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意味着学习如何去学习。”——斯蒂格利茨。
即使在大萧条期间,民国向国外进口了不少技术设备,乃至于将工厂以1:1比例复刻到中国。这些工厂在到了国人手里后生产效率仍然明显低于相同设备的外国工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经理、工程师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普遍劣于西欧和美国,职工素质上的差距不是引进一两套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就能弥补的。
就这还算是中国较为先进的标兵工厂。目前在中国工业中占大多数的,管理混乱、技术普及度低、设备落后、品控差劣的工厂/工坊对比起西欧美国工厂只会更加不堪。好在中国存在有人力上的比较优势,欧美也并非都是先进工厂,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和欧美落后产能竞争仍能够取得优势,因此成功占据了不小的轻工业市场份额。而劣势更加明显的重工业和化工产业,国府则通过关税比例和一系列补贴政策予以扶持,尽可能让此类国货在国内取得一定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总有一天能够发展壮大,并与国际市场上的其他同类商品进行竞争。
在经济体制方面,国府采取与德国类似的干预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劳资矛盾方面采取阶级调和的立场,颁布有限度保护劳工权益的法律,并以由党领导的工会和其它党组织作为调解及仲裁机构,在有限程度上维护了工人权利、改善了工人处境的同时也剥夺了工人阶级自主发动有组织斗争的权力。
而在生产资料所有权方面,民国的工业生产资料主要控制在国家、实业家群体和部分地方集体手中。国有工业自然是民国政府通过没收和政府直接投资获得的,由国府在石景山炼钢厂基础上改造的北平钢铁集团就是这样的典型。国有工业有专门的政府国资机构负责,在具体经营上指派官僚和雇佣专业经理进行管理。
在民国统一和收回关税权之后,民国工业来了黄金时期,大量民族实业家通过机遇致富,有效充实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队伍。
除此之外,由于kmt(不演了已经)□□长期受到协作主义影响,党组织有意促进地方合作组织的诞生,农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工业生产合作社层出不穷,使得集体经济在民国经济中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中国的农田比起西欧美国要更加分散,土地主要集中在小地主和富农中农手上,是一个自耕农社会。*反感风险的小地主、富农和中农不愿意出售手中的土地,但原始落后的小农经营模式与依赖资本和分工现代化农业趋势是相互抵触,这就需要一个既不剥夺土地所有权,又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度来缓和二者的张力,最终也就促成了农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有农业银行的诞生后,农业合作社凭借其规模和分工能够更容易的获得贷款,并通过贷款更新农种、农具、化肥等资料,从而在农业生产竞争中起到优势,因此目前中国农业合作化的趋势非常之快。
由于国府显而易见的大政府特性,它的寻租空间是很大的。同时由于国府在崛起过程中曾经通过与财阀合作来换取资源,导致像宋家之流的有功财阀在政界存在不低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某个或多个族中子弟在政界的地位维护整个家族在商界的利益。
除此之外,那些白手起家打天下的革命党老革命如今腐化度也日趋提高,他们手上有政治权力,想要低风险地以权谋私实在不困难。国府目前已经禁止公职人员经商,以及持有和自己负责工作相关的证券,但这压根无法有效防止高级官僚以权谋私,最多增加了以权谋私的难度。因为他高官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经商,自己透露政府动向,以及提供庇护伞。
总的而言,国府目前官僚资本的问题不轻,有待日后解决。
在产业投资方面,即使东亚外交局势变得愈发不稳定,中国的年外部直接投资数额也并没有因此减少,这是因为中国稳定后的投资潜力一直很大。但以比例角度来看,由于内部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外部投资,中国企业中的外资占比已经在不断减少,这也使得买办利益集团的影响力逐渐被民族资本利益集团所盖过。
而中国内部投资的高速增长,其实更多来源于民国国民储蓄数额的不断提高,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S=I*,储蓄的增加会直接提高投资总额,相比于消费更能够带动投资。简单解释也容易,毕竟钱存到银行后银行再把钱借给企业,那不就转化成投资了?如果你问如果投资过度消费不足导致商品过剩了怎么办?我就会回答相信后人的智慧,毕竟民国离商品过剩还有很远距离。
而国民储蓄数目不断提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除了人口增加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外,储蓄率的提高也是一大原因,个人买股票和债券在宏观经济学上也算是储蓄,不过中国国民的储蓄还真就是以存钱为主。这是因为中国的消费社会还完全没被养成,从前现代农业社会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平民厌恶风险,不愿意进行高消费和风险投资,他们大多把钱存入到高信用的国有银行中,因为政府真保证过国有银行一定不会倒闭,连之前中日战争时期国有银行都能无条件取出钱来。
国有银行拿到钱后,再放贷给其它生产单位,生产单位用经费来更新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经济就这样高速增长起来了。高储蓄率也算是中国现在以及后续经济高增长的秘诀之一,也同样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阿喀琉斯之踵。
*“罗列全国24省991县10,000余乡土地分配情况,就全局看土地分配大体有两种不同情况:第一类是土地不太集中区,包括川、康、滇、黔532县,苏、浙、皖、闽353县,陕、甘、宁、新69县,冀、鲁、绥55县、及湘、鄂、豫、赣、桂、粤中的59乡,以上地区合计有农业人口117,000,000,耕地100,000,000亩以上,占表中罗列土地总面积九成以上。在上述地区内,地主、富农占农户总数6-10%,据有耕地28-50%。表中反映的第二种情况是土地高度集中区,包括东北3个县、2个区和6个村及中南6省中41乡。在这里,占农户9%的地主富农,据有65%的土地。但是,这种土地高度集中区包括的范围很小,户数甚少,没有代表性,不能反映全国问题。因为表中罗列的东北3县2区6村及中南41乡土地集中区,总计有耕地360余万亩,农户4万余家,占表中调查区的2-3%,不能据此说明全国土地占有情况。
我们的结论是:占全国农户6-10%之地主富农,据有28-50%的耕地。占农户90-94%的中农、贫农、雇农,仅占有50-72%的土地。”——《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乌庭玉著
*等式我跟曼昆学的,简化版论证过程是: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下,GDP=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而国民总储蓄=GDP-消费-政府购买,所以投资=国民总储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9章 生产改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