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南星市,总爱飘些细碎的雨丝。林薇早上打开小店门时,雨刚停,巷口的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老槐树上的叶子落了满地,被风吹得打着旋儿。她弯腰捡起一片金黄的槐树叶,夹进手边的留言本里——这是店里第三本留言本了,前两本早已写满,被她仔细收在书架最上层,成了小店里最特别的“藏品”。
“林薇姐,早啊!”清脆的声音从巷口传来,是读高二的小宇,他背着书包,手里拎着个保温桶,“我妈昨天做了南瓜粥,让我给您和陈默哥带点。”
林薇笑着接过保温桶,指尖触到桶壁的暖意:“又麻烦阿姨了,快进来坐,刚烤的红薯还热着。”
小宇摇摇头,把书包往肩上提了提:“不了林薇姐,我得赶紧去学校,周末再过来跟张爷爷学修钢笔。”他顿了顿,又说,“对了,陈默哥的第三本书,我已经在书店预定了,到时候您一定要让他给我签名!”
看着小宇跑远的背影,林薇忍不住笑了——这孩子第一次来店里时还很腼腆,现在已经成了小店里的“常客”,不仅跟着张爷爷学修钢笔,还经常把自己的作文拿给陈默看,说以后也要像陈默一样,写关于老城区的故事。
陈默推着自行车过来时,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从早市买的新鲜蔬菜。“今天怎么这么早?”林薇迎上去,帮他把布袋子接过来。
“早市的萝卜新鲜,想着给你做萝卜丝饼。”陈默擦了擦额头的薄汗,视线落在她手里的保温桶上,“又收到小宇妈妈带的粥了?”
林薇点点头,把保温桶放进店里的冰箱:“是啊,阿姨总想着我们,下次我们得买点东西去看看她。”
两人刚把店里的多肉摆好,张爷爷就拄着拐杖来了。他今天穿了件新做的深蓝色棉袄,手里拿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几支修好的钢笔。“昨天有个小伙子送来的钢笔,修好了,让他今天来拿。”张爷爷把木盒放在柜台上,笑着说,“对了,剪纸老李今天不来,她孙女今天过生日,要去陪孙女。”
林薇点点头:“我知道,昨天李奶奶跟我说了,我给小孙女准备了个多肉盆栽,您帮我带给她吧。”她从架子上取下一盆小巧的“玉露”,叶片水灵灵的,用粉色的包装纸包着,“祝小孙女生日快乐。”
张爷爷接过盆栽,小心地抱在怀里:“这孩子肯定喜欢,她上次来店里,就盯着这‘圆滚滚’的多肉看了好久。”
上午的小店总是很热闹。附近的王婶来买了盆“佛珠”,说要放在家里的阳台上;出版社的张姐来了,带来了陈默第三本书《巷里微光》的校样,还跟他们商量签售会的细节;几个年轻读者来借了书,坐在院子里的小桌子旁,一边晒太阳一边看书,偶尔还会跟林薇聊几句书里的情节。
中午的时候,陈默在店里的小厨房做萝卜丝饼。面粉和萝卜丝拌在一起,放进油锅里炸得金黄,香味飘满了整个巷子。林薇坐在旁边,帮他把炸好的萝卜丝饼放在盘子里,撒上芝麻。
“闻着就香,”张爷爷凑过来,笑着说,“我也得尝尝,看看小陈的手艺有没有进步。”
陈默拿起一个刚炸好的萝卜丝饼,递给张爷爷:“您慢点吃,刚炸好的,有点烫。”
下午的手工课,陈默给大家讲了《巷里微光》里的故事。他坐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校样,轻声读着书里的章节——写的是小宇和他妈妈的故事,写的是张爷爷修钢笔的坚持,写的是李奶奶糖糕里的甜蜜。读者们静静地听着,偶尔有人会红了眼眶,说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起了家乡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我和林薇在店里收集的,”陈默合上书,看着大家,“谢谢你们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我们,让这本书变得更有温度。”
签售会定在周末,地点就在小店里。那天早上,天刚亮,林薇和陈默就开始忙碌起来——把店里的多肉和鲜花摆得整整齐齐,把书架上的书整理好,在院子里搭了个小台子,还准备了很多小礼物,有林薇亲手做的多肉小盆栽,有陈默写的书签,还有李奶奶做的糖糕。
读者们早早地就来了,排着队站在巷子里,手里拿着《巷里微光》的预售票,脸上满是期待。张爷爷和李奶奶也来了,张爷爷坐在店里的小桌子旁,给大家展示修钢笔的手艺;李奶奶则在院子里炸着糖糕,给每个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都递上一块。
“陈默老师,我特别喜欢您写的故事,”一个女生拿着书,有点激动地说,“看了您的书,我才发现,原来身边的小事也能这么温暖,以后我也要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
