很满意,给她涨了工资,还让她负责更多的专题。陈默也越来越好,他的稿子陆续在几家杂志上发表,还收到了一家出版社的邀请,问他有没有兴趣写一本关于老城区的书。
“出版社邀请我写书,”陈默拿着邮件,有点不敢相信,“他们说我的文章很有生活气息,想让我写一本关于老城区的散文集。”
“太好了!”林薇比陈默还激动,“你一定要答应啊,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可是我怕写不好,”陈默有点犹豫,“一本书要写很多内容,我担心自己能力不够。”
“你可以的,”林薇握住他的手,“你对老城区那么熟悉,又有那么多故事可以写,只要你认真写,肯定能写好。而且,我会一直支持你,帮你整理素材,修改稿子。”
在林薇的鼓励下,陈默答应了出版社的邀请,开始着手写这本书。他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去老城区采访更多的人,收集更多的素材。林薇也会抽时间陪他一起去,帮他记录,有时候还会给他提一些建议。
有一次,他们去老城区采访一个做豆腐的老爷爷。老爷爷凌晨三点就起来磨豆腐,磨好的豆腐又嫩又香,很多老顾客都特意来买。采访完老爷爷,已经是早上六点多了,太阳刚升起来,老城区的巷子里飘着淡淡的豆浆香味。
“你看,”林薇指着巷口的一棵老槐树,“这棵树应该有很多年了吧,树干好粗。”
陈默点点头:“我小时候经常在这棵树下玩,那时候树上还有个鸟窝,每天都有小鸟在上面叫。”
“我们把这些都写进书里吧,”林薇说,“这些细节,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老城区的生活。”
陈默笑着点头:“好啊,都听你的。”
写书的过程并不容易,有时候陈默会遇到瓶颈,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或者觉得写得不好,很沮丧。每当这个时候,林薇都会安慰他,鼓励他,帮他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别着急,慢慢来,”林薇抱着他,“写作本来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遇到困难很正常,我们一起克服。”
陈默靠在林薇怀里,心里暖暖的:“有你在真好,要是没有你,我肯定坚持不下去。”
“我们是一家人啊,”林薇说,“一家人就应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陈默的书终于写完了。出版社看了稿子后,很满意,说这本书很有生活气息,很接地气,肯定能受到读者的喜欢。他们还邀请陈默参加签售会,和读者面对面交流。
签售会那天,林薇陪着陈默一起去。签售会现场来了很多读者,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都很喜欢陈默的书,说从书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老城区的变迁。
“陈老师,您的书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住的老房子,”一个阿姨握着陈默的手,眼眶红红的,“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但是很开心,邻里之间也很和睦。”
陈默点点头:“是啊,老城区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人记住这些回忆。”
签售会很成功,陈默的书销量很好,还登上了当地的畅销书排行榜。出版社的编辑说,还要再版这本书,让更多人看到。
“太好了,”林薇抱着陈默,“你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陈默回抱林薇,在她耳边说:“这都是你的功劳,要是没有你,我肯定写不出这本书。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
那天晚上,两人回到出租屋,站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夜景。南星市的夜景很美,高楼大厦上的灯光闪烁着,像星星一样。
“你看,”陈默指着远处的一栋高楼,“那栋楼就是我们之前去面试的地方,现在想想,好像已经过去很久了。”
林薇点点头:“是啊,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刚来南星市的时候,还很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现在,我们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有了这本书。”
“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好的,”陈默握住林薇的手,“我们会攒够钱,买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有一个大大的阳台,种满你喜欢的多肉,再放个吊椅,我们可以坐在吊椅上看书、聊天,看星星。”
林薇靠在陈默怀里,笑着说:“好啊,我等着那一天。”
阳台的多肉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可爱,叶片上的露水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林薇觉得,只要和陈默在一起,不管是在三十五平的出租屋,还是在未来的大房子里,都是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有他在身边,再平凡的日子,也会变得充满温暖和希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