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阳台记事 > 第9章 第 9 章

第9章 第 9 章

三月的南星市,终于把冬天的冷意彻底赶跑了。老城区巷口的迎春花谢了,紧接着就冒出满墙的蔷薇,粉的、白的花瓣裹着阳光,连风里都飘着甜香。林薇早上打开小店门时,总能看见几只麻雀落在院子里的多肉架上,歪着头啄食叶片上的露水,见她过来,又扑棱着翅膀飞到巷口的老槐树上。

“早啊,林薇!”隔壁包子铺的王婶端着一笼刚蒸好的豆沙包走过来,掀开笼布,热气裹着甜香飘进店里,“刚蒸好的,给你和陈默留的,快拿两个尝尝。”

林薇赶紧接过包子,指尖碰到笼布还烫得缩了缩:“谢谢您王婶,昨天您说想吃的‘玉露’,我给您留了一盆,在里面架子上呢。”

王婶笑得眼睛都眯了:“哎哟,那可太谢谢了!我家那小孙女,天天念叨着要盆‘圆滚滚’的多肉。”

陈默推着自行车过来时,刚好看见这一幕。他把车停在店门口,车筐里装着刚买的新鲜草莓——是林薇昨天说想吃的,特意绕路去了早市。“王婶早,”他笑着打招呼,又把草莓递给林薇,“快放冰箱里,别放坏了。”

小店的生意慢慢步入正轨,每天都有熟客来逛。上午大多是附近的老街坊,来买盆多肉,顺便跟林薇聊聊天,说说巷子里的新鲜事;下午会来些年轻读者,有的是来借陈默的书,有的是特意来参加店里的手工体验课——每周六下午,张爷爷会来教大家修钢笔,剪纸老奶奶则教大家剪窗花,有时候李奶奶也会来,教孩子们做糖糕。

周六下午的手工课,店里总是格外热闹。这天,张爷爷正教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修钢笔,小姑娘手里拿着一支旧钢笔,是她爷爷留下的,笔尖有点歪,墨水总漏。张爷爷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小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笔尖,一边调一边说:“修钢笔跟做人一样,得有耐心,一点一点来,急不得。”

小姑娘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林薇坐在旁边,手里拿着相机,拍下这温馨的一幕——她打算把这些照片整理出来,做一本“老城区手艺人”的相册,放在店里的书架上,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温暖的故事。

陈默则坐在院子里的小桌子旁,给几个年轻读者签名。有个男生拿着《老巷灯火》,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陈默老师,我特别喜欢您写的老城区故事,我老家也是这样的巷子,看您的书,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陈默笑了笑,在书扉页上写道:“愿每一段故乡的回忆,都能温暖你前行的路。”

傍晚的时候,手工课结束了,客人们陆续离开。林薇和陈默开始收拾店里的东西,张爷爷和李奶奶也留下来帮忙。张爷爷把修钢笔的工具一一擦干净,放进木盒里,李奶奶则帮着把剩下的糖糕分给大家。

“今天累坏了吧?”李奶奶看着林薇,心疼地说,“忙了一下午,快坐下歇会儿,我给你留了块糖糕,还热着。”

林薇接过糖糕,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心里暖暖的:“谢谢您李奶奶,一点都不累,跟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收拾完店里的东西,天已经暗了下来。林薇和陈默锁好店门,跟张爷爷、李奶奶道别,往家走。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落在青石板路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对了,”陈默突然说,“出版社的张姐刚才给我打电话,说想跟我约第三本书,还是写老城区的故事,不过这次想加些读者的故事进去,让我多跟大家聊聊。”

林薇眼睛一亮:“太好了!我们可以在店里放个留言本,让来店里的客人写下他们的故事,这样既能收集素材,又能让大家有个分享的地方。”

陈默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明天我就去买个漂亮的留言本,放在店里的前台。”

回到家,林薇先去阳台看多肉。经过一个冬天的养护,多肉长得格外好,“桃蛋”的叶片又肥了一圈,边缘泛着淡淡的粉红;“晚霞之舞”已经长出了新的叶片,层层叠叠的,像一朵盛开的花;“佛珠”垂下来的串更长了,像绿色的帘子,遮住了阳台的一角。

“你看,‘玉露’也长出新的小芽了。”林薇蹲在阳台的小凳子上,指着“玉露”的叶片,兴奋地说。

陈默走过来,蹲在她旁边,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真的,长得还挺快。明天我们给它换个大点的花盆,让它长得更壮点。”

晚上,两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白天拍的照片。林薇把照片一张张导进电脑里,陈默则在旁边,给她讲今天跟读者聊天的内容。有个读者说,他小时候在老城区住过,后来搬家了,每次回来看老城区,都觉得特别亲切;还有个读者说,她因为看了陈默的书,开始关注身边的老手艺,现在经常去看张爷爷修钢笔,觉得特别有意思。

