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笔下生辉 > 第11章 第 11 章

第11章 第 11 章

这时远在上海的东方杂志社内,大家正在进行收尾工作,东方杂志每月25号发行,一月一刊,一刊250页,定价在二角五分,这个价格在同行中极其低廉,如果按年预定,则仅需二块五角,邮费均自费。东方杂志创办于1904年,杂志主旨是“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内容有内务、军事、外交、教育、 财政、实业、杂俎、 小说、丛谈等等,涉猎颇广,均有分门别类,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发售。可谓是内地人士无力遍阅各报者,得此亦足周知中外近事。

至今已有10年,现任主编是杜亚泉先生,前两年对杂志进行了重大改革,增加了学术性和可读性,销量倍增。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他支持陈编辑的推稿,力排众议,决定刊登《三毛流浪记》这种目前少见的白话文小说,毕竟现在还是以文言文为主体,像这种白话文小说在之前都是以通俗文学在市井生活中口口相传较多。

主编室内坐着一位已在不惑之年的男人,相貌干瘦,头发已越显花白,眼睛却炯炯有神,身穿一件灰褐色长袍大袄,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拿着这一刊的杂志翻看着,这时传来门外敲门声。

“进来”

“主编,收尾工作已经结束”

“哦,要寄出的信件和杂志是否也都有安排寄出?”

“是的,已经全部安排寄出,我亲自核对无误后,看着邮递员取走了所有信件和要寄出的杂志。”

“那就好。”桌前的人站起身来,朝门口走去,跟敲门之人来到编辑室,编辑室内所有人看到主编的到来,都站起身来。杜主编向大家抬手示意大家坐下,并说道:“诸公,今年劳苦功高,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我们的杂志社蒸蒸日上,杜某在此谢谢各位了。”说着便向各位拱手作揖,大家纷纷回礼,又道:“今日恰逢除夕,大家仍在社内忙碌,甚是辛苦。现在该收尾的工作也都已完成,我们今日提前毕社,大家早早回家过年,我们来年再会”。

大家又向主编道贺,又是相互作揖祝贺新年后,一一告别。陈编辑从杂志社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今天下班比较早,外面还是白天,即便今天大年三十,上海仍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不愧是国际大都市,车水马龙,各处商铺热闹非凡,远处三三两两结伴的青年跑进报刊,应该是要购买最新杂志和报纸。

陈主编从边上路过,听到他们在问:“还有东方杂志吗?”

“午后便已然售罄,今天卖的格外快”老板也很是好奇,已经有好几波人来询问过了。

“哎,又卖完了,你们怎么不多进些货呢?”

“我们都是定量取货的,你去前面的书店看看,他们存货比较多。”报刊老板推荐道。

年轻人听了这话深觉有道理,连忙道谢后和同伴一起往书店赶去,就怕晚了又卖完了。

陈编辑走上前去,问旁边报刊老板:“东方杂志现在卖的这么好?”

“可不是,但是今天更佳,以往晚上收摊前还能有余,第二天能接着卖,结果今天中午开始购买的人越发多起来,不一会送来的十几本全部卖完了”这时又有几位女学生询问是否有东方杂志卖,老板依旧说已全部售罄,推荐其他刊物,就在女学生们要离开摊位的时候,被陈编辑连忙叫住:“同学,请等等,我看见你们几波人都要买《东方杂志》,这是出什么事情了吗?”

“主要是今天上午同学聚会,有一个班上的同学买了这一期的《东方杂志》来看,发现里面有一篇故事叫《三毛流浪记》体裁格外新异,内容也好,跟大家分享后,我们大家都觉得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同学们都知道了,就都想借来看看,可是只有一本杂志,所以聚会一结束,大家都各自去购买了”回答陈编辑话的是一个圆脸留着齐刘海扎两小辫的女学生,说完就跟着其他同学小跑离开了。

陈编辑确认到消息后,转身往回家相反方向走去,他是要去找主编。已经到家刚刚挂下电话的杜主编,看到他来,招手让他坐下。

“看来你已知晓,我们的《东方杂志》这一期卖的很不错。”

“是的,我在路上碰上了几波学生,他们在报刊买不到,都转道去书店购买,我询问过他们原因,说是因为《三毛流浪记》”

“嗯,我也猜到会是这么个情况,这一期唯一的变动是新刊登的《三毛流浪记》,刚刚我也接到印刷馆的电话,目前库存是够用的,年后开工,会重新收集这一期的需求,看看是否需要加刊。新的体裁格式,会吸引很大一部分读者,但是同样也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恶意攻击,你也需要注意一下。”

“是的,主编,我会关注此事的。”

“和作者也多多沟通,之前作者回信,不是说故事不会太长,在4万字左右会结束吗?跟进后续稿件的同时需要问问他有没有新的构思。”

陈编辑表示知道后,便离开了杜主编家。这时上海街头夜色渐暗,车光如流,灯光璀璨,百货公司的招牌清晰可见,不宽的道路,黄包车来回拉客,两旁商铺已经开始关门打烊。杜主编住在法租界,陈编辑住在南市区,那里租住着许多平民,租金也便宜。在东方杂志社当编辑一个月差不多有将近30块银元,助理编辑8块银元包吃住,年底双薪,编辑还有其他补助,这本是不错的收入,但是家中有四个孩子读书,还有双亲需要赡养,因此陈编辑夫妻选择了较远的南市区,乘坐法租界电车来往于租界边缘,然后穿过民国路(即现在的人民路),再乘坐中国电车往返南市区,然后走路回到家中。之所以用中国电车来表达,是由于这时的上海一市三治的制度,也就是一个城市有三个管理机构,这便是中国政府、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因此有三个司法体系、三个警察系统等等,比如杜主编居住在法租界,那里的地方管理是由法国司法管理,甚至电车也不属于中国,公共租界同样,你会在上海看到为英国人效力的印度巡查、英国巡捕,还有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在中国的领土上一个城市的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不相同,因为它们分属不同国家的交通体系。甚至黄包车夫没有三个城区的执照,就不能顺利穿越所有城区,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能有钱办齐三个区域执照,也因此,乘客也必须在城区边界换车。

陈编辑租住在一个弄堂的二楼,他们一家选择了最北边里间连着的三间房,一间小点的作为两位老人的房间,与之相连的一间大一些的房间用木板隔开作为老大和老二兄弟的卧室,另一边则是老三和老四姐妹的卧室,还有一间房挨着窗户一侧隔开作为夫妻俩卧室,另一侧大一些区域作为客厅,平时做饭在走廊进行。陈太太看到陈编辑进门,一面接过手中的东西,一面招呼老大叫两位老人出来一起用晚饭,回头笑着对陈编辑说:“累到了吧,我给你烧了热水,赶紧洗把脸,松快松快,一会我们吃年夜饭”

“今天提前下了班,本来早该回来的,临时有点事,去找了下杜主编回来晚了,我买了鞭炮,晚上一起放”兄妹四人听了高兴坏了。

我本来设定是主编住在南京路,而陈主编住在南市,报社则是延安中路不变,但是查询后才知道,那时候南京路属于英租界,而报社属于法租界,网上又查到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南市县城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县城边上,然后穿过民国路(今人民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为避免我们的编辑太辛苦,将主编家修改成法租界。如果还是南京路的话,在陈编辑的这趟回家路途上,首先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看到的是中国警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 11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

穿越两界的杂货铺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婚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