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 第23章 汲黯其人

第23章 汲黯其人

稍稍一卡顿,有人好奇了,石庆怎么回事?

【元封四年,关东地区有两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其中没有户籍的人有四十万。大汉朝廷上的这些公卿大臣商议后,请求汉武帝将流民迁徙到边疆地区,以此作为惩罚。】

多少?两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一瞬间,汉太祖刘邦激动的站了起来,不是,两百万之众,那可是能够让整个天下大乱的数字。刘彻,刘彻到底是怎么弄的?

而且这些大臣出的是什么主意,把流民弄到边境去,以作惩罚?

他们是觉得陈胜吴广的起义还不足以让他们正视?

他们怎么敢?

等等,刘彻不会老糊涂的听信这些臣子的话,真把两百万的流民弄到边境去吧?

瞬间,刘邦急了。

没办法,刘彻此人让人捉摸不透,说他英明吧,他也英明,说他糊涂,那也是十分糊涂。

腹诽罪都能用上,可见在刘彻的心里,人命不过如此。

【不可思议吧,发现流民,两百万之众,朝堂上的这些人竟然一致提议惩罚他们,不思安抚而提出惩罚,这些当官的怀的是什么心?是觉得大汉天下没有乱,大汉的百姓们没有像陈胜吴广一样揭竿而起,反了他们,他们不乐意?也对,他们不在意,老刘家的江山也有不短的日子了,刘彻杀大臣杀成那样,他们怕是从心底里盼了大汉的天下乱。

【况且,百姓为何流离失所,难道不是因为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都是谁?把百姓的田地占了,让百姓无地可种,加上天灾**。是吧,刘彻还不修黄河,以至于让更多的百姓无处容身。两百万的流民,那都算少了吧。

【好在这一回汉武帝至少没有糊涂。听到一众臣子的建议,观一直以来石庆的行事,汉武帝是认为丞相石庆年老谨慎,肯定不会参与这样的商议,挺好的让他请假回家,转而查办御史大夫以下那些提议迁徙流民的官员。在这事上,给汉武帝点个赞。让你们这些当官的不像样,弄死他们!】

汉太祖刘邦那是松一口气,还好还好,臭小子无论之前怎么样,在大事上不犯糊涂,更没有让人忽悠了,是好事,是好事。必须要给予肯定 。

当官的啊,可不是吗?如同他现在面对的一应诸侯王们,他们哪一个不是想方设法的企图把刘邦弄下去?

汉武帝时期的汲黯,睁大了眼睛,怕是也想不到竟然有人那样的无耻,说出这样的建议。

好在刘彻没有糊涂,听了那些狗屁臣子的主意,做下损及百姓的事儿。

而刘彻扫过一应臣子,果然,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一个两个的都想毁大汉江山。

【偏有人是不识趣的,人家压根不认为自己有错。刘彻下令让石庆称病回家去,剩下的事皇帝都亲自出面收拾了,结果石庆因为自己不能胜任丞相职务而深感愧疚,于是向汉武帝上书说:“臣石庆承蒙陛下宠幸,得以担任丞相一职,可臣才能低劣,无法辅佐陛下治理国家,以至于城郊的仓库空虚,百姓大多流离失所,臣罪该处死。陛下不忍心依法惩处臣,臣愿意归还丞相印信和侯爵印信,请求告老还乡,给贤能之人让出职位。”

【那不能。对刘彻来说,反正丞相都成摆设了,换了那么多的丞相,不惹事的太少,石庆是没用了些,没有用的丞相也好,可以由了刘彻想用谁就用谁,总归能安顿好天下。汉武帝回复石庆道:“粮仓已经空虚,百姓贫困流离,可你却提议迁徙他们,已经让社会动荡不安了。社会动荡会使国家陷入危机,在这样的时刻你却想要辞去职位,你是想把责任推给别人吗?”汉武帝和石庆,皇帝要让丞相成为摆设,石庆是能力不够,不仅是能力不够,流民已经成灾,怎么能说出惩罚流民的话来?陈胜吴广的起义是没能让他们吃住教训?】

呵,想让人记住教训,太难了,断无可能。

秦始皇时,不知怎么的,在那一刻秦始皇想起先前的因郑国之事,他下令逐六国所有客卿,不许他们进入秦国,那个时候的李斯极力阻止,差一点他也犯下大错了。

李斯,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未犯过错。比起汉武帝的这些丞相,自是好得多了。

汉太祖刘邦不由将目光落在萧何身上,不怪后世对萧何垂涎三尺,确实可遇不可求。他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汉武帝时期,石庆已然无颜见人,让天幕如此当众处刑,他从前的好名声还能在吗?

