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天福元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大宋政权受到威胁一百余年。
契丹实际上成了一个兼具草原游牧民族机动性和中原王朝农耕型的帝国。契丹人已不满于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的地位,自从得到燕云十六州以后,契丹人开始以“北朝”自居,从而与中原王朝形成南北鼎力对持的态势。
燕云十六州不同于汉唐时期开拓的“漠北”“西域”等地,位于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自秦代以来就始终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土。
大宋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意味着残唐五代的历史遗留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终结残唐五代乱世,恢复中原传统旧疆,是大宋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政治动机,此外执着于收复这一块,也有很大的军事关系。在宋辽南北对立的格局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麋的幽云地区,战略地位日益突显。
如果契丹骑兵攻取太原河中之后,再进一步南下或者东进,就可以从黄土高原就高趋下只扑几乎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来,燕山山脉已位于契丹内地。幽州已成为契丹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契丹大军只要马足一动,即可直达黄河,而在抵达黄河之前,不会碰到任何难以逾越的地形。
隋唐以后,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已由关中地区转移到了河南的汴,洛一带。一旦契丹大军兵临黄河岸边,就意味着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直接暴露在契丹铁骑的兵峰面前。
在大宋以前,中原王朝主要有两个地方盛产战马而闻名,一是冀北之野,一是甘凉河套一带。甘凉河套地区在大宋初期,属于定难军节度使辖区。名义上属于宋朝疆域内,可实际上定难军节度使只是名义上是臣服于宋朝的割据政权,直到最后发展成为独立的西夏国。这就导致大宋很难从西北的甘凉河套地区获得战马。而位于东北方向的冀北燕云地区又早就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了。
东北的幽云和西北的甘凉两地丢失,直接导致大宋成了历史上最缺优质战马的王朝。大宋在失去幽云地区的地理屏障和优质的战马资源之后,始终在于契丹的博弈过程之中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大宋要改变自己在军事政治上被契丹人压制的状态,就必须收复燕云地区。
开宝九年二月,(宋军)本朝太祖皇帝攻灭南唐后,群臣上书太祖皇帝赵匡胤,加尊号“一统太平”。太祖却说“燕云,晋(北汉)未复,何谓一统太平?
太祖(张匡胤)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统一天下的。太祖在位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削平南方群雄,因此在北方对契丹保持相对和睦的姿态,在这种形势下制定了以和平赎买为主,武力攻取为辅的收复幽云计划。
太祖(赵匡胤)把平定南方所得的府库金帛和三司税赋结余存入“封桩库”,存满三五十万就与契丹方面订约赎回燕云十六州(十三州),契丹方面拒绝归还燕云地区,再武力攻取。契丹人如何舍得卖掉富庶的土地,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就必须在战场上打赢契丹人,太宗(赵光义)尝试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高粱河之战的失败使他的愿望落空。乘胜而来的太宗(赵光义)却损兵折将,自己也中了两箭,慌乱间找了一辆驴车逃离战场,十八年后箭伤复发而死,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了遗憾。
大宋为收复燕云地区向辽国发动战争,宋朝战败之后,辽国就开始反攻了。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入宋境,向宋朝索还关南之地。(后晋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又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洲,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
太祖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夺后周的皇位后也继承了后周的全部领土。燕云十六州的三州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宋朝的统治下,收复其他十三州。而辽国也致力于收复宋朝控制下的三州三关之地。宋太祖(赵光义)以北伐失败告终。辽国萧太后的南侵以缔结“檀渊之盟”告终。双方在谁也吞不了谁的前提下只好坐下来谈判订约。
