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正月十五,百业复工。
陆询舟写完了那封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在署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后便将其寄往长安。她想,等殿下看完信的那一刻,她们一定能和好了。
陆刺史想着想着便笑了出来,如释重负的她开始一边全身心投入公务,一边等待李安衾的回信。
贞安三年后,她与梅观尘的友谊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深厚。近现代的学者们在研究陆询舟的生平时,常常会着重关注她在福州任职期间的作品,陆询舟的这些作品在挚友梅观尘的影响下出现了极大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这期间不仅是陆询舟生命中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是她的创作风格的重要转折时期。她的诗词不再着重士大夫的优游与游侠的潇洒,而是从超脱的情怀中更上一层楼,进入到了新的境界。她的诗词中开始大量出现底层劳动人民的影子和早期士人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她的文章不再延续抒发一时情感或赞美景色的传统,而是将重心放到封建制度之下苟延残喘的小人物身上。
关于“游侠”的字眼,逐渐从她的作品中淡出。少时渴望仗剑走天涯的她,虽然永远与游侠梦告别,但是却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除暴安良、道济万民的儒侠之道。
陆询舟写的最后一篇关于游侠的作品,是送给闽中水灾期间饿死的侠翁,自那以后,她便告别了年少时的自己,彻底脱离了过去的影子。
江城子·赠东市侠翁
少年东市饮酒来,春衫薄,意气高。银鞍白马,长剑斩料峭。坛中春色皆入喉,天杳杳,浅欢好。
浮生岂得长年少!风萧萧,雨萧萧。潘仁鬓霜,何事西风早?玉龙有情却藏鞘,凭谁笑:廉颇老。
这首诗寄写给那位侠翁,亦写给陆询舟自己。
当游侠总是免不了老来落魄,这个梦想救不了苍生。
梅观尘说得对,做官无法永远造福百姓,可陆询舟认为哪怕能造福他们一时亦足矣。这个时代从不缺少肮脏,清白虽少,亦可永存。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死,亦不求垂于竹帛也。
如果他们不曾见过光明,那他们便可以忍受黑暗。
但是总有人愿意给予苍生光明,带领他们逃离黑暗。这亘古的漫漫长夜中,哪怕是微弱的火光亦能让尚存生气者看见希望,即使火苗太微弱而容易熄灭,但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人愿意将生命化为火光——哪怕是断断续续的微弱之光,亦能让有识之士带领众生脱离黑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为了正确伟大的理想去奋斗去牺牲,改变黑暗的社会去追求光明的明天。
那日在鼓山顶上,梅观尘问她:“真的会有那一天吗?”
陆询舟笑了。
“会,我始终相信,一定会有那一天的。”
终有一天,屠龙者不再成为恶龙,而是带领苍生走向新的时代,或许那将是一个属于人民百姓的时代。
那个时代想必离我们很遥远,这不是我们的故事,是后人的故事。
但我始终愿意在亘古长夜的薪火相传中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因为我始终相信,那一天必然到来。
.
贞安三年,五月仲夏。
黎明时分,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们正准备出海捕鱼。
突然,有人发现大群大群的海鸟正朝着陆地的方向疾飞。渔民们怀疑这可能是飓风即将登陆的征兆,遂遣几人驾船去浅海查看。果不其然,海面上出现了多处浮海灯[一],大量浅海鱼类上浮。
依据种种现象,渔民们推测飓风几日后极有可能在福州登陆,遂众人连忙终止捕鱼,兵分两路,一路跑到县衙去禀报县令,一路回渔村提醒村民们。
下午,州衙内陆续收到沿海各县传来的急报,陆询舟在收到急报的第一时间便召开会议,与诸位州官展开紧急商讨。
由于福州位于沿海地区,每年夏天都要经历飓风登陆或飓风登陆他地后带来的暴雨,所以州官和百姓们对于飓风的防范都颇有经验。不到半个时辰,大家便拟好了方案,之后便是派差役们奔走各县张贴榜文。
一日之内,福州的百姓们奔走相告:飓风即将来临。千家万户在两日内迅速做好防护措施,并提前囤好各类生活用品,时刻迎接飓风的到来。
另一边,陆询舟不敢松懈,因为无法判断飓风的强度,所以官员们并不知道这场飓风是否会带来水灾,自古水灾生疫,福州多山,就给治灾增添了不少难度。
为防范于未然,陆询舟连忙派人通知岭南道医政机构的医官们和福州各处寺庙的养病坊提前做好准备。
五月廿九的上午,福州靠海的地方,人们看见天边散布着如乱丝一般的云朵,从地平线像扇子似的四散开来。
午时三刻,飓风登陆福州。天空此前已有乌云压顶许久,强劲的飓风一登陆,天地间便顿时陷入无边的昏暗。风雨大作,扬沙走石,屋瓦皆飞,海水大溢,潮高四五丈。狂风咆哮着,连同猛烈的暴风一同冲击着福州,半天之内,飓风所经之处,无数林木被摧折,十之有九的城铺粉堞倾圮,而损坏的官私庐舍、商舶民船更是不可计数。
在飓风的咆哮中,人们只能苟延残喘。
骤雨连宵,浦潮相接,福州城内水高四尺,百姓们无奈之下只能爬到屋顶避洪。大雨滂沱,狂风大作,陆询舟将陆绥紧紧抱入怀中,她们同刺史府的几个仆人们坐在屋顶,众人为了避免被飓风于是相互抱在一起。
陆询舟抱着陆绥被他们围在中间,她尽力弯下腰护住女儿,一面避免小绥被雨淋到,一面减小身体迎风的面积。
那时陆询舟在仆人们相搭的臂弯下那道狭窄的视野中窥见了昏暗的天地。水面涨得很高,电闪雷鸣,闪电犹如天边蜿蜒狰狞的裂缝,照亮了一瞬宽阔的水面。
陆询舟忆起少时在长安的经历,当年弘文馆一休沐她便与陆玉裁翻出丞相府高高的围墙。那时她轻功尚好,上元节喧闹的夜,她偷偷爬上高高的灯楼,而后胆大地坐在木质扶手上俯瞰这座大晋不夜城。
彼时她十四岁,坐在灯楼上看见的是长安万家灯火,街上车水马龙、人烟浩闹,到处张灯结彩,犹如东风吹散千树繁花,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若繁雨,街道犹如灯光汇成的河流,人群陷于其中沸腾着。
如今她十九岁,于那狭窄的视野中看见的是水面上密密麻麻的屋顶,若是没有闪电将水面照亮,这光景颇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群岛。
眼中的景象渐渐与十四岁上元节的那夜重合。
在贞安三年的那场大雨中,陆询舟窥见了自己的宿命,亦看见了自己的未来。
[一]就是会发光的浮游生物会在台风到来前出现在近海地区,古人管这个叫“浮海灯”。
今早看了当初写的内容,嗯,就是第一卷。
小山真是长大了许多,鬼知道如今端方温润的陆刺史十五岁的时候幼稚又可爱。少女纯情得很,被姐姐亲一下耳根子就会红,被姐姐凶一下就怂得不得了,每天不想学习却被殿下监督学业的模样真狼狈(咳)。
感觉殿下十七岁的时候就是个钓系美人,不知为何,现在bt的我看当年公主欺负小山感觉好爽,小山完全是被殿下一步一步地引导上钩,最后将殿下吃干抹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1章 第八十九章 飓风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