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长安小厨郎 > 第22章 来到大唐的第二十二天

第22章 来到大唐的第二十二天

昨日午食在高寺卿和温少卿面前闹了好一番没脸,还不等午食结束的板子响,“百官朝肉”的逸闻已经在大理寺内传播开来,焦录事几乎走哪都会被同僚揶揄取笑,臊得傍晚加班后暮食都没吃,急急忙忙就回了家。

这帮无义同僚!整日看案卷还不够头昏脑胀吗?竟然还有功夫编排闲话!他一个小小录事,见天儿被公务缠身,无暇打猎也没空饮酒的,馋点口腹之欲怎么了!

大清早,焦录事木着张脸进了公廨,顶着一圈调侃,心如止水地准备点卯,未曾想平日里跟他不对付的另一名录事恰好也在此时过来,见他提着笔,周边又是一群拿昨日之事起哄的,便明知故问地挤兑起来——

“哟!焦录事又诗兴大发,要当众作一首《烧肉赋》了?”

焦录事手一抖,墨点滴落下来,险些打污下方点卯的长卷。

他转头,那人还在狺狺狂吠。

“古有左太冲写《三都赋》引得洛阳纸贵,今有焦录事作《赤玉烧肉颂》引来百官朝肉。人家一曲既成万人空巷,焦录事倒好,一诗既成,万人空饭啊!”

那人说完,还故意起哄地笑了两声,多亏在场的大多都跟焦录事关系不错,没人应他的声,才没叫焦录事落到掩面而走的地步。

焦录事憋了快一天的情绪终于忍不住了,冷哼一声,上前一步道:“我大唐文风昌盛,莫说朝廷百官,就是放眼四海境内,但凡能识文断字,略通笔墨之人,谁不作诗?”

“某不过是感念烧肉味美,借诗一抒胸臆,怎么,阁下见有那么多同僚欣赏我的诗作,心生羡慕?”

焦录事上下扫了对方两眼,扬声“客气”道:“那烧肉就在公厨,写诗也不过费些笔墨,若阁下不满,尽可同样写来诗文与某一较高下。”

见对方一时哑口,焦录事嗤笑一声:“阁下不写,总不能是写不出来吧?”

那名录事在大理寺是出了名的不擅诗文,两人最初也是因焦录事写诗得上官青眼结下的梁子,眼下被焦录事一戳痛处,那名录事气得拂袖而去,连卯都没点。

围观的官员见人走了,唏嘘道:“听说他昨日出外差,回来时只赶上午食的末尾,根本没尝到赤玉烧肉的滋味。”

另一人附和:“没尝到,不知道也就罢了,偏生回到公廨后就听见了焦录事你的事迹,又没吃上肉,又见你出了名,可不得心生怨怼?”

又一人看看长卷,摇头道:“卯都没点,估计气得不轻。”

余众七嘴八舌:“时候还早,兴许一会人见焦录事走了,就又折回来了。”

焦录事本还有些郁气未来得及宣泄,此时一听,也不恼了,悻悻地给在场众人行了一礼,转身快步往自己公廨走去。

哎呀呀!昨天被他连累没吃上肉的可不止这一个,万一待会再遇上几个,他岂不是大清早就怨气缠身?还是溜之大吉,早走为妙!

-

为了能让上官们吃上东坡肉,姜菽这边刚应,赵管事就紧赶慢赶地去找肉贩子要五花肉了。有昨日的风波,今天专门多备了一半的量,亏得是猪肉廉价,不然赵管事心都要滴血。

公厨今日定下的午食是一荤东坡肉、一素炖茄子、一汤红枣梨水,主食参考昨天,还是米饭。

梨水的原料自不必说,用的是温朝昨日送来的酥梨,只不过在姜菽询问为什么不加些银耳,煮成银耳梨汤时,陈大厨和王大厨不约而同地向他投以了看败家子的惊恐眼神。

王大厨胡须抖动:“你、你可知银耳价值几何?”

