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渊,字才叔,是大名成安人。
师从宋绶,连黄庭坚都评价:王才叔兄弟皆喜作大字,魁梧臃肿,以笔力豪健为主,说他字是写得不错的。
在以后,王才叔的字价值千金,而蔡君谟书不值一提,足见王广渊在当时的权柄权势。
蔡君谟书,是蔡君谟的书法。蔡襄,字君谟,是北宋当代书法家,被苏轼推崇,历任过数位高官职位。
对王广渊的评价,无论是当代或是后世,总是勉不了会提到一个词:趋炎附势。
王广渊是有才的,曾在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又上曾祖王明子集,当今召王明后人入朝为官,王广渊推荐其弟王广廉,而王广渊以进士身份授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
任职期间,王广渊裁定了历代官家之御书上千卷,得到了当今官家的赏识,任他为舒州知州,留任汴京,不必到任。
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其实就是小官,类似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在汴京这种天子重地,才贤重臣们聚集的地方,王广渊的职位的确算很小了。
王广渊深知他一个小小的文臣,名不见经传,要想在汴京出人头地,要么才学足够惊艳,能得重臣、甚至当今官家看重,要么有足够的人脉能替他在大臣们面前美言,如此才能得到任用的机会,因此常常游走在同僚之间。
哪怕面对还没考中功名的读书人,王广渊也礼贤下士,热情周到的与他们结交。
先祖王明官至礼部侍郎,曾在太祖用兵岭南时随军,因战功升任岭南转运副史,太祖用兵南唐时为黄州刺史。
先祖虽功绩众多,但毕竟早已离逝,几十载过去,王明留下的庇荫已经不能再让王家后人安享荣华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都说人走茶凉,何况从先祖后已经过了几代人,原本的交情人脉更是稀薄近无。
王家想要重振荣耀,只能靠王家兄弟筹谋了。
王广渊亲自打酒,就是为了以显郑重,好招待明日登门的同僚。这家酒楼虽不像樊楼等酒楼的酒水更出名,但王广渊早尝过,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对他们这种居住在汴京的京官来说,价格也十分合理。
又要出挑、又要保证口感,还得让价格合适,能让他们这等小官能买得起,这其中王广渊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只是让王广渊没想到的是,今日在这里他能遇上这一位。
对于一个善附会的人来说,王广渊立马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机会。
王广渊官职虽小,但因着被当家赏识,也数次被当今官家召见过,为官家也曾排忧过一二。
官家勤政爱民,为人仁慈,但身体羸弱,时常郁结于心,并不开阔,哪怕大夫们常常让官家放宽心胸,但官家却是做不到的。
全天下都知道官家为何郁结于心。
而且当今官家也并不年轻了。
堂上忧国忧民的大臣们私下目光在宗亲们身上看过,这一点朝中上下心知肚明,连官家也心照不宣。王广渊同样也在寻找。
只是他的寻找跟大臣们不同,大臣们看的是哪一位宗亲子弟更有才、德,而王广渊看的是一条能让整个王家安享富贵荣华的通天路。
从龙之功,没有人能拒绝这个天大的诱惑。
只是宋朝的宗室和其他朝代不同,宗亲们被宗规束缚,不参与朝中大事,也不与朝中官员往来接触,如王广渊这等便是有心也无力。
好在王广渊曾被同僚远远指点过,见过赵宗实一面,一进门他就认出来了。
这才有了王广渊上前这一幕。
王广渊压下心里的热切,像是不认得他们一般,只把他们做普通的食客一样客气询问,还摇晃了下手中的酒壶。
像他们表明,此时他也只是一位普通的酒客。
像王广渊这样的小官,汴京城中实在是太多了,赵宗实和张武本就远离朝堂,就更不认得了,兼之王广渊客气有礼,他们也不好不理人,便停了下来,同他回话。
“不错。”
张武回道,赵宗实认同的点点头。
这杏子酒确实是不错的。
王广渊面上浮着笑,缓缓道:“看两位郎君摸样定是尝过好酒之人,两位郎君能评一句不错,想来这酒当真是有几分不同之处,用来招待好友想必正合适。”
王广渊擅言观察,很快就察觉到赵宗实情绪有些不对。
他心中不显,当下就不着痕迹的在话中下了功夫,面上又正好不轻不重,既不谄媚,又不过分卑微,哪怕赵宗实心中有些抑郁,在王广渊几番言语下,对他也心生好感,叫人很亲切。
且王广渊幽默风趣,听着他说话,心里的烦闷都抚平了两分。
不过赵宗实也知道轻重缓急,知道该家去了,便中断了与王广渊的言谈,提出告辞。
王广渊有些愧疚,朝他们行了一礼:“是在下失礼了,叨扰了二位许久。”
赵宗实和张武又谦逊一二,互相说过客气话,这才抬腿出了酒楼。
王广渊待他们走后,提着酒壶交给店小二,让他打一壶酒。
王广渊其实是这里的常客了,酒楼的店小二们都认得他,先前见他在与人攀谈便没打搅他,知道他为人和气,打了酒后还大着胆子调侃了句:“王郎君今日看着心情不错。”
王广渊压了压嘴角,云淡风轻的说道:“自是极好的。”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第 36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