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5年,正月初一。
杨广大赦天下,改元“大业”。
正月里刚改了年号,三月杨广便下令新建东都洛阳,这般鸿篇巨制,工期却是十四个月。
为此每月里要征调民夫二百万人,马不停蹄,日夜赶工。
壮丁致死率近半,东至成皋,北至河阳,拉尸的车连绵不断。
史称:”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①。
莫婤的父亲和兄长,亦死在了这次徭役中。
官府拿二两银子的抚恤金便将莫母打发了,一条人命竟只值一两银子。
还因着死尸太多,官府怕发生瘟疫,便全都拉到乱葬岗或焚烧、或掩埋,莫母连尸体也要不回来。
人已死,再悲痛莫母也咬牙挺了过来,但自此王二便借“服徭役”的由头屡次三番地威胁她。
毕竟杨广在下令修建东都洛阳四天后,就“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万余 开通济渠”①。
眼见长安城男丁越来越少,莫母担心王二伙同他哥抓她去服徭役,再糟践她女儿。
这世道,小小一个役头对他们孤儿寡母来说,竟是权势滔天。
“娘,别想了,不是托了钱老爷?说不定这两日就有好消息了。”
见莫母拧眉沉思,莫婤忙出言安慰到。
“阿丑说得对,多想无意,走歇息去。”
莫母拍拍裙摆,利落起身,一把捞起她进了屋。
“娘,别叫乳名。我是个大娃了,能自己走。”
她被莫母一手托抱起,也不敢乱动,小声抗议道。
莫母看装小大人的她红着脸,僵着身子很是好玩,颠了颠她的小屁股道:“小人精还臭美,贱名好养活。今儿走了这么多路,阿娘心疼了。”
说完三两步穿过院子,往里屋走去。
进了卧房,同她褪去外衣,手轻拍她的背,低声哼着小曲儿,没多时她便被哄睡过去。
午后,阳光如同金色绸缎,从天际缓缓铺展。
她还坐在炕上醒神,就被莫母提溜了下来,擦手擦脸后跟着进了灶房忙活晚食。
隋朝时期,平民百姓多遵循一日两食,早食为“饔”,晚膳为“飧”。
锅中已掺水,见状她搬了个小木几,去灶台帮莫母烧火。
莫母从米斛中,舀一勺金黄小米,洗后倒入锅中,激起一串串欢快的泡泡。
煮上米,搅和几下后,莫母也搬了个木几,坐着择冬葵,就是冬寒菜。
冬葵绿叶嫩茎,生机勃勃,择好切碎,看着鲜亮。
锅温渐升,米粒膨胀,释出淡淡米香,待其浓稠后,将冬葵碎洒入锅中,放些盐,继续搅拌。
直至粥变得浓稠滑润,撤火起锅,再抓了把泡菜坛子里的藠头。
一口藠头,一勺菜粥,粥的绵密,再加上酸甜的藠头,一不留神莫婤就喝了整碗。
见她甚至打起了饭嗝,莫母包圆了锅中剩下的粥。
吃的饱了些,母女俩瘫在灶房外的石阶上,看着远处的火烧云。
红云如火,橙霞似锦,紫烟若纱……青色的云边镶嵌着金色的边框。
“咚咚咚——”此时寂静的院落,响起了一阵清脆的敲门声。
莫母拍拍屁股,理了理衣服,起身开门。门外是一管事穿着的老妇人。
“您是莫娘子吧?”
同莫母确认了身份,老妇人说明来意,
“高府少夫人这两日临盆,正谋求手艺好的稳婆,主子已搭好了线,明早便送您过去。”
听完妇人的转述,莫母又详细打听了些,探得高府在东城,高老爷现官居四品。
给了一把铜钱做劳碌费,莫母客气的送走老妇人。
“钱老爷真爽利,这就有消息了!”
关上门,莫母一脸喜色对莫婤道,
“若能得四品大官做靠山,役头算什鬼?还在东城,远点好啊!”
说罢便笑容满面地拉着莫婤回屋,准备整理明日要带去接生的物件,只是还没走得进去,屋外又响起了敲门声。
想来应是钱家管事还有没交代完的,莫母忙上前开门。
门开了个缝,看清来人,莫母又想一把将门关上。
“顺娘,怎么老姐妹来了还闭门不见啊。”说罢,来人从门缝里挤了进来。
莫婤一看,原是另一条巷子口的媒婆郑大娘。
不知王二许了郑大娘什么好处,这几日时常上门给他当说客。
莫母脸上喜色散得一干二净,对着郑大娘讽刺道:“老嫂子自己过活这么些年,总是上我家门劝我改嫁是几个意思。”
郑大娘也是早年丧夫,带着个小妹,还要拉扯两儿一女,为了生活就走街串巷当起了媒婆。
“顺娘这是哪里话,我要有你这般颜色,早嫁去了。”
听了莫母的讽刺她也不尴尬,厚着脸皮继续劝道,
“王二人是丑了点,但谁让他有个好兄长呢。夜里灯一吹,又瞧不见,脱了裤头都是男的。”
“让你家小妹嫁去啊,她不是也没了男人。”
莫母听烦了她的胡言乱语,边捂住莫婤的耳,边拿话堵她。
郑小妹男人,前些日子投了井。
郑小妹貌美,她男人也白净,还颇爱读书。只是人穷,便当了郑家的上门女婿。
一次书肆抄书,他遇上了一富贵老爷,这老爷多瞧了他两眼,他便觉得这老爷对他有龌龊的企图。
悲从中来,不愿将来受辱,就投了井。
但这老爷只是爱才,见他字写得不错,就多瞧了两眼。
他这一死,富贵老爷真被人猜断袖,是有口说不清,一气之下便报了官。
隋朝有律法规定:“造谣惑众,杖一百;若致死者,绞②。”
他人已死,官府便只判了郑大娘一家在集市、巷口等地宣读认错书,讲明前因后果,还富贵老爷清白。
在官府监督下也做不了假,郑大娘一家整整读了五日,光是在这条巷子口都说了三遍,闹了好大的没脸。
街坊邻居自是都知道了,这等离谱的大瓜惹得大家一连讨论了好几日。
当时莫婤病刚好,能自己下床后便想着坐在巷子口听听风土人情,多了解这个时代。
谁知历史浪潮未得知,先吃上了一口大瓜。
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就是古代版崆峒 告上法庭 侵犯名誉权 登报道歉!