眼见百姓受苦,他们竟然提出要不管百姓生死的话,多少人自此怨恨上他……

【让汉武帝那么骂了,石庆多少还是要脸的,只好重新处理朝政。石庆为人思考问题细致周密,处理事务谨慎拘束,却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也没有为百姓发声的举动。此后又过了三年多,到了太初二年,石庆去世,朝廷赐他的谥号是恬侯。这是纯纯的躺赢到老。

【到这儿,汉武帝的十三位丞相讲完了。顺便把汲黯也讲了吧。毕竟汲黯此人,知道魏徵的人数之不胜,因那位是跟唐太宗绑在一起的主儿,引无数人推崇。汉武帝嘛,自来的人都是骂汉武帝穷兵黩武。他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架不住在儒家那儿的名声属实不太好,差不多和秦始皇一样让人骂了两千年。】

此话落下,秦始皇冷冷的一笑,儒家,儒家的人就是那么一回事。早晚有一日定然是要收拾他们的!

如果不懂得说好话的,也不是不可以亲自教出来一批。

不过是利益罢了,安民而已,不是儒家,行儒家那一套也并无不可。

框架而已,怎么架不是架。

汉武帝时期的刘彻虽然早让天幕骂过无数回了,在他的心里那是认为他做下的事他都认,功过评价,不见得刘彻是有多在乎。

可是,儒家的人也骂他!

儒生,好一群儒生,好样的!

一众儒生……

也对,如今他们对刘彻难道不是多有不满吗?

看样子是都学不乖,他给了他们上桌的机会,让儒家传承下去,他们反而对他多有不满,天幕骂得已经算是相对难听了,闻天幕的意思,怕是那么一些人骂得更难听。

汲黯颇是意外的,有他的份儿?

意外之喜。至于刘彻的脸色不好,一应儒生的脸色也不好,习惯了。

日常他们少有脸色好的时候,只当了寻常。

汲黯自然也是好奇的,后世是如何看待他的。

【汲黯此人,也是家学渊源的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后来汲黯父亲保举,为东宫太子冼马。要说汲黯不显,也是因为汲黯在汉武帝一朝不得重用,为此汲黯说过这样的一句不满的话,后来者居上由此而来。“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直指汉武帝任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

【当着汉武帝的面说出的话,汉武帝只当了没听见。想想汉武帝的丞相们,有人敢跟汉武帝那么说话吗?汲黯因为人严正而被人畏惧不是一两天了。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怕魏徵那是怕得捉了只鸟都不敢让魏徵知道,刘彻对汲黯那也是怕得厉害。

【汉武帝不是一个多讲规矩的人,如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汉武帝直接坐在床边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直接见人。可是,只要汲黯进见,汉武帝不戴好帽子不会见他。有一回汉武帝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一看帽子没戴,才刚见人影,刘彻赶紧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叮嘱了不管汲黯说什么,一律批准。可见汉武帝对汲黯的敬重和礼遇。】

汉武帝时的刘彻听了这话,不由将视线落在汲黯身上,岂料和汲黯碰个正着。

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背,刘彻……

不对,他为什么要怕汲黯!

【肯定有人说,至于吗?汉武帝能怕一个汲黯?为什么怕?他一个砍大臣跟砍菜似的,还能怕一个汲黯?自然是因为汲黯正直敢言,真正的心系于民,他说的话,做的事,并非为了一己之私。而他本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每回让汲黯进言,难免让汉武帝心塞,因而有一回汉武帝把汲黯放到东海郡为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净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且体弱多病,经常躺卧在室内不出门。饶是如此,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河西之战后,匈奴浑邪王降汉,朝廷征发两万车辆前去接运。官府没有钱,便向百姓借马。有的人把马藏起来,马无法凑齐。汉武帝大怒,要斩杀长安县令。这事对吗?反正汲黯是不认为对的,因而直言进谏……】

额,借不着马杀县令。

真真是应了天幕的那一句,汉武帝属实太不拿人当回事了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难渡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