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从零开始建造太空电梯 > 第4章 再遇

第4章 再遇

“星尘”计划最终验收的现场,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七〇三所那座庞大而隐秘的地下测试场内,巨大的电磁轨道装置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冰冷的金属光泽在强光灯下流转。安妮负责的能量管理单元(EMU),这个集成了她和团队无数心血的核心部件,此刻正安静地嵌入轨道基座深处,只露出复杂的冷却接口和粗壮的电力输入输出端口。

雷工、王教授、七〇三所的几位总师、以及几位从北京赶来的评审专家,全都屏息凝神地盯着监控大厅里密密麻麻的屏幕。空气调节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更添几分压抑。

“最后一次全系统自检完成,所有子系统状态正常,达到启动条件。”扩音器里传来控制员冷静的报告。

“准备注入能量,目标:峰值功率52兆瓦,脉冲宽度5毫秒,重复频率1Hz,连续运行…十万次!”雷工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目光扫向安妮。这个目标参数,已经超出了项目最初的要求,是他们在最后阶段基于安妮模块的优异表现,主动提出的极限挑战。

安妮站在王教授身后,身姿笔挺,眼神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牢牢锁定着显示EMU核心参数的屏幕——母线电压、GaN器件结温、驱动波形、输出电流纹波、效率曲线。

她的心跳平稳有力,指尖微微发凉,但大脑却异常清醒。过去几个月地狱般的测试和优化,每一个细节都烙印在她脑中。她相信她的“孩子”。

“启动!”

随着指令下达,巨大的电流如同被驯服的洪流,经由粗如手臂的超导电缆涌入EMU。监控屏幕上,代表输出电流的曲线瞬间拔地而起,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陡峭梯形波!峰值功率稳稳地定格在52.3兆瓦!

示波器上,GaN器件的驱动波形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振荡;红外热像仪显示,即使在如此恐怖的功率密度下,关键器件的温度也被牢牢控制在安全阈值之下;功率分析仪上,那个鲜红的数字闪烁着:98.7%!

“效率98.7%!波形完美!温控达标!”控制员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

“继续!十万次循环!”雷工的声音斩钉截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监控大厅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嗡鸣和屏幕数据流无声的刷新。一小时,两小时……十万次脉冲,意味着近二十八个小时的不间断运行!每一次脉冲,都是对EMU极限性能和可靠性的残酷拷问。

安妮如同一尊雕塑,纹丝不动地站着,只有偶尔眨动的眼睛和微微起伏的胸口证明她是活物。她的全部心神都与那冰冷的仪器融为一体,敏锐地捕捉着任何一丝可能出现的异常波动。

当控制员最终报出“十万次脉冲循环完成!系统运行正常,所有参数符合甚至优于预期!”时,监控大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热烈的掌声如同潮水般爆发开来!

雷工紧绷的脸上终于绽放出由衷的笑容,他大步走到安妮面前,用力拍了拍她的肩膀:

“好!干得漂亮!小安,你们这套东西,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稳定、高效、皮实!了不起!”他转向王教授,语气郑重:“王教授,南理工培养了个好苗子!‘星尘’项目的技术成果,我们会立刻形成报告,向上级申请,争取尽快应用到‘巡天’平台的预研项目中!”

“巡天”,正是外界猜测已久的下一代大型空间实验平台,其核心推进系统对能源的要求近乎苛刻。安妮的心猛地一跳,这意味着她亲手设计的技术,真的有可能触摸苍穹!

王教授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但看向安妮的眼神却依旧锐利:“听见了?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在后面。”

“星尘”项目的圆满成功和即将应用于国家级航天项目的消息,像一阵飓风席卷了学院。安妮的名字,彻底从“情伤学霸”,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凭借硬核实力在尖端工程领域杀出血路的传奇。

直博生的身份,对她而言不再是光环,而是更沉重的责任和更广阔的战场。

王教授的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地狱”难度。博士课题的方向被确定下来:《面向超大型空间设施的超高功率密度、超高可靠、智能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架构研究》。

这个课题的终极假想目标,赫然指向了一个当时还只存在于科幻作品和少数国家战略构想中的庞然大物——太空电梯。

“别以为‘星尘’那点成绩就够看了!”王教授把一叠厚厚的、印着“绝密”字样的外文文献摔在安妮面前,“看看这个!NASA早期的‘天梯’(Skyhook)概念能源需求分析!再看看日本人构想的‘轨道环’(Orbital Ring)对能源系统的要求!动辄吉瓦(GW)级的持续功率,毫秒级的动态响应,百分百的可靠性!还要在同步轨道严酷的空间环境下工作数十年!你现在的‘星尘’技术,放上去连个火花都点不亮!”