宋辽檀渊之盟的内容: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双方按现状划清领土边界,此后宋朝不再向辽国索要燕云十六州的十三州,辽国同样也不再向宋朝索要三州三关之地。宋辽之间的领土纠纷至此告一段落。
檀渊之盟宋真宗本来能打败辽国,由于“恐辽”心理,在有利的情况下,和辽国签了城下之盟。每年向大辽岁贡,辽国这才撤兵。其实只要宋真宗坚持一下,辽国也会主动退兵。真宗宁可花钱买平安,也不愿决一死战,更何论主动出击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事实上自从檀渊之盟缔结后,辽国统治者就一直有意识的优待和同化燕云地区,辽兴宗曾用大宋交纳的二十万银绢中的四万抵扣燕云地区的赋税。辽道宗则索性将二十万银绢全部用来抵扣燕云地区的赋税。燕云地区的汉人对契丹统治者的忠诚度还是很高的。
元丰四年,由于西夏梁太后不愿意还政于夏惠宗,西夏发生内乱。虽然夏惠宗很快因为政变失败被梁氏囚禁,但帝党并未消停,不仅拥兵自卫,还以割地为条件请求本朝(大宋)援助。
与此同时,虽然王安石变法存在诸多问题,但十多年的革新让宋朝实力大涨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势的此消彼长让官家(宋神宗)信心大增 ,商讨伐夏。
商讨五路兵马并出,一举荡平西夏。五路兵马:李宪(宦官)率七万出熙河路;刘昌祚率五万出径原路;高尊裕率八万出环庆路;种鄂率九万三千人出鄜沿路;王中正(宦官)率五万出河东路,合围于灵州直接剿灭西夏。
王中正出鄜州,经夏州,宥州奔灵州。种鄂出绥德城,至夏州于王中正会师,然后合兵攻向灵州。高尊裕出庆州,经清远到灵州。刘昌祚出泾源(受高尊裕节制),沿葫芦河北上,到灵州与高尊裕会师。李宪属于机动力量,其他几路进攻灵州顺利,就向西进攻西凉府,其他四路攻势受阻,就前往增援。
调用三十五万大军,动员二十到二十五万民夫负责粮草运输和后勤支援。也是本朝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了,可谓举国之力。
合围灵州宋军或许会连胜平推到首都,西夏赖以生存的骑兵野战也会失效。可问题就在于西夏和我朝(大宋)之间隔着衡山山脉,而衡山山脉以北又是被称为“瀚海”的戈壁滩和毛乌素沙漠。西夏和我朝(大宋)之间不仅道路艰险,而且是贫瘠之地,这对于后勤运输来说就是“绝地”。沃野八百里,道多沙深,轻车来往,犹以为难,役车载谷,不过二十担,每涉深沙必致滞陷。
由于道路艰险狭窄,大量使用牲畜容易堵塞道路,加上草料获取,补充难度大,后勤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一个役夫可挑运粮食六斗,六斗粮食可供应两人往返九日的路程。一个运粮役夫可以可以支撑一个士兵离开粮草储地(粮仓),向西夏境内推进九天。
极限情况下就是役夫行进九日,吃掉一斗半粮食,给前线士兵留下最多十八天的粮食(三斗),而役夫返程(九天路程)要吃掉一斗半。士兵也没有继续前进的能力,不原地等待就无法获取下一轮的补给,也无法保障撤退时有足够的食用粮食。
要突破这个终止线,一是增加役夫数量,多个役夫保障一名士兵。二是在后勤地和前线之间增加一些后勤中继点(中转站),通过分段运输的方式将后勤基地向前推。三是,以战养战,在敌境内获取粮食。
前两个方法在增大“终止距离”的同时,也会大幅度增加后勤运输消耗,对于我朝(举全国之力的大宋)来说,并不现实。第三个方法太过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实际(现实因素),由于宋夏之间地域的荒瘠而等同于无。
二十到二十五万民夫能支撑三十五万宋军向前推进七日,宋军一日行军路程最多四十里,也就是说宋军的推进极限是离开仓储地前行三百里左右。宋军没有继续前进的能力,双方只能停下来拼消耗和耐力,而这恰恰不利于劳师远征的我军(宋军)。
陛下(宋神宗)命徐禧,李舜举,种鄂商议修建横山工程。横山东起陕西绥德县西,西至宁夏旧豫旺镇南,囊括了三州险要之地,如此,修筑横山战线,可以保护三州之地。还可以俯视兴州,灵州,以顺势直捣西夏京都之地,如此,花销虽大但很值。官家(神宗)认为这个花销太大,希望改计划修建永乐城(银州城南二十五里),从该城到长城岭(银州西北到靖边县之间),修建六个营寨,从背岗川到布娘堡,修建六个堡垒。
长林认为此时攻打西夏不妥,反而激起了他们一致对外的决心,从而无形中帮助西夏化解了内部矛盾。西夏若坚清壁野,纵其深入的方式让我朝(宋)军马来,加强灵州,兴州的城防,然后轻骑兵扰乱我朝(宋)军马的后勤,如此因为缺乏粮草,百万人马不战自溃。
西夏方面经验老道的将领自然也能看出我军(宋军)的这个隐患。当我军兵临灵州城下时,西夏只要将可调之兵全部收缩回灵州,“以一国之力守一城”,然后派遣一些轻骑袭扰我军(宋军)粮道,致军粮不足大军渐困,要不了多久我军(宋军)就会“不战自溃”。
东西两边的三路宋军,因后勤的“终止线”和西夏轻骑对粮道的搅扰,加上入冬运输更加困难,不仅难以提供增援,自身也会陷入了粮草不足的困境之中。这场战事会逐渐由西夏的亡国之危,演化为宋军的单方面消耗。
在饥饿和严寒的打击下,饿死冻死损失十几万人,灵州城下崩溃,最后的结果也是宋军不得不主动放弃伐夏,变法以来的积累也会消耗一空。获得的战果也会因无力据守而主动放弃。我们如果没有意识到自身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就会导致大败,这也是中原王朝离开农耕区向北推进时的共同弱点。
而燕云十六州在长城南边,在太行山北或西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始皇修长城就是为了把燕云十六州保护起来,防止北方胡人入侵。俯瞰我国地貌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容易统一,因为居高临下往下打容易些,从南向北打属于仰攻。燕云十六州不仅在地形上占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是北方中原的屏障,出了燕云十六州,一直往南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就相当于失去了中原屏障和主要产马地。(战马)