陈默笑了笑,在书扉页上写道:“愿你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发现身边的每一份微光。”
签售会进行得很顺利,直到傍晚才结束。林薇和陈默送走最后一位读者,才松了口气。张爷爷和李奶奶留下来帮忙收拾东西,院子里还留着糖糕的香味,书架上的书少了很多,却多了很多读者留下的留言和礼物——有读者亲手画的画,有读者写的信,还有读者带来的家乡特产。
“今天累坏了吧?”李奶奶看着林薇,心疼地说,“快坐下歇会儿,我给你留了块糖糕,还热着。”
林薇接过糖糕,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心里暖暖的:“谢谢您李奶奶,一点都不累,今天特别开心。”
收拾完店里的东西,天已经黑了。林薇和陈默锁好店门,跟张爷爷、李奶奶道别,往家走。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落在青石板路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你看,”陈默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天上的星星,“今天的星星真亮。”
林薇抬头看过去,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的,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想起去年冬天,他们在星空营地看星星的场景,想起陈默讲的关于他爷爷的故事,想起他们在出租屋的日子,想起搬进新家的那天,想起小店开业的那天……这些片段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每一个都带着温暖的光。
回到家,林薇先去阳台看多肉。深秋的多肉长得格外好,“桃蛋”的叶片又肥了一圈,边缘泛着淡淡的粉红;“晚霞之舞”的颜色更鲜艳了,像一朵盛开的花;“佛珠”垂下来的串更长了,像绿色的帘子,遮住了阳台的一角。她蹲在阳台的小凳子上,给每一盆多肉都浇了点水,陈默走过来,从背后抱住她:“别太累了,歇会儿吧,我去给你煮碗热汤。”
晚上,两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今天签售会的照片。林薇把照片一张张导进电脑里,陈默则在旁边,给她讲今天跟读者聊天的内容。有个读者说,他要把《巷里微光》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让他们也看看老城区的故事;还有个读者说,他以后要经常来店里,帮他们打理多肉,听他们讲更多的故事。
“你看,”林薇指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张爷爷教一个小朋友修钢笔的场景,“这张照片拍得真好,张爷爷的表情特别认真。”
陈默点点头:“是啊,这些照片以后可以放进下一本书里,作为插图,让更多人看到老城区的温暖。”
林薇靠在陈默的怀里,看着电脑里的照片,突然说:“你说,我们以后要不要把小店扩大一点?再增加一个小画室,让喜欢画画的人来这里画画,把老城区的风景画下来。”
陈默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头发:“好啊,只要你喜欢,我们就做。以后我们还可以在店里举办更多的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手工市集、老照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老城区,喜欢老城区。”
窗外的星星还在闪烁,阳台的多肉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可爱。林薇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故事在小店里发生,会有更多的温暖在老城区传递,会有更多的人因为陈默的书,因为这家小店,爱上这座城市,爱上这里的烟火气。
而她和陈默,会一直在这里,守着这家小店,守着阳台上的多肉,守着这些温暖的故事,一起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把平凡的日子,过成最幸福的模样。
岁岁常安,年年有暖,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