王教授的话如同冰水浇头,瞬间扑灭了安妮心中因“星尘”成功而升起的一丝自满。

她翻开文献,里面复杂到令人眩晕的系统架构图、苛刻到匪夷所思的技术指标、以及那些闻所未闻的空间环境失效模式(单粒子翻转、空间等离子体充电、原子氧侵蚀……),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渺小和压力。

这不再是单一模块的优化,而是涉及材料科学、等离子体物理、热力学、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型系统工程!

“你的任务,”王教授指着课题方向,“不是复现别人的构想,是突破!是创新!是找到一条能在现有或可预见未来材料、工艺基础上,实现能源系统跨越式提升的路径!分布式架构是趋势,但如何实现各单元的高效协同、故障自治、智能重构?如何解决空间超大尺度下的能源传输损耗?如何抵御空间环境对功率器件的毁灭性影响?给你一年时间,拿出有颠覆性潜力的初步方案框架和至少一个关键子系统的可行性验证!”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山一般的压力。安妮再次将自己沉入无边的学海和实验室的微光中。她的书桌和宿舍墙壁上,贴满了太空电梯的构想图和各种物理公式。她开始疯狂地补课,从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到辐射加固集成电路设计,从超导输电理论到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协同控制。

她的日常变成了:白天泡在实验室,调试用于模拟空间辐射效应的重离子加速器辐照平台,测试新型辐射加固GaN器件的性能;晚上则沉浸在文献和仿真模型中,推演各种可能的能源网络拓扑和控制算法。她经常在实验室通宵,累了就裹着大衣在椅子上打个盹,醒来继续。

压力巨大时,她会走到实验室的窗前。因为光污染,南京的夜空常常难以见到星辰。但她知道,在那看不见的深空之上,有她心之所向的战场。支撑她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不再是当初失恋后的愤怒和证明欲,而是一种更宏大、更纯粹的驱动力,一种想要亲手参与铸造通往星辰阶梯的工程师的使命感。

每一次在仿真中优化掉0.1%的损耗,每一次在极端测试中让器件多坚持一秒,都让她感觉离那个梦想更近了一步。

博士第一年快结束时,安妮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随王教授参加在海南文昌举行的“国家未来航天运输系统战略研讨会”。

与会者皆是航天科技集团、科工集团、各大顶尖院校和研究所的顶尖专家,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未来五十年内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而“太空电梯”及其核心子系统,赫然在列。

会议间隙,安妮独自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碧蓝的南海和洁白的沙滩,更远处,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塔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就在这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带着迟疑从身后响起:

“安…安妮?”

安妮转过身。是林哲。他穿着某家商业航天公司的工作服,胸前挂着访客牌,脸上带着明显的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他看起来成熟了一些,但眉宇间少了当年的张扬,多了几分社会打磨后的世故和…平庸。

“林哲?”安妮也有些意外,但内心平静无波,如同看到一位久未谋面的普通同学。她甚至能礼貌地微笑点头:“好久不见。你也来参会?”

“啊,是…是啊,公司派我来学习。”林哲的目光飞快地扫过安妮胸前的名牌——“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安妮”,又瞥见她手中拿着的会议资料封面上醒目的“太空电梯能源系统瓶颈与突破方向探讨”(作者:安妮,王铁山)字样,眼神瞬间变得复杂无比,有震惊,有难以置信,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和自惭形秽。

“你…你都读博了?还在研究…太空电梯?”林哲的语气有些干涩,试图找回当年那种熟稔的语调,“真厉害…当年我就知道你不一般。”他想起了自己那条刻薄的朋友圈,想起了那个被他称为“委屈求全”的女孩。

此刻站在他面前的安妮,眼神清澈坚定,气质沉稳干练,谈论着人类最前沿的航天构想,与他仿佛隔着整个光锥的距离。他所在的那家商业公司,还在为争夺几百万的卫星发射订单而焦头烂额。

“嗯,跟着王教授做点研究。”安妮的语气平淡而疏离,没有怨恨,也没有炫耀,就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你呢?在商业航天做得怎么样?”

“还…还行吧,混口饭吃。”林哲的笑容有些勉强,匆匆结束了对话,“那个…我还有事,先走了。你…加油!”他几乎是落荒而逃。

安妮看着他有些仓促的背影消失在走廊拐角,心中没有泛起一丝涟漪。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痛楚和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此刻回想起来,竟遥远得像上辈子的事情。

林哲,连同那段被定义为“委屈求全”的过往,早已被她远远抛在了身后,成了人生路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她的目光重新投向窗外,投向那指向苍穹的发射塔架,投向那片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深蓝。那里,才是她的征途。

研讨会上,当安妮代表团队,在王教授的授意下,站在讲台上汇报她们关于“面向太空电梯的超高功率密度分布式能源网络架构”的初步构想时,全场寂静。

她清晰地阐述了对能源传输损耗的建模分析、提出的基于智能体(Agent)协同的自主重构控制策略、以及针对空间辐射环境提出的新型器件级和系统级加固方案。虽然只是初步框架,但其思路的开拓性和对关键难点的深刻把握,让在场的许多资深专家频频点头。

提问环节,一位白发苍苍的院士问道:“安妮博士,你的分布式架构设想很新颖,但可靠性如何保证?在数万公里长的轨道上,一个节点失效引发雪崩崩溃的风险极大!”