陈大厨摇头如摇波浪鼓:“一小盒便得一二十两银……你小子,这是准备剜赵管事的心啊!”

姜菽一噎,后世银耳随手可得,倒忘了本朝还是以野生采摘为主,此时的银耳仍是价比鱼翅燕窝的珍贵贡品。

他告了罪,银耳插曲很快告一段落,但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撒银子般的惊人之语,姜菽干活的时候竟听见王大厨手下那两名杂役在偷偷脑补,觉得他定然是从某个达官显贵家中出来的厨子。

甚至因他外表细皮嫩肉,一瞧就不是从小吃苦的,竟怀疑他是不是某个罪臣之后,如今时运不济流落民间,不得不惨兮兮自力更生,托了关系才让温少卿给安排进公厨做杂役。

猜测得过于离谱,以至于同样听见的牢饭兄都把这事当笑话记了下来,准备日后拿来调侃姜菽了。

如今公厨算是和好如初,不必再只有姜菽三人处理,王大厨那边三人也能帮忙收拾,是以虽然量比昨日大,姜菽做起来倒也没觉得多费事。

等万事俱备,王大厨看着快到午时,便去敲响了公厨开餐的板子,姜菽跟着其他杂役从后厨走到前厅,准备看有多少先来的上官,好给后厨报数,没想到一出来就被震住了。

偌大的,按说能装下大理寺全员的食堂,竟然在刚开餐时就已经坐了将近一半,并且看架势是早就来等了。

姜菽不禁看了一眼外头的日晷,离午时还有小半个时辰呢!你们这帮人就这样翘班来吃饭真的好吗?!

温少卿!温少卿呢?他要举报!大理寺聚众摸鱼!

-

焦录事深知自己的同僚们都是闷头干事不动嘴的实干派,毕竟他们大理寺自有寺情在此,查案办案都不是易事,只会夸夸其谈的早八百年被赶出去了。

所以这帮人表面不声不响的,行动起来却比谁都迅速,尽管焦录事早有预谋,提前拉着关系好的同僚们出来,沿路仍然不出意外地遇上了好几个同样溜去食堂的人。

毕竟都是为朝廷辛苦卖命的,公厨明面上还不至于限制官员食量,只要不浪费,只要菜还有,一人吃三人的饭都可。

焦录事和“不幸同路”的同僚们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地领悟了彼此的意思——

昨天就那一块肉,谁吃得够啊!今天必须早早过去吃个过瘾!

至于其他人?呵!饿道友不饿贫道,他人与我何加焉?!

靠着来得早,焦录事叫住给他送餐的小杂役,问道:“若这赤玉烧肉吃完不够,还能再添吗?”

被叫住的姜菽想想备餐的量,回:“应该可以……不过上官最好早些说,怕后面不够。”

这帮郎君们都早早过来蹲着了,姜菽不信他们只吃一份就肯罢休,眼下只希望不要昨日重现,搞得明日还要做东坡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道菜不连吃三天是姜菽的底线,他明天还想做糯米蒸排骨呢!

焦录事心里有了数,不过他观这名杂役面生,似是这两日才来的,又有些不确定地问:“你可知这烧肉是哪位大厨做的?”

公厨两位掌勺大厨的手艺他吃得出来,譬如这烧茄子,香料味重,煮得透烂,一尝就是陈大厨做的。而这红枣梨汤火候正好,梨肉块各个均匀规整如一块模子出来的,肯定出自王大厨的手笔。

那般瞧着大巧不工,实则味道复杂的菜肴,不像是出自陈、王之手,但焦录事又没听说最近公厨有招新掌勺大厨的风声。

姜菽一顿,他眼下的名头还是杂役,不知该不该将自己说出去,只好含糊用一句“是后厨琢磨的新菜式”糊弄过去。

焦录事察觉他态度有异,想着可能是人初来乍到还不熟悉,也就没再追问,准备等后面再自己打听。

新大厨肯定有新手艺,他们九寺五监的“好吃客”们肩负着互通有无的使命,有此等珍馐美味必然是要互相通传的!

