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北宋女子创业记 > 第40章 第四十章 买卖田地

第40章 第四十章 买卖田地

卖田对农民来说等于是将全幅身家性命都交付出去,没了田地等于没有了根基,今后要么卖身做奴婢,要么屈身当佃农,最惨的就是沦为流民。

可这段日子在王文茵和文安世的帮助下,那些流民不是开垦梯田,就是修建茅草房,还能轮番在米线作坊打工赚钱,据说收入相当可观,这一切对丰收村的农民而言不啻于抓耳挠心的刺激。

“小娘子可否容我们商量一下?”丁桂纠结道。

王文茵笑盈盈道:“自然没问题。”

几户农民围在一起叽叽咕咕商量大计,一个个苦大仇深的样子,王文茵倒是一派轻松,好整以暇。

文安世对此颇为不解道:“我一直以为你是反对地主士绅兼并买卖农民土地之人,为何却……?”

“为何我却要并购村民的田地?”王文茵眨眨眼,坦然道:“自然是因我朝律法允许自由开垦、流转、兼并土地呀。”

文安世摇头,“这不像是你的行事风格,背后一定有别的原因。”

王文茵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语气不虞:“莫非在七衙内你眼里我就应该是个冤大头,整日介乐善好施,不求回报?”

文安世但笑不语,心说,你就口是心非吧你。

王文茵有些恼火,她感觉自己就像是个被看穿了诡计的孩子,文七郎对自己的了解似乎比她自己还多。

她不喜欢这种感觉,故意道:“我可不是什么大善人,我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的,不会轻易施舍给旁人。老话说,升米恩,斗米仇,我若是答应他们的要求把田典下来,待粮食产量翻了倍,他们便可随时反悔把田地赎回去,到那时我付出的心血岂不是全打了水漂?”

“有道理。”文安世表示认同:“人心难测,防患于未然是应该的。”

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挫败感,王文茵气道:“可不是嘛,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文安世忽然意识到王小娘子看似成熟的表象下其实还是个孩子,毕竟她也才十岁,比自己还小,这种反差萌让他感觉特别有趣,看她的眼神里便多了几分宠溺。

王文茵被他看得不好意思起来,气鼓鼓掉转头,气氛顿时有点尴尬。

文安世嘴角一弯,噙着笑打破尴尬,“你买田地打算做什么呢?”

老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文家七衙内都这般低声下气了,王文茵又怎能不给面子呢,叹了口气道:“我想用来做试验田,种植一些关系到民生的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注1】、油菜【注2】等。”

文安世的兴趣一下就被勾起来了,兴奋道:“你说的棉花可是原产于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西洲(非洲)的一种植物?”

“正是。”王文茵点头,语气掩饰不住惊讶:“你见过棉花?”

“尚未见过实物,但我在书上见到过关于这种植物的描述。据闻这种植物的花朵可用来纺织面料,不知是否如此?”

王文茵点头,“确实如此。有别于木棉粗糙的纤维质地,棉花的纤维蓬松细软,不仅适合填充保暖,更适合用来纺织棉布、棉线等织物。棉布也被称为吉贝布【注3】,质地比苎麻更加柔软细密,不仅保暖性好,用作贴身衣物比之丝绸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安世惊喜不已:“若真如此之好,那真应该在本朝境内推广种植,只是不知现下何处可以觅得棉花的种子?”

“我已委托赵四郎去寻找棉花的种子,听说西域有人种植棉花,且收成颇丰。”

一听赵四郎的名字,文安世就有些吃味,雄竞心理作祟,忍不住抢白道:“何须托付他,我找西域使者打听一下便是。”

王文茵忍不住腹诽:难怪说男人至死是少年,幼稚!

这边两人在讨论棉花,那边几户农民已经讨论出了一个结果,众人推举丁桂为代表跟王文茵谈判。

“小娘子,我们大家经过慎重商量后决定把自家的田地都卖给你。”丁桂忍着心痛,语气沉重,将收集起来的几份田契交到王文茵手中。

王文茵飞速翻看了几份田契,抬头眯起眼睛笑了笑,等着他的后半句话。

“不过,我们有两个条件。”丁桂换了口气道。

王文茵处变不惊,淡然道:“你且说说看是什么样的条件,看我能不能接受。”

丁桂看向身旁众人,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丁桂紧张得咽了一口口水,鼓起勇气道:“第一个条件是卖田的地价不能低于市价。”

按照市价水田大约4贯,旱地不到2贯钱。【注3】

王文茵大概盘算了一下手头的流动资金,估摸着买下这些田地没什么压力,便爽快道:“那是自然。”

众人紧绷的脸皮肉眼可见地松弛了几分,丁桂也同样松了半口气,舔了舔唇道:“第二个条件是我们几户卖田地的人家都要在米线作坊谋一份工。”

这个条件还没等王文茵同意,王大崔首先跳出来反对:“不行!作坊排班已经满了,加不上人了,你们就别做梦了!”

丁桂被王大崔一再抢白,心头火起,对斥道:“小娘子才是米线作坊的老板,你算老几?”

王大崔生平第一次当掌柜,这段时间被那帮流民“掌柜前”“掌柜后”追捧得忘乎所以,突然有人当着所有人的面下他的面子,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怎么能忍得了这口气,当即啐道:“好你个丁瘌痢,给脸不要是吧?老子便是米线作坊的掌柜,你说我算老几?”

丁桂是个瘌痢头不假,但他又十分忌讳别人揭他的短,当众被人羞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啪叽一巴掌朝王大崔呼去。

“死瘸子,你骂谁瘌痢呢!”

挨了一巴掌的王大崔也不是个吃素的,随即将手里的木棍朝丁桂挥去,嘴里骂骂咧咧:“骂的就是你,臭不要脸的瘌痢头!”

