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年轻时玩心重,进学的年纪晚,学习句读、声律,但是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转而开始游历起了名山大川。
十九岁时苏洵成亲,到二十五岁时才幡然悔悟,二十七岁才奋发读书,在乡里闭门苦读,创造了许多篇文章。
说苏洵在家中闭门苦读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些小趣事,他因为读书太过认真,还错把墨汁当成了糖给吃了。
只是苏洵在科举仕途上的路跟柳永有些类似,屡试不中,苏洵也就放弃了这条路,开始转而研究起了六经和百家学说,用前人的经历提取精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纵谈古今,纵横恣肆。
后来的《三字经》一书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句子指的就是苏洵。
赵举人游历到眉山一带时,听当地人说起苏洵,特意登门拜访过,还拜读过苏洵的文章一二,对苏洵的文章十分推崇,在给赵宗实的来信中就隐约提到过一二。
只是赵举人人脉浅薄,无法向苏洵引荐官员,赵宗实身为宗实子弟,就更没有这个门路了。
若是跟当朝官员有牵连,只怕下一刻关于往来的事就会呈到官家案上。
赵宗实看过好友赵举人的信后,独自坐在书房沉吟许久。对这样有才华的文人赵宗实是极为喜爱的,但又十分遗憾。
连苏洵自己心里也清楚,少年不学,二十五岁始知读书,时间已经太晚了,何况一开始的时候,苏洵读书的态度并不认真,仗着自己聪明,并不觉得逊色于同龄人,以为读书没有什么困难的。
但是第一回乡试就给了他当头一棒,把苏洵那些轻视击得粉碎,从这以后苏洵痛定思痛,自行检讨,开始发愤读书,而这时候的苏洵已经二十七岁了。
而现在苏洵已经四十又四了,身上仍然没有一官半职。
苏洵无疑是聪明的,也能称得上一句大器晚成,但就像他自己知道的那般,时间晚了些。相较于大器晚成,赵宗实更倾向于脚踏实地,不喜欢出现波折和意外。
苏洵八岁开始读书,这个年纪其实放在普通人家刚刚合适。汴京城中的老百姓也是差不多年纪送家中孩子去读书认字的。
士族人家子女启蒙比普通人家早上一些,不过大多是针对家中小郎君而言,对家中的小娘子们倒是要求没这么严格。
但别人家的小娘子也不像他们赵家小娘子心眼多啊?
宗室人家的小娘子也不是不愁嫁的,想要嫁一个品行、家世都上等的如意郎君,自身也是要有点本事,以后嫁人了才能过得顺心。
他膝下两个儿子,将心比心,赵宗实是不愿意长子和次子长大后娶亲娶一个文盲媳妇进门的。
总不能跟苏洵一样,等到二十五六才开窍,开始读书认字。对小娘子来说,这个年纪才开窍,这一辈子注定了没前途。
哪户好人家二十五六才嫁女的?
赵宗实给赵浅予讲了远在眉山的苏洵的故事,讲完,赵宗实略有些沉默,甚至觉得苏洵和他怀中的小儿都有了共同点。
聪明、玩心重。
不注意就是下一个苏洵啊。
父母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赵宗实生怕他们赵家小娘子会成为汴京第一个大龄出嫁的小娘子,好好跟她讲起了道理:“你看苏洵,年幼时不好好学习,逃学,等长大以后就后悔了,可是有什么用呢,就是老泪纵横、捶胸顿足也无用了,回不去了。你要是不想以后日日抹眼泪,连睡觉都不安稳,就千万别学了他,不然你会后悔的。”
长辈开导小辈嘛,总是喜欢把事情夸大,说得越惨越好,这样才能震慑住小辈,让他们收心、听话。
赵宗实用的手段也不外乎如此。
赵浅予这个年纪的小娃每日只有三件事,吃、玩、睡,她虽然有点小聪明,但也逃不开这几样,被赵宗实一顿连恐带吓的,一时当真被镇住了。
只是,苏洵这个名字好熟悉啊。
赵浅予歪了歪小脑袋,又想不起来到底哪里熟悉了,不过小娃嘛,不记事,很快又被赵宗实说的话给转移了注意力,好奇的仰着小脸蛋:“哭哭哇。”
苏洵哭了呀?