-

如今两位大厨手下各有两名杂役,暮食人手减半,正常情况下大厨们会一天天轮着来,手底下的杂役也是。

姜菽自加入公厨后,因为种种事由一直没安排暮食,都是由牢饭兄顶班,陈大厨想着今日不忙,干脆就让姜菽也熟悉熟悉暮食的流程。

“用暮食的人数比午食少得多,约莫只有午食的六分之一不到,菜也简单,跟中午的一样就行。”

“唯一麻烦的是,会留下来用暮食的上官往往都是需要加班的,他们可能没空亲自来食堂,需要杂役给他送过去。”

“大理寺的屋舍算不上多,但要记住百来位上官具体在哪就有些麻烦了。我带你走一遭,你认认路,送的时候实在想不起就多问。”

陈大厨带着姜菽往外走,没想到刚离开后厨没几步,路那头就乌泱泱冒出来好几名胡服青年,各个衣料上乘,戴金佩玉,瞧见陈大厨和姜菽,像是发现了猎物的猎犬,大呼小叫地就朝他们奔来。

长安城里纨绔多,有时大理寺的名头也不好使,陈大厨眼神一凛,伸手就要去抓门口竖着的扫帚,姜菽眼尖地发现那帮人中打头的秦正阳,赶紧拦住陈大厨,道:“是我朋友,可能是来找我有事。”

陈大厨将信将疑,姜菽一个小小杂役,能有这种看着就不省油的朋友?

接着,那群纨绔就真走到他们跟前。

秦正阳穿着一身橘,脸上顶着青紫的拳头印,像根半肿不肿的胡萝卜,冲姜菽笑得牙花子都快出来了。

“走走走!”他一拍姜菽的肩膀,把姜菽拍得一歪,还是熟悉的沉重力道。

“答应了出来后带你去喝酒庆祝,正好萧都知那新得了西域的马奶蒲桃酒,我带你去尝尝鲜,顺带看高至善的笑话,嘿嘿!”

可是你马上要变成笑话了诶秦熊猫……(狗头)

悄悄说一声,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晋江的段评可以设置无条件段评,刚去改了,大家不用收藏本文也能玩段评啦!

(小声)当然收藏了更好,嘿嘿!

唰——展开吧!我的注释区——!

先说一下上一章里提到的温少卿继承家业后为了避免逾制,改小院出来的点:

根据森林鹿老师的《唐朝穿越指南》,唐朝时住宅的建筑规格要按照等级来,越大越奢华的需要主人的品级越高。

比如三品以上达官显贵很奢华的五万平米以上大宅,如果普通百姓买来住,就算百姓再有钱,也算逾制,轻则被抓打板子流放,重则算谋反。

如果百姓真想买这种房子,交钱拿地后要先将比较威严不符合身份的门楼、外墙、正堂等拆毁,然后将房子分割成几座不同的宅院,自己住一座面积规格不逾制的,其它宅院或倒卖或出租。

很多高官重臣的后人,如果家道败落,住不起大宅了,卖又卖不出去,往往干脆捐给宗教信徒,改建成佛寺、道观、尼庵等等,宗教建筑一般不存在逾制问题。

根据已解锁的温朝家世,他的祖父曾高居二品,但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改造了部分院宅。而温朝一番努力后少年探花,又步步高升,所以现在的家宅大一点也不算逾制了。

再说一下小书包的薪资:

之前是按照《中国历代官制》进行的推测,暂定为两百文,但是最近看网上的其他一些资料,很多说杂役佣人一月能到五百文。虽然不是很确切,但两百文属实寒碜,准备下个月给小书包涨薪到五百。

然后是提了好几次但是一直没展开说的唐朝酒文化,以下知识主要来源于石继航老师的《吃喝玩乐在唐朝》:

唐朝时期,各大酒店以及豪门大户都会用粮食酒曲来自酿酒。这种酒酿好后,因为没有经过过滤提纯,看起来比较浑浊,所以又被称为浊酒、浊醪、白醪等。如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居易的“一壶浊酒送残春”都在此列。

而浊酒中的漂浮物,诗人称之为“绿蚁”,比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等,就是来自于此。

而所谓的“灯红酒绿”中的绿,也是指古代的酒绿。为什么会绿呢?因为古代的酒曲不纯净,制曲和酿造过程中混入大量其他微生物,导致酒色变绿。

浊酒是酿酒中最基础的产物,另一种清酒,则要经过加灰、榨取、煮烧等工艺。

加灰就是往酒中加石灰,目的是为了中和酒中的酸味,这种酒古人也称为“灰酒”,唐伯虎的“难将灰酒灌新爱”就是这个灰酒。

榨酒,是将酒中的杂质,也就是绿蚁等物质去掉,比如李白的“吴姬压酒唤客尝”,压酒就是榨酒。

经过榨取过滤之后酒就不再那么浑浊了,所以就有了“清酒”的美名。

但是呢,因为当时的酒精度数比较低,酒精的杀菌效果不够,所以酒中常有大量的菌类存活,导致有可能让人闹肚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增加了煮和烧这个环节。

因为酒精与水沸点不同,煮酒和烧酒都讲究火候和器皿,但即便如此,唐人也还是没掌握蒸馏的技术,出来的酒并非后世的高度酒,这时的烧酒仅仅代表经过加热杀菌的酒。如白居易的“烧酒初开琥珀香”,就是指这种酒。

在唐代,黄颜色的酒更受大家青睐,如李白称赞兰陵美酒“玉碗盛来琥珀光”,杜甫“春酒杯浓琥珀薄”,白居易“世间好物黄醅酒”等等,都能反映出唐代人对这种酒的推崇和热爱之情。

这里插个题外话,咕咕我曾在西安和朋友试过店里的煮青梅酒。我是个不喝酒的人,闻不得酒精的味道,但那壶青梅酒却意外得好闻,酒香温润,更多的是梅子的酸甜香,喝起来温温热热。比起酒,那个更像是一种甜甜的饮料,只有在咽下去,向外吐气时,才能从呼出的余韵中品出一点酒的气息。

好喝,喝了一大碗,后来再找店倒闭了,遗憾不止。

写到这里准备明天去超市买瓶梅见回来煮煮试试。既然写到这了,还有一个从梅见引申出来的喝法可以分享给大家:冰镇的水晶葡萄和梅见按照自己的口味与酒量混在一起,做成儿童版小甜酒。我亲友们都喝一比一,我喝八比一,时常被嘲笑不如直接喝饮料orz(背后蛐蛐:饮料怎么了,饮料就是很好喝啊!)

之前还被朋友推荐了江南米造局的桂夫人蜜酒,也很不错,甜甜的,瓶子很好看。可能是因为在我这里,酒的评价就是越贴近饮料越好喝,所以后来……大家就一起喝奶茶了。

左太冲与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三都赋》后,因城中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

赤玉烧肉颂:化用了苏东坡的《猪肉颂》,苏食神原作——洗净铛,少著水,柴火罨(yan三声)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银耳:银耳一直到清朝都还是极其昂贵的食材,如清代女官德龄公主所著《御香缥缈录》中所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已经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

现在,翠屏湖周围的古田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银耳生产基地,上世纪古田人进行的现代化银耳种植技术改革,让银耳彻底走下昂贵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这部分知识来源于《博物》公众号

平康坊和马奶蒲桃酒我们下章再讲(OvO)!

感谢各位投喂的营养液和霸王票!今天去育苗上看了一眼,我们的小食肆已经冲到第22名了,妈呀,做梦都不敢有这么好QAQ!

大家给我的投喂评论下面,我应该都回复感谢了,可以从后台看回复嘿嘿,有的可能讲了些抖机灵的骚话(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来到大唐的第二十二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别那么野

春日陷落

顶A校草的阴郁beta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