“你看,”林薇指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张爷爷教小姑娘修钢笔的场景,“这张照片拍得真好,张爷爷的表情特别认真。”

陈默点点头:“是啊,这些照片以后可以放进书里,作为插图,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老城区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林薇和陈默开始忙着收集读者的故事。他们在店里放了个蓝色的留言本,封面是林薇亲手画的多肉图案,放在前台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有客人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故事,有的写得很长,有的只是简短的几句话,却都充满了真情实感。

有个叫小宇的男生,在留言本上写道:“我在老城区住了十年,最喜欢巷口的糖糕店,每次不开心的时候,吃一块李奶奶做的糖糕,就觉得一切都好了。现在我去外地读大学了,每次回来,都会先去李奶奶的店里买块糖糕,再去陈默老师的店里借本书,这是我最幸福的事。”

还有个叫晓雅的女生,写道:“我妈妈是个剪纸艺人,小时候我总觉得妈妈的手艺很土,不愿意学。后来在陈默老师的店里,看到剪纸老奶奶教大家剪窗花,才知道原来剪纸这么美。现在我每周都会回家,跟妈妈学剪纸,我想把妈妈的手艺传下去。”

林薇和陈默把这些故事一一整理出来,晚上在家的时候,就一起讨论哪些故事可以写进书里。有时候讨论到很晚,林薇会给陈默煮杯咖啡,陈默则会给林薇剥几颗草莓,两人坐在书桌前,灯光下,满是温馨的氛围。

“你看这个故事,”林薇指着小宇的留言,“写得真好,很真实,能让人感受到老城区的温暖。”

陈默点点头:“是啊,我打算把这个故事写进书里,作为老城区美食的章节,再配上李奶奶糖糕店的照片,肯定会很受欢迎。”

四月中旬的时候,出版社的张姐来店里考察,看到店里的留言本,还有林薇整理的照片,很是满意:“你们收集的素材很丰富,这些故事都很有温度,第三本书肯定能大卖。”

她还提议,等第三本书出版后,在店里举办签售会,让更多读者走进老城区,感受这里的烟火气。林薇和陈默都很赞同,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主意。

这天晚上,林薇和陈默忙完店里的事,回家的时候,路过巷口的老槐树。槐树上开满了白色的槐花,香味飘得很远。林薇停下脚步,抬头看着满树的槐花,突然说:“我们明天摘点槐花,做槐花糕吧,小时候我妈妈经常做给我吃。”

陈默笑着点头:“好啊,明天早上我早点起来,去摘槐花,你在家准备面粉和糖。”

第二天早上,陈默很早就起来了,拿着个小篮子,去巷口摘槐花。他选的都是刚开的槐花,雪白的花瓣,带着淡淡的香味。回到家的时候,林薇已经准备好了面粉和糖,两人一起在厨房做槐花糕。

林薇负责把槐花洗干净,去掉花梗,陈默则负责和面团,把槐花拌进面团里,再放进蒸笼里蒸。蒸好的槐花糕,带着淡淡的槐花香,咬一口,甜糯可口,满是春天的味道。

“真好吃,”陈默咬了一口槐花糕,笑着说,“比我小时候吃的还好吃。”

林薇点点头,把一块槐花糕递给他:“明天我们带点去店里,给张爷爷、李奶奶他们尝尝。”

带槐花糕去店里的那天,刚好是周六,手工课又开始了。张爷爷和李奶奶尝了槐花糕,都赞不绝口。李奶奶笑着说:“薇薇,你这手艺真好,以后可以在店里卖槐花糕,肯定很受欢迎。”

林薇愣了一下,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是啊,以后每个季节,我们都可以做些应季的小吃,春天做槐花糕,夏天做绿豆沙,秋天做桂花糕,冬天做红薯饼,让大家在店里不仅能看书、学手工,还能吃到好吃的。”

陈默也很赞同:“这样店里的氛围会更好,大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温馨又热闹。”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留言本也写满了厚厚的一本。林薇和陈默收集的故事越来越多,陈默的第三本书也开始动笔了。每天晚上,林薇坐在书桌前,整理白天拍的照片和收集的故事,陈默则坐在她旁边,专心地写着书。房间里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偶尔传来窗外的虫鸣,温馨而美好。

“你看,”林薇突然说,“我们的多肉又长新叶了,‘桃蛋’好像又胖了一圈。”

陈默停下笔,走过去,和林薇一起蹲在阳台的小凳子上,看着阳台上的多肉。月光照在多肉上,叶片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是啊,”陈默轻声说,“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慢慢生长,越来越好。”

林薇靠在陈默的肩膀上,看着阳台上的多肉,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故事在小店里发生,会有更多的温暖在老城区传递,会有更多的人因为陈默的书,因为这家小店,爱上这座城市,爱上这里的烟火气。

而她和陈默,会一直在这里,守着这家小店,守着阳台上的多肉,守着这些温暖的故事,一起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把平凡的日子,过成最幸福的模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难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