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得以解决,而“协同设计”框架的论证报告,也在安妮近乎透支的状态下,终于在截止日前一天,以远超预期的深度和说服力,摆在了陈薇副主任和几位核心专家的案头。
报告不仅清晰地论证了VC-GaN与智能体集群协同设计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还针对关键难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图,甚至包含了“天和”危机带来的宝贵经验教训和设计启示。
陈薇看后,罕见地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安妮,你证明了王教授的眼光,也证明了你自己。这份报告,我会作为‘天梯之光’能源系统子方向的核心支撑材料上报。”
然而,挑战永无止境。报告通过的喜悦还未散去,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为了验证VC-GaN器件在模拟同步轨道极端高温环境下的可靠性,实验室搭建了一套高功率真空高温测试平台。安妮负责核心器件的测试方案和现场监控。
测试进行到最关键的高温满载阶段。真空腔室内温度被精确控制在模拟的85℃极限工况。巨大的电流通过新制备的VC-GaN器件样本。安妮紧盯着监控屏幕,记录着各项参数。
突然,负责监控红外热像的工程师惊呼:“不好!样本3号热点温度异常!超过设计阈值,还在飙升!”
几乎同时,功率分析仪上的效率曲线开始抖动,输出电流波形出现畸变!
“热奔逸前兆!”安妮的心猛地一沉。她立刻下令:“降低输入功率!50%!快!”
操作员慌忙操作。然而,功率刚降下去不到五秒,监控屏幕猛地一跳——代表3号器件的信号瞬间归零!真空腔室内传来一声沉闷的“噗”声!
“器件……烧毁了!”操作员脸色煞白。
实验室里一片死寂。这个批次的VC-GaN器件是材料所最新的心血,制备成本极高,烧毁一个都是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器件在极端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存在致命缺陷,直接威胁到整个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雷工闻讯赶来,脸色铁青。他看着屏幕上烧毁器件的残骸数据,又看了看脸色苍白的安妮,语气冰冷:“安妮博士,‘天和’危机你处理得很漂亮。但这次,是在地面!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一个批次的顶尖器件,在你眼皮底下烧了!这就是你力推的VC-GaN?这就是‘协同设计’的成果?别说效率98%,我看连90%都悬!同步轨道的严酷,远超你的想象!”
压力如山崩般压来。失败的责任、技术路线的质疑、雷工毫不留情的批评,让安妮感到一阵眩晕。但她咬紧牙关,强迫自己冷静。她没有辩解,而是立刻戴上隔热手套,等真空腔室降温后,亲自取出烧毁的器件残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
“雷工,陈主任,”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异常坚定,“请给我24小时。我需要分析失效原因。”
接下来的24小时,安妮不眠不休。她对比了烧毁器件和同批次完好器件的微观结构、材料成分、工艺参数。她反复调取测试前中后的所有数据,特别是温度分布和驱动波形。她查阅了国内外所有关于GaN器件高温失效的文献和案例。
终于,在显微镜下,她发现了端倪:烧毁点附近的钝化层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工艺缺陷,那是一个微型孔洞。在持续高温和高电场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这个缺陷成为了局部热点的起源,最终引发了灾难性的热奔逸连锁反应。而这个缺陷,在常规的工艺检测中很难被发现。
她迅速整理了一份详尽的失效分析报告,不仅指出了工艺缺陷这个直接原因,更提出了改进建议:优化钝化层工艺的均匀性和致密性;在器件设计上增加局部的温度传感和过温保护电路;在系统层面,智能体需要更早地感知到局部温升异常,并提前采取降额或负载转移策略。
当她将报告呈交给雷工和陈薇时,雷工看着报告上清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沉默了许久。最终,他抬起头,看着安妮布满血丝却依然清亮的眼睛,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许多:“分析到位,建议可行。小安,搞工程,失败是常态,关键是从失败里学到什么,怎么爬起来。你……不错。”
这句迟来的“不错”,比任何表扬都更让安妮感到踏实。这代表着对她专业能力和工程素养的真正认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