丁桂眼疾手快,抬手隔档,胳膊肘生生吃了一棍,痛得龇牙咧嘴。

眼看两人就要扭打起来,陈武上前一手一个,将二人手腕扭转,强行拆开两只斗鸡,虎着脸凶他们:“休得无礼!”

陈武是练家子,打小跟在文安世身边当保镖,功夫都是军营里的武士亲自调教的,别说对付两个花拳绣腿的农夫,就是来几个土匪强盗也完全不在话下。

“武哥饶命!武哥饶命!”王大崔见势不妙,立马滑跪。

丁桂是个自尊心极强的,看不起王大崔这种不要脸皮的狗腿子,咬紧牙关默不作声,却也不敢再做反抗。

“陈武,先将他们二人放开吧。”文安世出声解围。

陈武立刻撒手,用眼神警告丁桂和王大崔别乱来。

王文茵冲文安世感激笑笑,回头对丁桂他们几人道:“米线作坊眼下已经有足够的人手,若是强行将你们几人安插进去,其他工友一样也会不满,是以,这第二个条件我不能答应。”

丁桂他们几人闻言脸上难掩失望之色,沮丧不已。

其中一人突然跪倒在王文茵面前苦苦哀求:“小娘子,都说你人美心善,是天仙下凡来拯救受苦受难的苍生,若是没有收入我们全家就只能饿死,你不能见死不救啊——”

呃,这是要道德绑架吗?王文茵轻蹙眉心。

王大崔气得蠢蠢欲动,却被陈武一个冷眼又盯了回去。

王文茵却不为所动,朗声道:“大家且听我把话说完。”

众人一听似乎有转机,脸上立刻又恢复了神采,异口同声道:“小娘子请说!”

王文茵扬了扬手中的几份田契道:“我适才看了看大家的田契,基本上每户都有水田并旱地,我的想法是每户人家都留下一亩水田作为保底,其余的田地可全部售卖与我。米线作坊虽然不需要人工,但我需要人帮忙将旱地改造为良田,至于工钱嘛自然是同米线作坊一样。诸位若是愿意,我可以马上同大家立契,如何?”

这么好的条件,哪还有不答应的道理?

农户们喜不自禁,恨不得就地跟王文茵签订契约,生怕夜长梦多,出尔反尔。

王文茵出言宽慰他们:“大家莫要心急,我既答应了,便绝不反悔,况且还有七衙内作证,是不是?”

农户们连连点头称是,将一颗心放进肚子里,各自散去。

文安世似笑非笑看着王文茵,打趣她:“先前是谁说自己可不是什么大善人,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绝不会轻易施舍给旁人的?”

王文茵瞪他一眼,嘴硬道:“这你就不懂了,失去田地的农户要么失去自由,卖身为奴婢,要么就是做佃户。我不需要奴婢,自然是不可能卖下他们的。但若是让他们做佃户,既要给我交租,还要纳税、服徭役,负担沉重的佃户迟早会沦为流民,揭竿而起,到时候吃亏的还不是我自己。是以,给他们留下一亩良田,耕种些自家吃的口粮,再给我打工赚些铜钱用来交税,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谁又会去干造反的事。一举多得,不是最好的方案吗?”

文安世满眼含笑,拱手致意:“小娘子说得有理,某虚心受教。”

一旁的陈武暗暗摇头,还真是一物降一物,自家七郎在王小娘子面前跟变了个人似的,简直没眼看。

【注1】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但在中国广泛种植和使用则是在宋元时期,大约在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棉花首先从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南方地区开始种植。到了明朝,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品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尤其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鼓励下,棉花成为了重要的农作物和纺织原料。也有观点认为,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就开始传入中国。此外,还有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说法。总的来说,棉花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有多种说法,但广泛种植和应用主要是在宋元时期。

【注2】油菜,也称为芸苔,其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以前和东汉初年。在引入后,油菜除了被用作食用嫩茎叶和作为药物外,古人们还发现它可以压榨油料,从而使其从“胡菜”或“芸薹”转变为“油菜”。《唐本草》中记载:“芸薹:寒菜、胡菜,主治风游丹肿,乳痈。”,这表明在古代,油菜除了作为食物外,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后来,宋代的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菜的最大价值,即其作为油料作物的重要性。油菜在中国的大量种植始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时期。金国占领了长江以南的疆土后,大量北方移民迁至南方地区,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发明了“多熟制”耕作模式,即稻谷与小麦轮种,一季多熟的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模式在南方乡村至今仍然沿用。

【注3】大概唐宋时期棉花便从边疆传入了内地。南宋时,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江南、川蜀一带,都出现了棉花种植业,宋人说:“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宋人习惯将棉花叫成“吉贝”,又常称之为“木绵”,因此今人读史料,很容易跟木棉科的“英雄树”木棉相混淆。宋人所说的木绵,“高仅数尺”,“二三月下种,秋生黄花,其实熟时,皮四裂,中绽出如绵”。符合这一描述的作物,只能是棉花,而不可能是今日的木棉。文献资料参考自文章《苏东坡兄弟御寒有神器:宋朝冬日必备吉贝布现在还存在吗?》

【注4】嘉祐八年(1063年),京西转运使吴充下令济源修复了唐代温造所建的渠堰,使当地大量土地由旱地变成了水田,重新种植水稻,土地价格每亩升到了将近2贯。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出卖开封、京西等地的官方淤田,分为2等4级,第一等的赤淤地每亩3贯至2贯500文,第二等的花淤地每亩2贯500文至2贯。淤田是将原来的“咸卤之地”经过灌淤改造的良田,此价可视为当地良田之价。文献资料参考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0章 第四十章 买卖田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陷落春日

狩心游戏

雪夜新婚

顶A校草的阴郁beta室友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