“感谢院士提问。”安妮沉着应答,“这正是我们智能体协同控制的核心目标。每个能源节点不仅是供能单元,更是具备自主感知、诊断和初步决策能力的智能体。通过预设的博弈规则和自愈算法,局部故障能在极短时间内被隔离,并由相邻节点动态调整输出进行补偿,确保能源网络的整体鲁棒性。我们的初步仿真显示,在设定规则下,系统能容忍高达15%的节点随机失效而不影响主干功能。”她调出仿真结果进行展示。

另一位来自航天某院的总师追问:“空间环境,尤其是高能粒子辐射,对你们依赖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是致命威胁。你的加固方案,如何平衡性能、可靠性和成本?”

“总师的问题切中要害。”安妮坦诚道,“我们采取的是‘器件-电路-系统’三级协同加固策略。器件层面,与材料所合作,探索新型钝化层和器件结构;电路层面,采用冗余设计和动态重构逻辑;系统层面,则利用分布式架构的优势,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辐射损伤的在线评估、预测和主动规避。成本问题确实严峻,但随着空间应用的规模化以及地面技术的反哺,我们相信边际成本会显著下降。”她的回答条理清晰,不回避困难,也指明了可能的解决路径。

会议结束时,一位航天科技集团负责重大项目规划的司长特意走到王教授和安妮面前,递上名片:“王老,安妮博士,你们的工作很有前瞻性!‘巡天’平台的能源系统升级,我们希望能和你们团队深入合作。另外,关于更远期的构想……”他压低了些声音,“集团内部已经启动了一个代号‘天梯之光’的预研计划,聚焦太空电梯核心关键技术。能源系统是重中之重。你们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希望你们能持续投入,国家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力量!”

“天梯之光”!安妮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与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并且向她敞开了参与的大门!王教授郑重地接过名片:“责无旁贷!安妮,接下来的担子,会更重!”

离开文昌的前一晚,安妮和父母通了视频电话。屏幕那头,父母挤在镜头前,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和自豪。背景里,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她获得博士录取通知书时和父母在南京拍的合影,旁边还精心装裱着她全国竞赛一等奖的证书和“揽月论坛”的邀请函。

“囡囡,在电视上看到文昌会议的新闻了!虽然就一个镜头,但我跟你爸一眼就认出你了!站在那些大专家旁边,一点不怯场!”母亲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发颤。

“爸托人找了会议的资料,虽然好多看不懂,但知道你们研究的那个‘电梯’是了不起的大事情!好好干!家里一切都好,别惦记!”父亲的话依旧朴实,但眼神里的光亮说明了一切。

“爸,妈,”安妮看着屏幕中父母的笑脸,心中暖流涌动,声音却格外坚定,“你们放心。我选的这条路,很好。我正在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很重要的事情。”

回到南京,安妮立刻投入到更紧张的工作中。王教授为她争取到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名额,那就是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空间能源与动力尖端技术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这意味着她将直接接触国家最核心的航天动力与能源技术,参与到“天梯之光”计划的前沿研究中。

临行前,她最后一次回到本科时常去的实验室。这里见证了她最狼狈的失败,也见证了她最辉煌的崛起。她抚摸着那些熟悉的实验台和仪器,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书桌抽屉的最底层,她翻出了那张曾被她珍藏又删除的交大照片。

看着那宏伟的庙门,她心中再无波澜,只有一种淡淡的、如同看老照片般的怀旧。她拿起照片,轻轻放进碎纸机。

细碎的纸屑落下,如同那段被彻底尘封的过往。

她打开电脑,桌面背景已经换成了艺术家绘制的“天极轨道”概念图,那从蔚蓝星球表面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消失在宇宙深空的银色丝线,壮丽得令人窒息。她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为:《“天极轨道”预研项目:吉瓦级空间能源核心模块初步设计方案》。

文档的第一行,她郑重地敲下:

“目标:为人类通往星辰的阶梯,铸造永不枯竭的能源心脏。”

她的眼神,透过屏幕,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宏伟的轨道在深空中铺展,看到了自己设计的强大能源网络如同生命的脉络在其中搏动,推动着人类的飞船,穿梭于地球与浩瀚宇宙之间。

过去的伤痕,早已化为她铠甲上最坚硬的勋章;脚下的路,每一步都延伸向光锥之外那无限辽阔的未来。

她不再是那个为爱迷茫、需要向谁证明的女孩。她是安妮博士,是未来“天极轨道”的建造者之一,是人类迈向深空伟大征程中,一颗坚定闪耀的星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狩心游戏

婚内上瘾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替身A在求生综艺被前任她姑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