赵浅予想象不出这幅画面,也不知道是不是跟阿爷一样,脸上皱巴巴的,蓄着胡须,哭的时候眼泪一下就落进胡须里边了。
赵宗实本来也就这么一说,苏洵哭没哭的他怎么会知道呢?赵举人来信也没跟他说过这些,何况男儿有泪不轻弹,若非不是伤心到极致,哪里会流泪的。
同样是男子,赵宗实还是了解男子的心理的,就是当真哭了,恐怕也不愿意当着人前,最多躲在背后哭一会。
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的嘛。
对着赵家小娘子好奇的目光,赵宗实自然是不能跟她说事情真相的,略微深沉的点点头:“应是哭了的。”
哭了和应该哭了还是有差别的,读书人都喜欢钻字眼,一字之差,那意思可能就失之千里了,要是赵宗实面前的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一听就知道赵宗实在钻空子。
但赵浅予她别说饱读诗书了,现在还只是一个过了周岁的奶娃娃,糊弄她是足够了。
果然,赵浅予压根分辨不出来这一句话的区别,只听见了一个“哭”字,就以为苏洵当真是哭了,皱着小脸,小大人一样的长叹了口气:“唉!”
这心理素质要增强啊。
怎么能哭呢。
赵宗实只当她听进话了,正要乘胜追击,好好的把“苏洵的故事”叫她印象深刻些,以此为鉴,赵浅予又兴致勃勃的问了:“玩玩?”
那苏洵不读书怎么玩的呢?
她也好喜欢玩啊,真想听一听苏洵的玩法。
苏洵怎么玩的?他其实就是游历名山大川,当然,也不能说苏洵就只出没在山川湖海中,苏洵也会出现在那些繁华富饶的地方,驻足逗留,可是走了不少地方的。
有记载的就有苏洵游历到锦城的事,在重九那天到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的事。
锦城就是成都。
赵举人拜访苏宅时,对这些游历的事苏洵提过不少,同样也是爱好游历山川的人,在这一点上,赵举人跟苏洵差点就引为知己了。
只是如今的苏洵早就大彻大悟,少有出外游学的时候,多是居家教子读书。
这叫赵举人有些遗憾。
不过作为游历山河的前辈,苏洵曾经的一些游历见闻还是能让赵举人受益匪浅,能提供一些帮助。这些见闻也被他如实写下来跟好友分享一二。
赵宗实垂了垂眼眸,泰然自若的扯起慌:“无非就是在家四周走一走,看看山,看看水,看久了也就看腻了,哪有读书有趣,书中什么都有的。”
尤其是“书中什么都有”这句,赵宗实说得煞有其事。
他这也算不得说谎不是?自古不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么,可见读书确实是好的。
“有哦。”赵浅予眼睛都瞪圆了。
什么都有这句话杀伤力实在太大。别说她一个奶娃娃,就是大人也能被这话给引诱。
虽然赵浅予也不知道她一个奶娃娃现在需要什么。
赵宗实趁机取了一套书出来。
“这就是书了。”
书房里的藏书都是他的心头好,赵宗实舍不得拿出来叫赵家小娘子糟蹋了。
这一套书没花分毫,是赵举人特意送给赵家小娘子的礼。
去岁赵举人游历到蕲州,遇上下边县中做刊印的一位姓毕的匠人,碰巧赵宗实正头疼赵家小娘子的性子,一片慈父心肠,便给好友赵举人写了封书信,让他找人去做个学徒,学一学这刊印。
赵举人对好友的托付上心,收到信后就备了一份厚礼拜师,送了人去学习一二。这套书倒是刊印出来不短的时间了,只是正逢冬日,路上难走,就耽搁到前几日才送到。
赵宗实已经翻看过了,这套书的确像赵举人说的那般,比书肆中刊印的书籍更清晰,字体排列也完整。
随着书籍一道来的匠人倒是跟赵宗实说过刊印的事,只是刊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好多东西赵宗实并未见过,便也没多大兴致,只叫人把人给安置下来。
提前祝大家元宵快乐呀。
初五六走完亲戚后本来准备更新的,但是被传染了感冒,躺了好几天,一直昏昏沉沉的,这两天刚好一点,也有点精神了,先写一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2章 第 32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