兴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完颜部阿骨打创建了金国。辽金之间随即爆发了战争,长林上书道“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随后宋朝与金国达成夹击辽国的“海上之盟”,联合出兵攻辽。灭辽以后燕京地区归宋,其余地区归金。放弃了目前伐夏的目标,致力于收复燕云地区。
长林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没有直接攻打燕京,而是从周围的地区像宣化,大同这些地区入手,先攻克大同,又占领宣化,从地理位置上孤立燕京,使得其没有援助,最后再一举进攻燕京,等河间地区敌军反应过来时回援燕京时,长林并没有即时回防,而是直接进攻河间,逼的敌军将领只能回巢,从而解决了燕京的危险。与此同时长林又一击回马枪歼灭敌军大部分主力。
长林麾下的十五万大军对燕京发起了强攻,东路军在名将种师道,张恒率领下向白沟(河北高碑店)进发 ;西路军在顾廷烨的率领下向范村(河涿州西南)进发。挥师北上,一路所向披靡。
此时的辽国在被金国和我军(大宋)的进攻下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在这种情势下,燕京城内的契丹人和汉人开始离心离德互相猜忌,契丹人怀疑汉人里通宋朝,汉人担心契丹人会对自己下手,一时间大批汉族官吏军民开始向我军(宋军)投诚,兵不血刃拿下了两州占据燕京,一鼓作气攻下了剩下几州,逐步扫清在燕云地区的残余势力,燕云十六州自此回归中原王朝。
金国初建国力不稳,大宋也是经历了一场恶战,双方都需要休养生息,恢复民力。以燕云十六州为界,彼此不犯。
至于以后,那就要看谁先缓过来了。现在的局势是西夏内斗不断,宋与蒙古(元)之间隔着金国,金国两面受敌,对大宋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若是伐宋,蒙古(元)必然偷袭腹地,届时首尾不顾。
从此大宋结束了一百多年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愿望,结束了被辽国压制的局面,和金,蒙古,西夏相持,对西夏内斗隔岸观火,或者时不时添把柴……
此文为虚构,更改了宋金灭辽时间,也更改了金国,蒙古(元)建立的时间线,不同时间线发展而来的势力政权,放到了一起,要是认真看,那就时空错乱了,仅为虚构文,不作为历史参考,谢谢。没有冒犯历史,更改真实历史的想法,不要误解,仅供娱乐。
燕云地区往后数个中原王朝都没有完全恢复;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幅帅,北伐元朝。一年多时间,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
五代十国,大宋,元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封建王朝。
二十一世纪网友戏称为高粱河车神(赵光义),但是有收复失地的愿望,并且付诸行动,那都是英雄。
终辽末乱世,燕云地区的百姓对契丹统治者的忠诚度是极高的。(契丹统治者有意识的在同化燕云地区)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内乱;宋神宗元丰八年病逝。
公元1115年兴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的完颜部阿骨打创建了金国
辽金之间爆发战争,公元1120年宋与金达成海上之盟,联合出兵攻辽。
宋占领两州之地,宋徽宗用钱买回燕云十六州(九州)
在伐辽过程中,金看出宋战斗力不堪一击,灭辽后反手进攻宋,不到两年时间,北宋就灭亡了。燕云十六州又回到了金国手中。(历史上的靖康之乱)
如果宋徽宗不实行联金灭辽,或许还能苟延残喘。
1125年金军南侵,1127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与南京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绍兴和议签订后,以 秦岭淮河为界,偏安一隅。
宋孝宗,宋宁宗两度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1234年南宋联蒙灭金,随后宋元战争爆发,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灭亡。
长林完成儿时志向,为母亲王大娘子和妻子张氏请封诰命(写此文的宗旨是为王大娘子,如兰,张氏还有姐姐们撑腰,也是我写文的初衷)
不知道怎么写着写着就写到这里了,恩,没有战争经验,说实话,我不会写,望见谅。
查了几天的资料,看着密密麻麻的地图那是非常头疼的,除了叹气,还是叹气
简直下不了笔,太难了,我怎么知道收复这么大一片疆土,几百年没解决的问题,某家只是一个柔弱女子,我不懂,也不会。
在这里由衷佩服朱元璋,仅一年就收复了,厉害,请收下我的膝盖,膜拜膜拜,大佬求带。
始皇帝的胸材伟略,以前不知道为什么执着于修长城,搞的秦二世而亡。现在明白了,有远见,更有大格局,真乃奇男子也,大丈夫,不亏是我喜欢的人,就是牛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9章 第六十九章收复燕云十六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