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和修修改改在纸上画了很多个,板车并不难画。
板车板车顾名思义有个木板就行。
一块结实平整的大木板是主体,然后在木板下方安装四个轮子。
大型板车轮子厚重,承重也多。
他们需要的板车不用那么庞大,轮子自然小一些,只要能够借力拉动就减少很多问题。
一块木板四个轮子画起来不困难,困难的是赵三和的一些想法。
他们三个人来搬货,一个人拉一个小板车很方便。
简易的板车可以在前方打两个孔洞,穿过绳子,用绳子来拉动板车,简单还实用。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
赵三和想,能不能把三辆简单的小板车再重新组合起来。
组装在一起,这样小木板变成大木板,所有的麻袋可以摞在一起,一个人在前边拉着绳子掌控方向,另外两个人在后边推动板车,这样好过一个人用力。
问题是怎么组装,怎么连接在一起。
这一点赵三和想了整整一夜。
肯定不能是太繁杂的东西,用木榫结构或者绳子。
最终赵三和敲定了这两个。
木榫结构,两边相互对准孔位,然后用力敲击,两辆板车就能拼接在一起。
但是拆开的时候可能麻烦一些。
而且他们用的木板,不能太沉重,桐木是最合适的。
桐木板轻薄,也不太适合利用木榫结构来,次数多了容易损坏。
绳子的话简单很多,在木板上各穿两个孔,用细麻绳多穿几下,只要拉紧,绳子不会挣开,木板也不会损坏。
赵三和更倾向于绳子。
不过这不是他这个门外汉能做主的。
还是需要咨询一下木匠。
人家老木匠都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什么结构比他懂。
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去做。
他有这个思路就行,木工那活儿他也不会。
“等会儿到站咱们先去找个木匠,看看能不能把这玩意儿做出来,这样咱们这一趟能省下不少事情。” 赵三和把最终敲定的两张图纸递给张建国和陈涛。
张建国接了过来,啧啧称奇。
一路上他们就看着赵三和涂涂画画,画了改,改了又画。
画的就是板车这东西。
这是张建国最佩服赵三和的地方。
想当年他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追随三哥的。
他们上学的时候,大院里不少小团体。
这个厂那个厂的,太多了。
但是只有赵三和一个能够让他信服。
三哥想到什么就会立刻去做,从来不犹豫。
行动力超强,这是张建国最佩服他的地方。
想到什么毫不犹豫,立刻就会去做。
这点他还要多学习学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们三人坐在一起,赵三和压低声音,简单讲述了一下这个板车。
思路很好,后续还要看木匠怎么说。
三个人目标一致,下了火车直奔附近街道,找了个老木匠。
他们都打听好了,林老木匠是十里八街都夸赞的好手艺人。
关键是人家态度认真,凡是林老木匠出品,必须精品。
不像有些木匠,因为你谈价格的时候压低了一分,人家就把质量也给你降低一分标准。
林老木匠说什么就是什么,几十年的老口碑了。
赵三和已经去过一次批发市场,知道改走多少路,也知道哪里住更方便,不用再像第一次那样像是无头苍蝇般乱撞。
所以赵三和这次有充足的时间去找木匠,而且他们有了板车,路上一定会节约不少时间。
省时省力。
用三根烟从老大爷那里换来的消息,赵三和很快找到了老木匠家里。
老木匠家中有一个大院子,摆满了木头家具。
大到结婚的新柜子,小到一个木盆木架子,都在院子里。
木头经不得晒,不能风吹雨淋,所以老木匠的院子里有很多简易棚子,棚子下边都是家具。
全都是他近期新做的,只等着晒干了漆就抬去主人家的。
赵三和踏进院子就闻到了浓重的油漆味儿。
他一路打量周遭的家具,不论大的小的都是同样精致。
“林老师傅,您看这板车我画的对不对,做出来怎么样?” 赵三和在林老木匠放下刨子看向他的那一刻,把手中的两张纸递过去。
手艺人最喜欢听的称呼不是大伯大爷那种套近乎的,最喜欢听的还是人家尊称一句师傅。
一声老师傅比什么都好使。
这都是赵三和自己总结出来的。
他小时候看了太多太多糖果厂车间的老师傅了,他们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这一个。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