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 第24章 陛下不如杀了我

第24章 陛下不如杀了我

汉景帝低下头有心想说儿子几句的,话到嘴边还是止住了。

那都不知道多少年后的事,一个人的性子要是能改得……

他也不是那乐意听人进谏的人,自己做不到,要求儿子似乎也不太好。

汉武帝时的汲黯啊,冲刘彻瞪眼,“为了降臣而杀我汉臣,陛下未免太重外臣而轻视我大汉朝臣了!”

多少人在心里默默的给汲黯竖起大拇指,让汲黯骂的时候他们自然是极其不爽的,可是汲黯骂刘彻的时候那必须是爽的。

降臣,降臣,凭什么要求他们倾尽所有欢迎?为了让刘彻有面子?

哼,皇帝的面子有那么重要吗?

【汲黯直言:“长安县令无罪,陛下只要杀了我,百姓就肯献出马匹。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投降大汉,朝廷明明可以慢慢让沿途各县准备马车,依次将他们接运过来。陛下何以让全国上下为了他们兴师动众?使我国人疲于奔命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汲黯是能为百姓们说话的。汉武帝是个要面子的人,一高兴,大手一挥,全然不管不顾百姓的死活。要不是有汲黯正直敢言,汉武帝真杀了长安县令,死的只怕不仅仅是长安县令。

【还有一回,也是跟匈奴人有关。大汉那个时候是禁止与匈奴经商的。也是就不许大汉的东西出售匈奴。浑邪王部入长安后,商人与匈奴人在长安做起了买卖,因而被叛处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求见,在未央宫见到刘彻,再次进言:“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馀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汲黯指出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原先是和亲的,是汉武帝开始断了相互之间的姻亲,更是倾以一国之力出击匈奴,致使将士死伤无数,劳民伤财。大汉得胜,匈奴归附,汲黯认为拿下众多的匈奴,汉武帝会把他们作为奴婢赏赐给从军而死的家属,并将掳获的财物也一并送给他们,以告谢天下人的付出,也是起到宽慰百姓的作用。

【可惜这一切都没有。浑邪王率几万部众前来归降,朝廷反而倾尽官家府库财物赏赐他们,更是征调老实本分的百姓伺候他们,把匈奴人捧上天。等闲百姓怎么可能会知道在长安城内和匈奴交易,最后会落得一个将财物非法走私出关的罪名。将被依法处置。

【在最后,汲黯指责汉武帝纵然不能缴获匈奴的物资来慰劳天下人,更要用苛严的律法杀戮五百多无知的百姓。实为保护树叶而损害树枝的做法,真真介不可取。】

多少人听了汲黯的话,都认同了天幕所言,汲黯是真正为大汉百姓说话的耿直之臣。

可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也有一定的算计,毕竟如何让匈奴真正的归附,让更多的匈奴人能够为大汉所用,归附大汉,也是能够减免伤亡的。

忠与不忠。

为帝王者自是希望臣子们都能够忠于他们。

可是敌方不忠于他们的人,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同样的争议不是只在汉武帝时出现,多少王朝都经历过。

汲黯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为百姓说话的,扪心自问,换成我们拼死拼活的打败匈奴,因为匈奴投降了,我们就得好好的供着他们,更要为他们损害自己的利益,谁能愿意。

在为国出战时,守卫国家的时候,人民会愿意付出,不计回报。

可是,匈奴对边境侵扰多少年?有几次都快打到长安来了?

【因为匈奴投降了,所有人都要捧着匈奴?那多年来打仗的人,在大汉出击匈奴的交战中死去的将士,他们的死算什么?重匈奴而轻汉民,汲黯两次为民报不平,第一次成了。第二次却让刘彻不满,没几个月后,汲黯因犯小法而判罪,逢汉武帝大赦,他仅遭免官。

【然而,汉武帝厚待降于大汉的匈奴人,却是不是不应该厚此而薄彼。所谓亲疏远近,怎么,匈奴归降重要,大汉的万千百姓不重要了?汲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为普通人说话,既然不让百姓和匈奴交易,是不是更不应该让匈奴人出入在大汉的境内?从而能够完全杜绝所谓的交易?非法走私是大罪,在长安城内的交易合适不合适,是不是应该先定性和他们交易的匈奴是敌是友。如果定性|交易的我方人是非法走私,是不是定性了在长安的匈奴人是敌,更应该一视同仁的杀掉?】

哈!是啊,怎么都把注意力放在我方上了,交易的另一方不重要?