一听莫母及此事,郑大娘黑了脸,也没心情再劝,起身走了。
见阿娘一句话便让巧舌如簧的媒婆都没了言语,莫婤对母亲竖了个大拇指。
看着闺女崇拜的目光,莫母扬了扬下巴,进屋继续收拾东西去了。
……
鸡鸣三唱,天还是灰蒙一片。
莫家母女带着行囊,坐上了去往东城的马车。
马车上,竟还坐着钱夫人。
钱夫人先是感谢了莫母一番,后又同她讲了些高门大户的忌讳,嘱咐莫母千万瞒下自己验尸的本事。
看着依偎在莫母身旁的莫婤,又提醒她别让女儿走这条路,在大户人家寻个如意郎君嫁了,觅个好前程。
莫母走南闯北这些年,自是知钱夫人的好意,连连道谢之余,也是暗下决心。
见母亲心中有了成算,莫婤大感不妙。本想再大些,在古代大展拳脚,给隋朝稳婆届来点现代助产的震撼。
现今看来是无望了。
晨曦微露,天边泛起淡淡霞光,两辆马车穿过高大的坊门,使入东城平康坊。
沿街而行,商铺林立,不时有茶肆酒楼映入眼帘,幌子随风轻轻摆动。
看着马车外的繁华,正规划着日后要买下哪处宅院,哪几间商铺,最好还能开家接生馆的莫婤,被莫母一把拽回身旁。
马车又行了一盏茶的功夫,终是到了高府。
钱夫人让人通报后,没等多久就鱼贯而出许多丫鬟下人。
领头的婆子穿着最为讲究,约莫是管事级别的,钱夫人同她见礼后,便辞别了。
这婆子领着莫氏母女穿过角门,往内院走去。
冬日里的高府院子景色依旧迷人,走在一条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两侧古树苍劲,一股舒朗大气的底蕴扑面而来。
一路上,婆子先是介绍了自己是夫人身边的管事婆子,赵大家的,又同莫母讲了些夫人现今的情况。
高夫人这是头胎,刚刚足月,算着这两日便该生了,产房布置在偏房。
听罢莫母又细细问了些,如高夫人之前是否有过小产,胎位正不正,产房如何布置的,药材是否准备。
赵妈妈见她这般周全稳当,一时也放心许多。
穿过几道门,绕过一处院落时,莫婤瞧见左侧院门上挂着红布,猜想应是“挑红”。
古代婴儿降生后,大户人家会在院门上挂红布,挂左代表生男,挂右代表生女,以此告喜,唤作“挑红”③。
“府中不久前也有喜事?”
莫母眼厉,自也是看见了,低声问向赵大家的。
赵大家的不甚在意地回道:
“前日这院中姨娘难产,夫人心慈将自个备好的稳婆都给了出去,谁知那些个稳婆不经事,后来都被姨娘打发了,这才找了您来帮忙。”
说罢还拍了拍莫母的手,以示重托。
莫母不再多言,跟着赵妈妈又走了约莫一刻钟,终是进了夫人院。
还来不及细细打量,便听着偏房一阵痛呼声,还混杂着丫鬟婆子的惊叫。
莫母一把抓过愣着不知所措的赵大家,让其带路,匆匆跟着进了偏房。
此间偏房作为夫人待产室,内有红幔庆运,壁上画吉祥联络。
抬眸望去,一少妇打扮的女子坐于精致床榻边,脸色苍白,眉头紧锁,嘴中痛呼着如杜鹃啼血,裙摆下还不断有水涌出。
身边围了好些婆子丫鬟,或擦汗,或捶腿,一些喊着“夫人放松”,一些叫着换热水。
最荒谬的是一旁站着的几位妇人,看打扮应也是高府请来帮忙接生的稳婆。
一个准备烧香,一个开始跳大神。
还有一个也不管痛得快晕厥的高夫人,指挥着其他小丫鬟将屋子里的盒子妆匣都打开,说这样能生顺畅些。
莫母看着这一幕幕,头愈发疼了。
她冲上去薅开挡事的丫鬟婆子,一摸高夫人的裙摆。
全湿透了……
①《隋书》
②《开皇律》
③“挑红”是中国古代传统生育习俗之一,流行于黄河沿岸的一些地区,以此来表达喜庆和增添吉祥氛围,也被认为能驱邪避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冬葵素锦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