汉武帝时的汲黯长长一叹,伤心,实则是伤心。

刘彻本来是觉得自己有理的,可是一听天幕后面补充的话,一时无言。

【给人忙不迭的找马的时候,要对人视之为上宾,自然是自己人。他们不是归附大汉了吗?在大汉境内便是大汉的人对吧?如果不是,大汉为何要接受他们?还要大汉的百姓去伺候他们?凭什么?自然,如果是认为他们已经是大汉子民,和自家人交易,同和其他人交易有何区别?如果都违了法,理当一并一起解决,岂有区别对待的道理。难道是没有把他们当大汉的子民?】

嘶,好些人都给绕进去了。

可是汲黯却是眼睛蹭亮,是啊,他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

直勾勾的望向刘彻,刘彻却是头皮一阵阵发麻了!

【匈奴,又何止是一个匈奴。想想后世的五胡乱华,两脚羊是什么?是人成了桌上的菜!不怪总讲究个亲疏远近。扪心自问,对自己人无意无情,对别人都要更好,谁能平衡。当然,宽待匈奴应该,但是也不能让他们居于我们自己人之上吧。进了我们的地方,既是诚心归附,理当守我们的规矩。不服气,不乐意的,定然不是诚心归附的人,既非诚心,还需要对人礼遇有加吗?】

嘶,比起后面的话,更多人注意的分明是,五胡乱华。人成了桌上的菜。

两脚羊?那指的是人吗?

此时此刻的一众人,突然都有了同样的目标。

不成,要收拾人,把边境的那些人都收拾干净!

【汲黯有才干,也是心系百姓,归隐田园几年后,因刘彻推行改铸五株钱,老百姓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汉武帝认为汾阳君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因而征召汲黯再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拒绝了好几回。汉武帝这个人,看公孙贺就知道了,那是能够接受别人拒绝他?打定主意的事,假哭也是必须要让人坐上丞相的位置。

【到汲黯这儿,几次下诏强迫汲黯,让汲黯不得不领命。汲黯前去见刘彻,哭泣一番,毕竟上次被罢官,汲黯一把年纪了,自是以为不可能再被启用。再次被征召,汲黯是既伤心也高兴。高兴刘彻还能记得他,也愿意用他。难过于,他在刘彻的心中,过了那么多年了,还是只能作为一个太守。汲黯以身体多病为由,难当重任,推辞淮阳太守之职,希望能够作为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也是能多劝谏刘彻。

【可是我们都知道,刘彻不乐意。直接问汲黯是不是看不上淮阳太守的位置。不怪刘彻有此一问,早先的时候刘彻认为汲黯贤良,让他去荥阳当县令,汲黯认为官小,称病辞官归乡。之后刘彻召他出任中大夫,才让汲黯出仕。不得不说,出身不同的人,对官也是能挑三拣四的。刘彻和汉景帝比起来,该怎么评价?】

汉景帝时的刘启和小刘彻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彼此。

比什么比,他们父子为何要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汉武帝对上不想当官的汲黯,却不是用跟公孙贺一样的做法,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直言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而汲黯的威望那是大汉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于汲黯推辞有病,汲黯养病在家,照样可以把当时乱成一团的东海治理得井井有条,汉武帝很清楚的知道,淮阳的事,汲黯照样也可以处置。因此汉武帝跟汲黯那是直说让他躺在家里治理淮阳的话,便是认为淮阳之事,舍汲黯者再无旁人能够做好。

【汲黯只能是接下诏令,临行前去探望大行令李息,特别点评了张汤,等到张汤身败名裂时,汲黯的一番话传到汉武耳中,汉武帝得知汲黯和李息说的话,判责李息有罪。汉武帝真是……】

别说了,谁听了的反应不跟沈悠差不多。

刘彻是不是太任性了,那有些话,是所有话都能跟皇帝说的吗?

不说有罪,说了是不是有错?

关键难道不是汲黯到底跟李息说了什么吗?能让刘彻判李息有罪?

资料来源:《史记七十列传·汲郑列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陛下不如杀了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